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东北战局关键15天:蒋介石大胜后突然停战,白崇禧怒骂其昏招误国

2024-04-14历史

1946年春天,四平保卫战打响。缺兵少粮的东北民主联军在国民党军10个师的围堵下,足足坚守了一个月时间。

奈何我军最终还是因为寡不敌众,被迫撤出了四平。兵力充沛、装备精良的国民党军本应乘胜追击,可就在其拿下四平之后,蒋介石却突然传来消息,命令部队休战15天,

得知消息后,国防部长白崇禧怒骂蒋介石昏招误国,可惜大好的战机已经被蒋介石贻误......

那么,蒋介石究竟是为何下此命令?

四平保卫战

解放战争初期,东北地区成为中苏美三方关注的焦点。美国致力于在此扶蒋反共,将亲美的国民政府扶持成中国唯一的政权,进而威胁苏联。

蒋介石为了尽快占领东北,不惜以外蒙古独立的代价与之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在行政上积极接收东北各大城市。

共产党方面则是秉持着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策略,调遣十万大军进入东北。

一时间,整个东北地区被美苏、中苏、中美、国共各方矛盾所充斥。

在错综复杂的关系下,国民党军队首先打响了战争,以武力占据了辽宁锦州,内战危机就此拉开序幕。为防止矛盾激化,美苏双方采取了一系列妥协措施。

美国派出马歇尔将军访华,意欲调停国共矛盾,力图通过谈判组建一个亲美联合政府。

1945年12月27日,国共双方进行了首次接触,各自提出议案。经过多方协调,国共双方与马歇尔于3月27日签署东北停战协议。

然而,狼子野心的蒋介石从来就没有和平解决矛盾的打算。协议签署的第四天,蒋介石完成军事部署后,便悍然向共产党军队发起了进攻。

马歇尔将军

东北保安司令官杜聿明指挥5个军的兵力,直指四平、本溪等战略要地。

东北民主联军司令员林彪、政治委员彭真按照中共中央指示,先后调集14个师的兵力在四平地区进行战略防御。

4月上旬,国民党军队第一军、第七十一军向四平发起进攻,我军第一、第二、第三师与其短兵相接。

初次交锋,以我军歼敌1200余人的战果而告终。16日,民主联军在与敌七十一军的对峙中再获战果,歼灭敌人4400余人。

敌军先头部队受到我军沉重打击,不过这也让蒋介石意识到,我军在东北地区的强悍实力。接连两次失利后,第一军、第七十一军开始靠拢,合并一处向四平逼近。

4月18日,国民党第一军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从西面、西北面朝四平发动猛攻,民主联军依靠四平城防御工事节节抵抗。

