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淮海战役期间杜聿明母亲过生日,蒋送的十万银圆,被谁换成了废纸

2024-01-03历史

淮海战役期间杜聿明母亲过生日,蒋送的十万银圆,被谁换成了废纸?

在淮海战役期间,杜聿明的母亲庆祝七十大寿,这一事件历史上的确发生过,老蒋曾派遣大儿子送上厚礼。然而,关于这段历史的描述却并不一致,不同见证者的回忆存在差异。甚至关于老蒋送出的礼金数额和形式也有不同的说法,有人提到是三千元,有人却声称是十万元,关于是否是现金或支票也存在着各种不同的传闻。

尽管老蒋可能送出了丰厚的礼物,但这一举动在南京的高官显贵中并不孤立,预计其他人也会表示类似的慷慨。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杜聿明的夫人曹秀清在被迫跟随老蒋到台湾后生活颇为艰辛。据了解,他们的长子杜致仁因无法支付学费,最终选择了一条不幸的路。

电影作品【大决战·淮海战役】和电视剧【特赦1959】中出现了相关场景,展现了老蒋送礼以及杜致仁不幸事件的片段。但这些场景与其他见证者的回忆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引发了人们的困惑。在淮海战役中同样被俘的杜聿明的儿子因为学费问题自尽,与之相反的是,前线指挥部的副参谋长文强却在老蒋家中留下了一百万美元的薪水。

关于文强的情况,他在电视剧【特赦1959】中刘安国的历史原型,经过1975年的特赦后,1985年前往旧金山、纽约等地旅游探亲。据了解,他的前部下蒋志云告诉他,他作为中将,每月固定薪资为400美金,并且有额外的1200美金特别费,合计每月1600美金。经过三十多年的积累,据称他积攒了约100万美金。尽管面对这笔巨款,文强最终决定不要:「这个钱我不能要!淮海战役失败了,拿这么多钱在台湾也不妥。这有损于我们的尊严和荣誉。」

文强拒绝这笔巨款的原因之一是担心辜负了邓公和邓大姐的帮助,他们在他探亲事宜上给予了支持,前往台湾领取这笔钱似乎有些不合适。其次,文强与当时的新夫人关系不够融洽,要把一半钱交给她,这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文强来自一个显赫世家,对金钱并不在意。就算是一百万美元,如果需要他亲自前往台湾领取,他可能会婉拒,但如果是在旧金山,情况可能截然不同。

不过,蒋介石及其儿子始终未停止向文强支付他作为中将的薪水。这其中有一些内情:老蒋的两个儿子与文强的关系非常要好。文强曾为蒋家大儿子效力过,并亲手筹办了蒋家二儿子的婚礼。他的人脉关系使他在政界得以顺利晋升,而相比之下,杜聿明的人脉关系就不及他广泛。这也意味着杜聿明的妻子曹秀清以及他们的三个子女可能会面临更多的困难。

或许有些人会有疑问:杜聿明作为蒋介石麾下的中将,历任昆明防守总司令、第五集团军总司令、东北保安司令长官、徐州剿总副总司令兼第二兵团司令官(1948年10月,兵团副司令李弥升任司令官),权势熏天,手握兵权,即使不图财利,按惯例领取的薪金足够支撑几代人的生活了吧?

要解答这个问题,得从1948年杜聿明母亲七十大寿说起。

许多人误以为老蒋送给杜聿明的是十万块现钞,或许这与看了电影【淮海战役】有关。电影中有一幕是老蒋亲口告诉杜聿明:「令堂比我年长八岁,明天就是她七十大寿了,我没记错吧?」

杜聿明备受感动:「总统,您还记得我母亲的生日!」

老蒋继续说:「在过了你的生日后,你去上海,为她策划一个热闹的寿宴,让她老人家高兴。」

杜聿明因徐州战事紧急而无法前往上海,于是老蒋转头吩咐旁边侍立的小蒋:「经国,代表我和你母亲,去给老人家拜寿,并准备十万银圆的寿礼。」

蒋介石曾承诺赠送十万银圆给杜聿明的家庭,然而据文强回忆,实际情况可能与此大相径庭。在徐州危机期间,蒋介石派蒋经国前去祝贺杜聿明母亲七十寿辰,据称携带了十万金圆券作为礼物。但据曹秀清所述,这一场面似乎都是表演,与当时的真实心境并不相符。蒋经国甚至不愿拍照,询问总统送来的礼物是否送达,最终只有三千金圆券送至。

而这些承诺的金圆券最终并未兑现。蒋介石在1948年8月召集财政和金融领导人开会,宣布发行金圆券,然而,这导致物价飙升,使得原先的金圆券在市场上几乎变成了废纸。在短短两个多月内,物价指数飙升到了惊人的倍数,使得金圆券的价值几乎荡然无存。据统计数据显示,与抗战前相比,到1949年时,蒋统区的物价已上涨了数十亿倍,货币价值急剧贬值,一度价值连城的金圆券最终只能换取微不足道的实际价值。

这种货币贬值对于杜聿明一家也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在迁往台湾之后,杜聿明的家庭生活极为艰难,尽管蒋介石曾承诺负责其家庭生活费和子女学费,但实际情况却截然不同。他们面临着无家可归、生计无着的困境。杜夫人曹秀清只能求助于宋美龄和昔日的朋友和同僚,最终在台北烟酒公卖局制品厂找到一份差事,每月薪酬微薄,仅能勉强维持生计。

这一系列事件表明,蒋介石曾所承诺的金圆券最终化为乌有,对杜聿明家庭的影响深远而沉重。货币贬值、经济动荡导致的困境,使得这个家庭在台湾的生活变得一贫如洗,成为他们难以忘怀的经历。

杜致仁自杀的原因远不仅是因为三千美元的学费问题。在他两年的大学生涯中,他不仅欠下了台湾银行七千美元的贷款,而且蒋家对他的支持十分有限。尽管老蒋答应每年向银行申请五百美元的贷款,但如果杜致仁不缴纳三千美元,他将无法毕业,也难以找到工作。这就揭示了美国大学并非全免的现实。

曹秀清向老蒋申请三千美元的贷款,老蒋批准了一千美元,分两年付款。这最终成为压垮杜致仁的最后一根稻草。

老蒋的冷漠态度一直持续到杨振宁获得诺贝尔奖,蒋宋夫妇才开始表现出热情。宋甚至主动与曹秀清见面并替她点烟(曹是个烟民,这点沈醉已经知道),但曹秀清早已心如死灰。她假装前往美国探亲,这样才能逃离蒋家的束缚,回到大陆与杜聿明团聚。

十万银元与三千美元的故事已告一段落。读者们可能有不少观点,而我也发现一些谜团需要解开:为何蒋家父子对待杜聿明和文强的态度迥然不同?老蒋承诺的十万银元,为何到了曹秀清手中变成了三千金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