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他是国民党太子爷的第一心腹,却成为国军的叛徒,人民的英雄

2024-07-21历史

在一九四九年的四月,一支将近三四千人的国民党军队来到乌镇,他们的到访让小镇居民有些恐慌,有知道实情的人大喊道是叛军!快逃!这更加加剧了小镇居民的恐慌。所有人都门窗紧闭,忐忑等待着即将发生的事情。因为在他们的印象中,国民党军队蛮横无理,经常欺压百姓。但是在等了很久之后发现屋外并没有动静。有大胆的这才发现虽然这只部队士兵都疲惫不堪,但是却没有任何一个人强行侵扰小镇居民。后来打听才知这些人竟是「太子军」,也就是蒋经国直接领导的队伍。那他们突然来到乌镇究竟要做什么?为什么有人称他们是「叛军」呢?而与此同时,蒋介石在收到这个消息之后,痛斥爱子蒋经国,骂他用人不当,实在无能。蒋介石口中所说的「人」究竟是谁呢?为何能够引起蒋介石的极大愤怒呢?

不堪受辱 参军入伍

蒋介石口中的「人」所指就是贾亦斌,他可以算是蒋经国最为信任的人才,两人之间也因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但是我们发现,贾亦斌出生在一个贫寒家庭,一个是富家子弟,一个是穷小子,二人之间是如何相识的呢?

贾亦斌出生在一九一二年的湖北,在出生那年社会迎来了巨变。民国也在这一年建立了起来,社会上开始出现一些追求进步的变化。等到他在稍大一些的时候,父母咬着牙把他送进了当地的学校。自然而然就受到了三民主义以及革命党人的进步思想影响,正是有这些思想的影响才帮助贾亦斌走出了一条光明大道。

虽然贾亦斌只读书到十八岁,仅仅只有几年的时间。但是他却深受三民主义的影响,对后来的北伐军也非常欢迎,是一个积极追求进步的学生。这样读书的生活一直到十八岁。因为家里父母实在无力供养,他就向有钱的亲戚借钱以求解决学费问题,但是却遭到了亲戚的辱骂。

所以在十八岁那年,贾亦斌做出了人生中的一个重要决定。他在亲戚辱骂声中决定参军当兵,刚开始下定决心当兵是因为他想要自己养活自己,不再受到亲戚的冷眼。后来他报名参加了徐源泉的教导队。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正式接触军事学习,加入旧军队之中,他经常无缘无故遭到了长官的鞭打,但是他知道自己并不是个例。许多士兵经常遭到长官的鞭打,在那个时候他并不知道这就是旧军队的部分陋习。

可以说贾亦斌就在这样的旧军队逐渐成长起来,他也暗暗下定决心有一天一定要出人头地,做一个从不随意辱骂士兵的好长官。而在他参加军队不久之后,新旧军阀之间的大战就打响,这场战争不仅涉及的范围很广,而且非常激烈。

在这几场激烈的大战之中,贾亦斌逐渐积累起丰富的战斗经验,职位也不断得到提升。在抗战爆发之后,贾亦斌就希望自己能够来到抗日战场之中。所以随后就参加了国民党发起的几大会战之中。在这些战斗中,贾亦斌亲眼看到日寇的残忍无情,他发誓自己绝不做亡国奴。期间多次受伤,但是却始终坚持战斗在前线。

正是因为贾亦斌的热血抗战,他在国民党中的职位也一步一步得到提升。在抗战后期,已经被提拔到师参谋长的职务。此时贾亦斌还很年轻,能够得到这么快的提拔完全取决于自己取得的军功。虽然贾亦斌的职位提升非常迅速,但这段时期却并不是最快的时期。他即将遇到影响他一生的两个人。其中一个是断伯宇,另一个就是蒋经国。

和蒋经国初相识

在抗战后期,由于前线军队压力减小,所以贾亦斌称这段时期进考入陆军大学特别班学习,在这里他通过学习以及自己的总结,发表了许多先进的管理理论,这些理论在后来都成为蒋介石逃亡台湾之后的一直使用的理论。但是最重要的是,在这里他们结识了段伯宇。

