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外国政要眼中的周恩来是怎样的?尼克松评价:他是杰出的外交家

2024-01-25历史

前言

「他是我在长达60年的公职生涯中遇到过的最有魅力的人。」

美国前国务卿、中国的老朋友基辛格曾如此评价周总理。

革命时期,周总理是排兵布阵、驰骋沙场的军事家,为创建人民军队和新中国立下不朽功勋。

建国之后,在长达26载的总理重任中,周总理扮演一位游刃有余的外交家,以超出常人的才能和智慧为新中国的外交事业作出重大贡献。

他是举世公认的杰出外交家,使得中国一扫往日的屈辱样貌,再次成为屹立于世界之林的泱泱大国,而周总理也因此赢得国际社会的尊敬和认可。

那么在外国政要眼中,周总理又是怎么样的呢?一起来了解一下。

一、尼克松:周总理是杰出的外交家

1972年2月21日,一架喷气式飞机「76年精神号」穿过太平洋,在寒气四溢的天气中抵达古老的中国首都北京。

随着身穿大衣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快步走下飞机舷梯,一场「谋求和平」的访问行程正式开启。

在此起彼伏的掌声之中,尼克松径直走向早已在机场等待多时的周总理,主动伸出手热情地与周总理握手。

当两人的手激动相握,一个新的时代正式来临,中美迎来发展的新篇章。

为了做好尼克松访华的接待工作,身体抱恙的周总理仍然凭借着巨大毅力长时间工作。

从自身服装到宴会菜单等,全部都是周总理一一精心设计过的,足以看出他对远道而来的美国客人的重视。

此时周总理经历历史的风云变化之后,身上愈加散发着独一无二的魅力,这使得尼克松等来华访问的外国政要一一为其折服。

在与周总理接触过程中,尼克松对周总理有了许多不一样的看法。

他认为周总理勇于奉献、博学多识、自信自强……几乎任何褒义词都可以用在周总理的身上。

他曾在书中写道,早在苏联领导人斯大林执政时期,有一位让美国感到棘手的外长名为莫洛托夫。

这位外长曾提醒美国外交人员说:「如果你们认为我们不好打交道,那等你们遇上周恩来之后,再想想这个问题!」

当尼克松真的与周总理接触时,他发现周总理并不是一位非黑即白的谈判者,周总理知道中美在意识形态上存在很大差异,但是他是一个务实的人,明确表示中国需要美国。

当时尽管中美已经打破过去数十年的敌对状态,但是两国在许多问题上仍然存在重大分歧。

比如美国在日本驻军这一问题上,中国不仅要求所有美军离开日本,还要求美国放弃美日共同防御条约。

尼克松开诚布公地指出:「美国完全可以离开这个地方,可是未来苏联人将会填补这一真空。」

他知道周总理奉行现实主义原则,自然会同意他的看法,但是作为一个在变幻莫测的外交场合上谈判的人,周总理绝对不可能直接当面认同他的看法。

果不其然,在沉默了一会之后,周总理没有对这些言论给出任何评价,仅仅是心照不宣地转移了话题。

除了认为周总理可以在谈判过程中很好地运筹帷幄之外,尼克松还认为周总理拥有超出常人的精力。

为了能够尽快敲定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双方团队展开了长时间的谈判。

在持续性的谈判中,一些年轻一点的参会人员由于长时间开会而出现疲惫感,翻译的声音越来越小。

但是,年过七旬的周总理却始终保持敏捷机警,他常常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所在,全程没有任何一丝拖泥带水,也从来没有要求暂时停止谈判休息。

