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56年12月,在「全国劳模大会」的现场,一位老人和毛主席紧紧握手,他们相拥而泣,这一感人瞬间令人难以忘怀。
这位老班长名叫李开文,他曾在中央特炊班担任班长,负责为毛泽东等领导人做饭长达11年的时间。
在大会上,最早认出李开文的是周总理。当毛主席和周总理提前到会场核对会议流程时,周总理抬头一看,竟然发现了一个熟悉的面孔——那正是老班长!回想起当年在中央特炊班一起用餐的场景,不仅有毛泽东,还有周恩来等重要领导人。
周总理迅速跑到毛主席身边,顺着他的手指方向,他也看到了那位老班长的熟悉面孔。这一出乎意料的相逢,让两位领导人热泪盈眶,故人相认,情感洋溢。
李开文不仅仅是炊事员,更是一位身经百战的老红军。他为何参军?如何与毛泽东结缘?功成身退后,他又身居何处呢?
一
1936年10月,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会师后,周恩来副主席在延安召集各路红军高级干部开会,他表示中央生活后勤工作缺乏人手,希望大家能抽调一些政治可靠、品德优秀、工作勤勉的优秀分子来中央支援工作。
会上,红四方面军一个师长首先站起来说,他手下有一位老红军李开文,原本是一名优秀的战士,后来因伤调任炊事员,一直工作兢兢业业,深受战友们的喜爱。他政治思想可靠,为人正直,品德高尚,工作非常勤奋,建议调来中央工作。
周恩来听后连连点头,说这正是中央需要的好干部,希望抽调来中央后勤保障系统工作。于是,李开文应邀来到延安,被分配到中央特殊供应部(简称中央特炊班)任职炊事员,很快就升任为班长。这里是中央首脑的专门饮食供应单位,为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提供伙食服务。
原籍安徽的李开文,1898年生,当时已经38岁,生长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幼时家境贫寒,自小就外出打工挣钱养家。他个子不高,但身体强壮,有着过人的韧劲和耐劳能力。1932年,他响应党的号召,加入中国工农红军,被分配到红二十五军七十三师二百一十九团担架队,任队长。
作为担架队队长,李开文经历了红军长征的艰难险阻。在遭遇国军飞机轰炸时,他还被埋在山体塌方之中,虽然幸免于难,但双耳听觉受损,再也无法参加前线作战。
由于他忠诚老实、工作努力,就转而被分配到炊事工作,依然尽心尽责。他每天最先起床生火烧饭,最后睡觉掐灯灭火。队友们都说,只要李队长在,就有好吃的热饭。
来到中央特炊班后,李开文对这一新的工作岗位充满了激情与责任感。在接手班长职务时,他首先查看了账目,发现中央首脑的伙食经费花费居然不到该部门总经费的三分之一。经过调查了解,原来很多外单位的人经常到这里「蹭饭」,中央领导的伙食反被「稀释」。
李开文想到这直接影响到首长生活,以及自身的政治责任,决定从根本上解决此问题。第二天,他把所有特炊班的职工和保卫处值班人员都叫到一起,站在众人面前,语重心长地说:「同志们,现在正是国家建设的关键时刻,大家都要艰苦奋斗、优化生活,所以我决定从今天起,外单位的人一律不可以再来我们食堂吃饭,我们的伙食只供应中央首脑。希望大家互相理解、互相关照,坚决执行我的这个决定。」
众人听完老班长的这番话,都自觉地表示支持,承诺今后一定严格遵守,不再蹭吃蹭喝。于是,在李开文的管理下,中央特炊班的伙食费用终于全部用于提供更好的饮食给党和国家领导人。
二
在李开文的悉心照料下,中央特炊班从原来的每日三菜一汤,提高到四菜一汤,饮食质量也显著改善。他视工作如生命,首长吃得好就如同自己吃得好一样开心。每逢中央开会,李开文更是早早提前备菜,忙前忙后,生怕领导吃不好、休息不好。
1947年冬,国军突然袭击延安,中央机关开始紧急撤离。李开文想到特炊班先前在延安某处埋藏了大量的粮食作为备用,比如腊肉、咸鱼、腊鹅、草鸡蛋等等。为了解决领导们的温饱问题,他毅然决定冒险夜间带领几名年轻战士,趁乱悄悄潜回延安,挖出了这些埋藏已久的粮食资源。
