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诸葛亮首次北伐败得有多惨?痛失11员猛将,五虎将也战死一位

2023-12-30历史

曾经多次前往茅庐拜访,与天下英豪诸葛亮结为知己;曾经谋划出师,一心辅佐汉室;曾经在军事决策中运筹帷幄,最终实现了攻心之谋,但「出师未捷身先死」,英雄一生,志向未遂。作为三国时期蜀汉重要的政治家兼军事家,诸葛亮是否真有着传说中无双的才能和境界呢?

或许最能够证明这一点的是他在世时的所作所为。当初北伐大败而归,不仅无功而返,更损失了11位猛将,其中包括赵云这样的五虎上将。这样惨重的失败果真的可以证明诸葛孔明只是历史上被美化的产物吗?还是说,在那次北伐失败的背后,隐藏着更多未为后人所知的内情?

遇到了天才,三次拜访才华横溢的人才。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之际,新野相在战败逃亡后投奔荆州牧刘表。尽管处境备受屈辱,但刘备从未放弃过匡复汉室、一统天下的伟大理想。这时正值建安六年,刘备虽然驻军新野,却心怀更为广阔的前程和未来。

刘备当时缺乏得力助手。他曾与司马徽讨论时局和英杰,得知了「能够真正理解当下形势的人才寥寥无几」,这两位人选便是未来蜀汉政治的中流砥柱——诸葛亮和庞统。

历史性的时刻终于在建安十二年春天到来,刘备展开了他备受瞩目的三顾茅庐举动,以期望吸纳天下英才,助力他争夺天下霸业。当诸葛亮正在自家庭院辛勤耕种时,刘备前来求见,恳请他为自己出谋划策。诸葛亮不露声色,接待刘备在舍内详述天下形势——分析各方势力的利害,并直言曹操注定失败的劣势,同时阐述了自己的三分天下之计划。

刘备对诸葛亮的见解深感震惊,三番示好也未能打动隐居许久的诸葛孔明。直到第三次表示友好意向,诸葛亮才心动,答应了刘备的请求,正式出山相助刘备。当时的刘备感慨道:「吾得子房之助矣!」由此,一段朋友般的君臣关系拉开了序幕。

刘备麾下政治人才匮乏,但诸葛亮的加入弥补了这一短板。他聪明睿智,善于谋略和军事,经常能够冷静分析局势,审时度势,妙算神机,让刘备刮目相看。

更难能可贵的是,诸葛亮低调正直,清高淡泊,无私无我,心无旁骛,全心全意只想建功立业,匡扶汉室。这种政治与才能的完美结合,正是刘备所需要的。

为了维护国家稳定,臣民应尽心尽力侍奉君主。

刘备因病于章武三年二月去世,时光流转。在生命垂危之际,刘备特意召集诸葛亮和李严入宫,以托孤之望。

诸葛亮倍感荣幸,同时也深知责任重大,对于这样重要的托付。他郑重向刘备承诺,会竭尽全力辅佐年少的继承人刘禅,维护和发扬他的遗志,直至最后一息。

刘禅登基后,诸葛亮着重于消除内乱,稳定蜀汉政权,南征巴蜀之地,成功平定了雍闿、孟获等造反势力。在此过程中,他不仅善于攻城略地,还聪明地利用人才,如马谡之建议下以七擒七纵之计化解敌军抵抗,最终使南中各族臣服于蜀汉统治之下。

至此,蜀汉政权初步确立,国家发展也渐入佳境。诸葛亮认为时机已经成熟,可以重新考虑北伐中原的计划。曹操子曹丕次年建兴四年去世,魏帝国出现继承危机。这是一个绝佳的契机!

抓住机遇,冒险进攻中原。

魏廷新君曹叡刚登基之时,政局尚未稳定。在这个关键时刻,居于陇右的太守孟达洞察到了机遇的来临。曾为刘璋效力,后投奔魏国的他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多次在危急时刻保住了自己的性命。现在,孟达再次意识到形势的变化,主动致信给诸葛亮请求归顺,并表示愿意在关中支持蜀军出兵。

孟达在内部的支持让诸葛亮看到了夺取陇右的稳定希望,这一地区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一旦攻下,便可直逼长安关中。加上魏国国内权力交接期的动荡,诸葛亮判断这是个绝佳的进军良机,因此毅然决定孤注一掷,全力北伐!

