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美韩阻挠,蒋介石阻挠,最后1.4万余志愿军战俘「自愿」遣返台湾

2024-01-30历史

美韩阻挠,蒋介石阻挠,最后1.4万余志愿军战俘「自愿」遣返台湾

1954年1月,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已经迈入半年。我国与美国进行了多轮磋商后,被俘的志愿军终于开始分批回国。

在这批回国的志愿军中,有1.4万余人被转移至台湾,他们穿着国军军装,面容难以辨识是喜悦还是悲伤。

朝鲜战争于1950年6月25日爆发,从朝鲜韩国边境线的小规模纠纷逐渐升级为全面武装冲突。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朝韩战争牵涉的不仅仅是两国的利益冲突。

在联合国,美国以朝鲜侵害美韩军事同盟条约为由,提出成立「联合国军」以维护朝鲜半岛的安定与和平。然而,熟悉美国立场的人都明白,所谓的「维护和平与安定」实际上是美国一贯以武力介入他国内政和入侵的借口。

中国军队不论是基于朝鲜的援助请求,还是对美军对中国安全的威胁,都迫切需要投入战斗。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越鸭绿江,急速赶赴朝鲜战场,25日,抗美援朝战争正式爆发。

历经近三年的激烈战斗,1953年7月,中朝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签署【朝鲜停战协定】,标志着抗美援朝战争的结束。然而,战争中不可避免地伴随着牺牲和战俘的问题。

在交战双方就战俘遣返问题进行的多次谈判中,未能取得一致意见,谈判一度陷入僵持状态。

朝鲜战争的停战谈判被誉为「人类战争史上最为曲折的谈判之一」。

尽管朝鲜战争于1953年结束,但在1951年,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就已经表达了谈判的愿望。

这一意向的背后原因颇为简单,美国低估了志愿军的战斗力和意志,导致战线稳定于「三八」线附近,而「联合国军」入侵朝鲜的计划也岌岌可危。

为避免深陷朝鲜战争泥潭,影响美国的全球战略,他们提出了停战谈判的建议,而中朝双方也积极响应。

既然双方在停战谈判上都表现积极,为何谈判会一直拖延至两年后呢?

朝鲜战争的战俘遣返问题无疑是影响停战谈判进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1953年12月11日,双方就战俘遣返问题开始谈判。

理论上,根据【日内瓦公约】第118条规定,「交战双方的实际战争停止后,应当对战俘予以释放并遣返,不得迟延。」

然而,对于美国而言,他们不愿直接遣返所有战俘。

在朝鲜战争初期,美国与韩国宣布要遵守【日内瓦公约】。然而,当涉及战俘遣返问题时,他们却虚与委蛇,导致谈判问题拖延了一年半以上。

谈判开始时,我方提出了关于战俘遣返的五项原则,简而言之就是:签署停战协定后立即释放战俘,若你们同意,我们将与你们交换战俘名单。

而相较之下,美国方面对此有所保留,提出先交换战俘名单,还要由红十字派遣代表访问双方战俘营。

表面上看并未直接拒绝我方要求,实际上却在故意拖延,美方真正意图是先了解我军有多少「联合国军」战俘,然后制定下一步政策。

明显地,美国自始至终都没有真诚地打算认真讨论战俘问题。

面对美国的这种态度,我方决定将战俘名单交给他们,看看他们还能找到什么借口。然而,美国并非真心愿意进行实质性的谈判,一旦拿到名单,就开始挑剔不少细节。

一个星期后的12月18日,我方与美方正式进行了战俘名单的交换。

我方提供的名单显示,目前战俘总数为11551人,其中包括美军3193人、韩军7142人,以及其他「联合国军」中的1216人。

而美国提供的数据显示,他们总共有132474名战俘,其中包括111754名朝军和20720名志愿军。

在战俘数量上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这值得深思。

从战俘名单上看,我方似乎只有1万多名战俘,但实际上,在战争初期,我方俘虏了数万名「联合国军」士兵。然而,出于经验不足和人道主义考虑,我方在对这些战俘进行教育改造后,全部释放了。

回到正题。战俘名单一经交换,美方立即提出异议,声称我方提供的名单存在问题,隐瞒了许多战俘未上报,对名单上的战俘数量「感到震惊」。

他们的依据是在战争期间,美方共有1万多人失踪,而韩国也有8万多人失踪,但名单上的战俘数量却要比总失踪人数少得多。

对于这种质疑,我方颇感无奈。尽管美方将失踪人数与被俘人数划上等号是无理纠缠,但我方还是做出了相关解释,指出一些战俘在混乱中因各种原因死亡,同时也有数万名韩国士兵加入了朝鲜军队。