第二天早晨,毛泽东在洞窟里一如既往地吃起早餐,突然发现有很多平时少见的滋补佳肴,顿时大吃一惊,立即调查缘由。
李开文如实汇报自己的行动经过后,毛泽东心里又气又急,一边摔筷子一边怒斥道:「简直胡来!你们不要命了吗,为了我的饭菜就冒这么大的险,我们哪里忍心!就算挨饿,也不能让你们冒险!」
李开文听后眼圈通红,心里却很温暖。他知道,毛主席作为领袖,需要担负全局,不能因个人享受而置国家利益于不顾。他的怒斥来自对老炊事的关心之情。李开文感激地向毛主席深深鞠了一躬,表示今后一定听从指示,不再妄自菲薄。
这件事让毛泽东对李开文更加信任和欣赏。李开文不仅服务自己,对每一位中央首长都一视同仁地关心照料。
有一次送饭途中,寒风刺骨,毛泽东披上自己的羊皮袄让老班长暖和些,李开文回到厨房后,又脱下外套送给一个冻得瑟瑟发抖的小战士。李开文从来不计较个人得失,只想为大家服务,确保所有人的温饱。正如周恩来评价的那样,他是个「忠实可靠」的人。
李开文不仅忠诚敬业,还能够体恤人心,经常将自己省下的糖、白面等分给身体虚弱的战友或病号。大家都说,李班长是他们的大恩人。
有一次,李开文从黑市用自己的钱高价买来一斤白糖,本想着可以用来弄些甜食,提提首长们的嘴。但第二天听说医院有个轻度昏迷的重病号需要补充糖分,他二话不说就把白糖送了过去。
三
1949年,新中国成立在即,李开文离开中央返回家乡安徽,出任当地一个大型粮站的站长。他继续恪尽职守,对国家的每一粒米粒都视如珍宝,和全体职工一起对国家粮食安全守望相助。
李开文要求仓库管理员每天清点库存,发现少了哪怕一粒米都要立即报告。他还经常深入仓库现场查看,如果看到地上遗落的谷物,会默默地捡起来放入口中嚼着吃掉。李开文以身作则节约粮食,向职工宣讲「每一粒粮食都蕴含着英勇牺牲的红军前辈的心血」。
在他的感染下,全体职工都牢记抗战年代「一粒粮食一滴血」的道理,舍不得浪费哪怕一点点粮食资源。李开文把毛主席的教导落到实处,将爱护粮食的精神传递开来。在他的管理下,粮站仓库练成了一支「粮食管理铁军」,确保国家战略储备安全。
李开文严格要求下属定期对粮仓进行清洁消杀,确保仓储条件达标。他还经常带领职工开展防汛防灾演练,以防仓库遭受水灾等天灾人祸。李开文始终牢记仓库粮食关系国计民生,对工作精益求精。在他的带领下,粮站被评为全县模范粮站。
四
1956年,李开文以全国粮食系统劳动模范的身份前往北京参加劳模大会。在会场上,毛主席与周总理很快就认出了老班长的面孔。
毛主席激动地上前握住李开文的手,感慨地说:「哎呀,我们的老班长回来了!我们又见面了!」李开文目不转睛地看着许久不见的毛主席,眼泪忍不住地流了下来。
一别就是八年未见,毛主席依然记得老朋友,李开文激动之余也备感温暖。临别时,毛主席还特意送给他一件皮大衣和一双新皮鞋,恍如当年离别时的点点滴滴,李开文激动难以自抑。
回到家乡后,李开文将这件大衣和皮鞋珍藏宝贝,时常拿出来回忆与毛主席在延安的点点滴滴。1960年一个寒冷的冬日,村里行动不便、脚上只穿着破布鞋的「刘拐子叔叔」来家中串门。李开文看到他的脚趾头都冻得发紫,心疼不已。经过深思熟虑,他鼓起勇气,将自己心爱的皮鞋取出来送给了刘叔叔。
李开文始终怀有一颗赤子之心,从不图自己的得失。每当遇到困难的时候,他总是本能地想到需要帮助的人。李开文用自己的美好品格感染着周围的人们,村民们都尊称他为「李老好人」。
1992年,94岁高龄的李开文在家中与世长辞。毛主席的老班长此生忠诚尽责,始终秉持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将工作视为生命。他在岗位上恪尽职守,将毛主席的人民情怀发扬光大。李开文用自己的人生践行了什么是「忠诚」,他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和缅怀。
结语
李开文和毛主席11年的友谊跨越时空,依然感人至深。一个人的大爱和忠诚,可以温暖多少人的心灵。李开文代表了无数默默奉献的普通人,他的一生充满了中国人朴实无华而又伟大的精神。老班长李开文,永远活在人民的记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