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3月16日4时黎明,能见度最低的时刻,山西长治黎城县城北突然响起了密集的枪声。
稍有经验的军人就可以从枪声辨认:这是城外和城上的对射,城外不远是捷克轻机枪和日式九二重机枪,城上是日本三八式步枪,大正十一式轻机枪(歪把子机枪)和掷弹筒。更多一些经验的军人,通过城外机枪点射的频率就可以得出结论:射手是有相当经验的老兵,在他们的火力压制下,一定有一支部队冲着城墙而来。而以攻城部队并没有大量响起的步枪声判断,这是一支经验丰富的精锐部队。
守卫黎城北的是一个日军小队,黑暗中他们努力想看清城下的一切,可是看不真切,这使得他们无法向目标组织火力,他们也不敢点燃火把,因为这会给城下的射手指示目标,他们只能凭着各自的经验胡乱射击,而以一个50人的小队要守卫宽大的城墙,兵力实在不够,何况三八式步枪的火力根本无法和机枪相较。此时的日军很清楚有敌军要登城,却不清楚是哪一部分敌军,有多少人,会从城墙的哪一截突破上来。
留给日军慌乱的时间并不多,仅仅5分钟后,夜袭的军队就突上了城墙。日军嚎叫着与冲上来的军队展开了近战。肉搏中,有日军借着依稀的光亮,看见攻上城来军队的左臂上印着 「八路」 二个汉字。
这是这支日军久闻大名,却第一次见到的部队。
攻上城头的八路军是1个连,这个连很快消灭了城头上的日军,紧接着,又有2个连登上城楼。
天已经朦朦亮,后上来的1个连迅速在城头上架起重机枪,向城内日军据点进行熟练的点射,另外2个连则沿着城内主干道的东西两侧冲向日军守备队指挥部,不到半小时就攻到日军指挥部附近。
八路军在日军指挥部附近调整好兵力,准备乘势拿下指挥部,却遭遇到坚固工事中日军的火力压制。日军在不明八路军虚实的情况之下,也只是躲在工事里放枪,并不敢出工事反击。几次进攻无果之后,八路军主动放弃进攻,撤出黎城。
黎城被袭的消息传到了东邻的涉县。驻涉县的数百名日军立刻乘军车前来支援,结果又被埋伏在两城之间1个营的八路军阻击,不得不退回涉县。
与此同时,黎城往南到潞城之间的浊漳河上,一座大木桥被八路军烧毁。黎城和潞城的交通被截断。
围绕黎城的一系列战斗行动,非常明显地表明:八路军的目标是拿下黎城。
恭喜你,日军也是这样想的。
日军之所以这样想,是八路军129师让他们这样想的。
一、战斗的机会是如何被创造的?
1938年初,日军108师团配合20师团在山西作战,这个原本只是担任配合任务的师团,却在山西横冲直闯,如入无人之境,先占领长治,后占领临汾,并乘势向黄河渡口的风陵渡开进。如果108师团占领风陵渡,就可能西渡黄河进入富裕的关中,给全国抗战带来极大的损失。
第20师团是日军的6个常用战略突击军团之一。108师团是淞沪会战后增设的,是以常设第8师团预备役编成的特设师团,虽然是乙种师团,可是兵力和20师团相差无几,战斗力同样强悍。该师团刚成军就从日本来到山西,一路所向披靡。
129师奉八路军总部命令,为遏制108师团的西进势头,配合友军作战,准备在晋东南和长治一带对108师团进行打击。
八路军开展的是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因此不会强攻坚城,只能以游击战方式寻机歼敌,可是,日军往往都占据城市和据点,各城市和据点之间配合密切,如何游击?在哪里歼敌?成了摆在129师师长刘伯承面前的重要课题。
刘伯承仔细研究了108师团的进军路线,发现他们从河北邯郸,一路经武安,涉县,黎城,潞城,屯留,良马,府城,最后到达临汾,经过的漫长路线也成了该师团漫长的补给线。为了保证打蛇不被蛇咬,刘伯承决定避开临汾的108师团主力,在邯郸到长治的公路沿线上打一仗。于是,129师的侦查员们沿着这条线开始了侦查活动。
