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为何两部的元帅、大将、上将持平?三野人数却长期是二野的数倍

2024-04-11历史

在解放军的四大野战军中,华野与中野协同作战的频次较高,尽管这两支部队在指挥风格等多个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但它们经常并肩作战,不可避免地会被人们拿来进行比较。

在1955年,有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三野(华野)人数长期多于二野(中野),并且打过的大仗也更多,但在这一年,两部走出来的上将、大将、元帅的数量却是一样的,这是怎么回事呢?

在日本投降初期,晋冀鲁豫野战军即中野指挥的前身实力强大,总兵力达到30万,而华野尚未成立,分布在山东和华中两个战区。

然而,随着解放战争的爆发,第一年情况有所变化,华中地区采纳了「存人失地、人地皆存」的理念,放弃了根据地,与山东地区合并,形成了华东野战军,总兵力大约为27万人。

与此同时,晋鲁豫野战军的军队已经相当分散,刘邓领导的主力有12万人,陈谢兵团有8万人,晋鲁豫军区副司令员徐向前的部队有5万人,总共约25万人。

周总理在小河村会议上总结过:我军各区成绩次第为华东,晋冀鲁豫,东北,晋绥陕甘宁,晋察冀。第一年晋冀鲁豫和华东战绩都非常亮眼。

第二年,刘邓大军发起了大别山战略行动,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即使徐向前派出几支纵队进行支援,但仍未能让大军恢复元气。

陈赓兵团作为主力加上独立作战,使得野战部队总人数约为12万左右。与此同时,华野在同一时期虽然在7月分兵后遭遇了几次失败,但整体实力依然在不断增强。

在淮海战役爆发之前,两大野战军之间的差距变得更加显著。华野军队拥有16个纵队,人数超过45万,而中野军队仅有7个纵队,大约15万人。

华野拥有大量重型武器,连续歼灭了黄百韬兵团和杜聿明集团。与此同时,中野尚未恢复元气,围剿黄维兵团却未能成功,直到华野紧急调集了10万大军才得以合力发动总攻,最终完成歼敌任务。

全军进行了一次大整编,三大战役基本结束时。三野代替了华野,拥有82.5万人的规模,包括4个兵团和16个军。而中野则改组成了二野,规模为28万人,包括3个兵团和10个军。

在大战前后,华野(三野)的人数几乎是二野(中野)的三倍,编制更加庞大,因此干部数量也相应增多,按理应该有更多高级将官被授予军衔。

然而实际情况是,1955年出现了两大野战军出身的上将、大将和元帅,他们的数量几乎持平,只有中将和少将之间存在较大的人数差距。

刘伯承在二野,陈毅在三野,都是元帅。陈赓和王树声在二野,粟裕和张云逸在三野,都是大将。

两部军队的总司令人数均为10名。其中,二野的领导人包括陈锡联、谢富治、阎红彦、宋任穷、李达、郭天民、杨勇、苏振华、陈再道、王宏坤。

张爱萍、钟期光、陈士榘、宋时轮、唐亮、许世友、韦国清、叶飞、傅秋涛、王建安,他们是三野的成员。

熟悉军史的人可以从这些名字中略窥一斑,那时各支部队的组成已经相当复杂,远非一般人所认知的单一结构。这也是导致1955年两大野战军高级将领数量相持不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许多人错误地认为二野是红四方面军、八路军129师的产物,但实际仔细观察会发现,除了陈锡联、谢富治、陈再道、王宏坤四人属于这一路径外,其他人来自各行各业。

陕北红军出身的是阎红彦;参加过秋收起义的中央红军干部有宋任穷;李达是在宁都起义后加入了中央红军;郭天民、杨勇和苏振华原本隶属于中央红军的115师分支。

三野的情形也相似,许多人认为以南方八省游击队、新四军为主线,但只有钟期光、叶飞和傅秋涛参与了长达三年的游击战,后来加入了新四军,其他人的经历则各有不同。

陈士榘、宋时轮和唐亮是山东八路军的一员,他们都参加了中央红军的长征。张爱萍和韦国清最初也是山东八路军的成员,后来他们前往支援新四军。

许世友和王建安都来自红四方面军,在抗战期间加入了山东八路军。这两支大型游击部队都集结了各个部队的精英,他们的先前成就和战绩等因素也是授衔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阎红彦是最典型的例子,他曾经已经脱离军队到地方任职,但在陕北红军需要一位上将的情况下,由于没有其他合适的人选,他临时兼任成都军区第一副政委,并在同一年接受了授衔。

在阎红彦的指挥下,解放战争在二野战役中迎来了一位新晋上将。这名将领并非孤例,二野的将领中有些人虽然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并未显赫,却在土地革命时期担任重要职务,这就需要综合考虑。

二野自身的发展曲线除了受到指战员的变动影响之外,也是上将多的主要原因之一。尽管在解放战争后期,二野的实力有些不足,但这是在全国大局进行了挺进大别山之后所导致的结果。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初期,二野的前身实力雄厚,晋冀鲁豫野战军曾一度成为抗战胜利后最强大的野战军。

苏中和中原根据地相继失守,山东根据地六战五败,东北根据地被杜聿明逼迫撤退至松花江以北,晋察冀根据地被傅作义不断追击,而西北根据地则遭到胡宗南的压制。

晋冀鲁豫一直以来都是最为突出的地区,在接连取得上党战役、邯郸战役的胜利,共计歼敌6万余。管子之才在二野战役中展露得淋漓尽致,为取得名将辈出作出了重要贡献。

另外,尽管二野(中野)因为多种原因导致兵力锐减、实力大损,但主体框架并未遭受太大的损失,高级干部基本上仍然在岗位上。

这些有能力的将领都是潜在的领袖人选,只需他们留在队伍里,将来仍然可以振作起来。

的确如此,事实上,二野在三大战役结束后很快恢复了元气,在解放大西南的过程中,他们歼敌众多,这些战功也成为了授衔时的加分项。

最终,人民军队与旧军阀有一个根本性的区别,即部队并非归属于某个个人,而是党的部队。在党的组织构架中,二野和三野虽然人数曾一度相差甚远,但其战略地位却是相等的。

在追求平等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意识到差距不能太过悬殊,因为这涉及到团结的重要问题。

总而言之,全国可谓是一盘巧妙的棋局,各支部队在中央的整体谋划下,各自在不同区域出力,斩获了丰硕的战功和成就,中央都会给予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