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从美苏中到中美俄,历史怎样重演?三国角色如何互换,谁是关键?

2024-01-03历史

从美苏中到中美俄,历史怎样重演?三国角色如何互换,谁是关键?

20世纪初,苏联正式成立,其全球领先的发展潜力不可忽视;中国的知识界逐渐觉醒,先进思想在神州大地蓬勃涌现;美国则默默释放着自身的野心,坐拥美洲大陆,注视着世界豪强的崛起。

在一个不引人注意的时间节点,美、苏、中的大戏拉开了序幕。此后漫长的岁月里,美苏两强一度主导着这场「演义」;而在21世纪后期,中国崭露头角,与美国在多个领域不相上下,俄罗斯则努力迎头赶上。

那么,从美苏中到中美俄,究竟发生了什么?在这三国角色的演变过程中,谁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中美俄的「三角关系」)

一、中美苏三国演变:平静的前奏,尚未揭下的面纱不论是中美苏,还是中美俄,它们之间的关系宛如我国古代的三国演义,交织着分分合合,充满着纷繁恩怨。

尽管如今美国对俄罗斯实施制裁,打击中国的贸易,但在遥远的百年前,这三国关系曾经历过一段相对亲密的「蜜月时光」。

2021年12月,美国副总统彭斯在一次演讲中出人意料地提到:「在那并不算遥远的历史中,美国对中国的态度相当友好。在中国陷入危难时刻,美国站出来,保护了中国。」

在聚光灯下,彭斯深邃的眼神巧妙地掩饰了他的表情,微微扬起的嘴角使人难以揣摩他的用意。

2021年正值美国强烈打压中国之际,双方在芯片技术、南海问题上不断摩擦,时任总统特朗普更是将中国列为「战略对手」。

选择这个时间点谈论过去对中国的帮助,美国或许是为了混淆视听,试图给中国扣上「忘恩负义」的帽子,为自己对中国的打压行动找到借口。

其实,彭斯口中的「保全了中国」的故事,美国听众早已熟悉透顶。几十年来一再提及,显得有些讨巧。然而,这个故事的历史确实发生在1900年左右,但其真实目的远非彭斯所陈述的那样单纯。

当时正值19、20世纪之交,八个强盗般的国家联合起来,以武力攻破晚清的大门。

在西方列强的强大军力面前,满清骑兵溃不成军,辉煌的故宫和富丽堂皇的北京城变成了敌人留念照的背景。

然而,在北京城陷落后,有一支军队表现出乎百姓的意料:与其他部队的烧杀抢掠不同,美国军队显得相对温和。

整编的2100名士兵并没有参与到当时其他国家所进行的恶行中。美国人为何保持冷静?是什么让他们抑制住内心最原始的冲动?答案其实相当简单。

其他国家发动战争是为了分割中国,争夺财富;而美国人的目的是保护自己在中国的传教士,试图从思想层面控制中国人。显然,美国人并非出于善意来到中国。

在当时,普通百姓对美国人的印象还算正面。美国人不仅协助晚清王朝创立了清华大学,还资助了许多中国学生前往欧美留学。

相比之下,被戏称为「北极熊」的俄国则趁机侵占中国领土,引起了晚清重臣和他们的皇帝的不满。

不经意间,中美俄这场大戏在古老的东方大国土地上拉开了帷幕。然而,这场戏剧的开端却颇具戏剧性,三方似乎未能看清彼此的实力。

在北京城被洗劫后不久,苏联在寒冷的北方地区崭露头角。

然而,刚刚成立的苏联引起了西方社会的担忧。尽管苏联的年龄犹如襁褓中的婴儿,但其拥有的潜力却是其他国家无法匹敌的。

因此,成立初期的苏联长时间面临着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

十月革命前,苏联的机器制造业几乎没有取得任何进展,对机械的需求主要依赖进口。而对苏联「宽容」的国家正是美国。

到了三十年代,苏联通过引入大量美国的工业技术,奠定了自己的工业基础。从重工业、轻工业到农业和交通运输业,苏联都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引进了工艺和技术。

斯大林曾对美国在战前和战争期间对苏联工业的支持表示赞扬,称之为「时髦的朋友」。

以工业建筑为例,美国的阿尔伯特·卡恩公司在这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当时,世界经济危机正从美国迅速传播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萧条对工业建筑造成了严重冲击。苏联利用这个机会宣布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然而,在1929年,苏联的建筑设计公司没有足够的大规模建设经验,无法完成如此重要的「一五」计划任务。

与此同时,美国人阿尔伯特·卡恩及其公司的400名员工能够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准备出大型工厂的施工图纸,并致力于在短短五个月内完成施工。

