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1940年,没有经过中央军委审批,酣畅淋漓的战役为何引起争议?

2024-07-28历史

百团大战,这场由105个团协同发起的战役是我党八路军在抗日战争时期,于华北地区发动的规模最大、时间最长之战役。战役的结果是显著的,不单沉痛打击了日伪敌军的嚣张气焰,更是配合正面战场狠搓了日军的攻势,令国人增强了对全面抗战的信心。

此等战果、影响,无一不证明百团大战的重要性,然,令很多人没想到的是,就在此后,对于这场战役的评价却呈现出了两极分化的态势,更有甚者还有人认为这场仗就不该打。

那么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一场酣畅淋漓的战役,究竟有什么是不被接受的,它又是否经过了中央军委的审批呢?

战役背景及原因

百团大战始于1940年,这一年世界格局对于盟军阵营来说极其不妙,先说欧洲战场,德军于四月出兵丹麦、挪威,击垮英法联军;六月,西欧战火纷飞,荷兰、法国接连被德国打垮并投降;期间,在敦刻尔克大撤退后,英国也于不久宣布退出欧洲,转而全力防御本土。

然后是东亚战场,日军见英法等国本土失利,对我国的进攻力度进一步增加,兵锋直指中越、中缅边境,意图从侧翼包夹国民党蒋介石的正规军部队,尽快拿下我国,从而转头开辟太平洋战场。

1940年5月初,枣宜会战开始,日军在广东、宜昌等地也发动了大规模的军事作战,以图威逼重庆,令我国军民彻底丧失抵抗的信心。

面对此等严峻形势,我国好不容易开辟的滇缅运输线路又遭到沉重打击,物资运输量足足减少了一多半,抗日局势可谓愈发危急。

可令人感到遗憾的是,纵使外敌在侧,以蒋介石为首的反动派却依旧对我党不依不饶,不单于1940年春对我山西方面的八路军部队发动围剿攻势,还弃大义于不顾,放任日军的「囚笼」在我党控制区域展开。

彼时,我党遭受着两面夹击,真算得上是「难于上青天」,因而为了突破日军的封锁,以彭德怀彭老总、聂荣臻聂帅为首的我党干部便决意,通过小股部队袭击日军占领之正太线铁路,打开华北地区局势,从点至面,扭转全国局势。

袭破正太线铁路,正是百团大战的初期构想,不过说到这里相信很多人便会产生这样一个疑惑,那就是袭击正太线铁路这样的小规模战役是怎样摇身一变,成为参与部队高达20余万人的大兵团作战呢?

抗日热情高涨

1940年7月底,袭击正太线铁路的计划经由八路军总部下达至各个战斗部队,也转头提交到了中央,希望获得中央军委的批准。

而在这之后,晋察冀军区便着手准备起了兵员、物资,以求完美完成任务。晋察冀军区在上级的建议下,准备了二十二个团,总计四万余部队,一部分用于突袭计划,一部分则负责阻敌增援,随即部队首长又确定了战役的作战区域和作战时间,时间是为当年的8月20日,地点为娘子关至平定段铁路,以及周边的大小火车站。

计划是明确的,但战前战中却发生了几件令八路军众首长们意想不到的事情,其一便是广大晋察冀地区百姓的「逼宫」。

说是「逼宫」其实更准确地来说应该是请战,听闻八路军将要对日寇发动袭击攻势,八路军革命根据地附近村庄的老百姓一股脑的全部涌进了指挥部,青壮年们踊跃报名参军,老弱妇孺也丝毫未落下风,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运送物资、缝制军装、照料伤员等事情,他们争先恐后的帮忙。

除却普通百姓,一些非正规部队,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县大队、区小队」的民兵组织亦是如此,他们主动来到总部请缨,不求升官发财,只为多杀几个鬼子为前段时间遭受扫荡的父老乡亲报仇雪恨。

面对国人的一腔热忱,八路军总部自然不好拒绝,故而只好一而再再而三地降低参与战役的人员标准。对此,晋察冀军区本来并未当回事,毕竟此前也发生过这类情况,然,让他们怎么都没想到的是,短短月余,经过统计,除却4万正规部队,自愿参加此次袭击铁路线战役的人员总数竟然达到了恐怖的二十万人。

这二十万人中,有民兵、游击队、老百姓,甚至还有弃暗投明愿意抗日报国的土匪,这些人虽说战力比不上正规部队,可满腔的热血却丝毫不逊色于旁人,用当时接纳新兵书记员的一句话来说,那就是:

「一听说打日本鬼子,无论男女老少报名参军的拦都拦不住!」

可到这里问题也随之出现了,人多真的是好事吗?毕竟正太线铁路就那么大,二十多万人光是排兵布阵就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难道不会起到反作用吗?

