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荆楚密码:僭人曾侯乙

2024-06-07历史

湖北博物馆南主馆一层东侧【曾侯乙】展厅背景墙

作为大型打击乐器,编钟兴于西周,盛于秦汉。在我心底,编钟就是曾侯乙。1977年初,驻随某部在城西擂鼓墩的东团坡上扩建营房,竟让一座呈卜字形的大型岩坑竖穴木椁墓 惊现于世。考其出土的镈钟铭文,得知此乃战国早期封国曾国国君「乙」的灵魂栖息地。

湖北博物馆南主馆二层东侧【曾侯乙】展厅背景墙

其地宫南北向,东西长21米、南北宽16.5米,距地表13米,面积达220平方米,好似一座超豪华的「三室一厅」。椁室由底板、墙板和盖板计171根巨型长方木铺叠而成,楠木用材500立方米。四下充填防潮木炭60吨,其上逐层铺筑青膏泥、白膏泥、石板和五花土。

湖北博物馆南主馆二层西侧【曾世家——考古揭秘的曾国】展厅背景墙

其东室置主棺一具、陪棺八具;有琴2、瑟5、笙2、鼓1等,傍「乙」而聚。西室置陪棺13具,棺内各卧一女,岁当13-25间,各持乐器,一并殉葬。北室置兵器、车马器及竹简。中厅似为「乙」之音乐室和礼宾厅,置大量礼乐器。仿佛一座地下音乐宫殿,一鸣而惊世。

战国,提链小口铜鼎(盖内壁有铭文「曾侯乙作持用终」),1978年随县曾侯乙墓出土

战国提链小口铜鼎(局部纹饰)

战国,铜镬鼎,1978年随县曾侯乙墓出土

战国,四环钮铜盖鼎(盖内及腹内壁均有铭文「曾侯乙作持用终」),1978年随县曾侯乙墓出土

战国,铜九鼎八簋之一(盖内及内壁均有铭文「曾侯乙作持用终」)1978年随县曾侯乙墓出土

大墓出土各类文物15404件,其中青铜器6239件重逾10吨,且多有「曾侯乙」铭记。随葬九鼎八簋及编钟、编磬等礼乐器,颠覆了后人对先秦时期礼乐制度的理解。夏商周青铜礼制思想的精髓即「藏礼于器」,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卿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或一鼎无簋,各安其位。东周时王室衰微、礼崩乐坏,贵族多僭越,曾侯亦自比天子。

战国,铜盘、铜匜(内壁均有铭文「曾侯乙作持用终」),1978年随县曾侯乙墓出土

战国,大铜匜鼎,1978年随县曾侯乙墓出土

战国大铜匜鼎(局部纹饰)

战国,三足铜匜,1978年随县曾侯乙墓出土

战国,铸镶红铜纹饰盥缶,1978年随县曾侯乙墓出土

曾侯乙墓出土有镬鼎、升鼎、饲鼎、簋、簠、大尊否、联座壶、冰鉴和编钟诸多青铜礼器,品类形制齐全,或成组或成对,撇开僭越之说,至少在工艺上使用了浑铸、分铸、铜焊、锡焊、镶嵌、铆接和熔模诸多成熟技术,较之商周青铜器,说明战国时期南方楚地的青铜冶炼技术同样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并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本土风格。

战国,铜鉴缶及铜过滤器(内壁有铭文「曾侯乙作持用终」),1978年随县曾侯乙墓出土(在外展出为复制件)

战国铜鉴缶(局部纹饰)

战国铜鉴缶(局部纹饰)

战国,大铜尊缶(肩部有铭文「曾侯乙作持用终」,局部纹饰),1978年随县曾侯乙墓出土

战国大铜尊缶(局部纹饰)

战国大铜尊缶(局部纹饰)

战国大铜尊缶(局部纹饰)

