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解放战争,我们可能首先想起的就是著名的「三大战役」,或者解放军将红旗插上南京总统府的画面,但事实上,还有一些特殊的画面同样值得被铭记。
比如在王家湾一个破旧狭小的土窑洞里,身材高大的毛泽东俯身趴在小炕桌上奋笔疾书的画面;比如因为窑洞过于狭小,同住的周恩来为了不打扰毛泽东睡觉,捂着嘴快步走到院子里才敢放开咳嗽的画面;比如解放军部队冒着大雨连夜转移,由于延河水位上涨,毛泽东、周恩来与战士们手拉手小心翼翼过河的画面......
这些动人的画面都与四个字有关,即 「转战陕北」 ,从1947年3月19日到1948年3月23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领党中央机关,在面积不到10万平方公里的陕北,辗转12个县,住过37个村庄,370天时间行军超过2000公里,在陕北一个个土窑洞里指挥着全国的人民解放战争。
后来周恩来回忆此事时说: 「毛主席是在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里,指挥了最大的人民解放战争。」
客观来说,「转战陕北」是解放战争中毛泽东等领导人身处环境最恶劣的时期,战场上被胡宗南部队紧追不舍,一路走一路打,中央机关好几次都是在敌人眼皮子底下秘密行军,最危险的时候敌人距指挥机关甚至只有不到十里路。
战场外住的是狭小、黑暗、破旧的土窑,吃的是用黑豆、米糠、树皮、野菜熬成的「钱钱饭」,穿的是打满补丁的粗布衣裳。
「天赐湾是一个坐落在山梁上的只有二十几户人家的小村子。这里的条件比王家湾和小河村更艰苦,连喝水都要到很远的山沟去挑。毛泽东、周恩来等就挤在一间小窑洞里住。五六个参谋只分到半间窑洞,只能把文件放在里头,人睡在外面。」——【周恩来传】,中央文献出版社
一、「王家湾」
王家湾是转战陕北时期,毛泽东、周恩来等人的第一个正式落脚点,从1947年4月13日到6月9日,住了近两个月时间。
王家湾与其说是一个村子,不如说是半山坡上的几排窑洞,大约20户人家住在那里,他们大多都是贫苦农民。
党中央机关转移到这里后,一个叫 薛如宪 的农民临时腾出来了两孔半窑洞里,不过说是两孔半,但其实就是一间「套窑」,包括一个独立窑洞,一个过道窑洞,外加一个只有炕没有落脚地的半截窑。
其中毛泽东住在条件最好的独立窑,里面除了一个土炕,还有一张小桌子,两个小坐墩。因为房东自己还在里面砌了一个长方形的土粮仓,堆满了大大小小的酸菜缸,因此 毛泽东的日常活动区域其实只有炕上那点位置,日常办公他需要将小桌子搬到炕上,在炕上批阅电报、撰写文章。
另外,周恩来、陆定一两个人则住在进门处的一个「过道窑」里,与其说这是一孔窑洞,倒不如说这是一个过道,因为除了一个土炕,其他什么都没有。 由于没有桌子,于是周恩来只能坐在一个小木墩上办公。他在膝盖上垫一个用高粱杆编成的盖子,将电报、文件放在这个盖子上边看边批,通常没一会儿腿就会麻得站不起来 ,于是只能坐一会就站起来甩甩胳膊、甩甩腿,低头办公实在累得不行了就伏在炕上继续工作。
与此同时,任弼时则住在另一个 「半截窑」 里,之所以说是半截窑洞,因为这只是一个炕,没有任何落脚地,只能供睡觉,平常连腰都直不起来,更没有什么桌子凳子之类,因此他日常办公只能是和周恩来一样,坐在一个小木墩上垫着盖子办公。
在这个破旧狭小的「套间」里,毛泽东等人住了大约57天,平常除了开会,他们都各自聚精会神的工作,窑洞里除了翻阅纸张发出的沙沙声,听不到其他任何响声。
因为毛泽东的作息习惯非常特殊,晚上工作白天休息,而周恩来则习惯迟睡早起,因此每当周恩来早晨起来的时候,毛泽东才刚刚睡下。也因为周恩来早上起来总是习惯连咳几声,因此为了不打扰毛泽东睡觉,必须捂着嘴忍住,快走到院子中央才会放声咳出来。
