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57年:刘伯承突然谈起「邓小平从来没上军校」,张震一时接不上话

2023-12-30历史


在大别山地区的解放战争时期,曾流传着这样一则佳话: 刘不离邓,邓不离刘。

所谓的



邓小平和刘伯承,一个稳重如山,胸藏百万雄兵;一个儒雅风趣,被称为共和国第一儒将。实际上就是这样。

刘伯承是 129 师的师长,邓小平则担任政委,他们参与了 夜袭阳明堡 百团大战 ,这发生在抗战时期。

他们的配合相当默契。

他们在共同指挥军队的 13 年军旅生涯中,默契配合取得了多次重大战役胜利,就连毛主席都忍不住在电文中称赞: 刘邓打得是真好啊! 这段时间,二人一直携手并肩,共同成长和奋斗。

刘伯承选择了进入军事院校任教,马放南山,刀兵入库,正值新中国成立之际。



1957 年,张震上将因军事问题想向刘伯承请教,特地造访了刘伯承任教的学院。不料刘伯承却突然开口说: 你知道吗?

邓小平从未接受过军校教育。

这句话让张震一时间感到困惑,有些不知所措。

刘伯承突然说出这样一句话,究竟是由于什么原因呢?

邓小平和刘伯承:在战场上最配合的搭档。



许多原八路军 129 师的老战士们都会回忆起这一幕。每当他们需要向师长刘伯承和政委邓小平汇报工作时,只需找其中一人进行汇报即可。

在军队中,这是一个十分特殊的现象。

师长负责日常训练和作战,政委则专注于思想教育和对外统战工作。

129 师,如果已经向刘伯承汇报了工作,再去找邓小平,他总是会说同样的一句话: 一切都照着师长的指示来做!

刘伯承也是这样说的: 照着政委的指示去做就好。



二人因为在思想上高度信任和默契配合,才能成为无论是在工作上还是日常生活中的最佳搭档。

邓小平几乎是一个人独自来到了太行山八路军 129 师师部,就任政委,这发生在 1938 1 月。

刘伯承作为师长,没有多余的废话,直接就拉着他在地图前讨论起了战斗情况。

作为四川的同乡,他们无论是在语言还是生活状态上都极其相似。据当时的工作人员回忆,在八年抗战和四年解放战争期间,这两个人基本上就像一个人一样。

许多老部下甚至分辨不出作战任务是由谁发布的,因为语言风格和特点都太相似了。



1940 年,百团大战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连续数天不眠不休已成常态,尤其是为了击溃日军逐步侵蚀的计划。党中央决定发动邢台、沙河和永年战役,邓小平对此做出了基本的部署。

邓小平下令将第 385 旅统一指挥所部和太行军区的第 1 、第 5 军分区部队以及平汉纵队组成路西突击队,负责执行主要突击任务,向平汉路西侧的彭城(不含)、元氏段展开破击,重点打击伪军高德林部。

在作战中,对可能为日军提供支援的伪军进行坚决打击;清除日本侵略军占据的据点,摧毁他们的煤矿和兵工厂,并破坏该地区的封锁墙和护路沟等设施。

以冀南第 3 军分区部队和新编第 8 旅主力为路东破击队,积极展开破击攻势行动,目标是永年以西、以北地区。彭冶支队由新编第 l 旅的两个营组成,负责对彭城、水冶公路进行破击。同时,新编第 1 旅主力和新编第 10 旅等部队也将配合行动作为策应。

在紧张而有序的作战指令发布之后,立竿见影的效果也很快显现出来。



副总指挥彭德怀曾对此战评价: 这场战斗将被历史铭记,不仅在军事上给敌人以重创,更重要的是在政治上严重挫败了敌人的信心。

邓小平之所以指挥这场战役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刘伯承当时身体状况欠佳,主要从事协调工作。

需要改写的内容是:

邓小平的军事指挥才能备受刘伯承和彭德怀两位元帅高度认可,甚至连毛主席也对他十分赞赏,这是值得一提的。

邓小平在 1930 年率领并指挥了 百色起义 ,当时他在广西百色放了一个大炮仗。

毛主席听到这个消息后,对身旁的周总理说: 能文能武啊,这个人!



1945 年,在刘伯承和邓小平率领的中央军队重创了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军队后,蒋介石别无选择,只得再次假意表示愿意进行谈判。

刚准备年富力强的邓小平要去,但在最后出发的时候,刘伯承却阻止他,说: 还是由我去吧,你来指挥总览整体局势。

刘伯承的性格十分谨慎,他总是在仔细研究后才做出最终决定,这使得他更适合应对与国民党军队的辩论与谈判,因为那本来就是一个需要来回辩论的局面。

邓小平的性格鲜明,表现出 举重若轻 的特质。

坐镇中军,还能有效地施加一定的威慑。



当时在新乡进行谈判时,国民党的王仲廉所部打算效仿 皖南事变 ,试图扣押前来谈判的人。结果刘伯承直接表态: 我们来谈判的只有 20 多人,除了我没有一个军事高官,如果你们不怕的话,就看邓小平如何指挥军队吧,他比我更擅长打仗。

面对局势陷入僵局,国民党不得已放人。

在淮海战役中,由于华野和刘邓领导下的联合作战,陈毅和粟裕指挥前线作战时,邓小平则负责军事协调工作。



邓小平在几十万大军的后勤调度中,发挥了当之无愧的第一人作用,使得两支军队能够有效展开联合行动。

由于刘伯承和邓小平彼此过于熟悉,因此对他的军事指挥才能毫无怀疑。

当时的制度允许邓小平在 1955 年被授予元帅称号,然而毛主席认为他已逐渐脱离了军队,开始主持政治工作,因此不宜授予他这一荣誉。

刘伯承年近 70 岁时, 1957 年选择担任军事学院院长,因为一只眼已经失明,他开始逐渐将自己多年来的实践经验转化为理论总结。



当时的王震年仅 40 岁,由于也身处北京,因此经常会造访刘伯承,就军事问题展开讨论。

刘伯承每次都能做到问必答,丝毫不隐瞒。

刘伯承在谈话结束时突然问王震: 你知道吗?邓小平从未接受过军事院校的教育。

刘邓在党内以默契和友好著称,因此王震对刘伯承突然说出这样的话感到十分困惑。



刘伯承看到王震的疑惑后,立刻解释说: 我们现在培养军事干部完全是按图纸行事,这种做法可行吗?应该向邓小平学习,他从未接受过正规军事教育,却表现出色,战斗力十分强大。我认为这才是值得借鉴的。

刘伯承在随后的谈话中指出: 在作战中,最忌讳的是僵化思维,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

刘伯承实际上是在向年轻干部们警示,打仗就是要根据客观条件来作战,他举了邓小平的具体事例作为例证。

刘邓之间不得使用任何顿号分隔。每当我们回顾那段辉煌岁月时,都会不由自主地从内心深处涌起这样一种敬意: 在兵荒马乱的年代,幸好有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