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八路军大生产有多强?会餐吃肉震惊敌军!饿肚子的鬼子崩溃了!

2024-07-20历史

在普遍认知中,人们认为八路军在抗战期间的伙食条件极为艰苦,常处于饥饿状态。然而,实际情况可能与许多人的预想有所不同。

抗战时期,八路军不仅有明确的伙食标准,在战争后期更是经常能享用到肉类,其饮食条件甚至优于当时的日本军队。

八路军如何确保伙食供应的稳定呢?相较于国民党军队中普遍存在的军粮贪污情况,八路军有着怎样的供应体系和保障措施?

首先,我们必须了解八路军的后勤供应体系构建。正如常言所述,「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一场战争的胜败往往取决于后勤的支持。八路军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并建立了完善的后勤供应体系。

1937年,原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后,建立了两套完整的后勤供应体系。

在部队编制上,师级设立军需处与军医处;团级设立供给处与卫生队;营级配备供给员;连级设立司务长。

这一供应网络涵盖了从粮食到医疗、从服装到弹药的各种物资供应,由上述部门负责调配。

当八路军各部队即将赴华北前线作战时,后勤供应部门已提前动员,在前线地区设立了供给兵站等。

以粮食为例,后勤部门提前进行了粮食筹集。根据当时的标准,每位士兵出发前需携带3天的熟食,并需额外携带几天的干粮。

在武器弹药和被服等物资方面,也会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配。为了确保供应的连续性,八路军在各地迅速建立了供应网络。

例如,129师的供应总站设在山西屯留,120师的设在山西汾阳。在潼关,八路军又设立站点,负责接收并转运自南京、武汉、西安等地运来的物资。

到1937年11月,晋察冀军区的供给部成立于山西五台县的耿镇。此后,在河北多个县又设置了物资采购点、办事处以及转运站。

总之,后勤供应部门的职责是确保每位战士有足够的食物和衣物。随着战事的进展,后勤供应也需要不断调整。

1939年,八路军总部成立了后勤部,统一指挥各部队的后勤工作。1940年初,【八路军供给工作条例】的颁发,标志着八路军后勤供应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得益于这一成熟的供应体系,前线的战士们不仅能够得到充足的食物,还能经常享用到肉类。那么,八路军的具体供应标准是怎样的呢?实际上,这一标准随着战争的进展有所变化。

在八路军的早期至中后期,供应标准持续调整。

1937年初期,八路军设定的供应标准是,无论是总司令还是普通士兵,每人每月的津贴费为2元至5元法币,即民国时期政府发行的纸币。

在伙食供应方面,前线部队和后方部队的标凈有所不同。前线部队每人每天供应1.5斤粮食,后方部队和机关人员则为1.25斤,同时配有5分钱的菜金。

到了1938年,随着华北各地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八路军的伙食供应更加丰富。除了每天1.5斤的粮食外,还供应1斤蔬菜,油、盐、肉各3钱。

这意味着,八路军不仅有稳定的食物供应,而且还能经常享用到肉类。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前线部队不断移动,实际供应情况会随战场形势的变化而调整。

也就是说,虽然有明确的供应标准,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难以完全满足。战场形势和地方实际条件都会对供应造成影响。

因此,不同地区部队的供应实施情况存在差异。例如,【亮剑】中的独立团所在的晋西北地区,由于经济条件差和土地贫瘠,部队的供应相对较差。这在电视剧中的描绘相对真实。

以被服发放为例,在晋西北地区的八路军战士每年只能领取一套单衣,而棉衣则是每2至3年才发放一套。

相比之下,在经济较发达且物产丰富的山东、冀中等地,部队的供应相对较好。士兵每年可领取两套单衣,1至2年发放一套棉衣。

在晋冀豫地区,士兵的伙食中每天包含5分钱的菜金。如果是训练部队的教员,则菜金为7分。伤病人员的单日菜金则为1至2毛钱。这些标准仅为菜金,未包括每日的粮食供应。

因此,在经济条件较好和物产丰富的地区,八路军的伙食通常不会太差,士兵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能享用到肉类。