当时尼克松抵达北京当天下午,中美双方便展开了紧锣密鼓的谈判。

按照原定计划,尼克松仅在北京停留48个小时,中美迫切想要在较短时间内敲定公报细节。

双方坐到谈判桌上后,周总理以一个极其微妙的话题开启了本次谈判。

周总理率先说:「正如你跟毛主席说的这样,我们今天握了手,可是杜勒斯不愿意这么做。」

杜勒斯是美国前国务卿,他在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上对周总理展示了失礼的一面。

当时中美正处于尖锐对立的状态,杜勒斯要求所有美方代表人员都不能与中方代表人员握手。

听完周总理意味深长的话之后,尼克松说:「可你说过,你也不想跟他握手。」

周总理坦率地说:「不见得,我本来是会同他握手的。」

短短的一句话又再次将泱泱大国的总理风度展示得淋漓尽致,尼克松也不好继续为杜勒斯辩解。

他没有再做过多的解释,而是直接将手再次伸了出去说:「那好,我们握手吧。」

原本周总理仅是想要巧妙地用这个话题来试探尼克松是否真心实意想要改善中美关系,而在尼克松主动伸出手之后,周总理似乎对这个话题有了兴趣。

他饶有兴致地跟尼克松分享了一个故事:「原本杜勒斯的助手史密斯先生想跟我握手,但是又不能违背杜勒斯立下的规矩,于是端着咖啡的他用左手撞了一下我的手。」

在周总理的描述中,在场所有人不约而同地笑了。

周总理表示中方理解美方当时立下规矩的做法,因为所有人都认为中美分处不同阵营,这两个阵营是铁板,但是如今我们都明白了,真实情况并不是这样子的。

尼克松点点头以示同意说:「如今我们已经突破过去的条条框框,我们不能将某些国家简单又笼统地归为一类,也不能因为意识形态差异而认为他们是漆黑一片的。」

尼克松诚实地告诉周总理说:「原本我和杜勒斯也有同样的看法,但是如今世界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中美的关系也需要有所改变。」

在这一段回忆式的对话中,中美外交人员逐渐放松下来,谈判的气氛也变得不那么剑拔弩张。

经过下午的会议之后,中美双方对公告中的一些说法仍然存在不同看法。

周总理没有选择将这些问题抛给助手去解决,而是在当天晚上继续利用闲暇时间与基辛格进行交流。

隔天上午,经过此前一天的高强度工作之后,周总理依旧神采奕奕,似乎刚从郊外散完心回来一样。

当时周总理的身体每况愈下,医生反复提醒他要保持休息,不能饮酒,但是在处理一些重要工作时,周总理完全顾不上医生的叮嘱。

在尼克松看来,周总理似乎是一个工作越发繁忙,精力越发充沛的外交家。

在冗长的会谈中,周总理自始至终都保持从容不迫,没有出现失掉外交礼节的情况。

他从不会通过提高嗓门或者敲桌子来表达自己的不同看法,也不会为迫使对方做出退步而宣布中途休会。

尼克松认为他之所以可以在谈判桌上保持镇定自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锻炼和阅历,同时也能够看出来周总理的成熟和自信。

二、斯大林:现成的总理周恩来

1949年12月16日,经过十天的长途跋涉之后,毛主席等一行人顺利抵达莫斯科。

稍作休息之后,毛主席等一行人在当天下午6时抵达会客厅,而此时斯大林的人已经在会客厅翘首以盼许久。

接下来两个多小时内,中苏最高领导人围绕各种话题展开会谈。

会谈即将结束之前,斯大林试探性地表示:「你这次远道而来,势必不能两手空空回去,我们要不要搞些什么东西?」

原来早在谈判还没有开始时,斯大林便在揣测毛主席本次访苏的目的,盘算着可以利用此次机会达成一些合作。

毛主席幽默地回复说:「这怕是需要经过双方协商后才能确定要搞个什么东西,这个东西应该好看又好吃。」

毛主席风趣又有深意的回复让在座的苏联参会人员一头雾水,一下子更摸不清毛主席的意图。

毛主席没有继续这个话题,而是直截了当地告诉斯大林:「我想让周总理来一趟。」

这下子斯大林更丈二摸不着头脑,他带着疑问说:「在我们没有办法确定要搞什么东西的情况下,为什么要让他来,他来要做什么?」

在斯大林的认知里,没有什么事情是中苏最高领导人没有办法确定的,既然他们都没有办法实现,其他人又怎么能够实现呢?

