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用2部电影,粉碎美国的外交阴谋,68年前,周总理是如何做到的?

2024-08-09历史

「当全副武装的中国军队和手捧鲜花的姑娘们,迈着矫健的步伐,跨过日内瓦的银幕时,西方和东方的无冕之王们,都情不自禁地一起发出轻轻的赞叹声。」

这段话,是1954年,采访日内瓦会议的瑞士记者,在其后的评论文章中写的。

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与国际会议。但它对中国并不「友好」,美国早就准备好了陷阱和障碍,妄图在这次会议上,让中国「消声」。

但他们没想到的是,周总理仅用两部电影,就轻而易举地让美国阴谋落空,打开了西方观察中国的大门。

在这次会议结束后,有西方国家的评论家由衷地赞道:「苏联把外交变成科学,中国把外交变成艺术」。

那么,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回事呢?那两部被周总理选中的电影,分别是什么?为何能起到如此显著的作用呢?

一、日内瓦会议上,美国想要让中国「消声」的阴谋

1954年4月,为了解决朝鲜问题和中南半岛问题,由苏联倡议,中美苏英法五个大国,以及朝鲜问题和中南半岛问题相关的国家共同参与,在瑞士的日内瓦,举行了一次国际会议。

这次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与国际会议。

从国际地位上来看,经过朝鲜战争的鏖战,新中国已经证明了自己的实力,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支持。

用网上流行的话说,就是告诉美国和世界,在东亚这块土地,只要中国说不行,就是不行,哪怕美国说行也不行。

但在国际外交领域,新中国还是个「新手」,这个「新」不是指我国外交水平不行,而是此前根本没有多少机会,在国际外交场中亮相。

国际外交,说白了,就是毛主席那句话:「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敌人搞得少少的」。

但既然要交朋友,就要去跟人家见面接触,让别人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国家。

在1954年之前,我们虽然也跟广大第三世界国家有一些外交交流,但与欧洲国家外交接触的机会不多,因此大部分西方国家的外交官,对我国并不了解。

这就给了美国在日内瓦会议上,为我们设置陷阱的机会。这个陷阱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其实非常之粗糙。

简单来说,日内瓦会议,主要议题之一,就是朝鲜问题。而朝鲜问题的关键,是志愿军和联合国军,撤不撤军,如何撤军的问题。我国的态度,当然是志愿军和联合国军一起撤军,但美国非要让我们先撤,撤完以后联合国军再撤。

双方在这个问题上僵持住了,没办法取得进展。外交谈判中,这种局面经常出现,解决不了那就搁置好了。但美国人想了个歪主意,要撇开中国,以所谓「联合国」的名义,发表一份关于朝鲜问题的声明。

这时问题就来了,首先,我国参与日内瓦会议,那是举世皆知的。其次,我国当时还没有重返联合国,美国要以「联合国」的名义发表声明,本质上就是要让我国「消声」。

你参加会议了,但最后的联合声明,却没有你的参与,这会参加的还有啥意义?

由此,为了这个联合声明的问题,我国代表团和美国代表团,在日内瓦会议上激烈交锋,最后不欢而散。从结果上来说,由于我国的激烈反对,这所谓的「联合宣言」,最终没有按照美国的意思来,我们事胜了。

但从外交战略上来看,西方国家本来就对社会主义的我国抱有偏见,再加上这次会议上我们的强硬表态,就更让他们觉得中国难以接近了。

别忘了,前文咱们说过了, 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与国际会议,目的就是要交朋友 ,如果别人都对你有先入为主的误解了,这朋友还怎么交?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周总理以自己卓越的外交智慧,开辟了「第二战场」,通过邀请西方记者来看电影,完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那么,到底是什么样的两部电影,有这么大魅力呢?