另一边,国民党七十一军向我军右侧阵地实施迂回进攻,我军防线被迫拉长。

很快,民主联军以四平为中心,组成了一道东西百余里长的蜿蜒防线,与国民党军形成对峙局面。

4月27日,毛主席亲自致电四平前线,要求东北民主联军坚守四平,并向前线继续派出增援部队,以迎接更大规模的作战。

另一边,蒋介石为了尽快掌控东北地区,也在不停调兵遣将布局东北。趁着民主联军主力第三纵队北上支援四平之际,蒋介石调派5个师增援本溪。

在本溪防御的民主联军经过六天英勇阻击,终因人员、武器远远落后于敌方而被迫撤离。

国民党占据本溪后,又汇集所有部队直指四平,此时四平地区的敌军兵力已经来到了10个师。

5月14日,国民党军队兵分左、中、右三路向四平发起全线进攻。中路方面,国民党第一军遭到我军连续分段阻击,寸步难行。

左路第七十一军在四平西北方向受挫,举步维艰。但是国民党右路军却接连突破我军火石岭子、平岗等地,一路朝着四平东北方向疾驰而去。

18日,右路军占领哈福车站,接着配合中路第一军攻下了民主联军重要高地塔子山。

塔子山是四平城东南方向的要冲,这座高地的丧失意味着四平民主联军直接暴露在了敌人的枪口之下。

中共中央考虑到民主联军减员较多,且敌人来势汹汹,战场局势已经向国民党军倾斜,于是在18日命令部队撤出四平。

次日,国民党大军全面占领四平城。四平保卫战历时一个月结束,东北民主联军歼敌1.6万人,并大大迟滞了国军进攻步伐,粉碎了蒋介石妄图控制东北地区的阴谋。

此次战役共产党军队的一次大规模城市防御战,为我军后来展开的城市战斗积累了宝贵经验。但是,我方军队在此次战役中的损失也是巨大的。

蒋介石关键时刻停战15天

在四平保卫战中,东北民主联军伤亡八千余人,参战部队人员消耗达到半数,连、排、班级干部更是死伤大半,部队编制遭到沉重打击。

在我军部队撤出四平城之前,作战科科长王继芳选择了投敌叛变,此举直接导致我军撤退方案和路线彻底暴露。

国民党军队借助汽车、坦克,对东北民主联军展开追击,一旦我军停下脚步开始抵抗,后续陆军部队马上就会蜂拥而至,将民主联军团团围住。

再加上敌军飞机的肆意轰炸,我军撤退部队被节节分割,数不清的营级、连级队伍落入敌军后方,不知去向。

王继芳

一时间,东北民主联军陷入险境。毛主席了解到情况后立刻指示部队:

做好放弃哈尔滨的准备,采取运动战和游击战与敌军周旋。

而另一边的国民党军队却完全是另一番面貌,由于兵力和装备武器占据绝对优势,四平保卫战中损失的武装力量很快得到补充。

眼看东北地区局面一片大好,杜聿明还扬言道:「不以取得长春为满足。」其占领整个东北地区的雄心可见一斑。

就连蒋介石本人也放出豪言:「只要将东北共军主力击溃,关内的军事便容易处理了。」

此时的国民党内部一片欢腾,控制东北似乎已经胜利在望。

不过就在所有人以为国军会乘胜追击,尽可能的对东北民主联军造成杀伤和打击之时,来自蒋介石的一纸命令却打破了这一切。

「国军预计于15个工作日之后展开对东北主要区域大城市的接收。」

蒋介石的意思很明确:暂时停止追击,15日之后再战。

要知道,当时民主联军正处于劣势,而国军正是兵强马壮之际。

明眼人都能看出这是乘胜追击的大好机会,可蒋介石偏偏在这最关键的时刻下令停战,这究竟是何用意?

杜聿明

其实,蒋介石对此也很无奈,因为停战并不是他的意思,而是美国人的意愿。

正如1946年3月份国共签订的停战协议一样,这次的停战同样出自马歇尔之手。

国共两党在东北地区的厮杀,引起了美国的极大关注,于是马歇尔在5月20日发表声明,称希望双方停止军事冲突,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

马歇尔亲自写信给蒋介石,要求他:「二十四小时之内停止对共军的追击。」

5月29、31日,马歇尔接连向蒋介石去了两封电报,再次要求他停止国军进攻步伐。蒋介石受制于美国人,为了后续双方关系的维系,不得不同意了马歇尔的停战建议。

于是在6月6日这天,蒋介石向东北国民党军传达命令:

