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唐朝云南政治地理变迁研究

2024-01-27历史

东晋至南朝,中原王朝对云南的经略由直接统治转向间接统治,而汉朝在云南所建立起的「华夏网络」秩序也在这一时期被打破、颠覆,故而自隋文帝起中原王朝就试图重塑云南政治地理的空间秩序。

由于隋唐的介入及南诏的崛起,云南地区经历了一系列连锁的政治事件,而云南的政治地理结构也呈现一系列连续的变化过程,而这一变化尤以安史之乱前最为激烈。

关于历史时期中国政治地理空间进程的研究,许倬云首先指出中国历史的空间进程经过了向外扩张与向内充实两个阶段,而罗新与鲁西奇则从不同方面阐释了这种空间秩序在中国南方山地的演进过程,据此胡鸿又提出了「华夏网络」的概念。

之后,胡鸿与裴艾琳则分别对六朝长江中游与唐宋之际西南边地的华夏网络结构进行了实证性的论证。由此可见,前辈学者对历史时期中国政治地理空间进程的研究呈现由浅入深的过程。但整体来看,这些研究缺少以某一时段、某一区域为线索的梳理。

笔者欲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安史之乱为时间节点,将唐对云南的经略作为考察对象,把这一时期内不同的政治事件进行串联与重建,厘清安史之乱前云南地区政治地理的空间演变实态,并尝试窥探中原王朝与地方民族政权「华夏网络」政治地理建构的一般规律。

自秦以降,中原王朝就开通了从宜宾至昭通的五尺道,并将滇东作为经略云南的中心,此地受中原文化影响深,且路程短,所以隋唐时对云南的经略也从这里开始。【新唐书·南蛮传】载:「隋开皇初,遣使朝贡,命韦世冲以兵戍之,置恭州、协州、昆州。」

此路线经宜宾、威宁、曲靖至昆明的石门道,这与秦开五尺道大致吻合。宜宾至昭通的直线距离仅150公里,但自地形而观之,石门关道所经区域属川南丘陵向乌蒙山区的过渡带,沿线多峡谷、窄谷,河流落差大,不易通航,可供选择的陆路交通也较少。

在陆路、水陆交通皆不便的情况下,经略云南需消耗巨大的国力资源,而东晋南朝国力有限,难以突破地形障碍,对云南实行长久、直接统治的政治动力也长期缺乏。

胡鸿指出,自巴蜀盆地向南的扩张,必须越过高山才能获得其平原地带的资源。克服地形障碍只是手段,获得平原地带的经济资源才是目的。在隋开辟石门关道前梁睿上书隋文帝所言:

「南宁州,汉世牂牁之地,户口殷众,金宝富饶,二河有骏马、明珠,益、宁出盐井、犀角……伏惟大丞相匡赞圣朝,宁济区宇,绝旅,押獠既讫,即请略定南宁。自卢戎已来军粮须给,过此即于蛮夷征税,以供兵马。

其宁州、朱提、云南、西爨,并置总管州镇,计彼熟蛮租调,足供城防仓储。一则以肃蛮夷,二则裨益军国。」

梁睿经略云南,获得经济资源的计划,是以克服乌蒙山为前提。按地形,云南大体可分为山区与坝区两种地域系统。

相比环境复杂的山区,坝区经济发达、人口集中、地域小,较易建立起秩序化、组织化的社会。所以石门道开辟后,隋朝在昭鲁坝区、草海坝区与滇池坝区分置恭州、协州、昆州。隋的这一行动被视为中原王朝重新经略云南,重塑云南政治空间行政体系的开端。

隋亡后,唐继续经略云南。唐初,吸取隋朝多军事征讨、少政治设施的教训,为稳定滇东爨氏,「以其子(爨玩)弘达为昆州刺史」,并在唐武德四年(621)在滇东置南宁州总管府,共置南宁、恭、协、昆等九州。

七年(624)改为都督府,又置西宁、豫等七州,共十六州,八年(625)南宁州都督府将治所移至味县。

贞观八年(632)置戎州都督府,南宁州都督府为朗州都督府,改属戎州,开元五年(716)朗州又复名南宁州,同时以南宁州为核心的十字网络交通格局形成,期间滇东、滇中所辖州县又数度调整。

至开元至天宝年间,戎州都督府共辖三十六州,其中南宁州辖十四州。贞观至永徽年间,唐又先后派梁建方、赵孝祖等进入滇西对当地诸蛮进行招抚,后在滇西地区置姚州都督府,形成以姚州、昆州、阳州的东、中、西三大中心。

整体来看,云南的政区数量、分布呈由少至多,由东向西、逐步扩张的特点。

以政区的空间结构论之,坝区往往会成为辐射周边的经济、交通中心,而中原王朝所控疆域多以是否适宜农耕、是否能够产粮为基准。

因此,唐朝新置州县多集中于自然条件优越、交通便利的坝区内,优良的水热条件使得这些坝区开发后较易形成重要的农业区。

按【蛮书·云南管内物产】载:「从曲靖州以南,滇池以西,土俗唯业水田。种麻豆黍稷,不过町疃。水田每年一熟。从八月获稻,至十一月十二月之交,便于稻田种大麦,三月四月即熟。收大麦后,还种粳稻。小麦即于冈陵种之,十二月下旬已抽节,如三月小麦与大麦同时收刈。」

由此可知,至唐中期,滇东至滇西沿线已广种水稻、黍、稷、大麦、小麦。苍洱坝区更是有「人众殷实,多于蜀川」「其与完富与蜀」的说法。

之后,唐再以这些坝区为支点,开辟连接山区及更偏远坝区的道路支线,进而开发、控制边陲之地的盐矿、山林等资源。

【新唐书·南蛮传】载:「未几叛,史万岁击之,至西洱河、滇池还。」隋代史万岁攻滇西诸蛮时就开辟了从滇东至滇西往来的道路,所经多为云南重要的产盐区,【新唐书·南蛮传】载:「昆明城诸井皆产盐,不征,群蛮食之。」

这些「群蛮」指附近的莫袛蛮、俭望蛮,贞观二十三年(649)其内属唐,并在此「以其地为傍、望、览、丘、求五州」,之后唐为控制此地盐井,又将姚州都督府治迁至弄栋川。因开采技术有限,西南本地民族盐的获得需靠交换得来。

而唐通过对盐的垄断,实现对民族贸易的控制,并以此成为本地贸易经济的主导,这样的行为也直接影响到民族关系的变化。

而滇池附近的安宁也因「城中皆石盐井,深八十尺。城外又有四井,劝百姓自煎」成为本地重要的产盐区,加之地处滇东、滇西、滇南交通结点处,进而成为唐经略云南的交通中心。玄宗遂于天宝四年(745)派章仇兼琼筑安宁城,并打通联结滇西至中南半岛的步头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