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读懂励志好文【大明御制皇陵碑】终身受用

2024-01-03历史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大明重立中华,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带领他的同志们,以「强汉、盛唐、文宋」经验及教训为镜,用再造中华之功,拨乱反正,纠正「胡风」,施以「九天日月开黄道,宋国江山复宝图。山河奄有中华地;日月重开一统天。」全面恢复中华道统,并以「尊周大义」为理论基础,合「道儒释」三氏为一体,治国、齐家、平天下,则曰「日月之能久照,万世不改其明。尧舜之道不息,万世不改其行。」并定为「中华万世根本」。

大明太祖

大明立国,明太祖首先恢复华夏传统从恢复汉服开始,即位的第40天,即发布【衣冠复古诏】废除衣冠胡风,恢复汉唐服饰。其诏文,曰「上承周汉、下取唐宋,做堂堂正正中华衣冠之人。」洪武二年(1369),明太祖以唐宋制度为典范,恢复科举制度,创立「儒释道」三位一体新儒学理论,即「儒、释、道三教之立,虽持身荣,俭之不同;其所济给之理一,于斯世之愚人;于斯三教,有不可缺者。三教各至一理、表述有异、各安一群,其所求根本一致;籍治邦安国,唯一理不可;必兼三者之补益,不可或缺!」

洪武八年(1375),颁布【洪武正韵】规定:「凡大明子民,一律不得说胡话、习胡语;必须依照【洪武正韵】所规定的中原普通话发音(即大明普通话)。」明太祖乃以孔子【孝论】为基础,承汉唐之「孝思」以孝治国,从而致使华夏传统文化,在遭受461年摧残之后,得以全面恢复和发展。

「君仁、臣忠、民贤」是明朝政治纲领,「实事求是、求真务实,艰苦朴素,反腐肃贪,一心为民」是明太祖一生追求。「王子犯法罪加一等」明太祖终生坚守。

为了教育后代,洪武十一年(1378)七月,洪武帝亲撰【大明御制皇陵碑文】命重立「皇陵碑」。因早在洪武二年(1369)二月,加修凤阳皇寝陵时,请翰林侍讲学士危素(1303-1372)所撰【皇陵碑文】多是赞美之辞,华而不实而不切合实际。故明太祖命推倒重建,并亲自撰文「勒石铭于皇堂,世世承运而务德,必仿佛于殷商。」以示后裔为借,且命「凡皇子、公主、妃嫔、皇孙,人手一册,熟背如流。」

【大明御制皇陵碑文】如是:

安徽凤阳明皇陵御制皇陵碑

孝子皇帝元璋谨述:

洪武十一年(1378年)夏四月,命江阴侯吴良督工新造皇堂。予时秉鉴窥形,但见苍颜皓首,忽思往日之艰辛。况皇陵碑记,皆儒臣粉饰之文,恐不足为后世子孙戒,特述艰难,明昌运,俾世代见之。

