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在周总理的邀请下,郑洞国来到了北京工作,可是他的妻子 陈碧莲 却表示: 「北京的冬天太冷,我不去。」
因此,郑洞国独自一人来到了北京,而陈碧莲却仍旧留在上海。
3年后,陈碧莲不顾亲人的反对,执意给郑洞国寄来了离婚协议书 。
郑洞国在极度悲伤之下,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1983年,陈碧莲又想要和郑洞国复合,郑洞国的孩子都表示赞同,然而他自己却坚定的拒绝了。
那么,郑洞国和陈碧莲到底有什么过往?郑洞国为什么不愿复合?
两人一见钟情
1903 年 ,郑洞国出生于湖南石门县,他的家中拥有10几间房子和30亩的田地。
因此,他虽然出生于农民之家,父母却也有钱供他念私塾,接受西式小学的教育。
15岁时,郑洞国已经和第一任妻子覃腊娥成婚。
虽然两人是传统的包办婚姻,不是自由恋爱,但是两人感情很好,还生下了两个儿子一个女儿。
作为一个有志青年,郑洞国在1919年时和同学一起上街宣传爱国运动,抵制日货。
1924年,郑洞国考入了黄埔军校念书,并加入了国民党。
毕业后,郑洞国参加了东征,在永定战斗中,他所在的部队作为总攻攻破城池,打败了孙传芳的部下,随后,他又参加了北伐战争。
1930年,覃腊娥因为在农村过度操劳、身患伤寒而去世,远在中原地区参加中原大战的郑洞国收到了这个消息后,难受的差点昏厥了过去。
之后,郑洞国立下了很多战功,不断的升职,遇到了陈碧莲时,他已经是旅长了。
郑洞国可以说是国民党内最早一批参加抗日战争的。
在1933年,蒋介石在全国人民要求「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舆论下,抽调了几个师组成了17军,并派这些人前去古北口对日作战。
此时的郑洞国非常高兴,毕竟当时很多人都不愿意打内战伤害自己的同胞。
在古老的长城上,郑洞国和将士们忍受寒冷,和日军殊死搏斗,喊杀声震天。
虽然抗日的气势很足,却终因势单力薄、装备较弱等原因,血战8天后南天门失守。
这次作战归来,郑洞国便邂逅了陈碧莲,他对年轻貌美的陈碧莲一见钟情。
然而,郑洞国却有些自卑,不敢告白。
因为陈碧莲年仅17,能说一口流利的外文,出生于大户人家,父亲是律师,从来没有结过婚,而自己已经年过30,还有三个孩子。
没想到,缘分就是这么奇妙,陈碧莲竟然也对英俊的将军郑洞国芳心暗许了。
两人结婚后,过得十分甜蜜,然而因为郑洞国要时常外出打仗,两人不得不过着聚少离多的生活。
在郑洞国休整的时候,陈碧莲便来到军中,用自己的私房钱接济打仗中牺牲的军人家属,并给将士们带来美味的食物,因而获得了军中将士的尊敬。
郑洞国也因为陈碧莲的慷慨,而在军中威望更高。
婚后两人一直没有孩子,陈碧莲抱养了自己弟弟的女儿。
郑洞国曾经参与过第五次「围剿」,并奉命追击红军,在红军长征后不久,他又被调到了北平驻防。
1935年,日军为了巩固伪满政权,企图进一步侵吞中国华北地区,就两名亲日记者在天津被杀一事,向国民党提出了无理要求。
由于日军用武力威胁,何应钦不得不一一落实了日军的要求,最终河北的主权大部分沦丧,郑洞国部队也忍受屈辱的撤出了北平。
陈碧莲曾为郑洞国远赴印度
1937年,郑洞国带领第2师固守保定城至漕河的阵地,面对来势汹汹的日军,郑洞国部队拼死血战,虽然最终失守,却也给日军造成了重创。
1938年,郑洞国率领部队日夜兼程从河南赶到徐州,参加徐州会战。
原本郑洞国是奉命前往运河北岸的,然而当时日军有部队人马已经占领了运河北岸。
郑洞国及时判断形势,恐怕这时候自己再去和日军抢占北岸已经来不及,便指挥部队立即去往运河南岸占领阵地。
