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中央军主力撤退,抛下10万杂牌断后,干脆起义让路,谁都走不了

2024-02-02历史

1949年末,国民党在中国大陆仅剩一隅之地,数十万残兵败将在川西平原聚集,妄想和解放军进行最终的决战。

其中,中央军是蒋介石的精锐部队,而解放军的进攻如同雷霆万钧,迅速在川西将他们包围。

1949年末,国民党反动政权的统治即将终结。10月1日,北京举行了盛大的开国大典,毛主席在天安门上庄重地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标志着国民党反动政权的终结。

随着解放军的二野大军向大西南地区进军,国民党掌控的最后一片大片地盘,只剩下大西南地区。面对如此局势,蒋介石命令心腹爱将胡宗南率领10万多军队,放弃秦岭防线,快速退守川西。

蒋介石希望胡宗南的这支嫡系兵力能在川西整合其他国民党残部和地方军阀部队,与二野大军在川西平原上决战,以保住大西南这块最后地盘。

而原本坐镇重庆的蒋介石,眼看解放军快速逼近,不得不撤离重庆,飞往成都。在成都,他大肆吹嘘自己的战略撤退是为与共军在川西平原上决战做准备,不愿被外界认为是临阵脱逃。

在川西平原上,除了胡宗南的三个主力兵团外,还有其他从各地败退归来的军队。这些军队加在一起共有30多万人,包括大约8个兵团和20多个军。

蒋介石在成都召见了胡宗南等川西诸军将领,鼓吹他们在川西与共军决战的有利条件和重要意义。蒋介石准备任命胡宗南统揽川西军政大权,指挥汇集在川西的各支部队。

然而,胡宗南对此感到困扰。他在一线带兵,亲眼见识过川西诸军的实力。他知道,这些军队的底细并不如他们表面上看起来那么强。

胡宗南是蒋介石的得力干将,他的部队是嫡系中的嫡系。在解放战争的几年中,虽然他的部队频繁遭受我军的打击,但他们的装备和兵员都优先供给,实力保存最为完整。

尤其是他的几支主力部队,如第一军、第三军、第三十八军和第六十五军,一路退守归来时都没有经历过大的战斗,元气未丧,兵力充足,武器精良,尚有一战之力。

胡宗南的各级军官都是他多年的黄埔嫡系将领,他们对蒋介石忠诚无比,军队的稳定性也极高。

因此,蒋介石视胡宗南领导的这十余万嫡系军队为大西南地区的军事支柱,有了这支部队的支持,他才有勇气与共产党在川西进行决战。

然而,胡宗南与人民解放军多次交手后,虽然他知道自己的军队相对于国民党杂牌军更为精锐,但与人民解放军相比仍显得不足,因此他不敢直接与人民解放军对抗。

在川西,各种势力混杂,国民党的军队有罗广文的第十五兵团、陈克非的第二十兵团、杨森与杨汉烈的第二十军、孙震与孙元良指挥的第十六兵团、朱鼎新的第三兵团、郭汝瑰的第二十二兵团,这些军队都曾经被解放军严重挫伤,编制不全,战斗力较低。

再加上四川地方军阀部队刘文辉部第二十四军、邓锡侯部第九十五军,他们长期以来被视为蒋介石的「炮灰」,装备落后,且有许多士兵吸食鸦片,战斗力极弱。

除了胡宗南的部队,其他军队士气低落,军官们或想逃离,或私下与共产党联络,意图起义,军心不稳。

因此,胡宗南以双方兵力差距悬殊、川西地势无险可守为由,向蒋介石建议,不要在川西与解放军作战,而是将部队转移到康滇地区,利用险恶的地势进行抵抗。

蒋介石对于自己坐拥大军,却无法保住川西这块地盘,感到十分愤怒。他寄希望于世界局势的改变,希望通过在川西击败解放军,保住大西南,然后等待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借此机会反攻大陆。

然而,他的这个美梦并没有实现,他无法接受其他不同的意见,顽固地坚持要求胡宗南在川西进行决战。然而,解放军已经开始了向大西南的进军,这让蒋介石感到十分困扰。

解放军在东、南、北三面向川西国民党军发起大规模围歼战,很快就消灭了剩余的敌人。在川西的国民党军陷入了解放军的三面包围。

面对无法阻挡的大势,作为四川地方军阀部队代表的刘文辉和邓锡侯秘密离开成都,并在彭县公开反蒋,云南昆明也正式宣布脱离国民党阵营,投向中共。

这些反正的军队堵住了川西等部西撤的通道,使得川西的国民党军队成了瓮中之鳖。在这种形势下,蒋介石被迫逃往台北,但他依然不愿放弃大西南,因为这意味着他在大陆的彻底失败。