其辞曰:昔我父皇,寓居是方,农业艰辛,朝夕彷徨。俄尔天灾流行,眷属罹[lí]殃;皇考终于六十有四,皇妣五十有九而亡。孟兄先死,合家守丧。田主德不我顾,呼叱昂昂,既不与地,邻里惆怅。忽伊兄之慷慨,惠此黄壤。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浆?既葬之后,家道惶惶。仲兄少弱,生计不张。孟嫂携幼,东归故乡。值天无雨,遗蝗腾翔;里人缺食,草木为粮。予亦何有,心惊若狂。乃与兄计,如何是常?兄云去此,各度凶荒。兄为我哭,我为兄伤。皇天白日,泣断心肠;兄弟异路,哀动遥苍。汪氏老母,为我筹量,遣子相送,备醴[lǐ]馨香。空门礼佛,出入僧房。居未两月,寺主封仓。众各为计,云水飘飏[yáng]。我何作为?百无所长;依亲自辱,仰天茫茫。既非可倚,侣影相将。突朝烟而急进,暮投古寺以趋跄。仰穹崖崔嵬而倚碧,听猿啼夜月而凄凉;魂悠悠而觅父母无有,志落魄而佒佯。西风鹤唳,俄淅沥以飞霜。身如蓬逐风而不止,心滚滚乎沸汤。一浮云乎三载,年方二十而强。时乃长淮盗起,民生攘攘。于是思亲之心昭著,日遥盼乎家邦。已而既归,仍复业于於皇,住方三载,而又雄者跳梁。初起汝颖,次及凤阳之南厢。未几陷城,深高城隍;拒守不去,号令彰彰。友人寄书,云及趋降;既忧且惧,无可筹详;傍有觉者,将欲声扬。当此之际,逼迫而无已,试与知者相商。乃告之曰:果束手以待非,亦奋臂而相戕[qiāng]。知者为我画计,且祷阴以默相。如其言往,卜去守之何祥?神乃阴阴乎有警,其气郁郁乎洋洋,卜逃卜守则不吉,将就凶而不妨。即起趋降而附城,几被无知而创。少顷获释,身体安康。从愚朝暮,日日戎行。元兵讨罪,将士汤汤;一攫[jué]不得,再攫再骧。移营易垒,旌旗相望;已而解去,弃戈与枪。予脱旅队,驭马控缰,出游南土,气舒而光。倡农夫以入伍,事业是匡。不逾月而众集,赤帜蔽野而盈冈。率渡清流,戍守滁阳。思亲询旧,终日慨慷;知仲姊(即其二姐朱佛女)已逝,独存驸马与甥双。驸马引儿来我栖,外甥见舅如见娘。此时孟嫂亦有知,携儿挈[qiè]女皆从傍。次兄已殁又数载,独遗寡妇野持筐。因兵南北,生计忙忙。一时会聚如再生,牵衣诉昔以难当。于是家有眷属,外练兵钢,群雄并驱,饮食不遑。暂戍和州,东渡大江。首抚姑孰,礼仪是尚。遂定建业,四守关防。砺兵秣马,静看颉颃[xié háng]。群雄自为呼声教,戈矛天下铿锵。元纲不振乎彼世祖之法,豪杰何有乎仁良?予乃张皇六师,飞旗角亢。勇者效力,智者赞襄。亲征荆楚,将平湖湘,三苗尽服,广海入疆。命大将军东平乎吴越,齐鲁耀乎旌幢;西有乎伊洛,崤[xiáo]函地险河湟。入胡都而市不易肆,虎臣露锋刃而灿若星铓;已而长驱乎井陉[xíng],河山之内外民庶咸仰。关中既定,市巷笙簧,玄菟乐浪,以归版籍,南藩十有三国而来王。倚金陵而定鼎,托虎踞而仪凤凰。天堑星高而月辉沧海;钟山镇岳而峦接乎银潢。欲厚陵之徴[zhēng]葬,卜者乃曰:不可,而地且臧。于是祀事之礼已定,每精洁乎烝尝。惟劬[qú]劳罔极之恩难报,勒石铭于皇堂,世世承运而务德,必仿佛于殷商。泪笔以述,难谕嗣以抚昌。稽首再拜,愿时时而来飨!(洪武十一年,岁次戊午七月吉日建)。

【御制皇陵碑文】煌煌乎大雅之音,始得复闻,是凤阳明皇陵保存至今最有价值的文物之一;是教育华夏儿女励志之瑰宝。

明太祖诗【咏竹】

明太祖诗句

附【御制皇陵碑文】译文:

孝子皇帝朱元璋谨述:洪武十一年(1378年)夏四月,旨命江阴侯吴良负责增修明皇陵。偶然间,我照镜子,但见白发满头、满目苍老,便想起往日之艰辛,不禁感慨万千。然而,文臣危素先前撰【皇陵碑文】所述内容,多是对皇帝的粉饰,有不实之词,其内容,我担心子孙后代误读,而不足引以为鉴。故,亲自撰写,并追忆往日之艰苦、明白昌明兴盛之理,使后世子孙永远鉴往察今,并能从中受到教益。故亲撰碑文曰:

往日,我父逃荒迁至凤阳,靠租种艰苦度日,每天为衣食饱暖而劳累奔忙。(屋漏偏遇连阴雨),不料瘟疫流行,家庭遭殃。家父六十四岁去世、家母五十九岁故亡;接着我大哥又染病死去,一家人为父母守丧。家境如此状况,而田主刘继德却全然不顾自己对于佃户所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且毫无怜悯之心和体谅之情,甚至对我们进行侮辱呵斥和责骂;更不愿意拿出一块土地来安葬我的亲人。左邻右舍对于他的为富不仁,都感觉不满而义愤填膺,并对我家表示同情和惆怅。刘继德的哥哥刘继祖也看不下去了,则对我慷慨相助,并无赏拿出一块土地安葬了我的父母。埋葬父母,无钱买棺;连为父母送老入殡的衣服都是破破烂烂,便草草浮掩三尺,浅浅地将父母给埋葬了,而祭奠父母的时候哪有什么祭品之类的东西啊!办完丧事之后,我们剩下的一家人心惶惶,家境更加凄凉。