曾侯乙铜鉴缶的形制、工艺和纹饰,让人不由得联想起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院之宝」中的云纹铜禁,1978年出土于淅川下寺春秋楚墓。其四周透雕多层云纹,那种错综复杂,那种玲珑剔透,非失蜡法莫能为之。有别于商周青铜铸造的范模法,失蜡法可谓楚文化的最大特色和鉴别标志。铜鉴缶实乃古代冰箱,观之让人因眼花缭乱而顿生无酒亦醉之惑。

战国,铜提链圆鉴(内壁有铭文「曾侯乙作持用终」,局部),1978年随县曾侯乙墓出土

战国,铜联禁大壶(局部),1987年随县曾侯乙墓出土

战国铜联禁大壶(局部)

战国,铜尊盘(颈部及盘内均有铭文「曾侯乙作持用终」),1978年随县曾侯乙墓出土

战国铜尊盘(局部纹饰)

战国铜尊盘(局部纹饰)

曾侯乙铜尊盘,顾名思义由酒尊和水盘二器组成。尊口沿为多层套合的镂空附饰,乍看似云,实为无数龙蛇相互盘绕,宛若龙游空中。盘制作更复杂,除口沿外,盘身四抠手亦由无数龙蛇构成。整器饰龙84、蟠螭80。此乃先秦青铜工艺最复杂也最精美者,可谓青铜铸造巅峰之作。有参与发掘者名黄金洲,他破译了失蜡法。然而,此器今犹无法复制。

战国,铜盖豆(盖内及腹内壁均有铭文「曾侯乙作持用终」),1978年随县曾侯乙墓出土

战国,铜碳炉,1978年随县曾侯乙墓出土

战国,铜箕,1978年随县曾侯乙墓出土

战国,铜铲,1978年随县曾侯乙墓出土

战国,铜长柄斗(柄部有铭文「曾侯乙作持用终」),1978年随县曾侯乙墓出土

战国,铜匕(柄部有铭文「曾侯乙作持用终」,左为一组升鼎),1978年随县曾侯乙墓出土

战国,铜鸟喙形器(篆书铭文有「曾侯乙」字样),1978年随县曾侯乙墓出土

青铜文化从商周一路走来,狞厉与神秘的色彩在渐次淡化。文献说「汉东之国随为大」,久之它也从周王室的辅佐力量转变为楚国的盟国,从在江汉一家独大到滋养楚国并最终融入楚国。从曾侯乙留下的万余件遗珍看,可以说包罗了日常生活的犄角旮旯,也隐喻了权贵的奢靡与礼制的崩塌。难怪孔夫子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孟夫子说「君子远庖厨」。

战国,谷纹玉环,1978年随县曾侯乙墓出土

战国,云纹玉玦,1978年随县曾侯乙墓出土

战国,鸟首形玉佩,1978年随县曾侯乙墓出土

战国,双龙玉佩,1978年随县曾侯乙墓出土

战国,双龙玉佩,1978年随县曾侯乙墓出土

战国,龙形玉佩,1978年随县曾侯乙墓出土

战国,龙形玉佩,1978年随县曾侯乙墓出土

战国,虎形玉佩,1978年随县曾侯乙墓出土

战国,透雕龙纹玉璜,1978年随县曾侯乙墓出土

战国,金缕玉璜,1978年随县曾侯乙墓出土

战国,云纹玉璜,1978年随县曾侯乙墓出土

战国,玉韘(张弓防伤拇指之器),1978年随县曾侯乙墓出土

战国,云纹玉梳,1978年随县曾侯乙墓出土

战国,蜻蜓眼玻璃珠,1978年随县曾侯乙墓出土

战国,十六节龙凤玉挂饰(局部),1978年随县曾侯乙墓出土

玉有六德,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十六节龙凤玉挂饰为目前所见最复杂的战国玉器,全长48厘米,由13块镂空玉片及24个环扣套合而成。玉面有浮雕或线刻37条龙、7只凤和10条蛇。我曾惊叹这得糟蹋多大一块料啊!内行人说它以活环和榫相衔接可折叠,五块料而已。春秋战国时贵族流行玉组佩,士人视其为完美品德的象征。想象不出此挂饰佩何处?