然而,美国并不满意,我方反问战争期间我们也失踪了18万余人,而你们的名单上仅有13万余人。

此外,美军的名单也相当「糊弄人」,全部人名都用英文书写,根本难以与我方名单对照。

直到随后的1月,美方才补交了一份较为完整、详实的战俘名单。然而,关于战俘遣返问题的争执实际上才刚刚开始。

美国的「自愿遣返」政策是一项在1951年初首次提出的政策,其核心思想是通过「一对一」的交换方式,处理双方战俘,多余的战俘则由其自行选择归属地。

这种遣返政策表面上看起来符合人道主义,然而实际上只是美国的一种伪装。

首先,我方战俘数量明显多于「联合国军」,采用一对一的交换方式必然导致多出许多战俘。然而,这些多余的战俘是否能如愿返回国内呢?

显然是不可能的。实际上,美方真正的意图是让这些所谓「自愿遣返」的战俘在他们的影响下前往台湾,加入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队伍。

1952年1月初,美方向我方提出所谓的「自愿遣返」政策,但这一政策与【日内瓦公约】存在冲突,我方坚决不接受,仍然坚持「全部遣返」政策。

由于难以达成一致,接下来的一年多时间里,谈判一直持续,而战争行动也不得不继续,形成了「边打边谈」的局面。

那么为什么美方坚持「自愿遣返」政策呢?

显然,这也是为了实现他们的政治目的。一开始,他们以「保护可能在回国后遭遇不测的战俘」为名,因为志愿军战俘中有一部分曾隶属于国民党,还有一部分是自愿投降的士兵。有人认为这些人在回到中国大陆后可能会受到审判和定罪,因此应该「自愿遣返」。

看起来似乎很人道,对吧?

然而实际上,这些人只占志愿军的一小部分,美方的主要目的是阻止这批志愿军战俘回到中国大陆,以补充我方的有生力量。否则,他们也不会提出「遣返的战俘不能再进行战争行动」的条件。

此外,美方还试图建立一个违反【日内瓦公约】的先例,以便在之后可以更加理直气壮地「耍流氓」。

当然,虽然他们内心是这么想的,但表面上却声称「避免这些原属国民党的战俘死亡」是在遵守【日内瓦公约】,不可谓不双标。

美国在处理台湾问题上表现出明显的双重标准,表态暧昧。然而,在考虑将大批志愿军战俘遣返回台湾时,美方却声称「台湾是中国的省份之一」,因此将这批战俘遣返到台湾就等同于遣返到中国。

尽管台湾作为中国的固有领土是不争的事实,但美方出于利益而频繁更改说辞的行为显然有些不光彩。

有趣的是,在是否实施「自愿遣返」政策上,美国一开始并未达成一致。

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表示,这一政策会对联合国军与韩国军队战俘的遣返产生影响,同时也会影响到这批战俘在战俘营中的待遇。出于多方面的考虑,他建议美方应该立即将我方的战俘全部遣返,尽早完成这一过程。对于那些在回到中国大陆后可能面临审判的战俘,他主张可以酌情给予特殊待遇。

除了艾奇逊之外,联合国军的第二任总司令李奇微也认为这样的遣返政策会影响到「联合国军」战俘与韩国战俘的释放和遣返,而这正是他们的主要目的。

美国国务院和国防部也都表现出遣返全部战俘的倾向,但其中一位态度至关重要,那就是时任美国总统的杜鲁门。

杜鲁门认为双方战俘数量差距过大,直接全部遣返对美国而言无疑是一种「吃亏」,而且他也不希望看到那些曾与美国合作或者自愿投降的士兵在返回后面临死刑。

当然,他是否真的在乎这少部分人的生死问题尚无定论,但显然他对美国在这一问题上的得失颇为在意。

最终,杜鲁门做出了相关指示,强调谈判人员要坚持「一对一交换」和「自愿遣返」的政策。总体而言,美方显然是想通过各种手段从中谋取政治利益,同时对我国施加压力。

然而,尽管美方口口声声要奉行人道主义,但在对待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战俘的问题上,他们所展现的与其所标榜的「民主、人道」形象大相径庭。