二哥(朱兴盛)少弱,又没有什么能耐;致使我大嫂王氏只好带着孩子投奔娘家去了。时值,久旱不雨,蝗虫铺天盖地,土地又不打粮食,村里人都没有饭吃,只能以树皮为粮。我们家更是一无所有,走投无路。我与二哥也不知如何是好?二哥对我说:「树挪死,人挪活。咱兄弟俩不如离开家乡,分开到他乡走走,也许能逃个活命」。我们兄弟二人分手的时候兄为我哭,我为兄伤,对着苍天白日,泣断心肠。只恨皇天不公,致使我们手足离别、兄弟异路。

好邻居汪氏老母看我弟兄可怜,就为我们找点吃的,并派其子准备一些香火,将我送进了皇觉寺从释礼佛、出入僧房。让人没想到的是两个月时间不满,皇觉寺就断了粮食、砸了锅。无奈,师徒们各走东西,自谋生路。而我可怎么办呢?又没有一技之长,投靠亲戚吧?又拉不下面子!只能仰天长叹「既然无所依靠,那就让自己的身影做我的将相大臣伴随着我一起去苦行吧!」就这样我到处流浪。早晨起来,看到有谁家的烟囱冒着青烟,便急忙赶过去想讨一口热饭,这一天下来也讨不到几口饭吃。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我仍然被饿得踉踉跄跄,勉强能走到破庙里睡上一觉。有时候连睡觉的地方也找不到,就露宿在外。我躺在漫山野岭,仰望穷山就像一尊尊黑色怪物,镶嵌在碧空当中。

月夜之中,听到深山野猿啼叫,就更感觉凄凉。睡梦中总是恍恍惚惚见到父母,醒来却是一无所有。如此穷困潦倒、颠沛流离,像失魂落魄一样苦度着日子。秋去冬来,野鹤抵鸣,凄厉悲凉,秋风萧瑟,淅沥飞霜。身体如同断了根的沙篷草一样随风飘摇不定,心中像火烧水烫一样煎熬。如此风吹浮云,东游西荡,转眼三年即过,也就到了二十岁而强的年龄。

时值,淮河流域农民反元斗争风起云涌,老百姓动荡不安、人心波动,便也勾起我思亲返乡的心情,日渐迫切。每天朝着家乡的方向遥望并努力奔走。而回到老家,仍旧于皇觉寺苦读而如愿以偿。读书满三年,又见各路英雄群起反元。他们初起汝颖(河南妆州、安徽颍州),后占领凤阳南厢。不久,攻陷濠州。起义军凭借城高濠深,坚守城池,军纪严明,不犯于民。

时值,有好朋(汤河)让人带书信与我,谈及让我参加反元起义军是大势所趋。听此言,我既担心又害怕,是去是留?一时拿不定主意。而汤河给我的书信又被人发现了,并扬言要告官。当此之际,我老朱实在是无计可施,便与知心朋友(周德兴)商量。周德兴分析说「如果继续待在皇觉寺就等于束手就擒、坐以待毙;如果参加造反,战场上打打杀杀又怕伤及了难得的性命。」随后周德兴又出主意说:「不妨到佛祖面前烧一炷香,求个签算一卦,看佛祖咋说?」没办法,咱就照着周德兴说的办,问问佛祖「是留是逃?」结果佛祖似乎警告我「留守、逃离都不可,唯有参加造反大吉」。那咱就按照佛祖的旨意办!决定到濠州城加入起义队伍。因事先没有联系好,进城投军时,被守城兵士抓住捆绑起来痛打了一顿,就差一点儿送了性命,幸亏长官(郭子兴元帅)来得及时,才算平安无事。

我自从参加起义部队,天天行军打仗。元军前来讨伐攻城,气势凶猛如浩荡洪水。他们第一次攻城不下,就再组织进攻并不断移营易垒、调整战术、变换阵势。最终还是被我们彻底击败了。而他们只能旌旗相望。接着元兵败如山倒,一个个丢盔卸甲、仓皇而逃。此役胜利之后,起义军开始内耗,拉山头,搞不团结,心怀各异。我就决定离开这块是非之地,带领我的朋友,如脱缰野马,南谋定远,舒心气顺,好不风光;并倡导农民入伍反元,以匡扶华夏基业。时间不足满月,(我们由原来24人组成的小队伍)则发展为「群英荟萃,漫山遍野红旗招展」。继而,我率领队伍渡过清流河,占领了滁州。