战国,【弋射图】衣箱(局部纹饰),1978年随县曾侯乙墓出土

战国,彩漆木雕龙纹盖豆(局部纹饰),1978年随县曾侯乙墓出土

战国,透雕漆禁(局部纹饰),1978年随县曾侯乙墓出土

战国,浮雕兽面纹漆木案(局部纹饰),1978年随县曾侯乙墓出土

战国,编钟钟架(局部纹饰),1978年随县曾侯乙墓出土

战国,编磬器架(局部),1978年随县曾侯乙墓出土

战国,漆瑟(局部),1978年随县曾侯乙墓出土

曾侯乙墓一次性出土战国漆器达220余件,尽管出土后数分钟即见光氧化而黯然失色,但其无论年代和工艺,还是品类与器型,皆超拔同时代,望之形制简约而雕琢繁缛,色泽沉淀而典雅苍古,完美地再现了楚文化的旷世神韵。展厅一隅分置曾侯乙现代集装箱一般的青铜架楠木彩绘棺椁,重达7吨。或许为了延迟褪色,厅内布光暗淡到了无法拍照。

西周早期,曾侯谏铜鼎(腹内壁有铭文「曾侯谏作宝彝」),2011年随州叶家山墓地65号墓出土

西周早期,曾侯谏铜簋及铜匕(簋腹内壁有铭文「曾侯谏作宝彝」),2013年随州叶家山墓地28号墓出土

西周早期兽面纹铜罍(局部纹饰)

西周早期,曾侯谏作媿铜肆壶(盖内及内壁均有铭文同器名),2013年随州叶家山墓地28号墓出土

西周早期,曾侯谏铜盘(盘内中央有铭文「曾侯谏作宝彝」),2013年随州叶家山墓地28号墓出土

那么稍息。黄钟大吕「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暂且回放一段「曾世家」。春秋战国乃乱世,曾侯乙总不会「一个人在战斗」。2010年,随地有农户在自留地松土时竟翻出十多件青铜器,让考古人意外发现另一块葬地,规模甚至大过曾侯乙。最终,那是一个几乎覆盖了整个村落的超大型古墓群。忽然想起清凉寺汝官窑的发现,一个字:迁村。

西周早期,龙纹铜钺,2013年随州叶家山墓地28号墓出土

春秋早期,曾仲斿父铜壶(局部纹饰),1966年京山苏家垄出土

春秋早期曾仲斿父铜壶(局部纹饰)

随着考古发掘,这个「挖出来的700年诸侯国」的动线渐次明晰:西周早期有随州叶家山墓地,两周之际有荆门京山苏家垄墓地,春秋早期有襄阳郭家庙墓地,春秋中期有随州枣树林墓地,战国时期即随州擂鼓墩曾侯乙;此外还有随州文峰塔春秋时曾国墓地。名不见经传的曾国已浮出水面,「汉东大国」分封、族姓、世系、疆域及曾楚关系等忽然鲜活起来。

春秋早期,曾伯文铜簋,1970年随州均州熊家老湾出土

春秋早期,曾仲大父友(其下并列二虫)铜簋,1970年随州均州熊家老湾出土

春秋早期,曾伯文铜【缶霝】,1970年随州均州熊家老湾出土

随地扼北进中原之门户,亦国家战略资源「金道锡行」。随侯安逸自守,奈何楚国野心勃勃兵临城下。熊通说「我蛮夷也」不识规则,「乃自立,为武王」;周王很生气,随侯两头难。春秋后期吴楚战争,阖闾、伍子胥、孙武天团锐不可当,文献说「吴师入郢」,「昭王奔随」。随侯力保昭王,并助其复国。七十年后曾侯乙死,惠王熊章犹赠镈钟以报救父之恩。

