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57年,杜聿明之妻收到杨振宁家书后,历经千辛万苦回到大陆,坚

2024-01-28历史

57年,杜聿明之妻收到杨振宁家书后,历经千辛万苦回到大陆,坚决不再踏足台湾。

在您阅读本文之前,我们诚挚地邀请您点击一下

|作者|林画1957年,身在台湾的杜聿明妻子曹秀清注意到了蒋介石态度的变化。特别在曹秀清婆婆的葬礼上,杜聿明之妻曹秀清感受到了蒋介石给予的极高规格的待遇,这主要是因为曹秀清的大女婿杨振宁获得了诺贝尔科学奖。

蒋介石多次向曹秀清请求,希望曹秀清能把杨振宁从美国带回来,以便自己可以利用他。曹秀清对蒋介石的态度十分反感,但无奈之下,只能先答应下来。

同年,曹秀清收到了一封密信,看过内容后,曹秀清决定尽一切可能回到大陆,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回过台湾。那么,这封信是谁寄来的?

信中又说了些什么?它与身在大陆的杜聿明有何关联?

要回答这些问题,需要从头开始讲述。

曹秀清,1902年生于陕西米脂,父亲开明,幼时即请私塾先生教她读书写字,还让她学习诗文绘画,使她从小就明理懂事。

稍长,父亲常带她外出做生意,她坐在骆驼背上,穿梭于内蒙、山西和宁夏,这些经历使她的性格坚韧不拔,胆识过人。

到了适婚年龄,她提出对伴侣的两个要求:门当户对,有见识有思想。最终,杜聿明因其陕西米脂人身份,有地主家庭背景却并不纨绔,反而爱做生意,爱学习,成为有为青年而被曹秀清相中。

在父母的推动下,曹秀清与杜聿明相识,两人一见钟情。1923年,21岁的曹秀清与19岁的杜聿明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女方年龄稍大,这在当时并不常见,体现了他们作为新思想青年的独特之处。

一句俗话道出了婚姻的重要性,曹秀清和杜聿明就是最好的例证。结婚第二年,他们携手前往广州,杜聿明考入黄埔陆军军官军校,成为了黄埔一期的学员,曹秀清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此后,他们的感情日益深厚,事业也蒸蒸日上,杜聿明成为了黄埔一期的佼佼者,而曹秀清也一直追求进步,积极参与各种革命活动,展现出了卓越的才华。

然而,1927年,风云突变,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白色恐怖,曹秀清被迫离开广州,四处漂泊,经历了从香港到上海,最终落脚南京的艰辛历程。

杜聿明与曹秀清再次相聚在南京,他们发誓再也不分开。曹秀清担任杜聿明的贤内助,杜聿明的仕途因此一帆风顺,最终成为蒋介石的爱将。

曹秀清的仁慈和达济天下的思想对杜聿明产生了深远影响,使他在国民党内部成为一股清流。后来,他们帮助老乡高敏夫逃脱了国民党的抓捕,并赞助他去找组织。

在抗日战争期间,他们开了一家小工厂,免费或低价为背井离乡的人提供衣服。

杜聿明和妻子曹秀清情深意重,不仅相互支持,还会一起参与公益活动。在抗日战争期间,曹秀清对于丈夫的安全感到十分担心,甚至劝他不要去前线。

但杜聿明认为,天下有难,匹夫有责,他不能退缩。尽管如此,曹秀清依然支持杜聿明的决定。然而,杜聿明的英勇表现并未得到蒋介石的公正对待,解放战争后期,杜聿明的多次失败都与蒋介石有着密切的关系。

尽管如此,杜聿明仍然坚持自己的信念,为国家和人民奋斗。

在军旅生涯中,杜聿明经历了多次失败,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和高强度的工作,导致他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在前线,他多次病倒,甚至患上了严重的胃病和肾病。