然而,战争的形势也在不断变化。国民党顽固派对抗日根据地的封锁,日军的疯狂扫荡,都增加了抗日根据地的供应难度。

特别是在陕甘宁边区,抗战期间遭遇的困难尤为严重。但正是因为供应出现问题,八路军后来启动了大生产运动。

大生产运动的起因在于陕甘宁边区地处陕北,这里的物产和经济发展本就薄弱,加之自1939年起国民党顽固派对边区进行封锁,导致后勤供应面临巨大挑战。

此外,边区的人口持续增长,革命青年、进步知识分子纷纷前往延安,增加了当地的供应压力。同时,国民党的不断挑衅迫使党中央不得不调回部队以守卫边区,进一步加剧了人口压力。

从1939年开始,陕北地区还遭遇了连续的自然灾害,导致粮食产量下降,各种不利因素叠加,使得即便是基本的生活供应都成问题。因此,大生产运动成为了一种必然,从陕北推广至各抗日根据地。

那么,大生产运动的成效如何呢?

在陕甘宁边区,后方留守部队首先启动了生产活动,最典型的例子是359旅。

该旅在南泥湾开荒种地,从1941年到1943年,新开垦了13.8万亩土地。原先,359旅的粮食自给率为79.5%,开荒后达到了完全自给。

除了粮食供应得到保障外,部队的经费自给率也达到了93.3%。359旅还创办了各种日用品工厂,如纺织、肥皂等,实现了自产自足。

到1943年,整个陕甘宁边区新开垦的土地达到了20万亩,收获粮食465万公斤,蔬菜1650万公斤。

此外,边区还织制了1.3万余匹布匹,饲养猪超过1万头。从粮食到其他生活必需品的供给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

其他抗日根据地的大生产活动也同样如火如荼。

例如,太行根据地的八路军总部及129师,在1942年开垦了1.2万多亩土地,平均每人分配了2.8亩。

129师不仅开荒种地,还兴修了水利设施,其所属部队在当地开垦了10.2万多亩土地,通过养殖和手工业发展,收入折合成小米达到了485万公斤。到了1944年,整个太行军区的增产粮食高达4500万公斤。

晋西北的120师在1941年与军民合作开荒30多万亩,其中部队开荒7.3万亩,收获粮食9万公斤,蔬菜28.5万公斤。当年还养殖了4000头猪和2000头牛羊。

到1944年,120师的细粮产量已达到80万公斤,土豆产量更是达到185万公斤,部队的粮食供应无忧。

山东军区的115师在大生产运动中表现尤为出色。即使在1942年最困难的时期,115师各部队仍能保证每人每天1斤蔬菜的供应,油盐各5钱。到了1943年,山东军区的生产总值达到了4500万元。

1944年,胶东和鲁中的部队开荒1.1万多亩,沿渤海地区的部队还开发了盐田,开垦面积超过2000亩。

晋察冀军区的部队除了开荒种地外,还创办了多种工厂。例如,在冀西地区,很多部队开设了饲养场,不仅粮食供应充足,肉类也得到了稳定供应。

1942年,晋察冀军区的粮食产量超过了1220万公斤,部队的日常油盐和肉食供应十分稳定。到了1944年,该地区又新开垦了6.1万亩土地,粮食产量超过了2000万公斤。

大生产运动的成功彻底扭转了各抗日根据地的供应状况,八路军战士不仅能吃饱饭,而且经常能吃到肉。

相比之下,日军的后勤供应则日益困难。

随着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华北地区的日军主要驻扎在各大城市及交通要道。虽然日军在战争初期的后勤供应尚可维持,但随着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的扩大,日军的防守区域不断被压缩,其后勤供应逐渐走向崩溃。

由于日军是侵略者,他们在华北的物资需求主要依赖于掠夺。随着八路军的持续打击,日军的掠夺效率逐渐降低。

到了抗战后期,日军只能局限在几个孤立的据点,其后勤供应几乎被完全切断。与此同时,八路军的生活条件则日益改善,每次八路军战士享用肉食的同时,日军的一个据点就可能被消灭。

总的来看,大生产运动极大增强了八路军的战斗力。八路军与日军的对比显示,前者的实力不断增强,而后者则逐渐被消耗并最终崩溃。这也恰恰体现了持久战的战略意义。

八路军从抗战初期的几万人规模,发展到抗战胜利时已拥有上百万人的庞大队伍。

#深度好文计划#因此,可以看出,稳定而完善的后勤供应以及在此期间开展的大生产活动,是八路军能够发展壮大并最终战胜侵略者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