春秋早期,曾侯舆甬钟(共八件,铭文记载「昭王奔随」),2009年随州文峰塔墓地1号墓出土

春秋晚期,曾侯昃铜戈(错金铭文「曾侯昃之用戈」),2003年襄阳梁家老坟出土

曾侯乙引发36年「曾随之谜」。文峰塔曾侯舆甬钟铭文说吴王伐楚,楚昭王逃「曾」。此史迹文献有载,礼楚者却是「随」,可见曾随一家。随后叶家山铜簋有铭文「犺作烈考南公宝尊彝」。考,逝父也。南公即【封神榜】西周早期灭商功臣南宫适。曾侯舆铭文恰还追溯其先祖伯适,称「王遣命南公,营宅汭土,君庀淮夷,临有江夏」。时间、疆域都对上了。

战国早期,麻于铜卣(局部),2013年随州叶家山墓地126号墓出土

战国早期麻于铜卣(局部纹饰)

战国中期,错金云纹铜鉴缶(局部纹饰),2012年随州文峰塔墓地18号墓出土

夏商周时山东有姒姓曾国,「曾」亦作「缯」或「鄫」。此曾国非彼曾国,随地曾国的始祖乃西周开国大将南宫适。曾侯舆还说「余稷之玄孙」,可见为姬姓诸侯国。尘埃落定之后,富足、安逸的宫廷生活多产生艺术家,如陈后主、李后主、宋徽宗。我们从文献中再难寻觅历代曾侯的蛛丝马迹,但从考古发掘可知,他们都酷爱音乐,并具备相当成熟的乐理修养。

战国,曾侯乙编钟,1978年随县曾侯乙墓出土

好了现回主场,请听「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曼妙一刻。近40年前,我为曾侯乙编钟而来却吃了闭门羹。这次走过路过,却又差点儿擦肩而过。「曾侯乙」占据了南主馆东侧两层,加之二层西侧「曾世家——考古揭秘的曾国」,可谓一省之藏的半壁江山。在二层的摩肩接踵中无意间瞥见底层挑空下竟是心心念念的黄钟大吕,两架宝贝居然隐迹于一堵高墙背后。

战国,曾侯乙编钟,1978年随县曾侯乙墓出土

当初地宫宽敞的中室乃「钟鸣鼎食」之「正殿」,礼乐之器陈悬井然。一套编钟沿南、西二壁,一套编磬沿北壁而立;一架建鼓沿东壁耸然于铜座。另有瑟7、笙4、箫2、篪2、小鼓2诸器,列于钟、磬和建鼓围合的矩形空间内。望之一如气场慑人的大型钟鼓乐队在演奏「金石之音」和「钟鼓之乐」,构成古代诸侯宴食祭祀时完整的轩悬(三面悬挂钟磬)场面。

战国曾侯乙编钟(局部)

乐队C位非编钟莫属。钟架为铜木曲尺结构,长7.48米,宽3.35米,高2.73米。六名佩剑武士,双手托举七根彩绘横梁。65件铜钟分三层八组悬于架上,上层三组19件钮钟;中层短枚、无枚、长枚甬钟各一组,为11件、12件和10件;下层大型长枚甬钟两组12件并惠王赠鎛钟一件。其最大者通长153.4厘米,重203.6公斤;钟体总重量逾2500公斤。

战国曾侯乙编钟(局部)

钟架、钩及钟体有镀金铭文3755字,记叙楚惠王五十六年(前433)为祭奠曾侯乙而铸此彝器并赠曾国,甬钟钲间标注「曾侯乙作持」。甬钟、钮钟均在钟体正鼓、侧鼓部,记其所发阶名或音名。甬钟背面钲间、鼓部有成段文字,论其律名、阶名和变化音名等。其击奏工具有两大六小八件,据说音域跨五个八度,并可旋宫转调,演奏古今中外众多名曲。

战国曾侯乙编钟架座

忽然想起「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的三闾大夫,他在【卜居】里说,「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想象中就像在浙博新馆聆听大唐古琴,展厅应有黄钟大吕的音频或视频,让人随之穿越回2400年前。事实上早在屈子怀沙自沉汨罗江之前,楚怀王即客死于秦。太阳照常升起,编钟不再激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