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1949年我军暂缓解放香港,周总理一连提出3个条件,英国果断同意

2024-01-25历史

1949年10月14日,广州解放,解放军继续向南推进,解放了深圳所在的宝安县,距离河岸对面的香港只有一步之遥。只要中央一声令下,数万解放军就可以立刻挥师解放香港。

香港总督已经接连给英国发去了数封电报,丘吉尔还作出「要解放香港,先从我的尸体上踏过」的承诺。随后周总理一纸电文传达了中央暂不解放香港的决定,附带着也向港英政府提出了三个条件,对方忙不迭地答应了。

解放军已经对香港形成绝对优势,为何临门一脚又刹住了前进步伐,其中蕴含着中央怎样的考量,周总理提出的三个条件又是什么,让港英政府毫不犹豫地同意了呢?

1949年10月17日,林彪和邓华率领15兵团把前沿阵地推进到了罗湖北岸40公里处的樟木头,只等中央一声令下,就能立刻过河解放新界、九龙和香港这一带。但15兵团日日进行训练,上级却没有丝毫继续进攻的意向。

当时香港驻扎的英军部队不到一万人,在4万战斗力最强的四野解放军面前毫无反抗之力,中英双方都对此次的战役结果有着一致的猜想。所以香港总督葛量洪一直惶惑不已,又看不懂解放军将动未动的目的,疯狂地向英国首相求助。

就在葛量洪心急如焚的关键档口,他却收到了毛主席代表中央发来的电报,宣布解放军暂缓解放香港。早已对香港摩拳擦掌的前线解放军战士们也惊奇地发现上级传达的作战部署中丝毫没有提到香港。

新中国的这一退,就让香港的回归晚了将近五十年,香港的同胞也在同时发出疑问:大军已经到了深圳河边,我们都想着香港要解放了,解放军却突然停住了脚步。

这看似突兀而不合常理的举动,蕴涵着毛主席及中央政府的良苦用心。他们并不拘泥于眼下「祖国统一、功成名就」的虚假名头,而是眼光深远地考虑到了中国的未来。

香港被占据始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清政府在「日不落帝国」的坚船利炮下毫无反抗之力,屈辱地签订了【南京条约】,于1842年把香港岛割让给了英国。二十年后的【北京条约】中,香港以北的九龙半岛也从广东省被分割出去,成为英国的殖民地。

清政府的国门被人一脚踢开,西方的列强一拥而上,连曾经看不起的倭寇小国都来分一杯羹。再次经历甲午海战的失败后,各国纷纷对中国涌起瓜分之势,英国也趁火打劫了九龙半岛及附近的新界地区,租期为99年。

此后的中国饱经战乱和屈辱,晚清和民国政府都自顾不暇,完全没有能力从衰落的英国手中收回属于自己的领土,这项历史重任便交到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政府手中。

占据香港的三个条约都是清政府同英国政府所签订,改朝换代之后本就失去了法律效力,何况新中国成立之前,周总理就通过【政协会议共同纲领】告知全世界:新中国将对历届政府与外国签订的一切条约,按内容予以承认、废除、修改等措施。

无论是割占港岛、九龙还是租借新界,英国人所签订的条约均属于不平等之列,包括明朝时期被葡萄牙使计侵占的澳门,新中国不承认或废除都无可厚非。

这时候新中国刚刚成立,大陆范围之内的解放军达到550万人之多,在二十多年的战火淬炼中形成了钢铁般的顽强意志和坚不可摧的作战能力。在建国的喜悦和长期作战的惯性加持下,解放香港看起来轻而易举。

但毛主席在建国之前的8月14日发表了一篇文章【别了,司徒雷登】,翻译地直白一点就是直接对着美帝国主义说「滚」;面对香港总督时,中央却提到中英关系与香港的前途,暗示新中国将不会很快收回香港,而是以保持香港的稳定为首要任务。

中央传达的消息被港英政府捕捉到了,但他们并不敢掉以轻心,尤其是解放军抵达深圳河岸的时候。随后周总理以政府名义给葛量洪发去了一封电报,表示新中国暂时不会解放香港,仍然允许英国维持在香港的统治。

这一照会中伴随着三个条件:香港不能作为反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军事基地;不许进行破坏中华人民共和国威信的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港人员必须得到保护。

对于前一刻还在忧心忡忡担心解放军武力解放香港的英国政府来说,周总理提出的3个条件完全没有接受上的障碍,也丝毫不影响英国在香港的利益,因此答应得无比痛快。

这份属于中英政府之间的秘密约定并没有其他国家知晓,英国也和其他国家一样对新中国怀着以前软弱落后的印象,以为新中国的这份约定不过是为了面子好看,99年的租期到期后英国仍然能够无限制地延长这个期限。

后来就有很多别有用心的媒体通过香港对中国政府发难,英国前后几任首相也在和毛主席的会晤中拐弯抹角地表示想继续对香港占据更长时间,试探中国政府的态度。

对此,周总理的解释是:不解放香港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进攻和斗争,是东西方斗争全局战略部署的一部分,不能用狭隘的领土主权原则来衡量,这是我们在全国解放之前已经做好的决定。