这个显然大家是多虑了,因为别看铁路只是「一字长蛇阵」,但依照日军的防卫人数,以及战场的大小来说,二十万却是只少不多。

正太线铁路全长二百余公里,光是在山西境内的便达到了一百七十多公里,且铁路分布错综复杂,日军在此处驻扎有近万名精锐士兵已做防御,更别提作为战略要地的娘子关了,此处在1940年时亦是日军的重点防御地区。

日军的武器装备远胜于我军,关隘内的日军士兵更是身经百战,不仅如此,这种情况下发起进攻,我军还要考虑到太原、晋城、河北方面的日军前来支援,故而前期准备只有二十余个团着实是捉襟见肘,即便是有了新增的这二十万人,战役开始之前我军同样是没有多大把握。

这一点,通过后续的几次小规模战役便能够证明,首先是我军奇袭阳泉之时,彼时,袭击阳泉的八路军人数远超日军数倍,可由于武器装备的落后,我们只得用步枪攻打城池,数万战士苦战了四天,伤亡惨重,也未能拿下这座防卫相对空虚的日军指挥部。

然后是其余小据点的作战,攻打这些小据点,我军的主力正是那些非正规自愿参战的民兵、百姓,数千近万人攻打一处守卫只有百余人的日军据点,人数的巨大差距令这些战士们信心倍增,可奈何依旧是因为装备上的差距,每一处铁路、公路、桥头堡都会经过数次攻守易形。

再加上这些战士们普遍是第一次上战场,战斗经验不足的他们只得用肉身、用人命去填满战壕....

综上所述,大家还觉得这次战役是「杀鸡焉用牛刀」吗?答案必然是否定的,而鉴于战局的形势大好,以及战士们的伤亡情况,八路军总部也是做出决定,力求短期内结束战役,「见好就收」用最小的伤亡换取最大的战果。

可凡事都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战役进行到这一步,已经不是我们想停就能停下来的了。

战役延长战果丰富

那么这又是为何呢?

原因很复杂,第一是初期战役战况的顺利程度远超八路军指挥官的想象,本来我军认为,突袭战本就是打一枪换个地方,占了些许便宜就该撤退不可能长期维持,也觉得铁路干线是日军的「心头肉」,见我军率领大批人马前来攻占,肯定会派遣大量援军来救。

然,怎料在众将士们的齐心协力之下,战况异常顺利,在战役开始的一周之内,我军虽说遇到了不小的阻碍,但总体情况还算是一片大好,日军的各个关卡被打的「稀碎」,近万名日伪军被将士们斩杀,并且即便如此,到了8月25日,日军的增援部队也未能按照预计时间前来增援。

基于这种局势,晋察冀军区和八路军总部这才决定要扩大战果,继续作战,争取在日军增援赶到之前,更大程度地破坏日军铁路干线,以达到支援正面战场的目的。

第二,半月内我军的战斗本来十分顺利,可就在这时,日军的增援「姗姗来迟」,河北、太原的大股日军赶赴战场,阳泉方面的日军开始转守为攻,娘子关局势危急,我军不得不选择放弃,更有甚者,来自山西南部的近万名日军也重新开始了扫荡行动,对多地军民展开了疯狂的围追堵截。

战局一下子反转了过来,此时的二十余万将士再想撤退难度就很大了,毕竟人数如此之多,一旦接到撤退命令,人员调动频繁不单会让士气大大降低,也会给到日军可乘之机。因而,彭老总和聂帅、邓小平、刘伯承同志这才会通过数次讨论,想要开展第二阶段战斗,既能以攻代守,又能继续扩大战果,以免浪费了这次绝佳的机会。

第三,刚刚说过,日军自九月份陆续开始增援以来,战斗的方向早就从防御转为了进攻、扫荡,可令日军没想到的是,以往一打就跑的八路军这次不仅不跑,反倒是十分强硬的与他们争夺每一处据点。

以关家垴战役为例,面对日军的凶猛攻势,我军坚决不撤退,宁愿付出巨大的代价也要死守阵地,炮弹打光了就用步枪,子弹打没了就按上刺刀与日军白刃战,最终这才全歼了这支近千人的日军精锐。

这等伤亡令日军大为震怒,是故,为了报复我军,他们便将扫荡的力度继续加大,而我军为了应付扫荡,拯救当地的黎民百姓,这才会再度延长了百团大战的时间,以至于直到第二年年初,国际形势稍有好转才彻底结束战役。

据战后统计,在战役持续的四个多月期间,我军总计对晋察冀地区的日军进行了近两千次战斗,总计消灭了两万余日军,五千余伪军,投降、被俘者万余人,缴获各类枪支六千余挺,火炮近百门,光是看这些,战果就已经很显著了,更别提对日军铁路干线造成的打击。

据统计,战役期间,日军所占领的铁路干线被损坏多达474公里,这其中的公路、桥梁、火车站、电话线路被我军扫了个干净,以至于在这之后,日军不得不派出大量的人力物力前去维修,从而减轻了正面战场、敌后战场的压力。

