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1950年周总理连下3令寻棋王谢侠逊,谢被关40天终重见天日

2024-05-08历史

常言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然,人生总有无奈时,微薄之力,难以回馈他人深情厚意。此情此景,虽心怀感激,却难以言表。

因此,我们始终铭记于心,时刻提醒自己和后代,绝不忘记那位「昔日恩人」伸出的援手。正如谢侠逊永远铭记周总理的恩情,我们也应将这份感激之情代代相传。

虽然现在很多人对谢侠逊这个名字感到陌生,但他却是历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冯玉祥曾盛赞他,人民日报原副总编也对他赞誉有加,周总理更是他的知己。他的棋艺高超,与人对弈总是棋逢对手,备受赞誉。

谢侠逊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与周恩来总理之间的故事更是令人津津乐道。周总理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还是一位棋艺精湛的高手。他曾经与谢侠逊有过一场精彩的棋局较量,两人不仅就棋艺展开了激烈的角逐,还就国家大事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这场棋局不仅成为了历史的一段佳话,也成为了中共和爱国人士之间友谊的见证。

【01,年少有为,心系华夏】

谢侠逊,1888年出生于浙江温州的乡村。他成长于清贫之家,家教严谨。虽家境贫寒,却铸就了他坚韧不拔的品格,为他日后的人生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自幼他便对象棋产生浓厚兴趣,4岁起便涉足其中,6岁时更是得到父亲的悉心指导。9至10岁期间,他深入钻研【韬略玄机】这本象棋古谱,逐渐以其出色的棋艺在乡间声名鹊起。因年纪尚幼,乡亲们亲切地称他为「小棋圣」。

十三岁的谢侠逊步入私塾,但因家境贫寒,学费成为难以承受的负担,最终辍学。然而,这一年他展现了非凡的象棋才华,竟能与温州著名的象棋大师陈笙平分秋色。更与陈笙的得意门生、象棋神童林奕仙展开较量,名声因此更加远扬。

1908年,风华正茂的谢侠逊年仅20岁,便踏上了教育的征程,顺利通过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成为白沙小学的一名光荣教员。一年后,他转至湖门小学,继续为教育事业奉献青春。

经过亲友的慷慨相助,他顺利考入了温州师范学校。然而好景不长,父亲的离世迫使他再次辍学,回到了龙湖小学继续他的教育事业。

1912年,谢侠逊开始为上海【时事新报】的象棋专栏撰稿。三年后,得益于好友黄群的引荐,他正式加入【时事新报】团队。此后,谢侠逊的象棋专栏文章还常见于【神州新报】、【大公报】等各大报纸。

1918年,年富力强的谢侠逊在象棋比赛中崭露头角,力压群雄,荣获个人冠军。八年后,成就斐然的他更是被国人尊称为「棋圣」,赢得了广泛赞誉。

尽管取得了成功,但他并未自满。相反,他在两年后独立创新,设计出了一款能悬挂且实时向观众展示比赛动态的先进棋盘,最终风靡全球。

谢侠逊在象棋界独领风骚,以其卓越技艺征服了上海某董事会的巨头们。在他们的盛情邀请下,他成为该会历史上首位中国籍会员,成就了一段佳话。

在1929年至1931年间,谢侠逊三度参加国际象棋大赛,每次都能勇夺冠军。1934年,他更是远赴新加坡,与一位英国象棋冠军展开了一场精彩绝伦的表演赛,最终再次荣获冠军殊荣。

一年后,谢侠逊在国际象棋赛场再次夺冠,赢得中、美等五国共同举办的比赛的桂冠。然而,随着1937年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他义无反顾地投身救国大业,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决心为国家的解放贡献自己的力量。

南京方面对他的请求冷漠无视,这令渴望报国的他焦急万分。无意间,他听闻国民党有意派遣五位大使出国募捐,心中不禁燃起了新的希望。

南洋使者人选未定,谢侠逊果断自荐于宣传部长邵力子。邵力子深受其爱国之情所感,遂答应为他举荐。

自1939年11月起,谢侠逊以「象棋大师」的身份两度南下南洋,足迹遍布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等国。他运用精湛的象棋技艺,积极传播救国理念,为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幸福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抗战烽火中,他们募捐超过五千万元及无数金银,更引领超过三千名华侨回国参战,为民族的解放事业贡献出磅礴力量。他们,是民族英雄,是时代的楷模。

