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西安事变功臣孙铭九解放后命运如何

2024-01-27历史

在1936年,张学良所领导的东北军,由于种种原因,不愿意成为蒋介石剿灭共产党的工具,而蒋介石更是亲自飞赴西安,强迫东北军对红军动手。

然而,张学良坚决反对,并多次劝谏蒋介石,但都没有得到回应。最终,被逼无奈的张学良,与同样被蒋介石逼迫剿共的陕西爱国将领杨虎城共同发动了兵谏,并扣押了蒋介石。

在这场兵谏中,东北军青年将领孙铭九表现英勇,率先活捉了蒋介石。那么,孙铭九在活捉蒋介石后,又经历了什么呢?

解放后,他又身在何处?

孙铭九是东北军中青年才俊的代表,他与应德田、苗剑秋合称为东北军的「三巨头」,也是张学良亲自培养的亲信。

孙铭九,东北出身的他,生长在一个动荡不安、各路势力交错的社会环境中,这使他从小就树立了志向,想要出人头地。

他后来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留学,学成归国后,曾在中国天津市公安局工作,后来通过留日同学的介绍,进入东北军阀行列,成为一名重要的军事人物。

尽管环境复杂多变,但孙铭九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最终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

孙铭九在天津市公安局的顶头上司,局长是个正直纯洁、忠诚勇敢、坚决抗日、踏实肯干的人。因此,张学良把孙铭九留在身边担任随从参谋。

不久后,他进入新设立的「随从参谋秘书室」,负责东北军军官的人事档案管理和调查考评。孙铭九与应德田、苗剑秋等东北军少壮派有许多共同之处。

他们在政治上认同张作霖、张学良父子在地方的领袖地位,都曾留学海外,见识过工业化国家的风貌,研究过当时较为先进的政治理论。

他们的脑海中混杂着社会主义、法西斯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思想。

张学良与杨虎城共同抗日 1935年11月,张学良被任命为西北剿匪总司令部副总司令,他带着东北军移驻陕西、甘肃,希望能打回老家去,收复失地,保家救国。

然而,在与红军的交战中,东北军屡战屡败,损失惨重,这让张学良对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产生了怀疑。

于是,他开始与中共方面积极接触,并联系西安绥靖公署主任、陕军领袖杨虎城,共同抗日。张学良还整顿部队,更新人事,放手使用青年干部,这使得孙铭九等人很快崭露头角。

1936年7月,张学良效仿蒋介石的「复兴社」,秘密建立了核心组织「抗日同志会」。该组织由70余名东北军青年军官和部分中共地下党员组成,其中孙铭九担任行动部长。

孙铭九等年轻军官负责组织秘密抗日活动,联系中共,以及选拔和培训年轻的军官代替老旧军官。这个组织吸引了一大批陕军青年军官的参与,使得「少壮派」的力量在军中逐渐壮大。

孙铭九也是张学良最信任的成员之一。

张学良为提升基层政工干部能力,招募大中学生组建「学兵队」,由孙铭九进行管理和训练。在张学良、杨虎城决定对蒋介石进行「兵谏」的1936年12月12日,孙铭九主动请战,亲自带兵「逮捕」蒋介石,坚决执行张学良的命令。

因此,孙铭九名噪一时。

孙铭九在1936年12月10日向张学良主动提出,他要带兵去临潼抓蒋介石。张学良对孙铭九的请缨感到非常高兴,因为这是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他本来就不放心交给别人。

孙铭九是张学良最信任的人,但是蒋介石是国家领袖,拥有大量的嫡系军队和特务,因此抓他的行动有可能会有生命危险。

张学良正为如何向孙铭九启齿而困扰,却不料孙铭九心领神会地站了出来。张学良也激励孙铭九,并承诺成功后将给予丰厚的奖赏。

12月12日凌晨,孙铭九率领卫士,逼近了西安附近的临潼华清池。据说,华清池是唐朝杨贵妃洗浴的地方,也是西安周边著名的景点,蒋介石此次到西安就下榻在此。

这次行动极其危险,如果蒋介石逃脱,没有筹码在手的东北军可能会面临蒋介石军队的围攻。因此,孙铭九感到无比紧张,他连看都来不及看华清池的景色,只是催促手下的士兵迅速进攻。