显然这位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没有提前做好功课,完全摸不清毛主席心里在想些什么。

如果说高瞻远瞩的毛主席是理论家,那么事无巨细的周总理则是执行者。

在毛主席看来,相比之下,周总理的外交本领举世瞩目,与外国人谈判比他更在行。

除此之外,当时斯大林的职位相当于中国的总理,毛主席既不是总理,也不是外长,如果真的准备签署中苏友好条约,那必定要请周总理来莫斯科亲自与苏方商谈。

眼看着斯大林迟迟未能洞悉自己的想法,毛主席的脸色变得越发严肃,说:「周总理来了,我们就可以商量这件事情。」

就这样,两位历史巨人因为是否邀请周总理来莫斯科一事产生分歧。

自此之后,毛主席没有怎么再出席活动,这让外界对此议论纷纷。

迟迟不见毛主席出来活动之后,斯大林每天都会让人打电话到毛主席下榻的别墅询问情况,后来他便派出外长和驻华大使前往别墅拜访毛主席。

当时毛主席选择开门见山,直接向两人表明自己想让周总理来苏联的原因,而得知毛主席真实意图的斯大林这才同意。

1952年1月2日晚上,毛主席亲自打电话回国告知中央斯大林同意周总理来莫斯科一事。

这样一来,周总理直接关系到中苏关系能否更进一步。

1月10日,周总理率团启程前往莫斯科。

同月22日,毛主席、周总理与斯大林举行面对面会谈。

会谈刚刚开始,斯大林便想要给中国一个下马威,要求中国承诺除苏联人之外,不允许其他国家的人进入东北。

这一蛮横无理的要求很快便让谈判气氛变得僵硬,周总理沉思了一会说:「有许多朝鲜民族的居民居住在东北,还有一些外来的蒙古人,他们到底算不算第三国居民?」

周总理的访问直接打了斯大林一个措手不及,瞬间他不知道如何回答是好,急忙解释说:「苏联的想法是不让一些帝国主义国家进入东三省。」

这时,斯大林才真正明白,毛主席为何执意要让周总理来莫斯科与他进行谈判。

事实上,早在此前斯大林对周总理的过人之处有所耳闻,他曾在新中国建立之前说:「你们有一位现成的总理,那就是周恩来同志。」

在经过本次谈判之后,斯大林再次领略到周总理独特的个人魅力,被他过人的外交才华所折服。

2月17日,完成一系列工作之后,毛主席和周总理准备启程回国,而在回国之前两人举办了一个盛大的招待会。

值得注意的是,当天晚上,斯大林还率领一众苏联领导人出席招待会,这在此前是前所未有的。

招待会上,温文尔雅的周总理用掷地有声的话语发表了慷慨激昂的祝酒词,赢得了在场所有人的称赞。

在向毛主席敬酒之后,斯大林端着酒杯来到周总理面前,怀着满满的敬意为周总理送上祝福。

斯大林说:「周恩来同志,我祝你万事如意。」

对于本次访苏行程,斯大林等一众苏联领导人对周总理作出了高度评价,周总理凭借娴熟的外交艺术向苏联乃至全球展示了崭新的新中国外交形象。

三、周总理的精彩外交瞬间

除了尼克松和斯大林之外,国际上一些和周总理打过交道的外国政要也纷纷表示对其高度赞赏,这足以看出这位伟大外交家的过人之处,那周总理的外交生涯中又有哪些精彩瞬间呢?

