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明朝没有「发动机」,郑和的宝船是如何横穿印度洋,到达非洲的?

2024-07-19历史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史上最盛大的远洋航行,比起人们熟知的哥伦布远航,郑和的航行时间早了整整半个世纪。此外,西方最早的几次远航活动无论在船队规模上还是在组织上都远远无法与郑和的壮丽航程相比。

郑和下西洋在当时的世界中无疑是一项极具开创性的壮举。尽管它并未像西方那样通过海洋进行扩张或贸易,但对中国来说,其意义同样十分重大。

然而,当时西方尚未发现新大陆,距离第一次工业革命也还有很长一段时间,蒸汽机的发明更是遥不可及。那支浩浩荡荡的船队究竟是如何实现七次远洋航行的呢?

不应低估古人的智慧。尽管郑和下西洋所用的动力在当时相对普遍,但能够如此熟练地运用这一动力,才是真正令人钦佩的地方。

下西洋原因

中华文明自古以来便起源于内陆。即使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到了明朝时期,它依然是一个以陆地为重心的国家。对陆地的兼并渴望一直远远超过了对海洋的探索兴趣。

然而,为什么在明朝时期突然开始如此大规模的海洋探索呢?后人结合当时的政治环境进行推测,可能有三个主要原因,促使明成祖朱棣在登基仅三年后就做出了这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决定。

首要原因显而易见,便是为了向邻国展示大明的威严。当年郑和七次下西洋,前六次都在朱棣统治时期完成。

众所周知,朱棣是一位极具雄心壮志的君主。他登基后,决心要超越前人,创造卓越的功绩。因此,他的目光不仅停留在陆地,而是要将大明的威名传播到更遥远的地方。为此,他组织了一场规模空前的远洋航行。

主持这次航行的郑和,原本是朱棣身边的得力红人。传说郑和原姓马,人称三保太监。在靖难之役中,他立下了卓越功勋,从此深得朱棣的信任,成为他倚重的宦官。

因此,当朱棣选拔领队来执行下西洋的宏伟计划时,郑和以其忠诚无二和正值壮年成为了朱棣的首选。于是,朱棣赐名予郑和,并委任他担负起宣扬大明国威的重任。

除了这个最显而易见的原因外,后人还推测另有一个朱棣极为执着的理由,那就是他一直在寻找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

靖难之役后,建文帝朱允炆仿佛人间蒸发,既未现身,也无尸首。有传言称朱允炆在靖难之役时逃离皇宫,流亡海外。虽然这种说法缺乏确凿证据,但朱棣依然根据这一传言四处寻找朱允炆的下落。

很多人对这一说法的真实性表示质疑,因为朱棣在刚登基时寻找朱允炆,可能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皇位。然而到了第六次下西洋的时候,朱棣的皇位已经非常稳固,完全没有再这样做的必要。

然而,这个猜测也可能只是下西洋的原因之一。或许到了后期,朱棣已经不再关注朱允炆,而是将重心放在宣扬大明国威上,这种目标的转变也是有可能发生的。

第三种原因是为了联合其他国家,共同抵御当时横跨中亚和西亚的帖木儿帝国。

尽管当时帖木儿王国与大明并无直接冲突,但其强盛的声势仍让大明感到了一些威胁。为此,朱棣萌生了联合南洋各国共同抵御帖木儿王国的念头,这不仅可以应对潜在的威胁,也能展示大明的国威。

然而,这一猜测并不可靠。考据表明,当郑和下西洋时,帖木儿已经去世,且帖木儿王国也显现出明显的分裂迹象。此外,帖木儿王国的继承人对明朝展现出了显著的友好态度。

由此可见,这两者之间的时间差异很可能是后人依据当时时间相近的历史事件进行附会的,可信度不高。

宝船航行动力

总之,在朱棣的号令下,郑和带领着庞大的船队和人员,开始了这场宏伟的下西洋探险。

然而,有人感到好奇,在那个时代,蒸汽机尚未问世,更不用说其他动力机器了。郑和下西洋所乘坐的郑和宝船,据说每艘长度接近一百五十米,宽度五十米,面积相当于一个足球场,排水量甚至超过万吨。

即便在蒸汽机问世之后,如此巨大的船只仍然难以驱动。那么在技术相对落后的年代,郑和的宝船究竟依靠什么动力前行呢?不可能全靠人力划桨吧?否则一次航行便会累垮成千上万的水手。

实际上,驱动的原理非常简单。尽管郑和宝船体型庞大,但它的动力与帆船相同,都是依靠风力来航行的。

在明朝时期,我国的造船技术经过长时间的历史积淀,已臻至巅峰。当时的明朝海船不仅具备远航的能力,而且其配套设施也非常精良,舒适度和安全性都远远超过了当时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的造船水平。

为了驱动这样一艘配备齐全、甚至能在船上饲养牲畜的大船,工匠们在船帆上倾注了大量精力。

在广东和福建的船坞遗址中,现代考古曾发现过长达十一米以上的巨型桅杆。由此可见,当时郑和下西洋所使用的宝船,其桅杆长度必定更为惊人,因此风力捕捉能力也相应更加出色。

几张面积达上百平方米的船帆一经扬起,即使在远洋航行中,也能够凭借海风顺利完成航程。

然而,风的力量并非人力所能掌控,那么郑和的船队又是如何确保在出航时正好赶上顺风呢?其实,对于精准掌握气候规律的古人来说,这并非难事。

众所周知,风向具有规律性,尤其是在冬季,南方地区盛行偏北风,而更南方的西洋地区,偏北风刮得更为猛烈。郑和船队正是利用这一规律,在每次出航时等待冬季的到来,从而借助风力顺利驶向西洋。

郑和他们在返航时,通常会等到夏天再出发。此时洋面上盛行南风,船队利用这股风力,再加上调整船帆,便能顺利地一路向东北方向航行,直抵大明。

在明朝时期,丰富的航海经验极大地助力了郑和下西洋。当时,海上的罗盘技术已相当成熟,确保郑和的船队不会迷失方向。此外,在郑和下西洋之前,两广地区的渔民通过世代累积的实践,积累了相当先进的航海知识。

结语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壮丽的外交行动。然而,隐藏在这次远航背后的是当时世界上极为先进的科技技术。正是凭借这些技术的支持,郑和才能够成功完成七次下西洋这一艰巨的壮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