蒋介石住在华清池的一座仿古建筑五间厅内,他的随从和卫兵发现有人在黑暗中进攻,也立即开枪还击。

在华清池的战斗中,蒋介石的贴身卫兵们都使用了精心挑选的武器,配备了轻机枪和20响连发的手枪,火力远胜于孙铭九带领的士兵。

激烈的枪声中,双方都有人员伤亡,有的士兵中弹后直接跌进了荷花池。两军僵持不下,孙铭九心急如焚,决定率领几名士兵悄悄绕到五间厅的二门,利用匍匐前进的方式避开蒋介石卫兵的枪火,并从一条小道成功进入了五间厅的平台。

占领平台后,孙铭九等人迅速占据了优势,他们集中火力向五间厅的侍卫们猛烈开火,导致对方伤亡惨重。

蒋介石的卫兵已无力再抵抗,被困于下一间房间。扫清障碍的孙铭九立刻奔向蒋的卧室,但房门已被踢开,床上的被子凌乱,桌子上留下假牙和一条未系好的武装带,表明蒋刚起床并迅速离去。

这时,西安大本营的指挥部打来电话,孙铭九匆忙接听,不知前方发生了何事。

接通电话,他立刻听到了张学良与杨虎城交谈的嗓音,立刻向张学良汇报。张学良询问蒋介石的所在位置,孙铭九坦诚相告,说还没找到,但他的床铺还热乎着,应该不会跑远。

听闻此言,张学良勃然大怒,命令孙铭九如果天亮还未找到,就将他的头颅提来见他。此时虽然已经与蒋介石兵戎相见,但若让他逃脱,东北军将失去谈判的资本,后果难以预料。

孙铭九深感事态严重,立刻出门寻找蒋介石。这时一名士兵跑来报告,在后面的山墙下发现了一只皮鞋,墙头上还有翻越的痕迹。

孙铭九立刻指挥士兵前往搜查,只留下少数人在华清池清理战场,以防万一,其他人全部上山寻找。

他命悬一线,警告手下:找不到蒋介石,他的人头不保,现场所有人同样面临生命威胁,即使蒋介石藏匿于地缝,也要逼出他。

终于,在黎明前的半山腰,一名士兵被抓住,经逼问,得知蒋介石的族侄正在搜寻蒋孝镇。就在此时,有士兵大喊发现了蒋介石,只见一个瘦长的身影慢慢从石头中间走出,原来蒋介石躲在石洞中,听到声音,知道无法逃脱,便主动现身。

孙铭九立即走上前去,邀请蒋介石一起见张学良和杨虎城,然而蒋介石却摆出一副架子,声称自己腰部受伤,无法行走一步。

孙铭九告诉他山下有汽车,至于下山这段路,他愿意背着蒋介石。蒋介石无法推脱,只好跟随孙铭九下山。后来,蒋介石在日记中记录了这个晚上的经历,称孙铭九见到他后就下跪叩头。

但孙铭九听到这个说法后,立刻大呼冤枉,坚称自己是一个充满爱国热情的年轻人,绝不可能给蒋介石下跪。不论当时孙铭九和蒋介石之间的交流如何,孙铭九成功地将蒋介石活着带了回去,没有辜负张学良的期望。

蒋介石被捉后,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南京方面立刻派遣中央军压向陕西,试图迫使东北军和陕军释放蒋介石。

局势一度十分紧张,双方僵持不下,仿佛随时可能爆发冲突。在此关键时刻,共产党挺身而出,成功缓和了紧张局势。

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周恩来亲自前往西安,与东北军和陕军进行协商,最终达成了释放蒋介石,和平谈判,以及建立全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共识。

团结一致,是抗日的关键。红军与东北军、陕军达成了默契,共同进退,成立了「西北军事委员会」,共抗敌寇。孙铭九因活捉蒋介石而被提拔,成为抗日先锋总队总队长。

然而,东北军、陕军和红军的联盟因孙铭九等人的行为而瓦解。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张学良因对蒋介石的信任和与宋家的亲密关系,护送蒋介石回南京,但张学良因此被扣押并被判处10年有期徒刑。

