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东北炮兵是如何建立起来的?

2024-07-19历史

电视剧【大决战】中有一条支线剧情,讲的是朱瑞将军建立东北炮兵的故事。

朱瑞在剧中的出场,是在一条河边,他正带领着大家「捡破烂」(残炮零件)。

这是一个非常戏剧化的剧情。如果和后来在东北战场上大显神威的炮兵来做比较,这个开场显得有点「不真实」。

但它又的的确确是真实发生过的,东北炮兵就是靠「捡破烂」起的家。

只不过,大炮并不是捡回零件来一装就成了,「从无到有」向来不会是一蹴而就,中间的过程才是「看点」所在。

解读东北炮兵,先得从朱瑞说起。某种意义上,他是东北炮兵的「起点」。

01

炮校校长

看过电视剧【大决战】的朋友,都会对朱瑞在辽沈战役刚开始时的牺牲扼腕叹息。

他是我军在解放战争中牺牲的最高将领。

这个「最高将领」该如何理解,我们可以往前和往后看。

先往后看,朱瑞建立东北炮兵时有两个副手,邱创成和匡裕民,二人后来都成为了开国中将。

再往前看,红军长征在会理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的时候,中央给红一、三军团的电报如下:

林、聂、彭、杨:

A、党中央决于今十二日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望彭、杨、少奇三人及林、聂赶于今午十四时到铁场。

B、彭、杨不在时,由叶、袁代理指挥。

C、林、聂不在时,由左、朱代理。

「林、聂、彭、杨」不用介绍了。三军团代理指挥的是叶剑英和袁国平,一军团是左权和朱瑞。

朱瑞时任中央红军红一军团政治部主任。

这份代理名单中,除叶剑英外,其他三位都在解放前牺牲了。

袁国平牺牲于皖南事变,时任新四军政治部主任,左权是抗战时牺牲的八路军最高将领。

1936年12月,红二方面军干部合影,前右一为贺龙

朱瑞(前右二)时任红二方面军政治部主任

1945年6月,抗战结束前夕,中央准备任命朱瑞为八路军副总参谋长。这个级别,和牺牲前的左权相同。

获知任命消息后,朱瑞主动找了毛主席,提出他想参与炮兵方面的建设工作。

主席对此非常赞赏,不仅因为朱瑞不计个人名利的风格,还因为他是难得的炮兵专业人才。就这样,主席任命朱瑞出任了延安炮兵学校代理校长。

朱瑞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就作为左派青年代表,被选送至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

1927年,朱瑞毕业,当时正值蒋介石叛变革命,于是,组织上研究后决定让他暂缓回国,进入了克拉辛炮兵学校继续学习,后于1930年毕业回国。

我们大致可以猜测出,朱瑞在1945年后做出这个选择的原因:在年轻的党前途未卜之际,他在异国他乡,钻研着一门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学以致用的技术,15年后当机会来临,他毫不犹豫地抓住了它。

朱瑞刚当上炮校校长后,一个「天大的」机会就真的来了。

中央发布命令:进军东北!