次年正月,诸葛亮率领大军从汉中出发,直奔长安而去。为了迷惑敌军,他还特意留下一部分兵马于斜谷,假装主力还留在汉中。不久之后,他率领军队突袭陇右要地祁山,并迅速占领了天水、南安和安定三郡。魏军措手不及,节节败退。

现在的局势非常对蜀汉有利。诸葛亮派遣心腹马谡率领精锐部队镇守街亭,以阻挡援军的到来,然后亲自率领主力尽快攻下剩余的两个郡。按照这个计划,陇右地区一定能够稳操胜券。只要马谡能坚守半个月,关中诸郡就会全部落入我们手中!

然而历史往往充满意外。胜者有时会失败,而败者也会有所收获。马谡在关键时刻失去了军心和军法,这让人不禁感到困惑。

麻痹大意导致失败,功亏一篑让英雄无计可施。

街亭,位于蜀汉大军北伐的道路上,是一个极为关键的战略要地。它座落于陇右要道之上,一旦失守,将导致后路断绝。因此,尽管其他将领反对,诸葛亮仍坚持任命马谡镇守街亭,以阻截魏军北上的增援部队。

然而,马谡的行动出人意料,他并未按照诸葛亮的部署坚守要地,反而鲁莽轻敌,率军扎营在街亭以北的山头。结果导致大军被魏将张郃围困在山上,水源被切断,形势急转直下,蜀军只能在遭受重创后仓皇撤退!

诸葛亮北伐的势头因街亭之败而一落千丈,早已攻下的三郡不仅失去,还遭受巨大损失,最终只能在失败中全面撤军。这也意味着,诸葛亮人生首次北伐以惨败收场,功亏一篑。

这次惨败的损失有多严重呢?据说共有11名蜀汉勇士丧生,其中包括备受尊敬的刘备五虎之一的赵云。在被魏军追击的过程中,赵云率领残军奋力后撤。不幸的是,他在途中病倒,最终在异乡英年早逝。作为蜀国杰出的将领,赵云更是刘备的得力助手,他的离世无疑对蜀军构成了巨大损失。

在这次原本不应该失败的北伐中,可以说马谡的一意孤行成为了关键的失误。全部谋划都被付诸东流,这才是失败的真正原因。一时的轻敌和大意,到底毁掉了多少美好前程,令人深感惋惜。

回乡之路已尽,执念难以延续,终究只是一场梦。

历史的进程常常出人意料,胜负难以完全掌握。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以失败告终,遗憾超过了收获。这引发了后世许多对他才智与境界是否真如神话般无双的质疑。

诸葛亮一生致力于北伐中原,这是出于他「匡扶汉室,复兴中原」的政治抱负。在刘备托孤之际,他就立下了互相辅助的誓言。对于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人来说,信守诺言胜过生命;而对于以收复中原为建国根本的蜀汉正统政权来说,收复中原乃是其国家立国之本。

因此,稳定了国内局势后,诸葛亮才下定决心提出北伐的计划。占领长安和陇蜀地区将有助于打通从成都到洛阳的战略通道,从根本上增强实力。这样一来,对刘备的誓言和遗志的继承就会很快实现。正是这种动力驱使着诸葛亮孤注一掷。

然而,一连串的挫折无疑引起了许多人对他的质疑。即使在诸葛亮逝世后,蜀汉国力日渐衰败,也有人开始直指他的北伐战略。

当然,诸葛亮进行北伐也是有其必要并且考虑了长远的合理性。就国家实力和声望而言,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蜀汉的势力范围与影响力。

总而言之

壮烈牺牲后,英雄的志向依然坚定。杜甫叹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此时的情感已不仅仅是遗憾,还有未能实现壮志的惋惜。诸葛亮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理想,尽管他的事业难以再现,但他那种始终坚守自己信念、百折不挠的精神,依然值得后人学习和赞颂。

人生注定有得有失,关键在于在制定计划时取得胜利,而不是等到行动的千里之外。谁能确定成功必定属于自己?也许北伐的失败是诸葛亮命运的一部分,但他坚持不懈、始终如一的品格才是真正展现他伟大之处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