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青灯
【儒林外史】中仅有一篇【范进中举】被收录进教材,年少时学习,只觉得为什么考了这么多年,还不肯放弃?为什么考上了就高兴疯了,那不是白考了?
其实,人们对文章的理解,是当你成为主人公的那一刻。
那一刻的身临其境,是多少阅读理解都达不到的豁然开朗。
【儒林外史】并非正史,相较于而言,他充满了讽刺意味。
也更加不懂,难道举人的含金量比状元都高?要不然为什么中状元不疯,中举人反而疯了?
要了解范进的心路历程,还要看当时的时代背景。
如果非要归咎,范进勉强算得上寒门学子。对于寒门学子,科考就是出人头地的唯一青云之路。
门阀世家对于科举制度的垄断,如果要追溯,应该是自古有之,甚至在现在,依旧存在。
门阀世家,是当官入仕的门槛,这一道门槛,拦住了百分之九十九的人,这就是寒门的艰难。
已经如此艰难,考试难度又是一道天关。
毕竟门阀世家的藏书百年,资源最优先,可是寒门只能守着仅有的书籍,去考博古通今的试题。
乡试每三年一次,只有乡试过关,才能成为举人。
也只有成为举人,才有机会参与后面的考试,才有当官的资格,才算得上迈进了那道门槛。
可以说,举人,是考生的一道分水岭,是比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还要激烈的战争。
如果说秀才是百里挑一,那么举人就是在秀才里万里挑一。
按照现在的高考来讲,科举远比高考竞争大。毕竟高考是平等的,可是科举未必是公平的。
可是一旦考上,就是鲤鱼跃龙门,当即就能看到回馈,完成身份和阶级的跨越。为了这个,多少人用一生去科举,所以后世有了百无一用是书生。
因为这些书生一生不干别的,靠家人生存,只为了科举,无视家人的一切苦难。
而范进,是一个人,也是一群人的缩影。用梦想贴着家人吸血。
但是一旦成功,收获也是巨大的,可以免除繁重的赋税和劳役,以及名下的土地不用交税,这就导致很多族人会将土地奉上,以求庇护。
这么大的吸引力,谁不想要?
而范进,本就是一个穷困潦倒的读书人,说他是寒门都是抬举,所以为了供养他,母亲和妻子要经常挨饿。
即使这么贫瘠的条件,范进一考就是二十年。二十年间没有一次落下,若非中举,范进会一直考下去,直到死。
竟不知,科举是躲避现实苦难的借口,还是梦想?
最初的几年,范进还会被人尊敬,可是接连二十年,人们开始嘲讽,嘲讽他的痴心妄想。
而考中后的范进,成了座上宾,开始人人巴结。
极致的反差,是范进疯了的触发点,心理底线薄弱,所以在大悲大喜过后,范进疯了。
或许这不是疯了,是看清了真相,是吐出了二十年的憋屈,是人情冷暖背后的社会毒打,是当你好了周围都是好人的极致冲击。
而范进中举后,故事还在继续,继续科考后成为进士,被钦点为山东学道。
按照现在来划分,这个职位相当于山东省教育厅厅长。
自此,一省学子的命运,都在他夜里的烛火里。
这句话,更像是讽刺。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