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蒋军占据东北,杜聿明带领的七个军,都是哪些?十大主力占五个

2024-04-10历史

1945年10月6日,经历了五华山三日的艰苦围困后,龙云在何应钦与宋子文的共同保证其安全的前提下,搭乘飞机前往重庆,结束了他在云南的统治时期。

抵达重庆之后,龙云被蒋介石召见。蒋介石在会见时推脱称,杜聿明擅自指挥昆明的国民党军队包围五华山,承诺会对此事进行处理。

杜聿明

尽管这一切都是蒋介石指派杜聿明所为,但最终还是杜聿明一个人承担了所有责任。10月16日,蒋介石发布命令,指出「杜聿明在云南的处理方式不当,命其撤销职务进行调查。并指派关麟征为新的云南警备总司令。」

当时,有计划将关麟征派往东北担任保安司令长官的职位,这让关麟征非常高兴。然而,令他感到失望的是,他被任命为云南警备总司令的正式文件还未下发,而杜聿明已在18日被任命为东北保安司令长官。

关麟征和杜聿明都是黄埔军校第一期的学员。早期,当关麟征担任第25师师长时,杜聿明曾在他麾下担任旅长、副师长。1939年,当关麟征晋升为集团军总司令时,杜聿明才刚刚被任命为第五军的代理军长,这是由新编的第11军改组而来。

然而时过境迁,此时的杜聿明在蒋介石心目中的地位已经超越了关麟征。在决定谁将率军北上占领东北时,蒋介石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杜聿明。

国民党军队在北上占领东北期间,派遣了七个军:新一军(军长孙立人)、新六军(军长廖耀湘)、第13军(军长石觉)、第52军(军长赵公武)、第71军(军长陈明仁)、第60军(军长曾泽生)、第93军(军长卢浚泉)。

尽管就兵力而言,与后来国民党军在陕北战场和山东战场的主要攻势相比,东北的国民党军队人数上的优势并不突出,但如果评估其精锐程度,这七个军队的战斗力均非常强大,可以说都是国民党军中的精英。

滇军中的精锐部队——第60军和第93军

卢汉

在这七个军队中,第60军和第93军虽然被视为杂牌军,但实际上都是滇军中的精锐部队。滇军的第60军是在全面抗战爆发后,由「云南王」龙云调集滇军主力组建的,首任军长为卢汉。该军成

立之初,兵力超过四万人,由于装备了大量法式轻武器,其火力强度超过了当时的大多数杂牌军。

第93军最初是国民党中央军的一个番号,1945年4月,原93军番号被撤销,不久之后,滇军组建了新的第93军。

这两个军队后来被纳入卢汉指挥的第一方面军。日本投降后,他们随卢汉进入越南接受日军的投降。由于在接受投降时缴获了大量日军装备,第93军主要使用日军装备,其火力并不弱;而第60军除了接收了一部分美军装备外,也缴获了大量日军装备,其火力超过了第93军。

这两个滇军部队,无论是在火力、战斗力还是兵力(第60军超过3万人,第93军超过2.8万人)方面,都不仅仅是杂牌军可以比拟的,甚至超过了国民党中央军的普通部队。

第60军一直是滇军的头号主力。1948年10月17日,在军长曾泽生的带领下该军起义,后被改编为解放军的第50军。第93军在锦州解放战役中被击溃,原军长卢浚泉(此时已升为第六兵团司令官)及新任军长盛家兴被俘。

在蒋介石指挥的军队中,「五大主力」包括了两个极具盛名的部队,它们是新一军和新六军。这两支军队连同第五军、整编的十一师(即十八军)、整编的七十四师(即七十四军)共同构成了蒋军中的精英力量。