段伯宇其实就是我党的红色特工,他长期潜伏在国民党之中,一面向我党提供重要情报;一面发现并且培养真正追求进步的革命青年。 此外他也是一位非常优秀的红色特工,再后来甚至得到了蒋介石的重用,在蒋介石的侍从室工作。但是他一直坚持自己的信仰,渴望新中国的建立。

他们二人在结识后关系越来越好,经常在一起讨论时局和对未来的看法。也就是在这段时期,贾亦斌的思想逐渐发生转变,渴望追求进步。而段伯宇在之后也成为了贾亦斌在革命一途中的引路人。

不久在抗战顺利结束之后,征战多年的贾亦斌本以为即将迎来和平生活。但是国民党内部却在大规模调集军队,准备参加内战。而毕业后的贾亦斌接到命令要求他立刻远赴山东,整顿军务,随时准备作战。

贾亦斌多年从军经历,他知道蒋介石此时调集军队就是为了将来的内战,和平建国的梦想就此破灭。虽然他无法阻止时代的发展,但是他却可以掌控自己。所以接到调令之后,他就选择拒绝。后来经人介绍来到了青年军复员处工作。

这个青年军其实成立于四四年,当时针对日军发起最后一击,也就是所谓的「一号作战」,而国民党所在的正面战场因此接连失利。国民党针对当时的两种情况,一是缺乏兵源,没有足够的军队和日寇对抗;二是没有高质量的军队,士兵素质很差。所以他们决定为了培养一批新的军队力量,招募组建青年军。

这支军队的组建消息传来,引起了有志青年的积极参与,很快就组建起一支将近十二万人的队伍。这支队伍几乎都是青年知识分子,所以蒋介石将培养新军的大权交给了蒋经国。但是因为抗日战争的顺利结束超出了蒋介石的预料,所以青年军就没有派上用场。

所以也就有了青年军复原管理处,而贾亦斌正好来到这里工作。正是这个缘故他结识了蒋经国,成为了他的部下。其实两人之间的年龄并没有差距很大,在加上贾亦斌在战场的表现非常勇猛,很合蒋经国的脾气秉性。

在这次两人共同工作中,贾亦斌针对军队和国民党内部的情况提出了预备干部的设想,他希望能够让真正的有志青年成为文武双全的人才。其实这一设想和蒋经国不谋而合,因为蒋经国在父亲身边多年,他发现国民党内部也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所以一心想要组建自己可用的班底,创造全新的国民党。

而这个时候,贾亦斌这样的人才出现,一方面蒋经国想要将他收集到麾下为其工作;另一方面去看,两人的脾气秉性很像,能够成为知己好友。所以在不断地相处过程中,蒋经国愈发信任贾亦斌,他的职务也因此不断得到提升。

甚至在四八年的时候,蒋经国主动辞去一把手,而提拔贾亦斌成为预干局一把手。年轻的贾亦斌可以说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连续提升,这样的提升速度当然是很少见的,何况贾亦斌总是在工作中和蒋经国闹矛盾。蒋经国不但丝毫不介意贾亦斌的行为,而且还顶着一些老资格的压力,担保他一定能够做好现在的工作。

其实我们可以看出来,这一时期贾亦斌和蒋经国两人之前不论是在公事还是私人情谊上都已经进入了蜜月期。公事上给贾亦斌破格提升,私事上蒋经国在贾亦斌结婚的时候,主动担任证婚人,并且在后国统经济崩坏的时候,大力援助贾亦斌。

贾亦斌面对蒋经国的知遇之恩,当然非常感动。因为在他眼中,蒋经国和其他的国民党高官是完全不一样的,他一心想要发现并且彻底解决国民党内的问题。对待贾亦斌又能够非常包容,完全不计较自己和他之间的一些矛盾。

所以贾亦斌一面抱着必须报答感恩蒋经国,一面也可以通过蒋经国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所以他下定决心要跟着蒋经国,帮助他趟出一条平坦的大路。他们这段情谊在黎明前夕虽然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但是即便四十年后蒋经国去世之后,贾亦斌也非常珍惜这段友谊,写下了【哭经国兄】的文章以此纪念。