经过侦查发现,黎城是108师团的后方兵站,有约1000日军步骑兵驻守;武安有约1500名日军,涉县有约400日军驻守,潞城则有108师团和16师团的步骑兵2000余人。
根据侦查情况,刘伯承分析:作为兵站,黎城自然就成了日军在邯、长公路上最重要的据点,因此日军在距离黎城最近的潞城安排了重兵,一旦黎城受到袭击,潞城的日军可以很快北上增援。刘伯承还发现,黎城和潞城之间有一条浊漳河,一旦断了浊漳河的桥梁,就可以断了两城之间的联系,使得两城的日军在短时间内无法互相支援。
基于以上侦查分析,师长刘伯承和副师长徐向前共同制定了歼敌计划:先对黎城进行佯攻,引诱潞城日军出城支援,之后在潞城与浊漳河之间打潞城出援日军的埋伏。
刘伯承把这个战术叫「吸打敌援」。
之后,就有了袭击黎城日军,阻击涉县日军,烧毁浊漳河桥的行动。这一系列行动只是揭幕战,由八路军129师769团的2个营承担。
真正的大戏,是歼灭潞城来援的日军,这个任务落到了师主力386旅的头上。
二、没有条件怎么办?逆向思维就可以
1938年1月,受美国总统罗斯福委托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军官,驻华参赞卡尔逊上尉从山西洪洞县的八路军总部出发,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考察,途中见到了陈赓和陈赓麾下的386旅。行伍出身的卡尔逊发出由衷感叹:
386旅是中国最好的一个旅。
卡尔逊对八路军根据地考察了一圈后,回去就将八路军游击战法用在了对日军的太平洋作战上,结果屡建战功,这是后话。
当卡尔逊发出386旅是中国最好旅的感叹时,他可能并不知道,这个旅还被陈赓取了个日本名字—— 「三子一郎」。
陈赓在南昌起义时左腿负伤,自称「瘸子」,为了拉人入伙,他把高度近视的政委王新亭称为「瞎子」,把参谋长周希汉称为「瘦子」,又拉上了有「拼命三郎」之称的副旅长陈再道。把四人绰号凑在一起,陈赓称自己的旅是 「三子一郎」 。
在师部「 吸打敌援 」策略之下,陈赓麾下这个中国最好的「三子一郎」旅,接受了在潞城和浊漳河之间打援的任务。
刘伯承给陈赓指定了打援地点——神头岭。
陈赓手中有一张国民党作战地图。从地图上看,神头岭位于潞城县东北约25里处,这里是两条高高凸起的山梁,山梁底部夹着一条公路。从等高线看,两条山梁山势陡峭,非常便于隐藏和冲锋,是打伏击的好地方。
在386旅团以上干部参加的战前准备会上,大家看着地图上的神头岭异常兴奋,他们都是红军时代过来的人,常常以弱势装备战胜优势的敌人,其中最主要的依靠就是地形。见神头岭是理想的伏击地,大家全都高兴无比,就等着陈赓一声「 散会 」然后分头准备。可是,陈赓出乎意料地优柔寡断起来,他没有让大家散会,而是盯着地图好一阵子不说话。在场的都是身经百战的军人,心里不耐烦嘴里却不敢说,只能陪着陈赓看,一个个心不在焉,这时,陈赓嘴里突然蹦出:「谁实地看过神头岭的地形?」
陈赓这句话,如同一盆冷水浇在在场的所有人头上,没有任何人应答。现在我们虽然不知道在场人具体怎么想,却也能猜到八九分:打了半辈子仗,结果把自己变成了纸上谈兵。陈赓见大家楞在当前,笑着说:「刘师长常说,‘ 五行不定,输得干干净净’ ,还是先看了地形再说。」
说干就干,这时的陈赓又显示出其果断的作风,他立刻带着团干部们骑马考察神头岭。
到了神头岭,真正让大家大吃一惊。
实际的地形和地图完全不同,地图上的公路是在山梁之间的山沟里,而实际上,公路就在光秃秃的山梁上,只是公路两边地势稍高而已,整条山梁长约几公里,宽约100-200米不等。在山梁上一眼望去,所有风景尽收眼底,在路边20-100米的范围内有一些之前国民党军构筑的废旧工事(主要是一些壕沟)和4个只有几间民房的小庄子,完全没有可以隐蔽大部队的地方。