对于苏联的工业化计划而言,时间至关重要。卡恩采用的批量生产流水线方法和高效的设计组织赢得了苏联领导人的赞赏。

作为斯大林「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一部分,卡恩公司负责苏联各类工业项目,包括发电站、炼钢厂、拖拉机工厂,生产的产品从纺织品到涡轮机不一而足,分布在整个欧亚大陆上,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多节点网络。

直至二战爆发之前,苏美之间的合作依然保持火热。

在整个二战期间,未受战火波及的美国成为最大的赢家,通过向其他国家出口军事装备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而苏联由于经历列宁格勒保卫战和反攻德国等多场战役,遭受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下滑。

作为亚洲主战场的中国成为抵御日本侵略最重要的战场之一。在面对装备远超自身的敌人时,中国军民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最终取得了胜利。

因此,二战结束后,美国拥有了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经济实力,在国力上占据了显著优势,世界话语权天平完全倾向于美国。

常言道,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美国的崛起让苏联感到不适。同时,两国在战后涉及「欧洲的去从」、「国界变更」等问题上产生了分歧,彼此不服。

美国认为自身实力雄厚,理应成为世界的领导者;而苏联则认为在二战中付出的牺牲巨大,因此需要建立保护自身安全的制度。

于是,苏联开始广泛拉拢周边小国,使它们成为守护自身安全的卫星国。

在此时,中国亲切地称呼苏联为「老大哥」,而被美国视为「亦步亦趋的中国」。中美苏三国的格局迎来了不同的变化,交流逐渐减少,美国展露出称霸世界的野心。

二、中美俄三国演变:冷战结束,美苏中时代的谢幕

中国虽然获得了二战胜利,但美国并不满意,因为他们支持的是国民党而非共产党。

当时,占全球人口十分之一的国家变成了共产主义阵营,成为了美国称霸之路上的绊脚石。

为了扼杀中国新生政权,美国在国际社会上大肆宣扬,贬低中国的声望;为了彻底封锁中国解放全国的希望,美国甚至派遣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以武力威胁中国。

对于刚刚迎来战争胜利的中国而言,二战的欢庆尚未结束,「三战」的威胁已经迫在眉睫。在当时的中美苏三国中,中国处于最弱势的一方。

果不其然,美国派兵进入朝鲜半岛,距离鸭绿江一线仅一步之遥,狂轰滥炸的炮火已经延烧至中国东北。在美国好战分子麦克阿瑟的领导下,美军势如破竹,朝鲜半岛几乎全部落入美国之手。

唇亡齿寒,生死关头,中美苏三国中平时低调的中国毅然决定介入朝鲜战争,发出了「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的坚定口号,这一号令击溃了麦克阿瑟,成功击退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国家。

中国凭借这场令人难以置信的胜利,崭露头角,成为与美苏齐名的大国。然而,在空前紧张的冷战氛围下,中国选择了适可而止,倾向于加入强大的社会主义阵营,与苏联建立紧密联系,以长远的战略眼光为未来发展谋取利益。

在冷战初期的十年里,苏联亲自指导中国,而美国却全力封锁中苏两国的贸易。中苏两国联手对抗美国的强大威胁。

然而,政治的变幻无常,因各种原因,中苏关系急速恶化,援助中国的专家被撤回,中苏两国甚至爆发边境冲突。

与此同时,中美苏三国的格局发生了变化,苏联主动发动进攻,美国变成被迫防守的一方,而中国依然保持低调。

为了在与苏联的竞争中获胜,美国采取主动措施,放宽对中国的控制,并开始寻求与中国合作。

从基辛格秘密访华开始,到尼克松正式访华,再到美国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中美用短短几年的时间实现了「破冰」,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随着中美关系的缓和,美国开始自信地认为与苏联进行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在这种情况下,美苏两国重新陷入高强度的对抗状态。

其中最显著的是在战略武器领域,时任美国总统里根认为前总统卡特与苏联的核裁军谈判存在「致命缺陷」,因此重新启动了美国武器的现代化进程,以确保核技术上的优势。同时,通过「零点方案」迫使苏联在欧洲撤回中程导弹。

此外,里根还提出了「战略防御计划」,计划利用美西方在太空领域的技术优势,将苏联的弹道导弹拦截在美国及其盟国的领土范围之外。这一计划通过媒体反复渲染,最终演变成了「星球大战计划」。