02

「申包胥哭秦庭」

十万大军闯关东前,得到的信息是:东北遍地都是日伪军留下的武器。于是,很多部队赶赴东北时都没有带武器。

炮校当时有千余名学员,留在延安的只有77人,其他都跟随朱瑞去了东北,准备到那里去「接收」大炮。

当时听说的消息,日军留在东北的大炮有6000多门,还有许多坦克。

朱瑞和东北局的同志先行一步,坐飞机然后换汽车,于10月中旬抵达了沈阳。

苏军的总司令态度很客气,但和朱瑞说,因为与国民政府有协议,所以不能公开支持炮校,但朱瑞可以联系苏军的后勤部门。

朱瑞当时信以为真,就帮着东北局忙别的工作去了。

11月下旬,炮校的大部队到达沈阳,朱瑞带着大家去找苏军,这才发现,大部分大炮都已被苏军运回国了。「天大的机会」变成了「天大的玩笑」。

大家急忙分头寻找,终于找到了几个还存有大炮和坦克的仓库,但被苏军的岗哨拒之门外。

朱瑞与苏方几经交涉,甚至苦苦哀求,按他自己的说法,就好比「申包胥哭秦庭」。

申包胥在秦庭哭了七天,终于说服秦国出兵救楚抗吴,但朱瑞的努力,最终没有任何效果。

恰在此时,东北局被苏军「请」出了沈阳,情况一片混乱,炮校的事就更没人管了。

有一种人,越到绝望处,就越能激发斗志,朱瑞就是这样。

「万事不求人,一切靠自己!」苏军不给,就自己「抓」。

朱瑞定下了一个「分散人员,征集资材,建立家业」的方针。

这个方针集中体现在一个「抓」字上:能买就买,能捡就捡,实在不行就抢…

执行这样的方针其实是很不容易的,因为它有可能「犯错误」。

后来,朱瑞在1947年3月给中央军委的报告中,是这样解释这个方针的:

在抓取资材、器材中,由于我们人多办法多,脚长手长,态度蛮横,甚至有不少「违法政策,脱离群众,妨害团结」之处,这是我们应深自检讨的。当时有些人对我们的责难是有理的。但东北大乱,不能不乱,循规蹈矩,因噎废食,缩手缩脚,办不得大事。

东北炮兵就是这样「抓」来的,先「捡」,再「买」,时不时的还得「抢」。

03

「捡」

炮校撤出沈阳的路上,就「捡」到了两辆坦克。

当时,东北局负责保卫工作的大队长名为高克,曾经当过汽车司机,于是,对日军留下的坦克动起了脑筋。撤离沈阳前,高克和朱瑞的思路一样,趁乱抢出了两辆坦克。

但没想到,两辆破坦克开到半路就趴窝了。当时大家都忙着「搬家」,没人顾得上高克。被高克押着的几个日本俘虏一看这情况,也不修坦克了,还生出了逃跑的念头。

这事恰巧被朱瑞得知,于是马上调了一个警卫排前去接应,解了高克的燃眉之急。

就这样,朱瑞接收了两辆坦克,还把高克留下担任了战车大队的副大队长。

高克为解放军缴获了第一辆坦克,留名军史。但如果没有朱瑞「自己抓」的方针,难说会不会失之交臂。

这辆坦克后被命名为「功臣号」

朱瑞就这样带着炮校一路撤,一路「捡」。到抚顺的时候,直接「捡」到了27门完整的高射炮和各种火炮。大家的精神都为之一振。

东北炮校正式「开张」,是在通化。那里是东北民主联军在南满的后方基地,除了炮校,许多军工生产基地也设在通化。

但没过多久,1946年3月,国民党大举进犯南满。朱瑞开始了第二次搬家,目的地是北满的牡丹江。

朱瑞到了北满后发现,这里真的「遍地」都是被日军遗弃的武器和装备。

当时的情况依旧比较混乱,并没有一个统一处置这些武器装备的管理办法。有些被路过的作战部队拉走了,有些被老百姓拆毁,拿走了值钱的部分。

朱瑞见状,马上把干部分散派了出去,顶着冬日之寒,冒着匪患之险,开始在北满大地上四处「捡」大炮。

电视剧【大决战】中出现的「河里捞大炮」剧情,是真实发生的。

据匡裕民将军回忆,当时有老乡来报告,日军撤退的时候把几门大炮推进了镜泊湖。朱瑞闻讯后亲自带了一个连,从湖里拉上来三门大炮。

而且,当时还在附近找到了一个日军的秘密仓库,「捡」到了15万发炮弹…

这…已经不能用「捡」来形容了…

04

「买」

「捡破烂」,是东北炮兵建立过程中最「传奇」的一部分,但它肯定不是全部,否则就成「传说」了。

所以大炮的另一个主要来源,靠的是「买」。

初到东北时,朱瑞从延安炮校带来的全部经费,是297两黄金。后来,东北局负责财经工作的陈云,又拨给了炮校6000万东北币,约合3300两黄金。

这在当时是一笔巨款。如果您看过杜衡记的【淮海战役,除了小推车还有大炮弹】,应该有印象,当时中共从苏军手里「收购」大连的日伪工厂,全部加起来是1.5亿东北币。

朱瑞因此深受鼓舞,总结了一句:一席话,六千万;六个字,金不换。

「六千万」就是这笔巨款,「六个字」是陈云在和他谈话时,分享的学习毛主席著作的心得:分析、反复、比较。

那么,朱瑞去哪里买装备呢?