战俘待遇的骇人差异

在回顾双方战俘待遇的巨大差异时,可谓是鸿沟悬殊,犹如「天上地下」。

在巨济岛,这座韩国的第二大岛上,17万名中朝战俘曾历经苦难。志愿军战俘主要被拘留在71号、72号和86号战俘营,这里不仅规定严苛,而且施以残酷的惩罚。

多人挤居狭小的营帐,破草席成为他们的全部家当。

饮食方面,他们每天只能获得微薄的稀饭,甚至连清洁的水都难以得到。

在心灵上,他们还要忍受美国特派的神父进行的心理洗脑,以及蒋介石派来的特务进行的思想煽动。

这些特务伪装成战俘,与原国民党军队的士兵联系,形成有组织的反共团体。不少志愿军战俘甚至被迫刺上反对我党的纹身。这些特务的策反和挑拨是后来1.4万余名志愿军「自愿前往」台湾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面对敌人的残酷折磨时,有血性的志愿军曾试图抵抗,但遭到残酷的压制,遭受更加严酷的虐待。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方的处理方式,联合国军与韩国战俘的待遇堪称过分优渥。

我军为了照顾这些外国战俘的饮食偏好,让他们自行选举管理伙食的负责人。这些负责人根据平时的饮食习惯制定食谱,还送去了烤箱、炒锅等烹饪工具,为他们提供更为贴心的服务。

这些战俘的伙食标准甚至比不少志愿军干部都更为优越。他们的精神生活也相当丰富,参与各种文化体育活动,甚至在1952年的11月内部举办了一场「运动会」。

我军对待战俘的人文关怀和对人道主义的高度重视在战俘营内得以体现。

而与此相对照,美方对待战俘的态度却极其恶劣。许多志愿军战俘渴望早日回国,那么,他们最终能否如愿以偿呢?

遣俘政策的最终确定

由于关于战俘遣返的谈判一直陷入僵局,巨济岛战俘营内的志愿军战俘意识形态逐渐发生转变。

尽管当时渴望遣返至台湾的战俘占少数,但国民党特务们不希望这种情况持续,于是在后期展开了一系列的策反运动。

在默许了国民党特务的策反行动的同时,美方还采取了大规模屠杀志愿军战俘的手段,导致700余名志愿军战俘死伤。

巨济岛战俘营内发生的一切很快被曝光,各国媒体对此进行了广泛报道,并对美方进行了谴责。

这使得美国在国际舆论上遭受了严重的损失。尽管他们一直以「民主」和「人道」自居,宣称对待战俘友好,但当事实曝光时,美方立即遭到了全球的谴责和抨击,形势开始有利于我方。

然而,单靠舆论优势仍然不足以促使美国做出让步。我方必须展现相应的实力。

对美国而言,如果遣返全部战俘,将无疑承认中朝两国在国际社会上的合法地位,同时损害他们支持的韩国和台湾政权的利益。杜鲁门还担心这会影响他自己的总统竞选,因为1952年是美国总统大选之年。

然而,随后爆发的「上甘岭战役」重新引起了美国对坚持「自愿遣返」原则的反思。

在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的43天内,志愿军成功击退了900余次「联合国军」的进攻,造成「联合国军」和韩军1.5万余人伤亡。

这对美国来说是又一次沉重的打击,他们开始认识到战争的延续对他们越来越不利。

到了1953年1月,影响遣俘政策的关键人物杜鲁门下台,由二战中立下赫赫战功的艾森豪威尔接替。

艾森豪威尔上台之初曾向民众允诺「迅速结束朝鲜战争」,这就需要将战俘遣返的谈判提上议程。

1953年2月,美国代表克拉克表达了恢复谈判的愿望。3月28日,我方回应克拉克,双方达成一致,同意首先交换伤病战俘。

4月22日,开始进行伤病战俘的交换。随着国际形势变化和朝鲜政府渴望战争早日结束,中美双方于同年6月就「立即释放有遣返意愿战俘」达成协议。

到了7月,双方在韩国板门店签署了停战协定,这也使得板门店成为举世闻名的地方。

至8月,我方已遣返大部分战俘,而美方仅遣返7万余人,其中包括约5000名志愿军战俘,仍有大约1.4万余人未遣返。

这部分未遣返的战俘中,有的被成功策反成国民党特务,有的受到美方的鼓励和欺骗,还有一些只是随波逐流,跟随他人的步伐。

无论如何,他们共同追求的目标是前往台湾。一旦抵达台湾,这批志愿军战俘被当地民众热烈欢迎,被冠以「反共义士」的名号,这一虚假的称呼显然是蒋介石的阴谋。

随后,这些战俘被蒋介石编入国民党军队,但他们很难真正融入其中。而且,这些志愿军战俘中许多人都是被「连坑带骗」送到台湾的,蒋介石对他们的信任有限,只允许他们从事最辛苦的工作,导致他们大多数最终孤独老去,无法回归故土。

总体而言,美方一直以打压社会主义国家为主要目标,但最终未能实现他们「自愿遣返」的战俘政策,这对我方来说是一次宝贵的斗争经验,总体上也可以说是差强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