二、【1952年国庆节】和【梁山伯与祝英台】

首先说这两部电影的名字,其中一部是 【1952年阅兵式】 ,从内容上来说,它其实更像纪录片。只不过当时我国影视工业还没发展得这么完善,因为这次阅兵式,是我们第一次以胶卷的方式,记录阅兵,因此也被视为电影。

第二部,则是 【梁山伯与祝英台】 ,这部电影是1953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的,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内容形式上走的是越剧风格。在播放这部电影之前,周总理还特意嘱咐工作人员,要【梁祝】是中国版【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个特性,提前宣传出来,方便西方人理解。

当然,从外交关系的层面来看,其实它叫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这两部电影,展现出来的中国。

【1952年阅兵式】,内容大家参考现代阅兵式都知道了,无外乎就是大阅兵,展示武器,群众游行等等。

但站在西方记者,外交官员的角度来看,他们通过这部片子,看到的是一个已经组织起来的,富有凝聚力的中国。

正如开篇引言中写道的那样:「当全副武装的中国军队和手捧鲜花的姑娘们,迈着矫健的步伐,跨过日内瓦的银幕时」,周总理的第一个目的,就实现了。

首先,中国不可辱,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其次,中国人爱好和平,并非美国宣传中的那么「穷兵黩武」,手捧鲜花的姑娘们,和其它参加阅兵式的老老少少,证明中国和西方国家一样,也是一个完整健全,有着自己独特文化的正常国家。

如果说这部【1952年阅兵式】,给予西方记者们的印象,是中国的凝聚力和军事力量的话。 那么【梁山伯与祝英台】,则无疑是中国经济民生,科技文化的突出表现。

通过这部彩色的电影,既让西方记者们感受到了中国的文化,也让他们意识到了,虽然建国仅仅几年时间,但我们跟过去已经大不相同了。

一个能够拍摄彩色电影版【梁祝】的中国,足以说明其内部的稳定和欣欣向荣的活力,这与传统西方媒体宣传中的我国,是完全不同的。

更妙的是,周总理要求来看电影的,主要是西方的记者们。他们出去以后,自然会把自己看到的一切,通过报纸,媒体宣传出去。

这么一来,我国在西方国家人民眼中的形象,也就发生变化了。美国想要妖魔化我国,孤立我国的外交手腕,自然也就失效了。

三、把外交搞成艺术

日内瓦会议后,西方评论家由衷地赞叹, 「苏联把外交搞成科学,中国把外交搞成艺术。」

这句话其实是一个差别明显的对比,说「苏联把外交搞成科学」的意思,是说苏联人向来都是以原子弹来定义外交关系的,这是一种讽刺。

而说「中国把外交搞成艺术」,则是指周总理以柔克刚,别出心裁,用艺术的方式打破人心的偏见,这显然就是一种赞赏了。

没错,这件事情最精妙的地方,其实就在于周总理这种润物无声的外交手法。 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冷战正酣,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一分子,经历过朝鲜战争以后,西方国家视我们为最大的敌人之一。

在1953年之前,美国人说起社会主义阵营的时候,都是说「苏联集团」,而1953年之后,朝鲜战争结束,美国人在说起社会主义阵营,就悄然变成了「中苏集团」。

在这种严重对立的背景下,我国想要在短时间内,改变与西方国家的关系,是不现实的。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就要眼睁睁地看着,美国操纵西方舆论,促使西方国家,更加敌视中国。

以看中国电影的方式,把一个更加真实的中国,展现在西方记者面前,然后又通过他们展现在西方民众面前。虽然不能直接打消双方之间的隔阂,但是当美国和其喉舌,再次妖魔化宣传我国时,那些看过电影和报道的西方人,心中自然会想,一个喜爱【梁祝】这种唯美故事的国家和民族,怎么可能是「妖魔」呢?

这个怀疑的种子一旦种下,那么日内瓦会议上,中国代表团的任务,就已经是超格完成了。

四、结语

中国有个成语,叫「举重若轻」。

68年前的日内瓦会议上,周总理可谓是在外交上,完美地展现了什么叫举重若轻。在整个日内瓦会议期间,周总理和他率领的代表团,不仅出色地完成了目标,而且巧妙地避开了一个个美国人设下的陷阱。

还利用两部电影,打破了西方人长期以来对我国形成的偏见之锁。促使世界更快地接受了一个全新的,欣欣向荣,充满活力的中国。

这对我国外交活动打开局面,是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的。其一言一行,都值得后人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