住在王家湾窑洞期间,毛泽东指挥陕北战场接连取得了 青化砭、羊马河、蟠龙镇三大捷 ,狠狠打击了胡宗南进攻延安时的嚣张气焰,周恩来更是辛辣地指出: 「蒋介石的最后一张王牌胡宗南,现在在陕北卡着了,进又进不得,退又退不得,胡宗南现在是骑上了老虎背。」
「不到两个月,事实证明蒋介石所依靠的胡宗南实际上是一个‘志大才疏’的饭桶。」 周恩来毫不客气地痛斥蒋介石,因为这三大捷报意味着,蒋介石、胡宗南想通过进攻延安和陕甘宁边区,来「割断」我军右臂的计划,彻底破裂了。
二、「小河村」
在王家湾住了两个月后,国民党第二十九军军长刘戡顺着延河,一路摸到了离王家湾只隔了一个山头的地方,而当时的中央警卫部队只有大约300人,情况危急,必须尽快转移。
6月9日晚,毛泽东、周恩来等人带着中央纵队连夜冒雨转移,临撤离时,周恩来亲自检查各个窑洞,不留下一丝一毫部队生活过的痕迹,直到确认无误后才最后离开。
当晚风大雨急,电闪雷鸣,天黑路滑,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和战士们一起淋着雨,小心翼翼走在泥泞的山路上。山路崎岖,危险重重,他们手拉手连成一条线,连夜爬到山顶上,急行军两天后才抵达了一个叫 小河村 的地方。
这个小河村紧邻延河,群山环抱,窑洞都隐藏在大片的杨柳树丛中,环境优美,他们在这里停留了一个多月时间。
相对王家湾,小河村人口多一些,窑洞宽敞一些,中央机关甚至有独立的院子用来组织大型会议,经历了王家湾的艰苦生存环境,他们在这里得到了短暂的「喘息」。
7月21日到23日,他们在这里召开了著名的 「小河会议」 。会上毛泽东首次提出, 对蒋介石的斗争可以用五年时间解决(从1946年7月算起),这个设想是可能实现的,同时指出:「现在不公开讲出来,还是要准备长期斗争,五年到十年甚至十五年。」
不过,这样的「好日子」并没有持续太长时间,小河会议结束后一周,8月1日毛泽东、周恩来便带领中央机关被迫离开了那里,因为胡宗南部队已经逼近小河村所在的县城。
在接下去的20天时间里,他们没有固定的住处,一直都在行军,不敢走大路,通常都是翻山越岭。
途中,警卫员偶然发现周恩来走路似乎一瘸一拐,要他把脚抬起来,这才发现周恩来的鞋底已经磨出一个大洞,露出的脚底皮肤也被磨得鲜红鲜红,如此深一脚浅一脚走在杂草丛生的山林里,可想而知会有多疼。
毛泽东看到后立刻叫警卫员搬来一个担架,让周恩来坐在担架上,但他哪里肯坐,后来毛泽东又让他骑马,周恩来也坚决不肯,再后来他又坚持走了二十多里路,直到部队停下来休息地的时候,才终于同意换一双新鞋。
当警卫员小心翼翼将周恩来的鞋子脱下来时,发现他的袜子已经被磨出一个大洞,脚底血肉模糊跟袜子边缘完全粘连在一起。
脱袜子的时候,周恩来忍着没发出一丁点声音,但警卫员看着却心疼得直掉眼泪,一旁的毛泽东也连连嗔怪周恩来不该逞强,但周恩来只是笑笑说:「 当时部队刚刚出发,换鞋浪费时间,耽误部队的行动不好。」
在这段时间行军路途中,毛泽东、周恩来又指挥了一场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斗—— 沙家店战役 ,从8月18日到20日打沙家店战役这3天,毛泽东几乎就没有睡觉,因为他一碰到战事紧张的时候,睡眠质量便受影响,于是非常依赖安眠药来维持可怜的睡眠。
但不凑巧的是,那段时间刚好安眠药「断货」了,于是警卫员只能奉命找来了几瓶白兰地酒,一方面可以催催眠,一方面也能刺激大脑。
打沙家店战役的三天时间,毛泽东是靠着不停抽烟、喝茶、饮酒,实在困了才在躺椅上打个盹儿,最终硬撑到了战争结束。
后来战争一结束,毛泽东便吩咐警卫员李银桥,赶紧想办法搞来一碗红烧肉,打了三天仗实在太耗神了,他想吃点肥肉补补脑子。
不过好在辛苦是值得的,仅此一役,我军全歼敌军 6000 余人,属实是一场大胜,陕北最困难的时期终于过去了,毛泽东还激动地说: 「用我们湖南话来说,打了这一仗,就过坳了!」