毛主席早先已经说过,香港没有多少英国人的军事力量,我们想占是完全可以的。从军事层面收回香港并不成问题,中央后退一步的顾虑在政治和经济方面。

英国的「日不落」称号早已随着历史一起落幕,在二战中被日军逼得步步后退,需要中国国民党的远征军帮助。而解放军在过去二十二年连绵不绝的战争中与各式各样的敌人作战,早就拥有了丰富的战斗经验,甚至在之后的战争中战胜了美国率领的十六国联合国军,英国派出的士兵在美国等盟友的庇护下都被打得落花流水,何谈单独与解放军抗衡呢。

但新中国的强硬与独立是美国不想看到的,它联合许多国家对新中国进行封锁,除了在中国利益受损的列强外,一些小国也被美国蒙骗而不敢与中国建交,从而导致了新中国的外交困境。

同时,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也对中国这个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了经济封锁,企图扼制新中国的经济发展。彼时的中国刚刚结束战乱,国内的黄金、文物和古董等财富都被蒋介石劫掠到了台湾。

在全国几亿人民不能填饱肚子的情况下,工业的发展更是无从说起。而美国的经济封锁使中国的几大港口形同虚设,仅剩下一个香港可以通向国际社会,能够在经济、文化、科技和工业等多方面与外界进行沟通。

大陆解放后很多国外的资本家和国民党一起跑到了香港,把那里当成新的国际大都市进行贸易,因此新中国被封锁阶段能够从香港获得外汇,也能将香港当成对外沟通和联络的重要基地,从而助力我国的经济发展。

暂缓解放香港有利于英国继续维持他们在远东地区的利益,从而在英国和美国联合封锁新中国的防线中撕开了一道口子,为我国赢得更好的发展局面。尽可能团结一切能团结的人,加大反对美帝国主义的胜算,才能为新中国博得一条新出路。

而新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失去了独立自主的原则。在可能面临沙文主义的危机时,保持与英国的联络才能避免沙文主义对新中国独立主权的侵害,避免中国成为苏联的卫星国。

正是因为周总理深刻地明白这个道理,才会在积极争取苏联援助的同时,也避免国家对苏联的严重依赖,以免将来有朝一日受制于人,重新将我们的国家放在被动的不利地位。

50年代末苏联的行为验证了我国的预防,他们撕毁了所有对中国的援助合同,撤走了境内的苏联友人,中国甚至要在严重的自然灾害情况下尽快还清苏联的外债。

而留下香港这个中国与国际社会的通道就在这时发挥了巨大作用。在美国和苏联持续对中国的进出口贸易进行封锁的情况下,内地想买而买不到的东西都可以通过香港进行,包括大量的粮食和各种各样的物资。

但暂缓收回香港并不是不准备收回。毛主席说过这个政策只是暂时的,周总理也特意声明,维持现状不是永远不管,否则对不起祖宗和子孙。

虽然名义上尚未恢复对香港的主权,但政府对香港地区的关切从未断绝。因为香港地小人稠,而且三面环海,香港的淡水资源是十分缺乏的。港英政府提出的各种解决方案都只是饮鸩止渴,比如1962年限制居民取水时间,导致香港人民为水源大打出手,水桶等储存物的价格涨到天际,根本没有缓解香港缺水的现状。

情况传到中央后,周总理亲自签字拨了3800万元的工程款,从东江引水到香港,由广东省负责施工。当时的广东同样处于大旱之中,不仅在施工期间放弃了大量需要灌溉的农田向香港供水,而且仅用了一年的时间就完成了东深供水工程,令英国专家都连连感叹。

此外,香港日常所需的七成日用品和九成副食品都来自于内地,始终处于政府的密切关怀之中。

而随着祖国的一步步强大,联合国在1971年恢复了我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也来到中国访问,我国的发展局面进一步打开,英国又开始蠢蠢欲动地向继续霸占香港。

周总理在中英正式建交后告诉英国上议院的议员:「香港是中国的领土,总要收回的,条约到期的时候就要谈判」。不过毛主席和周总理都清楚,当时并不是谈判香港问题的好时机,毛主席在会见英国前首相希思的时候说到时候问题就交给邓小平等人了。

因此当英国的铁娘子首相撒切尔夫人带着收复马岛的自信与骄傲来到中国谈判时,得到的答复就是1997年收回香港是谈判的前提,而不是主题。

此前党内外不少人士都对香港问题产生过迷茫,毛主席则始终不紧不慢地表示「现在时机还不成熟」。显然,对于收回香港的问题,毛主席和周总理心里都是有数的,1949年全国解放形势一片大好的时候,解放军没有趁机收复香港,都有着国家领导人深沉的考虑所在。

瓦解英美联合对中国进行封锁、避免过度依赖苏联、把香港作为与世界沟通的窗口,这才是中央眼光长远之所在。而且当新中国的经济和工业等各方面都发展起来之后,中英关于怎么收回香港的问题也进入了谈判流程。

1971年7月1日,中国历经155年后恢复对香港的主权,这其中离不开邓小平等一代领导人的努力,更离不开毛主席和周总理等新中国第一代领导的高瞻远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