新一军和新六军作为装备精良的美械部队,在装备和火力上毫无疑问属于最为强大的。在蒋介石的各部队中,部队的兵力存在较大差异,一个拥有二万多人的军队已经算得上是精锐部队了,而拥有一万多人的军队则比较常见。新一军和新六军最初进驻东北时,每个军队的人数大约在3.5万左右,其规模在当时蒋军中属于非常突出的。虽然有观点认为后来整编的军队人数更多,但需要明白的是,国民党军队在整编后,军队被改编为师级单位,因此这些整编后的部队其实相当于较小的兵团。

廖耀湘晋升为第九兵团司令官后,新一军和新六军被纳入其指挥下,随后与廖兵团一起被击溃。

新一军中有其特殊性,当陈诚担任东北行辕主任时,他创新地对部队进行了扩编,其中包括将新一军的骨干力量新38师独立出来,并以此为核心组建了新七军。1949年10月19日,新七军的官兵放下了武器,向解放军投降。

由于新38师的分离,当廖耀湘兵团被认为拥有蒋军「五大主力」中的两支时,许多人对此并不认同,因为此时的新一军已名存实亡。

在蒋军的「十大主力」中,有这三支值得一提:

关麟征是52军的资深军长,同时也是杜聿明的老部队。杜聿明早期在该军的基干部队25师中担任过旅长和副师长。

关麟征指挥的52军在抗战的初中期非常出名,特别是在台儿庄战役的反攻阶段,汤恩伯兵团的主攻部队正是52军,关麟征因此获得了「关铁拳」的称号。

52军的战斗力颇为出色,有观点甚至将其视为蒋军的第六大主力。虽然这种看法略显夸张,因为在进入东北之时,52军仅部分更换为美式装备,其装备水平并不如全美械的71军和13军。

有一个观点提到,52军在辽沈战役的后期,在时任军长刘玉章的领导下,成功从营口突围。这个说法部分真实,刘玉章确实带领一个半师的兵力逃离,但是,52军的基干部队25师在新开岭战役中已被击溃,刘玉章带领的部队大多数是后补的新兵,并不能称之为主力的逃离。

71军下辖的三个师(即36师、87师、88师)连同教导总队,在淞沪会战中被誉为「四大德械部队」。虽然这三个师在经历了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武汉会战后几乎损失殆尽,但能将师编号保留在同一军队中,足见蒋介石对此军的重视。

相较于52军的部分美械化,71军则完全装备了美式武器。尽管与新一军、新六军的差距明显(主要在重型武器上),但其战斗力远超大多数蒋军部队。71军在辽沈战役中,同样随廖耀湘兵团一并被消灭。

13军也是一支全美械化的部队,作为汤恩伯的老部队,它是蒋军中的精英之一。在蒋军进入东北的七个军中,除孙立人外,13军军长石觉和杜聿明的关系尤为糟糕,最终两人关系恶化到了对立的地步。石觉通过其老上司汤恩伯的关系,摆脱了杜聿明的控制,前往热河。

在平津战役中,13军在从承德撤退至北平的过程中,部分兵力被歼灭,残余部队在北平接受了改编。

将52军、71军和13军进行战斗力排序无疑会引发争议(特别是52军与71军之间),但如果要在蒋军嫡系部队中列出「十大主力」,这三支部队绝对能名列其中。

杜聿明担任东北保安司令长官后,指挥着这七个军的蒋军部队勇猛地占领了东北地区。有人根据兵力简单判断,认为东北的蒋军在数量上并没有明显优势,因此压力并不大。

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这七个军中没有一支战斗力弱的部队,其中四个是全美械化部队,「五大主力」占了两个。如果要在蒋军嫡系中排出「十大主力」,那么这五个部队肯定能够入选。虽然胡宗南拥有「四十万大军」,但从战斗力来看,实际上并不如杜聿明手中的这七个军。

因此,观察辽沈战役时,不能单纯看到东北解放军的势如破竹,实际上一开始蒋军是占有优势的。能够在劣势中逐步逆转局势,最终解放整个东北,东北解放军的首长和官兵都经历了艰苦的战斗,取得的胜利来之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