黎明前的抉择

贾亦斌其实并没有被所谓的升迁所迷失,他其实在骨子里依旧是追求进步的。他以为蒋经国是真正地想要强兵富国。其他的一些恶习他天真地以为,自己会影响到蒋经国,从而能够让蒋介石做出改变。最终促进国内的形势向好的方向扭转。但是在蒋介石挑起内战之后,很多事情的发生让贾亦斌彻底认清蒋经国,两人最终走向了不同的道路。

蒋介石在内战中感受到巨大的压力,其中一个就是士兵不足。所以他就按照蒋经国的建议推行预备干部的计划。也就是贾亦斌提出并且推崇的方案。蒋介石最终计划招募将近十万名学生,进入军队「学习」。

但是,其实这和贾亦斌提出的方案是完全不相符合的,因为他提出的这个方案其实就是针对外来侵略者若再次入侵,才提出的,在大战爆发后可以随时被国家使用,让这些年轻人促进和平。但是蒋介石却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一心将这些年轻人用于战争,甚至只是做一些战争的炮灰。这不禁让他大感失望和痛苦。

贾亦斌对这件事情虽然非常不满,但是也不好因此发作。但是随后又发生了几件事情让他和蒋经国彻底决裂。一件事情是在四八年,贾亦斌收到蒋经国的命令,要求他去台湾的青年军之中调查一起非常严重的走私案件。

这一案件本来是非常小的,按理说处理起来也是非常简单的。但是贾亦斌在处理的过程中感觉阻力重重,几乎无法推进。这起案件在背后牵扯到许多国民党高官的利益,无奈之下最终只能放弃。也就是从这一刻起,他感觉到国民党内部的黑暗是不可根除的,至少他是无能为力的。

在之后,蒋介石面对国民党军队快速失败的局面,又让蒋经国成立了全新的组织。这一组织就是铁血救国会,也就是用铁血手段处理国民党目前所面临的危机打。而贾亦斌确认为这样的组织只会让国民党内部更加混乱。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蒋经国,虽然蒋经国表面上并没有说什么,但是从这时候起,他就对贾亦斌的不理解有些不满,甚至对他的身份有些怀疑。

贾亦斌在蒋介石挑起内战后,就逐渐对日渐崩坏的国民党失望至极,此外越接近国民党党的权力中心,愈发感受到国民党内部的黑暗。他唯一留在国民党的原因就是因为蒋经国。他将希望全部都寄托在蒋经国身上。

其实在许多方面,他们两人的许多见解是一致的。比如说在国统区应该让物价回归到正常水平,那些贪官污吏需要及时清除,限制四大家族的发展,只有真正做到这些才能够扭转局势。贾亦斌也多次用朋友的身份,去劝解蒋经国,若想要真正解决这些事情,就一定不能犹豫,一定要果断。

蒋经国岂能不知道这些道理,但问题是一边实实在在的就是涉及到他们家族的利益;一面就是国家民族大义。这让他非常难以选择,他在内心总是难以作出决定。直到随着蒋介石在前线用兵失败,这就更加让国统区的矛盾加深。蒋氏王朝的崩塌似乎就在眼前,所以蒋经国下定决要到上海进行经济改革,试图挽救局面。

蒋经国的这一举动和决心让贾亦斌重新唤起希望,蒋经国刚到上海就开始出手整治打,并且还抓了四大家族的人。他的这些的措施一度让面临崩溃的上海经济重新散发生机,但是没过几个月的的时间,蒋介石就感受到四大家族带来的压力,让蒋经国立刻叫停。

其实在这个时候,就是考验蒋经国的时候,他在上海挣扎很久之后最终黯淡离开。这也就意味着蒋经国的经济改革就这样无疾而终,而他最终在民族大义和家族利益之间选择了后者。贾亦斌时刻关注着蒋经国在上海的行动和经济改革,一开始以为蒋经国最终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但是没想到到最后还是回到了蒋介石的身边。

这件事情的发生让贾亦斌彻底认清现实,他发现蒋经国是根本无力和蒋介石对抗的,父子二人最终也只能够同流合污。他想要的国家并不是这样的,他多年从军抵抗外来侵略者,让他对祖国的贫困和羸弱是非常痛恨的,他希望在自己和全民族的人一起努力,创造出和平富强的国家。而自己依靠的蒋经国是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国民党更加做不到这一点。所以他选择彻底和蒋经国决裂,寻找救国救民的新出路。

