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战神」粟裕一生几乎无败绩,晚年回忆:在谭家桥被王耀武击溃

2024-07-25历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在讲到作战时,孟子曾描述过天时、地利和人和这三者对于战争的影响。在作战过程当中,这三者本身都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在这之上,好的时令天气不如有利的地势,而有利的地势则又不如人心。

「大楚兴、陈胜王。」 陈胜吴广在起义最开始的时候,就意识到了人心的重要性。当时加入起义队伍的人种类众多,人心涣散,作战当中难以打胜,为了能够将人心凝聚起来,让战士们能够有信心敢打仗,于是陈胜吴广想了鱼腹藏书这个办法。

在新中国成立前的战争时期,部队队伍作战能力参差不齐,且左倾右倾派系斗争众多,这为后来战争当中发生的不幸事件埋下了伏笔。作为开国大将,粟裕将军曾在战争当中立下过赫赫战功,一生当中几乎没有败绩,但在谭家桥作战时,却被曾经的手下败将击溃。

部队调整

「红七军团和闽浙赣苏区的红十军合编,成立红军第十军团。」 1934年11月,有着历史渊源的红七军团和红十军合并到了一起,合并之后,两个部队在还没有就新扩充的士兵进行综合实战训练的时候,匆匆迎来了新的战役。

红十军最早是由 「著名革命家方志敏」 在闽浙赣苏区创建的,这支军队曾经多次粉碎过国军的「围剿」行动,战功累累。在1933年红十军奉组织上的命令调到中央苏区组成红七军团之后,闽浙赣苏区就成立了新的红十军。

当红七军团来到闽浙赣苏区的时候,苏区人民都非常热情,方志敏同志还亲自到红七军的驻地去看望将士们。在部队们驻扎下来之后, 「七军团在闽浙赣苏区召开政治委员会会议」 ,会议的主要内容是对曾洪易同志的右倾机会主义展开批斗。

事实上,在粟裕将军看来,虽然曾洪易却是给七军团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但当时最为根本的问题 「是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的决策层和七军团掌握实权的个别领导人战略决策和军事指挥上的严重脱离实际。」 掌握实权的人和领导决策层都在坚决地执行左倾的错误路线,从而给部队带来了极大的损失。

这个在当时最为重要的问题,会议上却没有任何讨论。在部队重新整合之后,原来七军团军团长,作战能力极为强悍的寻淮洲将军被降为第19师师长,而支持寻淮洲将军的原七军参谋长粟裕,则被彻底调离主力部队,去到闽浙赣军区担任参谋长。

新成立的红十军团还没来得及进行完全融合,就收到了一项重要任务, 「十九师出动到浙皖赣边,打击「追剿」之敌,发展新苏区。二十师、二十一师留在闽浙赣老苏区打击「围剿」之敌,保卫苏区。」 作为19师师长,寻淮洲将军机动灵活的作战,成功摆脱左倾领导的错误干扰,带领部队一路向浙皖赣边进发。

寻淮洲将军所率领的19师屡建奇功,不仅 「震动了杭州」 ,还一路北上威胁到了 「芜湖、南京。」 和寻淮洲所率领的19师相比,20和21师则没能打出漂亮的一仗。

战争部署

「这一重大失误,「为后来红十军团的挫折和失败埋下了祸根。」」 在1934年蒋委员长将手下的正规部队,和各省的保安团全部集中到一起来封锁闽浙赣苏区的时候,在敌我兵力悬殊的情况下,20师和21师只得转移到外线,和19师会和,集中兵力通过运动战的方式来消灭敌人。

关键时刻,明白粟裕将军卓越军事能力的方志敏同志,将粟裕将军重新调回到红军十军团担任参谋长。针对红十军团当时的情况,粟裕将军心里十分清楚,这些原本主要擅长打游击战的将士们,突然被集中起来 「进行大兵团活动,企图打大仗」 是不合实际的。

