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健康

这两家医院如何打造有特色的重症医学科丨CCCC2024专家访谈

2024-09-29健康

重症医学科,不仅仅是救治危重患者的场所,更是医学科学进步的一个缩影。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疾病谱的变化,重症医学科的作用愈加突出。

学科建设是重症医学科持续发展的关键。它不仅仅局限于先进设备的引进与更新,更是一场关于知识、技能与人文关怀的深刻变革。

在 「第十五届中国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医师分会年会暨中国危重病医学大会-2024」期间,【医师报】特别专访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浙江医院原党委书记严静教授和广东医科大学附属东莞第一医院院长邵义明教授。他们就如何推动重症医学科的发展、提升重症疾病诊疗能力等话题,分享了独到见解和宝贵经验。

访谈嘉宾: 严静教授

ICU医生要走到患者床边

深入临床一线

06:51

1988年,严静教授在浙江医院建立了重症监护病房(ICU),这是当时浙江省内首批成立的ICU之一,也是国内最早成立的ICU之一。如今,这个ICU已经发展成为医院的一张亮丽名片。

「我们起步于几张床位,如今已经扩展到近百张床位,拥有200多名医护人员。随着学科的发展壮大,我们的救治成功率也在稳步提升。」严静教授回忆道。

建设好重症医学科的关键是什么?严静教授认为,学科的发展离不开明确的方向、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和一支强有力的团队,从技术到理念,都必须与重症患者救治的需求相匹配,并且要追求高标准和规范化的发展。

「科技的飞速发展为重症医学科带来了更多的治疗可能性,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大有可为。」在严静教授看来,ICU的患者情况错综复杂,涉及的信息量巨大。除了依赖团队的集体智慧和精湛的技术操作,人工智能的辅助也将成为医生的得力助手。通过融合患者的医疗数据和现有的医学知识,我们可以更早地识别重症患者,预测他们的病情发展,包括判断是否可以拔管等。此外,这种信息化的方法还能对脓毒症和急性肾损伤患者进行早期预警,判别病情的严重程度。这些复杂的医疗判断和决策,都能通过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得以实现和优化。

除了技术和方法,ICU医护人员的敬业精神、人文关怀和责任感也是推动学科发展的关键因素。对于医护人员而言,岗位胜任力至关重要,而达到这一水平需要经过大量的培训,包括系统的教育、理论与实践技能的提升,以及在临床实践中的不断学习。

「我们现在非常重视教学和培训,将技术的掌握作为我们开展临床工作的基石。」严静教授强调,医护人员要亲自到患者床边,深入临床,以便更好地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将医学知识和技能有效应用于实际治疗中。

此外,临床和科研的紧密结合对于推动学科发展同样至关重要。「医疗团队需要深入研究,将科研与临床工作相结合,并确保质量控制,这样我们的救治成功率才能进一步提高。」

目前,浙江省重症医学领域内的重症医学研究中心、工程技术与指导中心等在严静教授的牵头下,形成了一个以浙江医院为主导、全省医院整体联动和同质化发展的网络,构建了全省范围内的重症救治体系。

用更有效的治疗手段

对抗那些威胁生命的疾病

想象一下,当一个生命垂危的患者被送进ICU,他们需要的是一个能够与死神搏斗的医疗团队。提升医院重症疾病诊疗能力,就是确保这个团队能在患者最需要的时候给予最有力的支持。

「提升重症疾病的诊疗能力,意味着要赋予ICU医生更有效的治疗策略和手段,去对抗那些威胁生命的疾病。」严静教授以脓毒症的诊疗为例,介绍了其所在医院的经验。

脓毒症在全球范围内仍有较高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但得益于医学界数代人的努力,脓毒症患者的整体死亡率正逐渐下降。国内外广泛采纳的一系列指南在提升脓毒症救治能力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些指南不仅规范了医护人员的操作,也明确了脓毒症患者的救治流程,同时,临床研究的深入进行,为我们理解脓毒症的发生机制提供了宝贵的见解。

面对脓毒症这一全球性的挑战,未来的发展需要借助人工智能的力量,以便更早地识别患者,做好早期预警,实现各级医院救治能力同质化。

谈及脓毒症的具体治疗,严静教授指出,脓毒症的治疗是一个多方面综合的过程,其中抗感染治疗是最基本的环节。近年来,随着一系列脓毒症相关重大科技项目落地,我们有望获得更多有效的手段来防治脓毒症。

在脓毒症患者的治疗中,由于严重感染导致的炎症介质的大量释放,会导致病情恶化。乌司他丁作为一种广谱蛋白酶抑制剂,在控制炎症方面表现出显著的效果,特别适合炎症程度较高的患者。它可以有效防止循环系统的崩溃和器官衰竭,阻断疾病进程的中间环节。然而,针对不同患者的疗效差异,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证实乌司他丁治疗的个体化和精准化。