谢侠逊的爱国情怀引起了周总理的注意,赢得了总理的赞赏与尊重,为他的生活增添了一抹传奇色彩,也为他未来的道路铺设了基石。

【02,棋逢对手,奉为知己】

1939年,谢侠逊回国抵达重庆,经东方文化协会会长引荐,得以与周总理短暂会面,这次邂逅成为他人生中难忘的一页。

某日,周总理信步走进东方协会,与早已等候在门口的谢侠逊等人亲切交流。随后,他们边品茶边展开了一场精彩绝伦的三局对弈。

未曾料到,在世人眼中总是忙碌无比的周总理,竟然能在棋盘上与谢侠逊连续三局战成平手。这让谢侠逊大感惊讶,他不禁好奇地向周总理询问其中的奥秘。

谢侠逊与周总理在谈论古今象棋的优劣时,彼此理解深入,情感共鸣愈发强烈。他们像是久违的知己,一同探索着象棋的奥妙,共同享受着这场精神的盛宴。

谈及【梅花谱】中的某一情节,周总理深情地发表了感慨:「这不仅是一种智慧的较量,更是一种心灵的碰撞。」

谢侠逊恍然大悟,眼中闪过一丝明亮的光芒,他深表赞同地说:「所言极是,我完全同意你的看法。」

周总理听后,立刻拍手大笑,说道:「好极了!」他的笑声充满了对人民的热爱和对国家发展的信心。这种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深深地感染了在场的人们。

谢侠逊深受此次会面启发,挥笔撰写了一篇名为【共纾国难】的象棋佳作,并将其发表在【大公报】上,以文字的形式留下了这段难忘的对话。

自此,周总理频频邀请谢侠逊到周公馆叙旧,他们的话题除了象棋之外,还涵盖了抗战的严峻形势以及国家未来的蓝图。

谢侠逊在这些话题中汲取灵感,撰写成棋稿,于【大公报】发表,以文字之力宣传抗战、倡导和平。他的见解独到,赢得了广大民众的热烈支持。

谢侠逊因支持共产党,成了国民党的眼中钉。特务先是寄恐吓信威胁,无果后竟在他前往曾家岩的途中,派出打手将其打成重伤。

谢侠逊的生命在周公馆工作人员的及时发现和紧急送医下得以挽救。得知此事后,周总理毅然放下手头工作,亲自到医院看望他,并对特务的恶劣行径表示强烈愤慨。这份关怀和正义让谢侠逊深受感动。

周总理首次伸出援手,助谢侠逊脱离困境,与第二次相比,这次更为关键。谢侠逊,这位深受国人爱戴的英雄,何以会陷入困境?周总理又是如何出手相救的呢?让我们一探究竟。

【03,一朝落难,安然自若】

1948年冬季,随着全国解放的曙光初现,年岁已高的谢侠逊离开了生活多年的上海,踏上了重返故乡浙江的旅程,与这片阔别十多年的土地再次相拥。

在那风雨飘摇的时代,中共因局势混乱未能主动联系谢侠逊,而国民党则对这位明显倾向于中共的人士视而不见。这使得谢侠逊感到苦闷与无奈。

尽管遭遇了困境,他依然是个善于自我宽慰的老者。他低声对自己说:「一切皆有定数,忧愁难挡之时,亦是成长之机。愿我保持乐观,迎接未来的挑战。」

谢侠逊步入了一种恬淡的日子,每天在中堂布置六局象棋,热情邀请邻里亲戚前来切磋。他立下了一个赌注:若有人能在棋盘上胜过他,他不仅请客吃饭,还会赠予一套象棋作为奖赏。

然而,1949年底,随着土改风潮的逐渐兴起,谢侠逊的平静生活被打破。他的阶级成分被多次划定:先是雇农,再是自由职业者,最后竟成了地主。

关于谢侠逊的处置,工作队内部存在分歧。程卓然,作为平阳城西工作队的负责人,他认为,鉴于谢侠逊对国家做出的卓越贡献及其自由职业者的身份,本地民众普遍认为他不应受到惩罚。

尽管谢侠逊家中拥有四十余亩良田,部分来自外地的干部仍认为他属于地主阶级。他与亲属出租部分田地以维持生计,这更坚定了他们抓斗谢侠逊及其参与出租事务的家人,以彰显土改成果的决心。

