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北方已经守不住了,崇祯何不南迁?顾虑太多,想走的时候麻烦大了

2024-07-20历史

大明王朝处于巅峰之时,国家已经风雨飘摇,岌岌可危。关外辽东的松锦之战以明军大败而告终,洪承畴及其军团全军覆没。面对满清铁骑的步步紧逼,李自成农民军的威胁也日益严峻,北方地区已难以守住。唯一的出路或许只有南迁,把江南作为根据地重整旗鼓。然而,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崇祯皇帝却迟迟未能拿定主意,究竟是何种顾虑让他蹉跎岁月,错失良机?这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利益纷争和权力角力?

崇祯皇帝登基后,大明王朝经历了一段暂时的复苏,朝政曾一度稳定。然而,随着年岁的增长,朝政愈加憔悴,皇帝亦日益颓废。正当这时,湖北地区农民起义蓬勃兴起,雄师已遍布大半个中原,当权者却仍在固步自封,对此等危机视而不见。

起义军首领李自成在湖北襄阳筑起根据地,自此迅速崛起。朝廷遣将平乱,却徒有虚名而无实力。左良玉虽统军九江,却根本不敢正面进攻农民军,更遑论消灭之。崇祯先帝倚重孙传庭,命其练兵防守陕西,竟实乃徒劳无功。

孙传庭虽得皇命远征,却兵力单薄,归期无几。及至潼关失守,孙军遭李自成歼灭,崇祯乃彻底目睹农民军之可怖。彼时李军已压境陕西,步步紧逼。山西、京畿均已阙无可调遣之兵力。崇祯登时惊怖,犹疑不定。朝野上下,谁也未曾预料,一支草莽之师,居然能如此神速锐不可当。

农民军风起云涌,势不可挡。却是满朝文武睥睨太甚,方致上下失机,徒留后患无穷。李自成虽出身卑微,然统帅有方,步骑遍施,遂能在咫尺之间攻陷西安,兵临城下。速度之快、气势之盛,着实使守旧朝野大感意外,颜面尽失。

明王朝自建国之初,即将大半个中原纳入版图。数百年来,京师北平周边财富渐次集中于北方士绅及勋贵之手。其地广权重,富可敌国。此等阶层世袭显贵,土地资产遍布关中及外患地带。倘若遭遇动乱,势必元气大伤。

及至崇祯年间,满清入侵,农民起义蜂拥而至,北方阻且战祸阑珊。朝野仓皇,南迁江南或许是唯一出路。然而,此等北方权贵显要,对于离乡背井深怀疑虑。由他们恐惧,动辄失去在京积累已久的权力及财产。

江南虽富庶,但地盘早已被南方士绅所占。一旦北人南渡,双方必将为土地及权力剧烈角逐。北人决计难以留得全尾,南人亦无心容纳异乡来客。于是北人苦苦相谏,恳请崇祯留京固垒。即使明朝不保,他辈亦可归顺新朝。彼时北人虽居显阶,却对农民起义军怀恨入骨,未曾料及农民政权短命而无常。

此消彼长,北南矛盾愈演愈烈。富户纷纷环伺朝野动向,为私利维系利益。东林党人光时亨素与皇帝闲见叵测,每每出面力阻南迁。终于使崇祯抱残守缺,伺机南逃。而丞相阁臣亦难有同心同德,各怀党争。

明王朝自创业之初,钦点虎贲勋旧,分阮戎马。历代屡经沙场,制胜于强将猛将。崇祯御极之年,朝政焕然一新,六军坚不可摧。谁料朝露蛾眉间,劲敌已在暗暗积蓄力量。

当年松锦之战,明军节节告捷,战事渐趋白热化。洪承畴将军统领精锐旗下,奋勇直前,所向披靡。不料遭贼军伏击,全军覆没。终至崇祯年间,明军阙如狂澜,无可施展。

李自成草莽之徒,自湖北襄阳一带纷起,至河南方遑,如临大敌。左良玉镇守九江,未敢正面迎战。孙传庝朝命征伐,兵力单薄,节节退败。及至潼关失守,明军主力不复存在。陕西、山西、京畿及河南均无可调遣军队,覆灭在所难免。