「太子军」起义

在四八年底,蒋介石的军队已经基本溃散,但是他幻想着隔着长江天险,划江而治。而此刻的贾亦斌正在和当年的同学段伯宇商量寻找新出路的问题,他们认为必须要自己掌握一一支的武装力量,并且尽快和我党取得联系。但是其实这是段伯宇对他的一个考验,因为段伯宇一直都是我党的红色特工。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贾亦斌迎来了一次机会。蒋介石根据自己在长江的作战计划,需要在南京一带招募并且训练一批新兵。贾亦斌立即向蒋经国请求,自己可以训练新兵,并且制定了一份详细的新兵训练计划,不久后就得到了蒋经国的批准。

贾亦斌作为预备干部处的一把手,此次又获得了招募新兵的方案,所以他就开始了自己真正的计划。他通过招募将近的四千多名有知青年加入到这支队伍之中,他其实对每个士兵都进行了严格的考察,只有真正追求光明和进步的青年才能进来,他要把这只队伍也就是蒋经国直接领导的「太子军」培养成最后给蒋氏王朝的最后一击。

所以他对这支队伍非常用心,特别是思想教育上的工作。他必须能够让这只部队在关键时刻能够听他的,不受制于国民党的约束。其次就是在日常的训练和为他们分配了最新的武器装备,提高他们的战力。

而蒋介石此时因为李宗仁等人的逼迫,只能够宣布下野回到老家溪口。而贾亦斌这只队伍也奉命调动到嘉兴地区。嘉兴地区可以算是真正的国民党核心区域,为了能够保证这次起义顺利进行,段伯宇告诉他红色特工的身份,而贾亦斌也在这一时期加入到我党之中,所以这次起义的策划会有我党组织的协助。

贾亦斌认为这场起义是必须的,因为在蒋介石的内部起义,一定可以震慑住蒋介石,让他感受到巨大的压力。此外可以打乱蒋介石在嘉兴地区的军事部署,让本就军心涣散的国民党军队更加无所适从。这样从大局上一定会影响到蒋介石划江而治的计划。

在四九年的四月份,准备妥当的贾亦斌就率领这只部队进行起义,这也就是后来的著名的「太子军」嘉兴起义。可想而知,蒋介石知道这个消息之后有多愤怒,因为贾亦斌一直都是蒋经国的人,可以算是一手提拔起来的,但是此刻却选择了起义。这让蒋介石非常生气,并且痛骂蒋经国无能。

发完脾气之后,蒋介石就开始调集大军进行围剿,并且悬赏无五千银元悬赏贾亦斌。其贾亦斌带着战士们一路冲出乌镇,开始向我军的游击根据地方向前进。蒋介石对这件事情非常关注,派出了高于贾亦斌几倍的兵力一直围追堵截。贾亦斌只能怀率着部队一边后撤,一突围。在当时的情况是非常残酷的,敌人向疯了一样追击贾亦斌起义部队,这只部队在来到根据地的时候只剩下几百人。

为此贾亦斌是非常痛心的,他表示自己没有好好带好这支队伍,让许多青年战士丧生于蒋介石的虎口之下。虽然嘉兴起义在军事上是失败的,但却在对蒋介石的影响上是非常成功的。在来到根据地后,贾亦斌短暂地休养过后,就开始投入到紧张的解放事业之中。

在蒋介石逃亡台湾之后,贾亦斌就大力号召国民党军官要迷途知返,不要再做无谓的的抵抗,通过之后的学习他坚定了自己的信仰,在之后的岁月里从来没有过动摇,因为只有我党能够让他看到当年的理想是如何一步一步实现的。

在一九八九年,贾亦斌和嘉兴起义中的骨干人员重新回到嘉兴,他们再次感受到当年的青春热血和那群起义青年的怀念。他回望自己的一生,前半生一直生活在旧时代,而后半生却被我党拯救,来到了新时代。这也让他能够实现当年的梦想奠定了基础,他希望新中国能够越来越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