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山东、华中变华东,陈、粟合兵,首战宿迁,歼敌二万创纪元

2024-07-28历史

1946年6月国共内战(亦称: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全面爆发。蒋介石集中其精锐正规军,62个旅(师)约50万人向我华东解放区发起了进攻。我华东解放区军民奋起反击,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华美乐章。

华东解放区是山东解放区和华中解放区统称。是抗战时期分别由八路军115师一部和新四军创建的。抗战胜利后二个解放区连成了一片,故称为华东解放区。为了贯彻党中央向北发展,创建东北根据地的号召,抗战胜利后,山东解放区的八路军部队由罗荣桓率领,华中解放区的新四军第三师部队由黄克诚率领先后开赴东北,而华中解放区的新四军部队一部则在新四军军长陈毅的率领下进入到了山东解放区来填补去往东北部队留下的空缺。

于是,1945年10月留在华中解放区的新四军部队组建成立了华中军区并同时成立了华中野战军。张鼎丞任华中军区司令员,而华中野战军的司令员则由粟裕担任。整个华中军区13.5万人,华中野战军兵力4.7万人。

1946年1月,进入山东的新四军在山东成立了山东军区,和山东野战军。原新四军领导机关兼任山东军区领导机关,军区司令员和野战军司令员均由陈毅担任。当时,山东军区共有兵力20余万人,山东野战军7.4万人。

当初中央明确指示,虽然华中野战部队属华中军区建制,但在战略行动中还是要听陈毅统一指挥。后来,东江纵队和中原突围的皮定均部又分别编入华中野战军和山东野战军。至此,整个华东解放区共拥有军区部队26.6万余人,野战军13万余人。也就是说,在迎击国民党军队全面进攻时,整个华东地区的我党军队还没有真正成为一个整体。所以当初接到中央军委的命令也是:山东、华中野战部队和军区部队分别迎击来犯之敌。

战争之初,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采取「叫花子打狗,边打边走」的运动战法,消灭一部分敌人,后撤一步,再打一仗,再消灭一部分敌人,再后撤一步。他们分别在广袤数千里的大地上,与敌展开了惊心动魄的大血战。6月底,中央令华中、山东主力分别机动到淮河南北,以配合晋冀鲁豫野战军造成对徐州合围的形势,以调动敌人,并在运动中予以歼灭。就指挥关系而言,粟裕所率的华中野战军在战略行动上归陈毅指挥。所以,陈毅一面率山野主力南下,一面向粟裕发电,希望华中野战军抽调16个团投入淮南作战。可粟裕回电却说:「建议只抽8至11个团去淮南参战,主力仍留在苏中作战。」然后,他还列举了数条理由表明了主力仍留在苏中打几仗的必要性。后来经过反复商询斟酌,中央终于同意了粟裕的意见。粟裕也不负众望,在华中连续七战七捷,歼敌6个整旅5万多人。这几仗充分展现了我军当时的作战能力,也成为中央得出「蒋军必败」判断的实践根据之一。

不过相对的说,山东野战军在这段时间里打得并不很好,在淮北泗县打了一场消耗战,歼敌3000多,自己损失2400多,结果还攻城未克,中途退出了战斗。就此,中央曾一度准备调徐向前前来负责整个华东解放区的军事指挥,但因其有病在身,所以就未能成行。9月10日,蒋介石令国军第7军、整编74师和第28军向我华中解放区首府淮阴发起全面进攻。11日,中央命粟裕率华中野战军主力快速前往淮阴增援,可是从苏中海安到淮阴的距离约有250多公里,还一路水网纵横,而且偏偏又赶上阴雨连绵,道路泥泞。再加之路上还多次遇到敌人阻击,因此华中野战部队没能及时赶到淮阴解围。陈毅,率部与敌激战至19日拂晓,被敌张灵甫之74师突破了淮阴城门。为保存实力,陈毅下令主动撤出了淮阴城。

陈毅虽失去了淮阴,但却迎来了粟裕和华中野战军主力,实现了他久存未果的愿望。1946年9月下旬,陈毅与粟裕在涟水县西北陈师庵会合。

陈毅和粟裕长期共事,抗战时期一个是新四军一师师长,一个是副师长。陈毅当了新四军军长,粟裕则一直是他手下的主力师长,可以说二人是关系融洽,互相倚重。当年在苏北,就有陈不离粟,粟不离陈的说法。二军会合后,陈毅首先表态:「毛主席来电说,让我等你来后一起商量下一个战役,我看我们还是一如既往,军事上主要还是由你来考虑,我只给你出出题目。」粟裕说:「我还是像过去一样,尽力当好你的助手。」毛主席对二支部队会合后的人事安排也做了明确指示:「山野、华野两军集中行动,两个指挥部亦应合一,提议陈毅为司令员兼政委,粟裕为副司令员,谭震林为副政委。」随后又来电指示:「两军会合后第一仗必须打胜。」就这样抗战时期新四军的两个老搭档又兵合一处,将打一家重新走到了一起,从此开辟了华东战场的新局面。

那么,在哪打这一仗好呢?经陈、粟两人慎重权衡并报中央批准,两军会合后的第一战就准备在淮北打,而且要打一个较大规模的歼灭战。

战机很快来临。1946年11月底,蒋介石拟定了一个用12个整编师分4路齐头并进,大举进攻苏北、鲁南的作战计划,12月13日计划开始实施。陈毅、粟裕对各路来犯之敌迅速做出了判断:国民党军虽然是4路进攻,但宽达300多公里的进攻正面根本达不到密集进攻的效果,而且各路进攻队伍之间间隙很大,既不利于相互应援,也难以形成协同作战,特别是由徐州绥署副主任吴奇伟指挥的从宿迁向新安镇、沭阳进攻的国民党军队「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第11师及整编第69师这一路。在其他3路都行动谨慎,动作迟缓的情况下,他们却贪功冒进、孤立突出,走在了其他三路的前面,而且他们这一路又正好地处我山东、华中两野战军之间,于是,经中央军委批准,陈、粟决定集中山东野战军第1、第2纵队和第7、第8师及华中野战军第9纵队等部共24个团,迎击由宿迁出动的这路国民党军。

这一路敌军共六个半旅。其中敌69师指挥3个半旅在左侧进攻新安镇,敌整编第11师在右侧,进攻沭阳。在得到敌情侦察报告后,陈毅、粟裕决心先集中优势兵力围歼力量相对薄弱的左侧来犯之敌69师的3个半旅,同时组织一部分兵力对右侧之敌第11师进行阻击,打完69师再腾出手来进击右侧的整编第11师。

各参战部队按照命令迅速到达指定位置,15日傍晚,各部队对当面之敌发起了猛烈攻击。他们各各任务明确,各部之间战术动作协同一致,阻击打援,分割围歼。尽管敌11师曾试图打破我阻击部队的防线对69师实施救援,尽管69师也曾试图奋力突围逃出我军包围圈,但是激战到19日中午,69师师部及其所指挥的3个半旅2.1万余人,最终也没有逃出被全歼的命运。师长戴之奇自杀,副师长饶少伟及下属13360人被俘,毙伤8170人。

这是山东、华中野战军会合后的一战,也是他们的第一场胜利。这也是解放战争以来我军一次歼敌最多(一个整编师,2.1人)的纪录。经此一仗,我华东部队初步取得了大兵团作战的经验,更使部队广大指战员充分体会到了集中兵力打歼灭战,在运动中消灭敌人的真正含义。两军会合后首战告捷,将使陈、粟更加默契地配合,两支野战军也将更加彼此信任,精诚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