这样一来,刚刚抵达运河北岸的日军便无法顺利占领南岸,双方在隔河交战。
原本日军的炮火较强,而郑洞国所在师的重榴弹炮营还没有追上来,在日军的猛烈攻势下,郑洞国率领部队坚持抵抗。
等到炮营部队赶来之际,郑洞国一声令下,12门大炮接连不断 地 落到了日军的头上,让日军死伤无数,不得不放弃了渡河。
若是日军成功渡河,将会对北枣庄、峄县间的我国部队造成极大损害。
这次阻止日军渡河,不但保住了徐州,还迟滞了日军进攻的脚步,为调集军队守卫台儿庄争取了一定的时间。
在台儿庄战役中,郑洞国在枣庄等地进行战斗,击溃了日军,为台儿庄大捷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这次作战后,郑洞国所在的部队在河南进行了一段时间的 休 整。
1939年12月,郑洞国前去参加昆仑关战役,在和友军的配合下,郑洞国率军先后占领罗塘等几个制高点,并最终攻克了昆仑关。
因为此战的战功,郑洞国升职为军长。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后,日本向英国殖民地缅甸也发动了攻击,而国民党只有缅甸通道这个海外交通线,因而双方开展了保卫缅甸的合作。
由于在缅甸作战时被日本打败了,国军便不得不退到印度进行驻守。
当时中国的驻印军总指挥是美国人史迪威,他对于国军军官非常嫌弃,认为他们经常吃空饷以及做些压榨士兵的事情。
因此,他提议只要国军士兵,不要国民军官。
蒋介石自然不愿意放权,双方协商之下,史迪威同意由蒋介石选派中国军长,但是美国军官要担任联络和训练的职务。
因而,新1军军长的人选十分重要,既要有能力,脾气还要好,要懂得识大体。
原本的人选邱清泉便是因为脾气暴躁而错过了去印度赴任的机会,千挑万选之下,蒋介石亲自召见了郑洞国。
蒋介石给予郑洞国的任务有两点,第一点是和美国、英国打好交道,第二点是团结驻印军内部。
虽然郑洞国没有实际指挥能力,却也因为其谦逊、认真的态度,得到了史迪威的尊重。
陈碧莲不远万里「追夫」,坐着飞机来到了郑洞国的身边,长期孤身在外的郑洞国看到了妻子的身影,非常感动,陈碧莲在印度将郑洞国照顾的很好。
1945年日本投降后,郑洞国参与了南京的受降仪式。
在解放战争时期,由于杜聿明身患重病,郑洞国于1946年3月去东北担任代理司令长官。
陈碧莲虽然没有办法跟随,却寄去了一封封书信,述说着自己对丈夫的思念。
「桂庭,你们被困在这孤城中,要紧不?」
看着妻子的信件,郑洞国感动不已,此时的国民党在东北战场上情势危急,仅仅拥有长春、沈阳和锦州等几个孤立的据点。
郑洞国不愿意看着这几十万国民党全军覆没,多次建议放弃长春,然而蒋介石舍不得长春,在1948年3月,命令郑洞国前去长春并固守那里。
看着已经被解放军包围的长春,郑洞国虽然不愿,但也不得不进去这个牢笼。
很快,长春城内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这10万国民党守军面临着断水断粮的生活。
为了能获得一线生机,郑洞国曾经发动兵力出击,去搜寻一些粮食,然而很快被解放军反击。
眼看锦州也失守了,蒋介石命令郑洞国赶紧突围。
郑洞国也想突围,可是将士们士气低落,突围计划不得不一缓再缓,最终在突围的前一天,郑洞国的下属宣布起义。
郑洞国对蒋介石非常忠诚,不仅写下了诀别书,还想要再抵抗一下,最终在部下的挟持下投诚了。
蒋介石自然不想让国民党内部以及外界知道郑洞国投降一事,以免造成国民党内人心涣散。
因此,南京各处的报纸上印的消息都是郑洞国「壮烈成仁」,陈碧莲也以为郑洞国去世了,每天以泪洗面。
直到郑洞国的儿子去长春奔丧,才慢慢的发现,原来自己的父亲没有死。