但我时刻不忘亲人和故友,以至终日慨慷叹息而忧心忡忡。经多方打听,得到二姐已经去世,只剩下姐夫和外甥的消息,就招呼姐夫领着孩子来部队见我,「外甥见舅如见亲娘啊!」;随后,大嫂也有了消息,也带着儿女来到了我身边。二哥朱重六自从薄葬了父母,和我分手之后不久,也被饿死了,只留下二嫂整天背着箩筐以拾柴、挖野菜苦度日子。这些都归罪于我南征北战、忙于军事、不与家人联系的结果。当一家人突然间团聚一堂,正如死而复生,扯着衣襟哭诉衷肠,情绪难以控制。

自此,于内我们一家人得以团聚;于外整顿队伍、操兵练武、紧张备战,统一各路群雄并驾齐驱,忙的时候,吃饭都顾于不得。我们部队于和州短时间驻守之后,紧接东渡长江,首先占领当涂(马鞍山下辖县),实行崇尚礼仪政策,爱护百姓,于民秋毫不犯。大军随后拿下南京,于四周关隘派兵严防死守、磨炼兵器、喂饱战马、加强战备,以静观局势变化、分析形势、衡权利弊,伺机而动。此时,起义群雄割据,各自为政,自立为王;彼此之间明争暗斗、互相争杀、刀光剑影,战火四起。

元朝末年,元蒙政府内政不修、纲纪败坏、丧尽天良,完全违背了元世祖的初衷,造成民不聊生、天怒人怨。而起义造反的各路英雄豪杰,又有几人是心存仁义道德而设身处地为老百姓们着想的呢?他们各自心怀鬼胎,更没有仁义善良、替天行道可言。在此背景之下,我仍然诚惶诚恐、张皇失措、惴惴不安统帅六军为民伸张正义、除暴安良。我属下武将们英勇善战、冲锋陷阵、效力沙场;文士们出谋划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我亲征荆楚(盘踞武昌的陈友谅),大将们分平湖湘(湖南、湖北、江西)。

三苗(云、贵、川)首领全部顺服;广东、广西也相继归降。随后,又命大将军徐达平定吴越(江苏、浙江、福建),继而收复齐鲁(山东,河南东部),西取河南洛阳及以西的崤山与函谷关、地理险要的青海省东部的黄河与湟水流域。当北伐大军直达元大都(北京)时,元蒙官兵早已闻风仓皇而逃。徐达率领大军进驻北京,纪律严明,对市民秋毫无犯,致使市面安定如常、井然有序。

徐达、常遇春等四位虎将,摧锋陷阵、所向披靡。凯旋的将士们,露锋刃而灿若星铓,耀武扬威而乘胜追击,进而长驱直入河北井陉。至此,中国河山内外,万民敬仰。关中局势已定,大街小巷吹笙奏乐,锣鼓喧天,欢庆解放。辽宁东部、吉林东部一带以及朝鲜北部和中部等都归附了我华夏版图;十三个国家(13国是概数,实际是21国)进贡称臣,被我大明封为藩王。我大明倚金陵(南京)而定乾坤,托虎踞而仪凤凰,国家昌盛、吉庆瑞祥。长江天堑星月高照辉映五湖四海,巍巍钟山震慑三山五岳而高耸入云,恰似与天上银河接壤。

中华大业已定,我又想起了当年被草陋轻葬的爹娘,准备从凤阳迁坟改葬南京。但有人说「怕败坏了风水、泄失山川灵气而致使父母神灵不安,再生悲伤」。于是就按照众臣所说「加土厚封就地祭奠」并制定奠祭礼节仪律,每逢祭祀父母时,必做到精心准备上乘供品,来虔诚祭拜父母神灵,还唯恐难以回报父母无穷无尽的劳苦和养育之恩。

故此,勒令皇陵碑文并刻于石上,立于皇堂,以告诫世世代代子孙记住万世根本,牢记先辈恩德、不忘先贤、不忘祖宗,勤俭持家、艰苦创业、居安思危,慈悲为怀、宽容大度、信奉仁义道德,并一定要效仿上古殷商之法,永为定式。

此时此刻,我以泪洗面来书写过去悲惨的生活和苦难、艰苦创业的艰辛和历程,恐怕也难以教育好所有的世世代代子孙,来保持国家和人民的昌盛和幸福。请后裔子孙记住我说的话!我再拜稽首,愿父母在天之灵,能时时享受子孙的祭祀蒸飨——大明洪武十一年,岁序戊午(1378年)年七月吉日建。

明太祖治家圣谕

(求转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