周恩来预见到了危险,但未能阻止。

南京不仅扣押了张学良,还要求东北军、陕军离开西安,调往其他地方。当这个消息传来时,留守西安的东北军也陷入了混乱。

张学良留下了一批东北军的老将领,如王以哲和何柱国,他们主张和平解决,并要求南京先确定张学良的职务和名义,然后再讨论派驻外地的方案。

然而,孙铭九等年轻的东北军将领坚决反对和平解决,他们表示只要蒋介石不释放张学良,他们就将与南京战斗到底,并对东北军高级将领的和平主张表示不满。

由于双方意见不合,冲突逐渐升级,最终在1937年2月2日凌晨,孙铭九等人刺杀了王以哲等东北军的老将领,整个西安城笼罩在了恐怖的气氛中。

西安事变发生后,东北军和陕军均不愿再引起争端。孙铭九等人的激进行动未能获得军队的支持,反而导致了人心不稳。

西安的杨虎城甚至下令通缉他们,以稳定军心。然而,西北军的分裂已无法挽回。这时,孙铭九意识到自己闯下了大祸,无法挽回,走投无路的他只能向红军求救。

他见到周恩来后,立刻跪下并向周恩来请罪。周恩来扶起他,和蔼地告诉他:不要这样,认识到错误就好。然后告诉他营救张学良的方法有很多,最重要的是东北军内部团结一致,共产党也会始终支持东北军的正当行动。

为了保护孙铭九免受东北军元老派的报复,周恩来派当时在东北军的党代表刘鼎,护送他和相关人员秘密前往陕北红军驻地暂避,保证了他们的安全。

孙铭九曾在陕北躲避两个多月,之后被秘密送往北平,又前往天津隐居。这段经历让他心态消极,只想先隐居避过蒋介石的报复。

随着全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共产党呼吁全民共同抗日,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孙铭九不但没有参加抗日军队,反而做了令人不齿的汉奸。

孙铭九出生在东北,和日寇有着家仇国恨,原本是坚定的抗日分子。从西安逃到天津后,他去了上海,失去了经济来源,生活十分困难。

然而,他仍抱有成就事业的想法,曾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留学,有一些日本军界的关系。

孙铭九曾因不满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一度与我军站在同一阵线。然而,1943年,他受日本关系牵线搭桥,被汪精卫的曲线救国理论迷惑,竟成为汪伪政府的一员。

他企图自己组织一支队伍,但最终沦为了汪伪政权的汉奸,甚至担任了伪山东省保安副司令。抗日战争结束后,他投降国民党政府,又被派往东北与我军对抗。

然而,1947年,他逃离东北,辗转来到香港,最终在上海定居,未曾返回大陆。

孙铭九在西安事变后的经历,使他在解放后的政治审查中成为重点。他曾经在东北战场上和我军敌对,并在汪伪政府担任高级官员。

尽管有这样的过去,但经过仔细调查,我们发现他并没有参与过屠杀抗日军民,也没有任何血债。

孙铭九在解放战争东北战场的经历,据他自己所说,他在抗战胜利后前往东北寻找中共党组织,并接受党的工作。尽管这个说法没有得到可靠人的证实,解放后也没有被采信,但孙铭九始终坚持他的说法,并在1981年撰写了一篇文章。

孙铭九曾被东北解放军俘虏,关于他在东北的任务,有许多不同的说法。有人称他在东北负责发展特务机构,炸毁中共军火库,策划刺杀中共领导人,但这些都缺乏证据支持。

无论他接到何种命令,他都没有在东北战场上做出任何有效的行动,未能对我党我军构成实质性的威胁。

尽管中国政府经过了严格的审查,但他们还是因为孙铭九在西安事变中的贡献,决定恢复他的自由。此后,上海市政府还聘任他担任参事,他在上海安定地生活,并在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六届上海市政协委员等职上任职。

从解放后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孙铭九在【人民日报】、【解放日报】和【文汇报】等报刊上发表了大量关于他所撰写的「西安事变」捉蒋过程的回忆文章。