几经辗转,陈碧莲也来到了郑洞国的身边,两夫妻团聚,自然非常高兴。
郑洞国和陈碧莲的结局
在1950年,中央想要入朝作战,故而需要多了解一些美国的战略和武器。
周总理想到郑洞国曾经被蒋介石派到了印度,在此期间和美军多有接触,了解美军的战术,特别是郑洞国军队中先进的武器装备,都是美军扶持的美械。
因此,周总理邀请郑洞国来北京叙旧。
由于周总理曾经在黄埔军校中担任政治部主任,因此算是郑洞国的老师,郑洞国对他很是尊敬,见面都以学生自称。
在长春和平解放之前,周总理还给郑洞国写信,劝他起义,可惜这封信并没有送到郑洞国手中。
「美国人打不了硬仗,大多靠的是武器。」
这次见面,郑洞国详细介绍了美英的装备和作战特点,还分享了当年驻印美军的一些趣事。
郑洞国分享的这些知识极大的提高了我国对美作战的信心,对抗美援朝战争非常有利。
在问到日后想要去哪里时,郑洞国表示: 「想要回老家种地。」
然而,周总理却劝他利用剩下的时间 多为人民做贡献 ,郑洞国感动不已,表示听从安排。
其实,看着新中国欣欣向荣,郑洞国内心也是非常激动。
因为常年打仗,郑洞国身体并不是太好,他在上海治好了病后,便在家收拾行李,打算去北京就职。
原本陈碧莲是要和他一同前往的,然而在临行前,陈碧莲却任性的表示: 「自己不去了。」
因为怕冷,陈碧莲并没有跟着郑洞国迁居北京。
随后,陈碧莲对郑洞国的感情也慢慢的冷淡了下来。
1953年 ,郑洞国收到了一封家书,他原本是兴高采烈的打开,却发现这封信的内容竟然是如此冰冷, 与他相伴多年的妻子竟然提出了离婚。
看到最后面附带的离婚协议书上,陈碧莲早早的把自己名字签了上去,郑洞国知道,一切都无法挽回了。
他躺在床上想了几日,最终也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离婚后不久,陈碧莲便嫁给了上海的一位资本家,过起了富太太的生活。
1954年,毛主席设家宴款待党内外人士,郑洞国还私下请教毛主席: 「为什么能将马克思主义学得那么好?」
毛主席表示,自己是拜群众为师。
郑洞国深深的点了点头。
郑洞国在1955年娶了35岁的顾贤娟,顾贤娟是一个非常贤惠的妻子,两人非常恩爱,生下了一个女儿。
然而陈碧莲那边,却屡遭坎坷,丈夫生意失败,家产逐渐耗尽。
看着丈夫因为忧思而身体每况日下,陈碧莲的头发不经意间白了很多,最终丈夫病逝于乡下。
陈碧莲再嫁后并没有生下子女,晚年便仰仗着弟弟在上海勉强度日。
顾贤娟的身体不好,在1972年也去世了。
这回,两人又都恢复了单身,只不过此时两人都两鬓斑白。
1983年,陈碧莲来到了北京,找到郑洞国,表示了自己想要复合的心愿。
郑洞国的儿女都知道当初他对陈碧莲的感情,也不希望郑洞国一人孤独终老,便也劝郑洞国复合。
然而,郑洞国却拒绝了,他半开玩笑的说道: 「我的工资,还不够她花10天的!」
这一次,他终究是没再包容陈碧莲的任性。
其实,郑洞国是当初被陈碧莲伤透了心,陈碧莲自然明白,便独自一人回到了上海,神情非常失落。
1991年,晚年时一直为国家统一和社会建设而奔波的郑洞国去世了。
陈碧莲又从上海赶到了北京,参加曾经的爱人的葬礼。
分别多年,她仍旧不能忘怀当初郑洞国对自己的关怀,这时候也是冬天,她却好像不怕冷了。
2006年,陈碧莲在上海去世。
不管她和郑洞国的结局如何,两人终究是真切的相爱过,而且陈碧莲在战争年代还曾经多次为郑洞国奔赴前线。
因此,两人的分别更为令人惋惜,若是陈碧莲当初没有提出离婚,可能就另是一段佳话了吧!
参考文献
光明网:【郑洞国:收复缅北要地密支那的中国著名抗日将领】
团结网:【郑洞国:在毛泽东的家宴上聆听教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