谢侠逊因曾接触国民党而背负罪名,1950年中,平阳公安局派员抄家,这一切源于他过去的这段经历。

他们席卷了谢侠逊的奖杯和象棋藏品,甚至连棋书也未放过。在那一场闹剧中,谢侠逊的奖杯竟也消失得无影无踪。

随后,谢侠逊与其妻子一同被投入县城的牢狱之中。出人意料的是,谢侠逊对于生活境遇的巨变和自身的安危,表现得异常豁达与从容。

即使身陷囹圄,他依然保持冷静与淡然。对谢侠逊而言,只要有象棋相伴,一切便足以让他感到满足和安心。他经常邀请狱友们一起对弈,甚至能同时布局五盘棋局,并慷慨地表示:「来,我们一起享受这棋局的乐趣吧。」

结局可想而知,凭借着智勇双全,我们成功地以少胜多,展现了无懈可击的战斗力。

【04,命悬一线,极力保护】

谢侠逊对自己的安危并非毫不挂念。当他的四女秉荣前来探监时,他趁机低声嘱咐女儿:「你要多加小心,注意安全。」

此外,他亦对女儿分享道:「

秉荣听从父亲的嘱托,迅速将此事告知了秉毅和在杭州的三弟瑞淡。身为中苏友好象棋会会长的秉毅,得知消息后深恐父亲的安危,立即暂停手头工作,紧急致信周总理、郭沫若等人,请求他们的援助。

由于秉毅等人与周总理在象棋方面有所交流,彼此熟悉,因此他们的信件迅速传到了周总理手中。年末时分,周总理果断地连发三道指令,催促华东当局迅速查找棋王谢侠逊的行踪。

经过一场大规模的搜寻行动,温州公安领导得知了此事,他立即联系了平阳科长,并询问道:「你对此有何看法?」

平阳科长脸色一僵,声音低沉地回应道:「

温州的领导迅速追问:「

平阳科长有些心神不宁地回答道:「

温州的领导立刻变得焦急起来,急声催促道:「

平阳科长闻讯后,立即致电县委书记,请求他迅速联系城西工作队队长,并传达上级紧急指示:「请务必遵照执行!」

县委书记得知谢侠逊仍被囚禁,勃然大怒,严词训斥了工作队队长,并再三叮嘱他:「必须立即释放谢侠逊,此事不得有误!」

谢侠逊在牢狱中苦熬了40天,终于重获自由。当年10月,他离开平阳,乘船前往丽水,途中以隐晦的笔触记录下了这次惊心动魄的经历,并向周总理表达了深深的感激之情。

有人或许会好奇,谢侠逊在狱中时光何其「艰辛」,缘何他却视之为「宝贵财富」?事实上,狱中的日子远非外界所能想象的那般「简单」。

他不仅经常遭受打骂和批判,更有生命之忧。他的狱友吴勃,因被误判为反动派,不幸被杀,成为了一个悲惨的牺牲品。若非周总理及时出手相救,谢侠逊恐怕也难逃此厄运。

1955年5月,周总理再次致信给时任上海市市长的陈毅,希望他能亲自出马,为谢侠逊在上海文史研究馆谋得一份工作。这样一来,谢侠逊便能得到党和政府的庇护,从此无人敢再轻易冒犯他。

谢侠逊,如周总理所期望,后来担任了上海体委委员和上海市政协委员等职务,以平和稳定的方式度过了自己的晚年,直至1988年因病离世。

谢侠逊将周总理的庇护铭记在心,时刻怀揣感激之情。听闻周总理逝世的消息,年迈的他深感悲痛,夜不能寐,连续数年亲自写下悼念诗词,寄托对故人的思念。

谢侠逊在总理逝世十周年时感慨道:「昔日总理厚爱如山,我欲回报却力不从心。身份的鸿沟与总理的离去,使我的愿望成为永远的遗憾,这是我此生最大的痛。」

周总理保护谢侠逊,是出于仁爱之心,对志士仁人的敬重,对挚友的维护。这并非超越职责之举,而是他作为总理应尽之责,竭尽所能守护这位忠诚无私、爱国至深的友人。

在谢侠逊看来,若非周总理的仗义援手与多次庇护,他或许早已在无数次的困境中凋零,绝不可能安享百岁之寿。

他心怀感激,对周总理的恩情念念不忘。遗憾的是,他此生未能有机会回报这份深重的情谊。

两人相交,彰显出周总理的亲民本色与谢侠逊的谦逊风范,他们之间的情谊纯粹而深沉,从不为个人利益而动摇。这份情谊,无疑令人称羡,堪称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