神头岭的东北方是一条山沟,沟对面有一座山,名叫申家山。申家山倒是个藏兵的地方,可是申家山距离神头岭太远,从申家山发起冲锋,不仅时间长,而且会消耗大量的体能,失去伏击的效果。
因此,神头岭是一个根本不适合打伏击的地方。
回到旅部再次开会,大家七嘴八舌各抒己见,根据各自的观察说出自己心中理想的伏击地点,虽然大家说出的设伏地点各不相同,可是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没有人认为可以在神头岭设伏。最后陈赓拍板,他又一次出乎大家意料之外:「神头岭是最好的伏击地。」
陈赓又让大家目瞪口呆。
陈赓解释道:「从地形上看,神头岭其实还不如北面的申家山能隐藏部队,可是我们知道这点,敌人也知道。敌人认为这里不适合伏击就会产生麻痹,他绝对想不到我们就要在这里打他的伏击。」
陈赓这样一说,让大家有豁然开朗之感。
陈赓接着说:「其实,神头岭并非完全没有隐蔽之物,敌人司空见惯的旧工事就可以为我所用,我们隐蔽在这些旧工事中,如果伪装好,敌人是很难发觉的。」
陈赓的这番话通俗易懂,让在座的每一位都理解得很透彻。
这时,一位干部提出另一个异议:「我军的作战原则,是以优势兵力歼敌,山梁上大部队无法展开,达不成对敌兵力的优势啊。」
在红军,八路军一直到解放军的军事会议上,无论级别高低,都能做到知无不言,这就是我军的军事民主,也是我军打胜仗的法宝。
陈赓又笑着解释:「山梁之上确实不容易展开兵力,可是敌人也无法展开啊?好比在独木桥上打架,谁能打赢?」
陈赓手中最强的主力团,771团团长徐琛吉回答:「先下手,勇者胜。」
见徐琛吉领会了自己的思想,陈赓非常高兴地说:「对,只要我们突然,勇猛,优势就是我们的。」
一场全旅团以上干部的军事会议,在陈赓诙谐的笑声中达成了共识。
三、神头岭上发生了什么?
当陈赓正带着386旅在神头岭设伏时,本文开篇袭击黎城的战斗打响了,涉县的日军被堵了回去,浊漳河大木桥也被烧了。
万事顺利,只看386旅的好戏了。
从潞城到黎城,是条南北走向的公路,从潞城北来而来的日军,要通过一个名叫微子镇的小镇,再经过有10多户人家的神头村,之后抵达神头岭。
陈赓将771团和772团两个团主力都埋伏在神头岭公路路西的旧工事中,其中771团在北,772团在南;补充团则埋伏在路东的旧工事里。陈赓特别嘱咐要做好伪装,尤其不要动工事上的旧土,踩到的草一定要扶起来,而且一定要顺着风的方向。
得到黎城被袭的消息,潞城的日军果然出动了1500人出城支援。
8点30分,潞城日军的先头部队抵达了神头村,在村内停了半小时,9时,一队30人的骑兵向神头岭搜索前进。骑兵上了神头岭之后,朝着距离神头村最近的772团1营阵地走去,这时的形势非常紧张,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不出陈赓所料,日军的关注点在神头岭东北面的申家山,对眼前常见的旧工事并不在意。30名骑兵对申家山一阵观察,没有发现动静,之后继续往前进。见30名骑兵安然通过,9点30分,日军大部队随后沿着公路朝神头岭开来。
其实,申家山还真有名堂,这里不仅埋伏了作为预备队的771团2营,还是陈赓的旅指挥所。陈赓用771团2营为预备队并不是随意为之,因为这个营是386旅出击最快的营,能保证以最快的速度支援神头岭。
申家山的秘密居然没有被日军侦查队发现,不能不说是386旅的素质使然。
日军后卫进入386旅在神头岭设立的伏击圈后,陈赓和政委王新亭发出了攻击信号。 771团和772团主力从公路西面向日军出击,补充团从东面向敌人出击,772团3营进到神头村和微子镇之间,截断了日军往潞城的退路。
