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1948年,毛主席看完粟裕的电报觉得不对劲,下令陈毅立即返回华野

2023-12-28历史

1948年1月31日,毛主席收到了粟裕发来的回电,但粟裕在电报中依然拒绝执行中央军委多次下达的命令。

当时中原地区几大野战军部队均被国民党军队所牵制,在敌人机动化部队的协同作战下,我军很难取得一定的战果。

毛主席纵观战场全局,提出了一个打破僵局的战略构想,但粟裕却一直不愿意执行。

以至于当第二次收到粟裕的回电后,毛主席顿时感到不对劲,急忙命令陈毅第一时间返回华野,他要看看粟裕「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毛主席当时究竟提出了怎样的战略构想?粟裕为何始终拒绝执行中央军委的命令?最终谁又被谁说服了呢?

解放军挺进中原,遭围困战力锐减

粟裕素来被冠以「军神」的美名,他可谓是大器晚成的代表性人物。南昌起义爆发时,他还只不过是一名普通士兵。

等到抗日战争开始后,他已经成了我党军队中的核心人物,他出色的军事才能也从这一时期开始被体现得淋漓尽致。

林彪曾这样评价粟裕:「粟裕尽打神仙仗」。粟裕向来用兵思路奇特,以敢打险仗、硬仗闻名于世,戎马一生鲜有败绩。

进入解放战争后,粟裕率领3.3万人的部队,在短短45天的时间内,七战七捷,歼灭国民党军队5.3万余人。从此粟裕彻底打响了「军神」的名号,他在军中的地位越来越高,甚至得到了毛主席的钟爱。

在毛主席眼里,粟裕是和古代韩信一样「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将领。

粟裕看待战局的许多观点常常和毛主席不谋而合,而且两个人都有着十足的自信,一旦认定的事实就几乎不会再改变。

也正因为这一点,当粟裕和毛主席的观点出现冲突的时候,往往就会出现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惊喜。粟裕一生中多次「违背」毛主席和中央军委的指示,更令人意外的是,他竟然能说服毛主席。

今天我们要讲的就是粟裕一次大胆的「忤逆」之举,他的这次举动改变了中原战场的格局,也将全国解放的时间大大提前。

1947年6月30日,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从此拉开了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以往受限于敌我双方的实力差距,解放军一直被国民党军队压着打,如今战士们终于可以在正面战场和敌人来一场较量。

随着刘邓大军顺利到达指定战略位置,另一边由陈毅、粟裕率领的华野,以及陈赓、谢富治率领的兵团也先后杀入中原。

三支部队在中原地区呈犄角之势,相互呼应、相互协作,大有一举攻克中原地区,随即进军江南的意味。

蒋介石看到这一幕坐不住了,为了稳固他在中原地区的统治,蒋介石迅速派遣白崇禧率领第七军对大别山完成了合围。在蒋介石看来,刘邓大军是最具威胁的队伍,只要将这支队伍牢牢锁死,就能在中原战场获得主动。

事实也正如蒋介石所料想的那样,在白崇禧部的不断压迫下,刘邓大军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短时间内几乎很难有什么作为。