1962年,刘亚楼上将回忆往事时曾这样说:

朝鲜同志不错,卖给我们一些武器。当时我曾两次去朝鲜谈判,朱瑞同志曾同我去过一次。

朱瑞其实也去过朝鲜两次。

第一次是在1946年12月,买装备的对象是苏军。这次朱瑞不用「哭秦庭」了,根据朝鲜同志提供的线索,朱瑞在平壤联系到了苏军远东方面军的将领,通过以物易物的方式,换到了一批火炮和弹药。

第二次在1947年6月,还是和苏军买,而且比第一次更顺利。一是因为当时中共已在东北扭转战局,苏军的态度不一样了;二是苏军中有朱瑞在克拉辛炮校的老同学。

这次「采购」的规模很大,光运输就花了两个月的时间,发了数十列火车。

除了这些「大生意」,朱瑞也做「小生意」。

如前所述,当时有大量的遗弃武器散落在民间。有一次朱瑞得知,某地区的老百姓愿意用武器换食用油和烧酒,于是就命令后勤部门专门开设了油坊和酒坊,「自产自销」,从老百姓那里换来了不少武器装备。

除了「买」,朱瑞另一笔重要的「投资」就是办修理厂。

当时我军还没有能力自己造炮,但修理厂是必须的,否则「捡」回来的就真成「破烂」了。

这又是一件「从无到有」的事。刚开始的时候只有一个小作坊,一个月能修两三门炮。到了1946年底,变成了拥有600名工人的修炮厂。再到1947年9月,又成立了炮工处,下设4个工厂。

05

「抢」

在电视剧【大决战】中,朱瑞「河里捞炮」后面的剧情,是韩先楚的南满四纵把朱瑞和炮校同志们给绑了。

从剧中朱、韩二人的对话来看,那是因为四纵官兵把炮校同志当成了土匪。

而在之后的剧情里,这件事汇报到中央时,用了一个「抢」字。

那么,真的会发生「抢炮」这种事吗?从前面朱瑞给中央的报告中,提到的「违法政策,脱离群众,妨害团结」这句话来看,这样的事是发生过的。

这其实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东北炮兵建立之初的艰难。

后来,在炮兵司令部的总结报告中,有这样一段话:

我们不是政府机关,也不是军事机关而是作战部队,并没有由我们管辖的地区。故各地散有的各种机器和炮工材料虽多,可是我们没有权力随便搜集或取用。

这就是为什么,「捡」变成了「抢」。

06

初露锋芒

截止到1947年2月,东北炮校拥有的各种火炮数量达到了700多门,以及65辆坦克和牵引车。

朱瑞用这些装备,在东北组建了100个炮兵连,其中73个在北满,27个在南满。

而最为朱瑞所重视的,是四个直属于炮校的基干炮团。

1947年2月至3月,林彪率部第二次越过松花江南下作战。于是,二下江南成为了东北炮兵的「首秀」。

其实,一下江南的时候,炮校已经参与了,但规模并不大,朱瑞当时人在朝鲜。

二下江南的城子街之战,朱瑞亲率基干炮团的80门火炮参加了战斗。这一仗我方的炮火之猛烈,国民党军毫无心理准备,一下子就被打蒙了。

但接下来的德惠之战,问题就暴露出来了。

首先是80门火炮被平均分配到了四个方向同时攻城,没有集中力量打「一点」。

其次是没有完成步炮协同。从某种角度来讲,解放军战士和国民党军一样,都对我方「突然」出现的大炮缺乏心理准备。当时步兵普遍的心态就是等待,等着大炮把敌人消灭光了再上。

所以三下江南之后,朱瑞开始抓炮兵的战术问题了,其中最重要的两条原则,就是「集中火力」和「步炮协同」。

德惠之战,虽然暴露了很多问题。但我们也可以看到,东北炮兵,已经从「捡破烂起家」的阶段,进入到了提升「软实力」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