386旅3个团在出击前,先向日军投掷了一大批手榴弹,此起彼伏的手榴弹爆炸,就如小型榴弹炮弹一般,威力不可小视。日军的建制立刻被打乱,失去了统一指挥,之后,3个团冲上去和日军进行白刃战,使得日军的重武器和骑兵无法发挥作用。
日军对八路军的装备优势,已经全部丧失。
386旅3个团的白刃战,以补充团最为活跃。补充团是新编团,也是装备最落后的团,一个班才一支步枪,其他全是红缨枪,平时的训练就是红缨枪术。红缨枪比三八大盖长,因此在白刃战中有比三八大盖更加明显的优势,加之平时补充团战士们对另外两个主力团手中的枪支非常羡慕,此战就是冲着缴获日军的枪支而来,士气极其旺盛。只见数千红缨上下翻飞,闪着寒光的枪尖宛若梨花,在日军阵中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
而日军在狭小的山梁上施展不开,相互间无法配合,只能单兵作战。面对比三八大盖还长的红缨枪,日军自诩骄傲的白刃战终于遇到了对手,战后对红缨仍然心有余悸,此战让补充团好好地露了把脸。
在申家山指挥所的陈赓一直关注着神头岭的作战。总体上看,386旅3个团的突然打击,使得失去建制的日军无法形成有组织的抵抗,又没有地形可以利用,只能各自倚靠汽车和马匹作为隐蔽物进行抵抗。可是,训练有素的日军,凭着过人的单兵作战能力也让八路军一时无法解决战斗。
这时,陈赓命令在申家山埋伏的771团2营出击。2营早就憋了一股气,只等陈赓的命令。听到命令后,2营如猛虎一般朝着神头岭中段猛冲过来,40分钟后冲上了神头岭。2营加入战斗,就宣告了日军的快速崩溃。
战斗前后持续了4个小时,日军除了后卫100人逃脱外,其余日军全部被歼灭,其中俘虏8人,缴枪550余支,缴获骡马300余匹,此外,还缴获了大量的军服,药材和弹药。
战斗过后,陈赓在日记中对神头岭的景象有生动地描述:
当时神头附近日寇死尸满沟漫野满屋,胜利品遍地皆是,纸张书画随风临空飞舞,似为天女在散着花,庆祝我们的胜利一般。
而这次战斗中,386旅仅伤亡240余人。
四、事件评论:不足和突破
神头岭伏击战,不仅仅是八路军 「吸敌打援」 的经典战例,就连日军也把这次战役称为八路军「 典型的游击战」 。
此战虽然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但是作为这场战斗指挥官的陈赓,有着更高的眼界,他通过这一仗还是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主要有4点:
1、771团3营在日军汽车还没有完全进入伏击圈时,就迫不及待擅自离开伏击地包抄日军,结果减弱了对日军的攻击;
2、各部队之间的分界线没有明确,导致战斗时发生了混乱;
3、机枪没有跟随步兵运动转移火力,而且没有及时调整标尺;
4、771团个别部队机动性没有做好。
能在大胜之后有如此理智客观的总结,确实难能可贵。
陈赓是个多面手,既干过军事,又干过情报,解放后还干了理工的军事工程。一个人能做跨行如此广的工作,没有很强的学习能力是做不到的,而强大的学习能力又来自于悟性。
陈赓能成为一代名将,有很多原因,其中一点就是对战争的悟性。这样的悟性,导致了陈赓能够熟练驾驭战争,他通过逆向思维将不可能变为可能,从而打了一场漂亮而经典的伏击。
通过对这次战斗前后的梳理,可以看出陈赓是通过对3个主要节点的把握,终于完美地达成了这场胜利。
1、 接到任务后,没有完全依靠地图,而是实地考察;
2、 实地发现没有伏击条件,陈赓不是将困难推给师部,而是自己考虑如何克服;
3、 在没有条件的情况下,又通过逆向思维创造条件。
从战斗开始到结束,各个环节环环相扣,衔接紧密,从而保证将一场不可能的伏击打成了大胜仗,这就是陈赓旅被誉为中国最好旅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