部队会合之后,在严峻的形势之下,经过综合考量,粟裕将军结合当时实地地形,想出了一个作战计划。

当时红十军团沿着屯溪到青阳的公路往北方转移, 「经乌泥关进到黄山东麓谭家桥地区」 ,而蒋委员长的嫡系部队,王耀武将军所率领的补充第1旅,和浙江保安第3团的一个加强营一路紧跟,已经到达了汤口。

「(谭家桥战斗)对于红十军团至关重要」 ,当时除了这支部队之外,其他国军部队离红十军团距离都较远,因此这一仗打胜不仅能够促进部队内将士融合,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甩脱国军追击。

考虑到「乌泥关至谭家桥段公路两侧」的有利地形,粟裕将军立即做出了作战安排。19师配置在上峰,负责主攻,21师以一个营的兵力,负责在敌军进入伏击区域后封锁关口,断敌退路阻敌增援,20师和21师剩下部队则负责配合19师作战,对敌人拦腰出击。

当时19师是「十军团战斗力较强的师」,比起经历战争少,成立时间短的其余师来说,有着丰厚的作战经验,出于多方面考虑,因此粟裕将军将19师安排为了主力部队,但这一决策却遭到了原闽浙赣军区司令员刘畴西将军的反对。

谭家桥战

「改编不久的二十师和二十一师缺乏野战经验,几个师之间战斗配合不好,战斗力较强的十九师没有按原计划配置兵力。」 最后,在刘畴西将军的坚持之下,粟裕只好按照刘畴西将军的意见,将20师换成主攻,19师退到后方,负责配合作战,断敌后路。

在各部队都按照部署埋伏好了之后,国军陆续进入到伏击圈,出于谨慎考虑,国军沿路仔细搜索两侧山林。最开始的时候,红十军战士们一直埋伏得很好,但关键时刻,20师的一名战士因为太过紧张,手里的枪走了火, 「一连3枪」 ,这下,红军地埋伏彻底暴露。

埋伏被发现后,红军作战只能从原本计划周全的伏击战变成需要苦战鏖战的攻坚战。红20师虽然顽强作战,但最终无法和敌军抗衡。19师还没来得及配合作战就已经听到了20师溃不成军的消息,这个时候,刘畴西将军又因为支撑不住而让红19师回援自保。

年轻气盛的寻淮洲将军原本就对19师不能担任主攻持有保留意见,愤怒之下,为了战死在战场上的同胞们,寻淮洲将军没有理会 「刘畴西的这一命令」 ,就连方志敏同志写信将其调回来都没能成。在国军强大的火力压制之下,寻淮洲将军亲自带队冲锋,曾 「一度夺回失守的乌泥关制高点。」

这一仗不仅使得寻淮洲将军负重伤壮烈牺牲,同时还使得 「十军团伤亡近千人。」 最后,刘畴西将军没有听从粟裕将军的建议,使得整个红10军团除了粟裕将军带着800多人冲出重围之外,其余的主力在怀玉山全部覆没,就连方志敏同志和刘畴西将军都被抓捕,并在之后被枪杀。

对于这一仗,粟裕将军始终耿耿于怀,后来,粟裕将军三返谭家桥,望着曾经进行过惨烈血战的地方内心翻涌。虽然1948年9月粟裕将军曾在济南战役当中亲自指挥,大胜国军并活捉了当初补充第1旅的旅长王耀武,但长眠在地下的战友们却还是回不来了。

小结:

「希望把我的骨灰洒在曾经频繁转战的江西、福建、浙江、安徽、江苏、上海、山东、河南八省市的土地上。」 在重返故地的时候,想到那些曾经和自己并肩作战的战友们,粟裕将军表示,在自己死后要将自己的骨灰洒在这些长眠的战友们的旁边。

粟裕将军在晚年回忆自己打过的仗时,想到在谭家桥被王耀武将军击败的事情总是无法释怀。在粟裕将军的一生当中,几乎从来没有败绩,但自己的好战友好朋友寻淮洲将军,和无数将士们,却因为谭家桥这一战而再也无法睁开眼睛,看到革命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