由于美苏关系持续紧张,里根在第一任期内从未与苏联领导人进行过面对面的会谈,成为冷战以来美苏领导人举行峰会时间最长的空白期。

然而,在里根还未将自己的计划充分发扬光大之际,苏联在沉重的压力下迅速濒临解体。

1991年,数十年来一直行驶的苏联巨轮最终迎来了自己的终结:整个苏联分裂成15个国家,唯一能够接替苏联地位的是俄罗斯。

然而,解体初期的俄罗斯却显得像是一只无头苍蝇,不知道应该何去何从。时任俄罗斯总统的叶利钦采取了西方的「休克疗法」,试图通过拥抱西方获取援助,使俄罗斯摆脱解体后的困境。

然而,西方带来的「指导」并没有使俄罗斯经济实现复苏,俄罗斯对西方的期望最终破灭。直至20世纪末,俄罗斯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中美俄的三足鼎立形势似乎不再重现。

而就在中美苏的三国演义接近终结时,俄罗斯的普京崭露头角。他挑起了复兴俄罗斯的大旗,成为推动美苏中关系向中美俄关系转变的关键人物。

苏联解体后,美国将中国视为「头号敌人」。在严峻的国际形势下,人们开始质疑中国是否能够继续保持低调。这个问题一直没有明确的答案,直到2000年,普京登上克里姆林宫的宝座,人们才认识到,美国将要面对的仍然是中俄两大力量。

普京上台初期,俄罗斯表现得有些保守,似乎仍未摆脱叶利钦时期的「软弱」形象。

在面临如此困境的情况下,普京选择了坚韧不拔、忍辱负重。考虑到当时俄罗斯的弱小国力和国际地位,他对美欧等大国采取了忍让的策略,集中主要力量发展国内社会经济。

普京的这一决策发挥了俄罗斯民族顽强的忍耐力。通过保持低调、暂时收敛锋芒并集中力量建设国家,俄罗斯逐渐苏醒,其综合国力显著提升,军事和外交实力也相应增强。

随着时机成熟,普京开始实施大刀阔斧的改革,彰显俄罗斯大国主义的崛起。普京致力于恢复俄罗斯的大国地位,急切希望重新赢得国际社会的认可。

强大的俄罗斯使得中美俄的三国演义继续发展。此时,「强大」成为普京在讲话中频繁提及的关键词汇。

与此同时,中国经过长期的工业化进程,已经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嬗变成为发达的工业国。

面对中国的强势崛起,昔日美苏中的关系已经不再固守不变:中国正在取代俄罗斯,成为挑战美国霸主地位的力量。

对于这种变化,美国起初未予过多关注,因为他们正深陷于反恐战争泥沼,难以自拔。

俄罗斯人对于这一转变感到困惑,但在普京的引领下,他们努力追赶。俄罗斯开始积极介入国际事务,通过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激烈抨击美国霸权主义、参与乌克兰和叙利亚危机等行动,全球范围内与美国展开激烈对抗,以证明自己大国地位。

然而,俄罗斯在某些方面仍存在巨大差距,即便奋起追赶也难以复苏苏联时期的辉煌。

正如国际社会普遍观察到的:「俄罗斯沉浸在过去的梦境中,但他们已经失去了与美国竞争的资格……俄罗斯渴望获得美国的尊重,但却没有和美国成为朋友的资本。」

相较于上世纪50年代,中俄两国经历了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如今的俄罗斯,夹在中美之间,无法与中美一方全面对抗,类似冷战时期中国的境遇。

因此,经过普京的介入,昔日美苏中的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俄罗斯如今充当制衡者的角色,与中国一样,无法与美国完全对立。

当下,中美俄这场三国大戏仍在上演,然而,随着美国近年来举措的不断颠覆,人们不难察觉到美国对中国的日益忌惮。中美俄这场戏剧的最终发展趋势似乎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总结:在我们国家的观念中,「天下大同」和共同命运并非遥不可及的理念——我国用几十年的时间完成了和平发展、和平复兴的历程。

然而,在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中,「和平」常被看作一场谎言。他们一直奉行着丛林法则,从奴隶社会起源,一直延续至今的种族歧视,坚信人类间存在着「主人」和「奴隶」的区别。即便是发展迅猛的俄罗斯,在美国人眼中也不过是「拥有核武器的奴隶」而已。

然而令美国感到困扰的是,中国并不渴望与美国陷入正面冲突,提倡相互尊重。但这在美国看来难以接受,在他们的观念中,一个国家要么是他们的主人,要么就只能是他们的奴隶。平等相处、和平发展?这在美国人的理念中几乎没有存在的空间。

因此,当前中美俄三国关系变得尤为复杂。关于未来格局的变化,其发展路径充满着诸多变数。然而,保持自身的发展,始终是明智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