「未来,我们还要继续深入研究脓毒症的发生机制,探索不同疾病亚型、炎症的整体状况,寻找更多的生物标志物来判断病程的进展和严重程度。通过这些努力,我们期望能够进一步提升脓毒症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严静教授说。

访谈嘉宾: 邵义明教授

要建好重症医学科的首要任务

是找准学科定位

05:19

自邵义明教授担任广东医科大学附属东莞第一医院院长以来,在短短几年内,他便成功地将重症医学科建设打造成了市级重点学科,成为了医院的优势学科之一。

邵义明教授在分享医院重症医学科建设经验时指出,学科建设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重症医学科建设更是如此。在他看来,建设好重症医学科的首要任务应是找准学科定位,明晰发展重点、明确患者主要来源、着重发展的特色技术等。同时,还要将医院的整体发展定位与学科建设紧密结合。

他提到,东莞第一医院的学科定位是「一急一慢」。「一急」指建立急危重症救治体系,「一慢」则指以健康管理为中心的慢病管理体系的建设。来到东莞第一医院后,邵义明教授迅速牵头建立了急危重症救治中心,打通了急诊医学和重症医学的救治通道,提高了ICU医师在患者救治中的参与度,并显著提升了救治成功率。

「患者来源方面,考虑到东莞工业、交通高度发达,因工厂事故和交通事故导致的危重患者较多,医院急危重症学科的建设便以提高这类患者的救治能力为重点做了大量的工作。」邵义明教授介绍,医院的医疗设备已经全面升级,ICU医生「武装到了牙齿」,确保了医疗工作的高效进行。同时,ICU的床位也从17张增加到了32张,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救治机会。

「这些基础建设的完善,为我们在紧急情况下抢救患者提供了坚实的保障。然而,学科建设最关键的还是要有人才。」正如邵义明教授所指出的,重症医生需要在高压环境下长时间工作,面对的患者情况复杂多变,且工作高度依赖团队合作。因此,重症医学领域对医生的专业技能和团队协作能力有着极高的要求。没有优秀的医疗团队,先进的硬件设施也无法发挥其最大效用。

得益于背靠广东医科大学,东莞第一医院招揽了大量人才,近几年超过70位博士加入。此外,邵义明教授还通过双聘、特聘等方式在大学层面引进了众多高层次人才,与其他科室相互支撑,建立了一个良好的生态系统。

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医院急危重症医学中心已经形成了标准化的救治流程,显著提高了救治效果,让患者感到十分安心。「建设一‘急’一‘慢’体系,就是要让走不了的患者留下来,愿意留下来的患者能安心治病。医院急危重症救治体系打通后,真正实现了急危重症的就近治疗,科室的口碑迅速传播,影响力不断扩大。」邵义明教授说。

重症医学一定是走在

医疗技术发展前沿的学科

1995年,邵义明教授开始从事麻醉和ICU工作;2003年,他在研究生毕业后开始专攻重症医学,近30年的从业经验让邵义明教授对这份事业有了更深、更独特的理解。

「急危重症涉及很多专科,单一的ICU团队难以应对急危重症的复杂性。」邵义明教授指出,重症医学是医院建设的支撑平台,只有建立起重症医学体系,夯实了基础,医院整体才能更进一步,才有形成特色学科的可能。一味地追求医疗特色,将不可避免地暴露出短板和不足。

东莞第一医院的重症医学科有何独到之处?邵义明教授介绍,科室以脓毒症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诊疗为重点,在重症感染和器官功能支持方面形成特色,并在神经重症治疗领域,积极引入神经系统多模态监测等前沿技术,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开拓脑保护新天地。

他进一步介绍,在急危重症医学中心,面对刀刺伤大血管破裂等紧急情况,创伤中心团队「一键呼叫」,所有成员在几分钟内迅速到位,实现快速、有序的抢救。对于心脏骤停或暴发性心肌炎等生命垂危患者,ECMO支持为他们赢得生机。广东天气炎热,重症中暑热射病患者较多,连续性肾脏替代和血液净化治疗大大提高了患者救治成功率,尽可能降低伤害。

「如同建造房屋,重症医学科就是地基,地基稳固才能用四梁八柱撑起来。」邵义明教授强调了重症医学科的重要性。他表示,重症医学科是支撑性学科,只有在其支持下,大型复杂手术才能顺利进行,专科医师才能无后顾之忧。东莞第一医院已将急危重症相关专科纳入同一体系,并组织相关培训,提升救治能力,形成院前、院中,术后救治的完整流程。

谈及重症医学科未来的发展趋势,邵义明教授认为,重症医学一定是走在医疗技术发展前沿的学科,同时代最先进的技术接轨。未来的重症医学科将是一个高度智能化的平台体系,为医疗救治提供更高效、精准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