与此同时,邱清泉率领的第五军以及胡琏率领的第11师也被派往中原,目的就是阻挡陈粟以及陈谢两支部队的攻势,从而在根本上化解我军的战略反攻意图。

解放战争初期,我军在兵力和武器装备上依然未占据任何优势,因此很容易便受到国民党军队的压制,战略优势根本无法体现。

为了打破同国民党军队对峙的僵局,毛主席提出了又一个伟大的战略构想,他要再发动一次战略大跃进,只不过这次的主角换成了陈粟率领的华野。

毛主席打算让陈粟率军跃进江南,吸引国民党军队的一部分火力,从而解放出被围困在大别山内的刘邓大军。

江南地区是蒋介石统治的核心,一旦陈粟大军进入这片区域,国民党军队势必会收缩防守,到时候中原战争局面一下子就能打开。

随着中原地区局面的不断僵持,刘邓大军的损失也越来越重,先后丢失了30多个县不说,还付出了数万人的伤亡。再这么打下去,刘邓大军就算不全军覆没,也会被活活耗死。

在此期间,陈粟、陈谢两支队伍也没有闲着,他们想尽一切办法吸引白崇禧部的进攻火力,但始终没能取得多少成效。

国民党军队的机动化部队优势十分突出,中原地区又大多是平坦开阔的地势,各方之间的增援速度远远超过解放军部队,因此大别山困局迟迟无法解开。

主席命粟裕南下,粟裕却多次「变卦」

毛主席得知消息后心里愈发焦急,一旦刘邓大军被敌人击溃,陈粟、陈谢两支部队同样站不住脚,到时候解放军在中原战场将再无优势可言。

为了防止最坏的情况出现,毛主席立刻致电陈粟,要求他们从华野的队伍里抽出三个纵队的兵力,立刻渡江南下。

按照毛主席的计划,由粟裕率领三个纵队在1948年夏渡江,次年春再派出三个纵队前去接应。

为了保证这次跃进江南顺利进行,毛主席还决定成立中共中央东南分局以及东南野战军,寄希望于粟裕能迅速打开江南战场的局面。

毛主席的想法自然是好的,一旦这个计划顺利实施,起码会调动国民党数万人的兵力,从而在根本上解决大别山的燃眉之急。很快这份密电就送到了粟裕的手里,然而粟裕却根本不这么想,他从根本上否定了毛主席的战略意图。

其实粟裕早就得知了毛主席的真实想法,但他却一直没有为此做充分准备,因为他觉得跃进江南根本就称不上「明智之举」。

在粟裕看来,要想取得中原战场的主动权,就必须集中优势兵力对国民党军队实施歼灭战,在最大程度上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这样才能加速夺取全国战争的胜利。

为了改变毛主席的想法,粟裕起草了一份【对今后作战建军之意见】,他在其中详细阐述了他的战略构想。

也就是将中原地区的三支队伍结合起来,采用游击战术的形式对敌人实施分割歼灭,重点打击敌人兵力最薄弱的位置。这样的歼灭战只要能打上两到三次,便可以从根本上扭转中原地区的战局。

很快这份意见书就写好了,但粟裕却迟迟没有发出去,因为他的想法仅存于理论中,还未得到任何实践。

为了让自己的想法更有说服力,粟裕在向中央军委递交意见书之前,同刘邓、陈谢两支队伍一起进行了一次大胆的战略尝试。

1947年12月20日,华野以3个纵队的兵力迅速突破了津浦路段,同时让陈谢、刘邓两支队伍作为接应,以此来诱歼国民党军第三师。

第三师是国民党军的王牌部队,粟裕想借此来挫挫敌军的锐气,也更好验证他的战略想法。

粟裕的想法很快得到了刘伯承和陈赓的认同,三支队伍一共派出了6个纵队,在平汉路一带对国民党军第三师完成了合围,之后更是仅用4天时间就将敌人全歼。

这次协同作战的胜利极大增强了粟裕的信心,他觉得在中原地区打大仗是可行的,随后便将关于中原作战的意见书递交了上去。

毛主席不是没有想过粟裕会反对,但他没有想到的是粟裕竟完全推翻了他的战略构想。

收到电报的第一时间,毛主席并没有被粟裕说服,他认为中原地区的国民党军队实力强劲,远未到硬碰硬的时候。因此毛主席在综合考虑后决定,让粟裕按原计划执行,率领部队渡江挺进江南。

再次收到相同的命令后,粟裕顿觉心灰意冷。主席几乎已经将南下的方案定死了,不允许他有任何缓和的余地。

军令如山,粟裕已经没有任何选择,但他在随后给中央军委的回电中再次夹带了「私货」。

粟裕一边将南下计划的细节上报给主席,同时又在其中详细阐述了在中原地区打大仗的想法。

毛主席看后顿时就明白了粟裕的意思,他对粟裕的想法产生了一些兴趣,但依然不愿意改变让粟裕率军南下的想法。

为了防止粟裕那边出现什么问题,毛主席第一时间把陈毅派了过去,让他安抚一下粟裕的情绪。

1948年2月2日,毛主席正式任命陈毅为东南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粟裕则被安排做陈毅的副手。同时主席改变了原有的战略想法,让陈毅陪同粟裕一同过江,从而稳定部队的军心。