此外,西安电影制片厂的彩色宽银幕电影【西安事变】也按照他的说法重现了这一历史进程,使得他「捉蒋第一人」的形象广泛传播开来。

对于孙铭九在「临潼捉蒋」中的具体贡献,一直存在不同的看法和争议。虽然有些人认为孙铭九只是参与行动的卫队第二营营长,但也有人认为他是在关键时刻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卫队一营成员。

这一问题在1981年全国政协文史办副主任兼【西安事变史】编辑组组长张魁堂主持的「关于华清池捉蒋和二·二事件真相辩论核实会」上得到了一些当事人确认。

虽然关于谁亲手抓住蒋介石依然存在争议,但这段公案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对此,西安事变的亲历者,杨虎城的长子杨拯也提供了重要的证词。

西安事变发生时,杨拯民年仅15岁,却已多次跟随张学良和杨虎城在西安城中行动,亲历了许多历史事件。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当被问及到底是谁在骊山亲手抓住蒋介石时,他非常坚定地说:当年是孙铭九立了大功,张学良立即拿出大量银钱赏给他。

如果人不是孙铭九抓的,那么张学良为什么要赏给他而不是赏给别人呢?现在自称捉住蒋介石的人,当时为什么一声不吭,不出来领赏呢?

这是杨拯民的观点,但无论如何,当时孙铭九在活捉蒋介石的过程中,发挥了主导作用是无庸置疑的。

自从西安事变以后,张学良与孙铭九就失去了重逢的机会,但他一直挂念着那个曾经忠实跟随他的青年军官。1990年,当有人问及张学良,如果有机会再次访问大陆,最想见的人是谁时,他毫不犹豫地提到了孙铭九。

1991年8月,沉默了多年的张学良在台北一家饭店接受了日本NHK电视台导演长井晓的专访,首次向外界披露了当年那段历史往事。

不久之后,长井晓来到了上海,他专程找到了孙铭九,并为他播放了采访张学良的录像,告诉他张学良将军一直挂念着他。

看着屏幕上几十年未曾谋面的张学良少帅,孙铭九也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2000年4月8日凌晨,孙铭九因病在上海逝世,享年92岁,遗憾的是,至死他都没能再见张学良一面。关于孙铭九,尽管存有争议,但他的生平仍然是未解之谜。

至于他自己对过去的评价,我们无从得知。在他死后,他选择了简朴的丧事,不铺张,不哀悼,并决定将自己的遗体捐献给医学研究。

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孙铭九以他的大义表达了他想要以纯洁、淡然的态度离开的决心,留下的只有后辈们的纷争。

孙铭九和张学良的生死相隔大约一年半左右,孙铭九于2000年4月离世,而张学良于次年10月去世。在孙铭九离世时,张学良的身体已经十分虚弱,而他的家人是否告诉他这个消息,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如果张学良得知,他可能会因此感到痛苦不堪,因为孙铭九是他在东北军时期的重要伙伴,他的离世也是张学良生活的一个重要节点。

另一方面,如果张学良不知道,那么可能是他的家人出于对他身体健康的考虑,不愿意让他受到过多的刺激。无论如何,这个决定都是出于对张学良的深深的关心和照顾。

曾经的战友,在一年后,却在人间与世隔绝,留给亲人们无尽的悲痛和哀伤。回想起1936年的西安事变,心中充满了各种思绪,当时的孙铭九,又怎么想到自己的人生会走向如此偏轨。

解放后的孙铭九,得到了中国共产党的照顾,度过了宁静的晚年,然而,在解放前,孙铭九曾经为抓捕蒋介石做出了贡献,也曾经遭受过汉奸的欺辱。

在时代的动荡中,一个人的人生轨迹,无法用言语完全表达出来。然而,从孙铭九的经历中,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和高尚,同时,也更加明显地看出当时以蒋介石为首和汪精卫为首的政治势力的卑鄙和无耻。

【回首孙铭九】:一位抗日英雄的故事,【党史博览】1999年6月特别报道;【东北军「三剑客」结局揭秘】:一段尘封的历史,【党史纵横】2015年10月深度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