1946年3月,由于日夜不休、过度劳累,他的旧病复发,被紧急送往医院治疗,结果他的左肾被切除,可以说失去了半条生命。

此外,他还患上了肺病等并发症,按理说应该修养一段时间。然而,蒋介石不允许他休息,因为国民党在东北的战局十分不利,他急需杜聿明这位救火队长来挽回战局。

同年4月初,杜聿明手术不到一个月,蒋介石就下令他立即前往沈阳。杜聿明被抬到沈阳,此事属于军事机密,直到后来曹秀清才知道。

曹秀清愤怒地前往南京总统府,想要找蒋介石理论,但蒋介石却使用拖延战术,以各种理由拒绝了她。最后,曹秀清无处求助,只能坐在总统府门口哭泣。

蒋介石担心事情闹大,只能勉强接待了她。

曹秀清请求蒋介石让杜聿明回来,因为杜聿明身体不佳需要疗养。她担心在战场上万一杜聿明发生意外,自己和年幼的孩子怎么办。

蒋介石笑着告诉曹秀清,他已经给杜聿明配备了最好的医疗资源,不用担心他的健康问题。而且,战事平息后,他会放杜聿明长假,让他去美国好好疗养。

至于曹秀清和孩子的抚养问题,国民党会负责所有费用,她可以放心。尽管曹秀清半信半疑,但她还是被蒋介石打发走了。

同样被糊弄的还有前线的杜聿明。1948年11月,杜聿明在东北彻底兵败,逃到了南京。刚到不久,蒋介石就命令杜聿明当徐州「剿总」副司令员,去解黄百韬之围。

杜聿明经过深思熟虑,对蒋介石提出了率领五个师解围的方案,虽然蒋介石最终只同意派遣两个师,但杜聿明还是决定赶往前线。

然而,在解放军的坚决阻击下,杜聿明不仅未能解围,自己反而陷入了困境。无奈之下,杜聿明火速前往南京,向蒋介石汇报情况,并请求救援。

然而,杜聿明在见到参谋长顾祝同后,抱怨蒋介石未能履行承诺增派军队,使得局势更加艰难。顾祝同表示,目前无法调动更多的军队,建议杜聿明采取阵地战,集中力量与解放军决战。

杜聿明对此感到失望,认为如果这样,不仅两个师可能无法保全,徐州和南京也会处于危险之中。

顾祝同半天没说话,最后他说:「那这样,我们可以安全退出吗?我们可以放弃徐州,出来打!」 杜聿明有些心痛地说:「如果我们放弃徐州,那我们的损失就大了。」

不过杜聿明话锋一转,然后说:「但这也是一个作战方案。被围困的人会牵制共军不少力量。我们先撤退,然后等大部队集结后,再做反攻,以解被围之势。」

顾祝同点头同意,于是把情况报告给了蒋介石。当天晚上,三人开了个小会,同意了刚刚杜聿明提出的方案。然而,即使他们的算盘打得很精,杜聿明最终还是兵败被俘。

杜聿明在被俘后成功组织突围,带领部队在12月1日顺利撤离,一路上几乎没有休息,相比之下,黄维却被解放军围困。

杜聿明在准备带领部队向永城前进时,收到了蒋介石的新命令,要求他停止撤退,转而返回解救黄百韬、黄维。虽然他知道这个命令可能会导致全军覆没,但他还是决定服从。

经过这次来回,国民党进一步丧失了有利的时机。 同月4日晚,部队再次赶往前线,但补给已经几乎消耗殆尽。

杜聿明向蒋介石请示空投物资,而蒋介石迅速回电,要求他们在6日之前攻击前进,并在攻击前进之前接收空投的物资。

然而,副将私下抱怨说,没有粮弹,部队无法进行战斗。这个预感很快变成了现实,杜聿明的兵团士气低落,厌战情绪日益严重,很快全线崩溃,几乎注定失败。

战区开始飘雪,因为缺乏冬衣,许多国民党士兵被冻死,解放军则开始展开人道关怀,派送棉衣和慰问品。很快,许多国民党士兵选择放下武器,投降的士兵从几个发展到整排、整连,甚至整个营,根据统计,十天里国民党一共投降了1.4万人,这支部队已经丧失了战斗力。

整整十天后,国民党才等到了空投,随着天上的「嗡嗡声」,一个个黄皮袋子落了地。士兵们喜出望外,以为是空投的物资,可打开一看,竟然是【黄百韬烈士纪念册】和南京国民政府的【救国日报】!

看来黄百韬已经阵亡,接下来就轮到杜聿明的兵团了!士兵们质问:「不是吃的!老子要吃饭!要这些干什么!」一些士兵边骂边把书册撕得粉碎。

杜聿明看了看,也把脸扭到一边,无可奈何。解放军大举进攻,杜聿明的兵团瞬间分崩离析,杜聿明被解放军活捉,他的军事生涯宣告结束。

曹秀清在南京焦急等待丈夫的消息,然而蒋介石却告诉她一个噩耗:杜聿明在战场上牺牲。蒋介石承诺会给杜太太相当丰厚的抚恤金,并让她去台湾作为烈士家属。

曹秀清相信了蒋介石,但到了台湾后才发现,抚恤金的事情已被蒋介石遗忘。为了生计,曹秀清只能帮人送报纸,养活一家七口。

由于家境贫困,孩子们甚至连饭都吃不上,更别提上学了。所幸的是,杜聿明昔日的战友们给了他们一些救济,孩子们也通过自身的努力,展现了出色的才能。

其中,老大杜致仁甚至考上了哈佛大学,令人感到欣慰。

(杜致礼和杨振宁)为了能让孩子进入高等学府,曹秀清不得不四处借钱。然而,还有1000美元的缺口。于是,她鼓起勇气去找蒋介石。

她的理由是为了孩子,这个理由足以打动蒋介石。蒋介石听了后,表示可以借1000美元,但需要在两年内归还。

第一年只能还500美元,而且需要杜致仁写下借据。 然而,杜致仁性格刚烈,他痛骂蒋介石。他觉得,如果不想借就不借,何必戏谑自己?