「自6月7日开始,停止追击、前进,期限为15天时间。」

蒋介石虽说听从了马歇尔停战谈判的建议,但是他骨子里从没有过与共产党和平谈判的念头。

暂时的休战也只是他应付马歇尔的手段,其背后始终没有耽误对战局的布置。

谈判过程中,国共两党的提案都没有得到对方认同,马歇尔也不得不直接发表声明,承认了国共谈判失败的事实。

后来蒋介石为了发动新一轮进攻,将原本15天的停战期延长了8天。不久后关内大战爆发,导致东北地区的战争陷入长达四个月的停滞状态。

在这短短几个月时间里,国共两党的命运开始迎来转折,双方的交锋也逐渐向共产党军队倾斜。

白崇禧怒骂蒋介石

对于国军停战一事,作为国防部长的白崇禧一直耿耿于怀。四平保卫战中,蒋介石把有着「小诸葛」的白崇禧派往前线督战。

按照白崇禧的计划,国军在拿下四平后可以直取长春,进而控制整个吉林,再乘胜追击至佳木斯、满洲里,实现控制东北的战略目标。

可就在白崇禧指挥大部队追击时,蒋介石的停战命令却抵达了前线,并要求他将军队指挥权交给杜聿明,命令国军不得越过辽河,避免与共产党军队的冲突。

5月19日,焦急万分的白崇禧立即从沈阳飞往南京,向蒋介石讲述了自己的追击计划。

此外,白崇禧还主张彻底肃清东北,届时只要留下少数部队在此布防,将其中的五个美械装备精锐师调到华北李宗仁麾下,如此大局可定。

白崇禧一心为国民党的江山谋划,但蒋介石却有着不同的盘算。先不说当下国民党必须受限于美国人、无法继续出战,更关键的是蒋介石本人对于白崇禧非常不放心。

蒋介石与白崇禧

白崇禧作为桂系元首,本人又足智多谋,蒋介石始终对其有所保留和忌惮。

李宗仁与其同出桂系,蒋介石就更加不可能听从他的建议,将五个精锐师调入李宗仁的麾下。于是蒋介石直接忽略了白崇禧的建议,向他下达了新命令:

把前线事务交给杜聿明处理,你回到南京统领国防部事务。

白崇禧自然也清楚蒋介石对自己的堤防,不过他没想到蒋面临如此重要的战机,首先考虑的仍然是自己在国民党内部的主导地位。

又气又恨的白崇禧除了怒骂蒋介石一句:「昏招误国!」之外,也别无他法。

白崇禧在后来的回忆录中表示:

「当时如果能长驱北上,彻底消灭林彪,而后抽调兵力入关,整个大局或许会稍有改观。」

站在后来者的角度考虑白崇禧这句话,确实具备一定的参考性。

毕竟对于当时的东北民主联军和东北解放区来说,停战期的休整对后来队伍的壮大、根据地的发展创造了宝贵机会。

6月份停战之后,共产党充分利用这段时间,积极总结经验教训,并确定了创建东北根据地的战略决策。

经过四个多月的土地改革、剿匪斗争,我军在广大东北地区建立了拥有雄厚群众根基的根据地。

另一方面,我军各部队在此期间大规模扩编,师级武装从1万人发展到1.2万人。截止1946年11月,东北军总兵力已经来到了36万。

就结果来看,1946年的停战对于国民党来说是一个重大战略失误。蒋介石本人后来也总结说:「第二次停战的结果,就是政府在东北失败的唯一关键。」

当然,国民党军队失败的原因并不像蒋介石总结的那样简单,指挥上的战略失误的确是东北战场的转折点,不过这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当初四平保卫战我军确实损失惨重,但主力部队并未被打散。

在国民党军大肆追击我军之时,民主联军也趁着敌军分散之机,找准机会对敌军184师、207师予以了重创,并直逼鞍山、沈阳等地,使得国民党军不得不抽调兵力南下。

因此双方自始至终都没有出现单方面压倒性局面,蒋介石的停战也只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结语

站在当时的历史坐标来看蒋介石胜仗之后的停战,似乎的确有些不合理。从事实来判断,这一决定也确实给了我军部队一定的喘息机会。

但东北战场毕竟只是全国解放战争的一部分,四平保卫战及其接下来的战斗的确会对大局产生些许影响,不过也仅此而已。

国民党军队失败的根源,并不在于一时的得失、某一项战略决策的合理与否,而是根植于其政治制度和执政理念当中。

换言之,无论蒋介石是否做出停战决定,国民党的失败都是一种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