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印象中,自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宣布无条件投降后,抗日战争就应该结束了。滞留在中国境内的侵华日军随即向附近的中国军队缴械投降,只有少数日军负隅顽抗,但很快也被消灭。
然而事实上,中国境内的抗日战争并没有立即结束,仍然有相当部分的成建制日军不愿意投降,尤其不愿意向我八路军、新四军投降,并且顽固抵抗。
在江苏腹地高邮、邵伯地区就有一支顽固日军不愿意向新四军投降,他们依靠坚固的城防负隅顽抗。
高邮位置极为重要,是连接两淮和长江流域的咽喉,并且制约陇海路东段部分,拿下高邮城,对于后期我军与国民党的斗争极为有利。如果这个地方落入蒋介石之手,那么我江北、江南新四军将有可能被截为两段,首尾不得相连。
鉴于这种情况,经粟裕提议华中局讨论通过,并上报中央军委,申请发起高邮战役,攻占高邮、邵伯和泰州等地,掌控江苏区域的战场控制权。粟裕很快提交了详细的作战方案,经再三斟酌,中央军委复电:同意!
当时已经是1945年12月份,中国境内的绝大部分日军都已经投降,高邮守军是最后一支成建制的日军。那么,他们为什么要执意坚持到这个时候呢?
这里面有日军自身的原因也和蒋介石有关系。
第一,日本人心高气傲,尽管天皇命令他们投降,但他们认为自己在战场上并没有失败。尤其是盘踞在华东的日军,几乎没有遭受到过什么败仗,在他们眼里中国军队根本不是对手。而新四军根本就不是军队,他们认为向这样的部队投降,是一种巨大的耻辱,不过他们又缺少集体切腹玉碎的勇气。
第二,蒋介石通过冈村宁次向驻扎在高邮的第96旅团残部指挥官下令,让他们坚持抵抗,等待国军接收。到时候会将他们聘为国军雇佣兵,不用成为战俘。这些日军听到这个消息,立即表示服从命令。
第三,高邮城城高墙厚,日军在此地经营多年,不仅加固了高邮城墙,在外围还修筑了众多据点,易守难攻。他们与新四军周旋多年,知道对方缺少攻城的重武器,认为只要坚守不出,再加上邵伯、泰州互为照应,新四军绝难破城。
实际上,高邮城内只有日军两个营的兵力,除此之外还有伪军7个师,兵力超过5000人。这些伪军也早就被国民党特务所蛊惑,认为新四军一旦破城肯定会清算汉奸,而国军在别的地方都对汉奸宽大处理,既往不咎,因此也决定继续跟随日军,等待国民党接收。
粟裕见高邮守军负隅顽抗,猜测到肯定和蒋介石有关,根据情报,国民党25军正在整训,计划北上收复泰州、高邮等地,日军已经与他们取得联系。
情况非常紧急,但当时中央军委考虑到高邮城防坚固,我军缺少重型武器,如果强行攻城,担心伤亡过大,没有立即批复华中局的请求。
粟裕心急如焚,再次致电中央军委,说明形势和时机的重要性,最终中央军委批准于12月份发起高邮战役的申请。
粟裕立即开始部署高邮战役的准备工作,抗日最后一战的帷幕已经拉开。
这里有个细节需要注意,尽管向中央军委的申请是以华中局的名义发出的,但后来都是粟裕在推进,而作为华中局主要领导的陈毅,并没有协助推进。
在是否攻打高邮这件事情上,陈毅和粟裕的观点不同。
陈毅认为,抗战已经结束,我军主要的目标应该放在国民党身上,并且还有那么多的日占区没有接收,接收之后的具体工作还很复杂,华中局没有那么多的人手和精力来落实这些工作。
国民党军实际上正在和我们抢地盘,与国军作战,才应该是重中之重。龟缩在高邮城里的日军,投降只是时间问题,无须小题大做。
可以看出,在高邮战役问题上,陈毅和粟裕是有分歧的。
中央军委在批准高邮战役时,还特意指示华中局应全力配合粟裕拿下高邮,但从后面的事态发展来看,陈毅并不赞同,也没有积极配合。
粟裕的作战计划,是以三个主力纵队以各个击破的方式,快速出击,先拿邵伯,再下高邮,最终南下直取泰州。
邵伯是高邮的外围,邵伯湖是天然屏障,日军有汽艇和小队日夜巡逻,并在周围修建了防御据点。不过这里的防御相对松散,对于新四军来说,拿下这里难度不大。
粟裕命令吉洛率七纵对邵伯发起攻击,拿下邵伯之后,再集中八纵主力由陶勇指挥,强攻高邮,最后由王必成六纵拿下泰州。只要拿下泰州,就可以阻挡住国军的支援部队。
我们只简单介绍一下作战计划的框架,实际上高邮战役的策划和执行非常复杂。
战斗于19日打响,吉洛率部长年突然袭击,日伪军根本没有想到我军会发起大规模突袭,仓皇迎战措手不及。新四军常年在此处与日军周旋,对当地情况非常熟悉,并且有当地百姓暗中支持。
七纵仅用了两天就以较小的伤亡迅速拿下邵伯,为后续的八纵作战奠定了基础,而战斗结束的时间,与粟裕预料的几乎一致。
接下来就是本次战役的核心目标,高邮城。
高邮城,不好打。邵伯枪声一响,高邮城立即进入了全面备战状态,这里不仅防御工事极其坚固,日军的弹药储备也非常充足,还有数千伪军协助。我军缺少重武器,陶勇肩上的压力非常大。