眼看着离渡江南下的日子越来越近,粟裕脸上的忧愁也越来越浓。他不是不愿意执行中央军委的命令,也不是故意和毛主席「作对」,他只是觉得南下作战并不是一步好棋。

回想起当年,粟裕率领抗日先遣队孤军北上作战,结果队伍差点全军覆没,方志敏等优秀同志也先后战死。

若非战友们拼死掩护,粟裕恐怕也早就牺牲在了那里,之后他和幸存的将士们只能辗转各处打了几年的游击战。

虽然华野的实力比以往有了巨大的提升,但渡江作战依然是在犯险。一旦部队无法快速渡江,国民党军队的飞机立刻就会赶来轰炸,到时候势必要付出巨大的伤亡。

再者说,沿途作战必定会出现一定的伤亡,等到指定战略位置的时候,部队的作战能力将大大下跌,这一切都是难以承受的结果。

斗胆直陈得认可,重创敌军整山河

与其冒着损失大量兵力的风险渡江南下,不如集中兵力在中原地区打几场大仗,一旦能成功打赢几场歼灭战,敌我实力就会立刻发生转变。

就在粟裕深思熟虑的时候,陈毅已经到达濮阳与他会合,他们即将一同率部渡江南下,开辟新的战场。

陈毅知道粟裕心里有意见,他此行前来也是为了劝粟裕放下心理包袱。可让陈毅没想到的是,他不仅没说服粟裕,反倒被粟裕给说服了。

「主席让你过江,你难道要违抗命令吗?」

「我服从中央军委的命令,渡江工作已经准备妥当,但我认为中原地区存在打大仗、打胜仗的可能。」

「那还渡不渡江了?」

「我的意见是暂缓渡江。」

任凭陈毅如何施压,粟裕就是不愿放弃他的想法,陈毅只好组织华野各纵队的司令员召开会议讨论此事。

结果当叶飞、陶勇等司令员赶到的时候,陈毅才发现他们早就被粟裕给说服了,这让他不得不认真考虑粟裕的想法。

粟裕向来擅长打大仗、硬仗,他出色的战略思想早已得到了验证,也许他的想法真的可行。这样一想,陈毅立刻就表示了对粟裕的认可,同时建议他直接向中央军委详细汇报此事。

得到陈毅的肯定后,粟裕这才松了口气,他鼓起勇气又一次向中央军委发去了电报。

除了向主席等人进一步阐述他的战略构想外,在这封电报的最后,粟裕表示渡江工作绝不会停止,随时听候中央军委的调遣。

算上之前的两封电报,这已经是粟裕第三次否决中央军委的意见了,这对主席等人来说是一次不小的「挑战」。

主席欣赏粟裕的胆量,他决定给粟裕一个机会,让粟裕当面陈述自己的计划。

1948年4月30日,粟裕和陈毅二人赶到了西柏坡,毛主席亲自出门迎接。

毛主席曾立过这样一个规矩:「党内同志来访,无论职位高低,资历大小,一律不出门迎接」,但有两人让他破了例,一个是林彪,另一个就是粟裕。

毛主席紧紧攥住粟裕的手,动情的说道:

「我们的英雄回来了!欢迎你,粟裕同志!」

细算起来,两人自上次一别,竟有整整17年未见。

一番寒暄后,粟裕立刻随主席进入他的内室,然后便详细讲述了他要在中原地区打大仗的理由。

听完粟裕的话后,毛主席一针见血的发问道:

「如果给你这个机会的话,你能有多大的作为呢?」

「少则4个月,多则8个月,必定会歼敌五到十个旅。」

粟裕这句话等于是在向主席立「军令状」,主席听完满意的点了点头,随即同意了粟裕的想法。

为了帮助粟裕完成他的战略构想,主席给了他自由发挥的权力,将陈毅调往中野,由粟裕兼任华野的司令员和政委。同时主席还致电刘邓、陈谢大军,让他们尽全力配合粟裕的作战计划。

毛主席已经给粟裕搭好了舞台,剩下就看粟裕如何发挥了。

放眼整个战争年代,再没有第二个人受过粟裕这样的待遇,这其中除了主席的深明大义,更关键的因素是粟裕超凡的战略思想。

在充分掌握了战场的指挥权后,粟裕接连策划了豫东战役、济南战役,利用分割歼敌的战略思想,解放军在短短数十天的时间里便完成了歼敌19万的壮举。

按照国民党一个整编旅8000人来算,粟裕当初定下的目标是歼敌8万人,实际情况却早早就超越了他最初的构想。

不久后淮海战役爆发,粟裕再次展现了他「军神」的威名,解放军在66天的时间内实现了歼敌55万的壮举,一举摧毁了国民党在中原地区的统治地位。

若当初粟裕没有坚持他的想法,率军渡江南下的话,解放全中国的计划势必会推迟很长一段时间。

正所谓「千金易得,一将难求」,重用粟裕是毛主席最英明的决定,而粟裕则用一场场胜利回报他的信任。

也正是他们之间这种无须言说的默契,才让国民党的反动统治迅速土崩瓦解,才有了我们今天繁荣富强的中国。

看完毛主席和粟裕之间的这段故事,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