武将英勇无踪,军士溃不成军。至此,李军已逼近关中,昔日英武遍野的明军竟无一兵可阻。农民起义军虽为乡勇,然组织严密,统帅有方,一介草莽之徒,竟能决堤般扑入明军腹心地带。未几,西安沦陷,北平城下,薜帽黄巾已临门一脚。

彼时,崇祯昏聩内政,朝野上下皆已准备移师南疆。孰料李自成飞速杀至北平,不足两载间,即已攻陷北平城下。皇城危在旦夕,崇祯虽欲坚守,但朝臣祖训中流,祸不旋踵而至。面对内忧外患,严阵以待为上策,南逃无疑是最后出路。

倘若崇祯下定决心南渡,面临的并非只是朝野内斗以及军事力量的崩溃。即便决意举家迁徙,亦需跋山涉水,克服重重艰难。当年明朝江山不薄,疆土辽阔。南北两地相距万里,地势复杂多变,中途障碍层出不穷。

北平驻扎有数十万大军及宫廷勤王。一旦启程,所需的马匹、粮草和后勤补给可不在少数。积聚过程必然费时费力,加之战火临头,来去之路更加艰险。暴发户李自成驰骋钜鹿之野,虎视眈眈盼崇祯离京。若是力主南逃,只怕遭遇来犯,前途堪忧。

且当时沿途河道交通阻塞,舟楫无从调遣。即便脱离重围,行军亦需绕道前进。木柄峪一带水陆夹攻,生死也休矣。途中粮草告急,军队行伍自然溃散。倘若领路者视野不清,恐怕会陷入万劫不复之地步。

即便成功抵达江南后,新的棘手阻碍也将接踵而至。江南八思巴阵以及缙绅豪强的分布将是大问题。由于地利不熟,后勤无门筹备。倘若步骑大军步入聚族大族领地,便要招致仇视。即便不激化矛盾,庶民亦难容身,仍需各自求存。

军粮告急之际,节外生枝之患尽显。倘若后勤中断,大军便要在路上就伺机割据。一旦兵力分裂,明室的大业将要彻底覆没。然则各路豪强见机反戈,谁与相从?兵革可期?

虽然崇祯皇帝在位期间,一度振作了朝政,重振王朝威严。但时移世易,终究无法阻止明室走向覆灭的命运。其中一大隐患,便是皇室权力的渐次分裂。

先皇年间,太子党与东林党锲而不舍地争斗不休,致使权力中心在朝野阁臣间不断转移。到了崇祯御极之年,这一病根未除,反而愈演愈烈。东林党人趁势窥视朝政,勾心斗角,上下阴阳相错。就连嫔妃也狼狈为奸,结党营私。

朝野上下权力分裂,皇帝丧权渐至无可挽回的地步。在如此动荡不安的大环境下,许多王公权贵更是借机窥视江山。数十年来,宦官专权泰半,家世显赫的王孙世族亦被边缘化。这些昔日夙熟权贵,见势不妙,亟思反戈一击。

北平城下叛变风声日盛,先声夺人朝野阴谋暗算不绝于耳。崇祯皇上决意南渡,恐怕难免引火焚身。一旦左右环伺者乘机谋逆,前路将无计可施。

即便成功渡江,南方的格局也将重新洗牌。明室在南方根基尚有欠缺,拱卫大臣亲信不足。南方藩王以及地方豪强亦将另起炉灶,拥兵自重。届时将士阀阅,朝野纷乱,欲重振王室基业,难如登天。

若是崇祯临渡江前亲信被叛乱分子杀害,皇权亦将支离破碎。届时郡县亲贵必另起炉灶,各逞心术。明室大业将难复存在,数百年来一同疆土,顷刻间将土崩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