三、「杨家沟」
1947年的中秋节,是在一片胜利声中度过的,全国各大战场都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沸腾景象。
当天晚上,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邀请战士们,一起在院子里席地而坐,吃着辣椒喝着白酒,一起赏月。
周恩来也难得抽出空来,给远在河北平山的妻子邓颖超写了一封家书,在信中,他先是介绍了关于当前形势的简单分析,然后在信的末尾加上了一句话: 「对月思人,不知健康否?」
哪怕是被忙碌又繁重的工作包围,周恩来依然时刻惦念着深爱的妻子,这是一封来自陕北战场的 「情书」 。
在此之后,前线战场捷报频传,等到11月的时候,他们已经转移到了一个叫 杨家沟 的大村庄,这是中央机关大半年来住得最舒适的地方。
杨家沟原来是一个地主的大庄园,位置隐秘,不通大路,偏僻静谧,很适合当指挥部,而且这里窑房很充裕,毛泽东因此住上了一个有三间房的窑洞,外面做会客室,里面做卧室,保证他的特殊作息习惯不会受到干扰,睡眠质量也得到很大改善。与此同时,周恩来也住着一个有一明一暗两间房的窑洞里,外面大间办公,里面小间做卧室。
他们住在同一个院子里,一个在东面,一个在西面,既便于工作交流,又能有相对舒适的生活空间。
也许是得益于这来之不易的「优渥」环境,也许是由于前线捷报频传,住在杨家沟的这段时间里,毛泽东意气风发,精力充沛,心情愉悦,思维敏捷,一连写出了大量的党内指示、通报和指导性政策的文件。
比如著名的报告【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他犀利指出,当前已经不是能不能胜利的问题了,而是敢不敢胜利的问题。
「我们长期在农村打游击,我们敢不敢进攻大城市?进去之后敢不敢守住他?敢不敢打正规战、攻坚战?我们这么大的国家,这么多的人口,要吃,要穿,面临着这么多的问题,我们共产党敢不敢负起责任来?」
从「能不能赢」到「敢不敢赢」,这是一个巨大的思想跨越。 如果说之前的「能不能赢」是基于理论思想的美好设想,那如今的「敢不敢赢」则是基于实际战场的笃定判断 ,所有一切都预示着解放战争必将取得胜利,而且时间会比预想的快很多。
四、「最忙碌的两个人」
在转战陕北这段时间里,中国人民解放军从重点防御转到全面进攻,形势发展之快是出乎所有人预料的。事实证明,毛泽东、周恩来当初坚持留在陕北拖住胡宗南的数十万大军,是绝对正确的决定,这是真正的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
在转战陕北的一年时间里,毛泽东和周恩来是最忙碌的两个人,一个思考战略决策,一个负责具体组织和执行,工作上相互合作,生活上则是周恩来扮演着「照顾者」的角色。
「周副主席是最辛苦的人,事无大小,都要亲自安排、布置、检查,他往往睡得更晚,起得更早。毛主席休息的时候,除了有特急电报,周副主席总不肯惊扰毛主席,他自己经常是睡上两三个小时,就会被秘书叫醒几次。前线发来的战况报告,如有新出现的情况和地名,周副主席为了使毛主席能集中精力思考战略决策,总是亲自加上注释,附上小图,再送给毛主席阅示。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周副主席也总是细心观察,想尽办法使毛主席减轻劳累。」(【毛主席转战陕北】,陕西人民出版社)
最终在度过了一年零5天后,1948年3月23日,毛泽东、周恩来率大部队东渡黄河,离开陕北,踏上了 前往河北平山西柏坡的道路。仅仅一个月后,4月21日,红色首都延安时隔一年终于回到人民的怀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