而这场战役的影响也是极其深远的,我们不单突破了日军精心布置的囚笼,也从敌后给前线日军造成了极大压力,导致他们的南进攻势一拖再拖,最终不得不暂缓之前的布置,转而维护占领区的安全。

这一情况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国民党正规军在重庆等地前线的防御压力,也让国民党内部的投降、妥协声音消失不见,更令一众认为我党我军只是游而不击,只会暗中发展对抗国军的国民党将领刮目相看。

这是军事、舆论上的,对国际上的影响亦是如此,此举令日军快速灭亡中国的计划破产,从而极大地鼓舞了盟军的士气。可以说,百团大战的影响是全方面的,无论是对于我党,还是整个中国都是一件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好事,那么既然如此,战后对于这场战役,又为何会产生如此之多的争议呢?

争议的原因

争议的原因大致分为三点,首先是一部分人认为,百团大战是彭老总等人私自发动的战役,并未获得中央军委的认可。

这一点其实不无道理,因为从各种历史文献上来看,百团大战的确没有中央军委的批示,也就是说,这并不是全部人同意的一场战役。

不过,情况也并非世人所猜想的那般,是彭老总等人越过上级命令,是他们不顾大局,而是另有原因。

毛主席曾亲自说过这样一段话,那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前线战局变幻莫测,不用任何事情都要经过繁琐的讨论后再实施。毛主席的话总结起来就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对于当时信息传递困难,遭遇日军、国民党部队重重包围的我军来说,无疑是再正确不过的。

而彭老总他们当时遇到的情况正是如此,国民党部队虎视眈眈,日军正在全力围剿,这种情况如果再通过重重请示,战机不单会被贻误,二十余万军民的生命安全也得不到保障。

并且战役的起初是为了袭击日军的铁路干线,这并非是大规模战役的前兆,而是我军游击战的一种常态,这种日常每天都在发生的事情,自然没必要经过军委同意,而且就算得知了军委也肯定会同意。

还有,关于百团大战中央军委其实是知情的,并且也同意了这一策略,只不过是没有明文说明罢了,例如毛主席在战役中便多次号召其他地区的部队,效仿百团大战的进攻模式,还有战役陷入僵持中时,中央也曾提到过要扩大百团大战的规模,以达成有效的对敌进攻,最后在战役基本结束后,毛主席更是当众夸奖了战果战况。

而且这场战役也并非是彭德怀、聂荣臻等人的指挥结果,之前说过,前期他们只是想简单地袭击日军铁路线路,没有想着将战局扩大,之所以演变成百团大战,很大程度上都是各军民自愿参与的,是他们想要驱逐日寇报仇雪恨,这才将几万人的战斗,扩大成百团、二十余万人的大战役。

这些都能证明彭老总等人的决策是经过上级同意批准的,根本不存在所谓的私自越权指挥,战场局势瞬息万变,所以说这些指责也都是莫须有的,是不了解战争才能说出的妄言。

其次的争议是源自战后将士们的一些抱怨,彼时战斗刚刚结束,彭老总正与一众将士们开着战后总结会议,这时便有一些普通战士和基层将领发起了牢骚,说的无非就是这仗打的有些乱,导致部队伤亡过大,最终抗日革命根据地还受到了残酷打击,并未达到他们的预期构想。

这些将士们的抱怨不无道理,但对此晋察冀军区、八路军总部亦是无可奈何,因为其一,二十余万部队的大兵团作战此前毫无先例,他们也不知该如何才能做到最好,打仗嘛总会有伤亡,更何况是这样数十万人的大混战,出现一些指挥上的失误,从而导致前线战场失利再正常不过。

其二,战斗开始之前,八路军总部就已经告诉过这些自愿参战的民兵、百姓了,告诉他们战场情况凶险,如果毫无战斗经验损失肯定会十分惨重。

当时这些战士们都被对日寇的仇恨蒙蔽了双眼,根本没人听这些良言,还是直到上了战场他们才意识到了危险,这些人的作战经验几乎为零,指挥起来也是很难,伤亡自然惨重。

其三,关于战果,百团大战的影响无论是对我党、全国还是国际局势都是利好影响,但对晋察冀革命根据地的军民来说却是不良的,由于我军尽全力对日军展开作战,遭到了报复不说,根据地的地盘也随之缩水,这是不可避免的,也是为大局的牺牲。

所以说,亲身经历过战场的战士们有所抱怨是可以理解的,可从上帝视角看,后世之人却不该同样抱有争议。

总结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百团大战都是一场战果显著,影响深远,结局利好的大兵团战役,不过人无完人事无完美,中间出现些许瑕疵都是可以理解包容的,那么既然如此,在看完这篇文章后,大家是否还认为百团大战不该打呢?欢迎在评论区内进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