他的反抗方式是自杀,以此来表达对蒋介石和命运的抗议。这是一出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剧,让曹秀清痛不欲生。 就在万念俱灰之时,曹秀清接到了女婿杨振宁的来信。

这封信让她的生活有了转机。

曹秀清收到一封让她摸不着头脑的信,信中提到一个「老朋友」非常关心她和家人的安全。曹秀清通过分析和回忆,确定这封信的作者是自己的丈夫杜聿明。

于是她决定离开台湾,前去美国劝说杨振宁回台湾帮忙。她向蒋介石提出了这个想法,并表示如果需要,可以带上其他人一起去。

(1957年杨振宁获得诺贝尔奖)听到这个消息,蒋介石非常高兴,立刻答应了曹秀清的请求,但他也提出了一个条件,那就是曹秀清在美停留的时间不得超过半年。

在临行前,蒋介石嘱咐曹秀清,杨振宁的父母都在上海,你这次去美国,要以杨振宁岳母的身份,尽可能让他回到台湾,早日为党国效力。

曹秀清此行的真正目的是寻找丈夫杜聿明,不过她表面上还是要尊重蒋介石,于是她笑着说道,杨振宁没去过台湾,对台湾的情况不了解,我一定要好好向他介绍台湾的情况,让他能回来,为台湾建设出一份力量。

蒋介石信以为真,笑着说,很好,很好,那我就放心了。曹秀清到了美国后,很快和杨振宁、杜致礼取得了联系,但她并没有打算回到台湾,而是设法和杜聿明取得了联系,得知了他已经在北京定居、工作的消息。

曹秀清经历了四年的艰难历程,终于在杨振宁等人的协助下,从蒋介石的控制中逃脱出来,回到了北京与丈夫团聚。

她对返回大陆的未来有些担忧,但一下飞机,看到神采奕奕的杜聿明,她的心中顿时充满了安心。原来杜聿明在大陆受到了良好的待遇,不仅被委以重任,身体也得到了恢复。

曹秀清回国后,受到了周恩来夫妇的热烈欢迎,并在杜聿明的陪同下,考察了大陆的许多地方。她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对新中国的建设成就表示出由衷的赞叹。

杨振宁夫妇经常回大陆探亲,每次总理和杜聿明夫妇都在家中设宴接待他们。1973年,80岁的毛主席亲自接待了来自远方的杨振宁夫妇,并对杜聿明夫妇表示亲切的问候,这对夫妇感到非常荣幸,并将与伟人的合影挂在客厅里。

曹秀清晚年回忆,她感到庆幸自己做出了正确的决定,因为在大陆的生活是她人生中最幸福、最安稳的时光。她终于能在晚年享受与家人的天伦之乐。

1981年,杜聿明在病中,他最后的愿望是能看到他几十年未曾谋面的孩子,但他的孩子们被控制在台湾,无法见到他。

曹秀清致信蒋经国,期盼孩子们能前来看杜聿明最后一眼,然而蒋经国因担心他们一去不回而拒绝了。杜聿明在垂危之际对曹秀清说:「我死后,你哪都不要去,更不要去台湾,就在大陆定居,共产党待我不薄,我们不能忘恩负义。

我们在大陆虽无儿女,但政府会照顾我们的。」杜聿明离世后,国民党对他的子女们放松了控制。1982年前后,曹秀清与子女们在香港重逢,这是他们25年来的首次见面,母子相拥,泪如雨下,倾诉着离别的痛苦。

子女们考虑到母亲年事已高,邀请她回台湾居住,方便他们照顾她,但曹秀清拒绝了,因为她牢记丈夫的遗言,不想再离开生养她的大陆。

1984年,曹秀清逝世,享年82岁。她去世前散尽家财为家乡捐赠了许多书籍,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她都未忘记生养她的家乡。

杜聿明,作为蒋介石的铁杆忠臣,一直对他忠心耿耿,鞍前马后。然而,蒋介石却对他和家人的冷遇和欺骗,使得杜家心寒。

好在杜聿明夫妇在关键时刻醒悟,最终选择投向新中国的怀抱,享有了幸福的晚年。这一切都体现了共产党宽容、仁慈的胸怀,让人深深钦佩,也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