1955年4月,万隆亚非会议正式召开,总共有29个国家派代表参加会议。

当时参加会议的绝大部分国家都是在二战结束之后取得民族独立的国家,他们都在想方设法推动经济发展,主张在国际上获得平等的地位。

理论上来讲,这些国家和中国同样有被殖民的经历,又有着同样的诉求,所以这些国家应该和中国有共同语言才对。

但是现实并非如此,其中有22个国家没有和新中国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甚至有一些从来没有和中国接触过。

有部分国家不了解中国,对中国仍然持怀疑态度,而有的国家受美西方影响,正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中国。

与此同时,担心这些人口数量占据全球50%以上的国家会抱团取暖的美西方,正在想方设法破坏这场以反殖民主义为主题的会议。

早在会议还没有正式开始之前,局势早已风起云涌。

果不其然,会议开始当天,各方代表就围绕各种话题而爆发激烈争吵,其中有一位代表对中国发起猛烈抨击。

在该位代表发表挑衅意味十足的言论之后,现场气氛骤然紧张,所有人都屏住呼吸注视着周总理,然而此时镇定自若的周总理正从容不迫地记着笔记。

隔天上午,会议继续进行。按照原定计划,中国理应是第一个发言的国家,然后周总理却表示放弃发言。

接着周总理又一言不发地听着各位代表发言时,时不时在本子上记下笔记。

但是,等到会议即将结束时,一些别有用心的国家又再次将矛头对准中国,不断朝中国发起猛烈抨击。

这时,周总理依旧没有给出任何回应,但是他写字的速度突然快了起来。

不过这次周总理没有继续记笔记,而是以极快的速度写下了一份2000字的发言稿,随后便将稿子交给翻译人员翻译。

等到下午,此时整个会议的进程已经过半,但是各国还是没有听到中国的声音,一些国家已经忍不住直接指名道姓让中国发言。

随着会议主席宣布让中国代表发言,整个会场充斥着雷鸣般的掌声。

此时所有人都打起十二分精神,全世界都在关注着周总理会如何反应。

在会场人员的注视下,周总理从容不迫地踏上讲台讲话。

在本次讲话中,周总理郑重其事地提出「求同存异」。

当周总理话音落下,会场再次爆发出暴风雨般的热烈掌声,气氛瞬间变得高涨。

来自世界各国的记者忙着将摄像机对准本国政要,采访本国政要对周总理讲话的看法。

印度总理尼赫鲁说:「这是一个绝佳的演说!」

埃及总理纳赛尔直言:「我喜欢他的演说。」

毫无疑问,周总理的发言将万隆会议的议程推上高潮。

在他「求同存异」的主张下,经过激烈而艰难的谈判,各国终于在会议即将结束之前达成共识,发布了影响深远的会议公报。

在短短一个星期的会议议程中,周总理用自己的真诚、出色赢得参会各国的认可,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声望。

有次,周总理设宴招待远道而来的外国客人。

其中一道菜中的冬笋片是按照民族图案刻的,然而反过来却变成法西斯的标志。

看到菜中图案之后,外国客人目瞪口呆,周总理也有些意外,随后他又神情自若地解释:「这是我们中国传统图案‘万’,‘福寿绵长’的意思。」

接着他又用其个人独特的幽默说:「即使是法西斯的标志也没关系,我们一起把法西斯吃掉。」

在他说完之后,现场气氛瞬间变得欢乐起来,所有人都情不自禁地哈哈大笑。

事实上,仅仅用「总理」「外长」来形容周总理是远远不够的,他被毛主席、朱老总等人亲切地称为「总管家」。

除了负责经济、外交工作之外,周总理还负责统战、文化、卫生等各个领域的工作,可谓是事无巨细。

为了当好国家的总理,周总理要求秘书们无论他是在工作还是睡觉,当国内外发生大事时要立刻告知他。

结语

50多年革命生涯,26载总理重任,周总理的高风亮节在每个中国人心中树起一座不朽的功碑。

在几十年的外交生涯中,无论在什么复杂的场合,遇到多么不好对付的外交对手,周总理总是能够凭借超出常人的智慧应付自如。

正是有了周总理,使得全世界有更多的人越发了解、尊重新中国,共和国的「朋友圈」才得以不断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