拿下邵伯之后,粟裕命令吉洛在邵伯巩固战果,陶勇立即率八纵对高邮城发起攻击。首先摆在八纵面前的并不是高邮城的城墙,而是日军部署在外围的十余个坚固据点,日伪军依托坚硬的混凝土工事,龟缩在里面,用机枪织出了一张密集的火力网。
陶勇于21日白天下达攻击命令,八纵尖兵部队随即入场开始逐个拔除这些外围据点。由于我军缺少重武器,只能以密集火力制造掩护,由精兵强将快速突进对掩体进行爆破。在这个过程中,不少优秀战士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敌人的据点一个个被炸掉。
至22日清晨,高邮城上的日军惊恐地发现,自己多年来苦心构筑的外围据点,竟然已经全部被新四军炸毁,高邮城仅剩这道城墙防御。
陶勇下令对高邮城发起强攻,但是战士们的血肉之躯根本就难以靠近城墙,日军像疯了一样持续喷射火力。
见到我军伤亡惨重,粟裕果断下令暂停进攻,部队将高邮城彻底围死,然后就地休整。
在这期间,粟裕详细研究了高邮城的特点,又重新制定了工程计划,新四军政工部门又发动了万余群众,为新四军提供后勤保障。
此外,新四军还不断向城内发动政治心理攻势,告知日本已经投降,他们的战友已经放下武器,不用死在异国他乡。同时还向伪军喊话,只要投降,就会受到优待,凡是继续负隅顽抗者,必将受到人民的严惩。
就这样,准备工作进行了整整三天,25日夜间,粟裕下达总攻命令,八纵从三个方向向高邮发起突袭。日军始料不及仓促应战,但是在夜幕中他们根本看不清城下的情况,只能盲目扫射。
我军趁机找到敌人射击死角,或者用炸药包炸开缺口,要么借助云梯快速爬上城墙,与敌人展开近身肉搏。
日军战斗力非常强悍,尽管我军已经攻入城内,但日军依旧拼死抵抗,直到新四军杀到日军指挥部的门前,他们才意识到大势已去,才缴械投降。
26日清晨,我军宣布攻占高邮,高邮城头的膏药旗,被直接扔了下去,粟裕只用了6天就拿下高邮。
攻占高邮,但是粟裕却兴奋不起来,他依旧眉头紧锁。因为还有泰州,而此时他手上已经无兵可用。因为就在攻打高邮的时候,陈毅突然将王必成六纵调走了。
粟裕得到情报,国军第25军得知我军正攻打高邮之后,正加速向泰州集结,如果不立即攻占泰州,高邮将失去南部屏障,这一战很有可能失去意义。
无奈之下,粟裕只得命令激战一夜的八纵立即急行军南下攻打泰州,陶勇和八纵接到命令之后,只回复了一句话:保证完成任务!
尽管八纵很疲惫,但是官兵们心怀胜利的喜悦,一鼓作气拿下了泰州。原来泰州守军的人数本来就不多,他们得知邵伯、高邮已经被新四军攻占,顿时失去了抵抗之心,很快就被击溃。
我军攻占泰州之后,国军随后也停止了向北增援,蒋介石顿足捶胸,后悔晚了一步,连他的高级顾问冈村宁次也感慨,没有想到新四军的战斗力竟如此之强悍。固若金汤的高邮,仅仅一夜就被拿下了,简直不可思议!
高邮战役获得大胜,抗日战争至此才算正式宣告结束!
中央军委也发来贺电予以嘉奖,但是华中局内部却高兴不起来,谭震林、粟裕、邓子恢等人反而非常气恼。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陈毅在战役的关键时刻私自调走了王必成六纵,导致高邮战役险些失败。
不知道当时的陈毅是出于一种怎样的考虑,竟然在没有征求粟裕同意,没有知会华中局的情况下,擅自将王必成调离,由于他是新四军总司令,王必成的老上司,六纵自然不敢抗命。
陈毅调走王必成只是为了让六纵去协助九纵至淮北协助九纵张震进行破路行动。结果,王必成到达淮北时,张震的任务早就完成了。陈毅随后又命令王必成继续北上进入山东,配合山东部队作战,结果他们又迟到一步,到达鲁南的时候,主要战斗已经结束。
因此,陈毅的一番操作给华中局带来很大被动,事后,曾山、邓子恢、谭震林、粟裕等,联名向中央军委反映了陈毅在此次战役中所带来的问题和不利影响。
军委随后对陈毅提出了批评,陈毅也在公开会议上做出了坦诚检讨,承认了错误。尽管陈毅和粟裕等人在军事上意见不一致,但是陈毅毕竟是新四军的最高领导,无论是工作能力、个人威望还是对党的忠诚,都赢得了众多将领的尊重。因此,华中局并未因此而产生内部矛盾,依旧非常团结。
陈毅依旧是华中局和新四军的最高领导,当然此事也证明了陈毅在军事指挥方面的能力有所欠缺,这也是后来粟裕担任淮海战役总指挥的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中国军网:抗日战争最后一役:高邮战役
人民网:高邮战役
光明网:粟裕指挥高邮战役,吴小龙
【新四军战史】
【二十四军战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