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朱棣上联:「灯明月明,大明一统」,众臣没人敢对,神童下联妙了

2024-07-26历史

自古以来,人们常说「伴君如伴虎」,在皇帝身边,即使是作诗对句也必须格外小心。

例如,明朝时期,明成祖朱棣在赏灯时,忽然兴致盎然地给大臣们出了一副上联:「灯明月明,大明一统」。

结果,所有在场的大臣都相互对视,谁也不敢接下下联。最终,幸亏一位神童巧妙地对出了下联,令朱棣欣喜若狂。

元宵奇遇

朱棣登基后决定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个提议一经提出,便遭到了大臣们的一致反对。他们认为都城应当设立在更为繁华的南京。

朱棣迁居北京后,立刻举办了迁都庆典。正当他与大臣们欢聚一堂,共享晚宴之时,一簇小火苗悄然点燃了房间,最终导致城内几座宫殿被烧毁。

朱棣得知此消息后,表面上故作镇定,心里却早已忐忑不安:难道将都城迁至北京真的是个错误?为何在我执政期间会出现这样的不祥之兆?

皇城失火的消息传开后,百姓们无不惊恐不安,这也令朱棣陷入两难境地。次日早朝,多数大臣畏惧祸从口出,纷纷避谈火灾,只有少数大臣敢于上书,恳请朱棣将都城迁回南京。

朱棣看到奏折后,怒不可遏。这时,一位名叫夏原吉的大臣提议,几天后正逢元宵佳节,朝廷可以借机举办灯会,既能使百姓感受到帝王的关怀,又能转移他们对火灾的注意力。

朱棣对这个建议表示赞同。很快,北京城内便灯火辉煌,众多市民纷纷出门赏灯。朱棣与几位大臣漫步街头,不禁感叹道:谁说迁都北京不行?这不也同样是热闹繁华的吗?

朱棣凝视着眼前的灯火辉煌,心中涌起万千感慨,随即吟诵道:「灯明月明,大明一统。」

大臣们闻讯纷纷喝彩,朱棣的这句上联不仅精准描绘了当前的情景,更突出了「大明一统」的主题,这样的才华确实令所有大臣心服口服。

朱棣随即开口说道:「今日出游不谈国事,你们来对这个下联,表现出色者将有重赏。」

听闻此言,众大臣纷纷面面相觑,竟无人敢开口应答。

一方面,他们担心无意间触及皇帝的忌讳,另一方面,对这个上联确实感到有些困难。朱棣用三个「明」字来展示自己的豪情壮志,如何写出一个不显突兀的下联呢?

天降神童

直到大臣们无法再提出下联后,朱棣便带领他们继续前行。来到一个巷口时,他们突然听见了一阵朗朗的读书声。

这让朱棣不由得感到疑惑,究竟是谁如此勤奋,竟在元宵佳节仍埋头苦读?经过与房主的一番交谈后,他们走进书房,看到的竟然是一个幼童。

夏原吉此刻突然惊讶地问道:「难道你就是传说中的溧阳神童彭印山?」

那名幼童点了点头,答道:「我并非神童,只是来自溧阳。」

接着,夏原吉向朱棣介绍了这位神童。听完介绍后,朱棣对彭印山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迫不及待地想见识一下这位传说中的神童究竟有多么神奇。

于是朱棣问他:「我这里有一个上联,但一直没想出下联。你能帮我对一下吗?」令人意外的是,这位幼童毫不怯场,表示自己愿意一试。

话音刚落,朱棣便将刚才的上联告诉了彭印山。彭印山听后,仔细打量了一番朱棣的服饰,不久便回答道:「君乐臣乐,永乐万年」。

听到回答后,朱棣难掩喜悦之情,他已经明白这个小神童早就猜出了自己的身份。于是,他转身对众大臣说道:「大明又得一解缙了!」

听到这话,大臣们的瞳孔都惊讶地缩成了一点。毕竟,解缙的文学才华在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而现在朱棣竟然称赞一个幼童,称他是第二个解缙。

离开之前,朱棣特别嘱托了彭印山,希望他日后能进入朝廷为官。然而,命运弄人,体质虚弱的彭印山在14岁搬家途中不幸去世。得知这个消息后,朱棣心情异常沉重。

一个小孩都能回答的问题,为何博学的大臣们却默不作声?或许并非他们不知答案,而是因为提问者乃是皇帝朱棣,他们不敢轻易作答。

朱元璋在世时,选择长子朱标为太子,不幸的是,朱标英年早逝。之后,朱元璋将太子之位传给了孙子朱允炆。朱元璋去世后,朱允炆新官上任,开始大刀阔斧地削减藩王权力,甚至迫使自己的叔叔自尽。

当时的朱棣仍是燕王,掌握着部分兵权。见到自己的侄子如此行事,他为了保全自身,遂发动了兵变。

虽然朱允炆的兵力比朱棣更多,但他却缺乏实战经验。相反,朱棣在长期与蒙古人作战中,已经磨练成了一个骁勇善战的将领。

不久之后,朱棣取得了重大胜利,并将年号改为「永乐」。尽管朱允炆曾多次以暴力弑叔,但朱棣同样以果断的手段处理事务,因此大臣们对他的畏惧并非毫无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