在登上飞机逃亡前,他命令胡宗南在成都与解放军决战,等待国际形势变化。他还宣布由参谋总长顾祝同兼任西南军政长官,胡宗南任西南军政副长官代行长官职权,统揽西南军政,指挥在西南的所有国民党军队。

顾祝同作为西南军政长官,和蒋介石一起逃往台湾,只留下胡宗南在成都。就这样,大西南这块烫手的山芋,落到了胡宗南的手中。

「胡宗南在接任西南军政长官公署代长官的职务时,内心十分犹豫和迷茫。虽然蒋介石要求他在成都坚守并决战川西,但由于对解放军的恐惧,他没有勇气和解放军进行激烈的对抗。」

胡宗南不敢违抗蒋介石的命令,只能硬着头皮进行保卫成都的军事部署。解放军在川西平原发动猛烈攻势,三路军队从不同方向对胡宗南形成包围。

从重庆西进的二野三兵团已经攻占邓睐、大邑,与刘文辉起义部队会合,阻断了胡宗南西退的路线。

而从贵州入川的二野五兵团则一路攻占了宜宾、乐山、峨眉和眉山等地,切断了胡宗南从成都经乐山退往西昌的路线,双方已经隔河相望。

解放军十八兵团攻克川北天险剑门关,直逼成都外围。川西成都的国民党军队已被解放军重重包围,覆灭之日已经近在眼前。

胡宗南未曾料到解放军行动如此迅速,他根本来不及调动军队进行有效抵抗,此时他已顾不上蒋介石坚守成都的命令,紧急向台湾请求放弃成都,率部突围。

眼看川西局势已无法挽回,台湾的蒋介石也只能惋惜不已,最终他还是接受了胡宗南的请求,同意他率部突围。

在蒋介石的批准后,胡宗南立即开始了突围的军事部署。成都周围的军事形势已经无法挽回,整个大西南都可能落入共产党的手中。

他们唯一的出路就是退往四川盆地的边缘,靠近西藏的西昌地区,在那里还有一丝生机。在川西的部队中,除了胡宗南自己的主力部队外,还包括罗广文的第十五兵团、陈克非的第二十兵团和孙元良的第十六兵团。

面对这些部队,胡宗南开始考虑:解放军已经将成都三面合围,从任何方向突围都非常危险,一招不慎就可能走上不归路。

那么,如何保证自己主力部队的安全呢? 胡宗南立即想到了利用非主力部队吸引火力,掩护自己的主力部队撤往西昌的方案。

他打算安排非主力部队向相反方向突围,这样解放军的火力就会集中在他们身上,自己的主力部队就可以从容撤退了。

至于那些非主力部队的生死,胡宗南并不在意。在他看来,现在留下的这十几万杂牌部队早就没有战斗力,而且军心不稳,把他们推出去送死,还能为自己的主力部队争取突破的时间,简直是废物利用的最佳方案。

胡宗南制定了分批突围的军事计划,要求罗广文的第十五兵团和陈克非的第二十兵团向东突围,吸引解放军主力。同时,孙元良的第十六兵团部署在成都以北,阻挡解放军北进。

胡宗南的第五兵团和第十五兵团则在这些杂牌部队的掩护下,顺利向西进发,突围出成都后转进西昌地区,建立反攻基地。

尽管这个计划看似周密无懈,但胡宗南还需要说服这些非嫡系部队去冒死执行。他向罗广文和陈克非承诺,突围后可以转向贵州,再向云南边境转进,等待国民党反攻大陆。

然而,这些空洞的承诺并不能蒙蔽这些非嫡系部队的双眼,他们看穿了胡宗南的企图,只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嫡系部队。

这样的部署激起了官兵们的不满,军心不稳。

胡宗南自以为万无一失的部署却让他误了最佳的突围时机,他先一步离开成都飞往西昌,但他却未能如愿在西昌接应他的部队。

由于恶劣的天气,他的飞机无法在西昌降落,只好降落在海南岛上。这个消息的传出,无疑让人心浮动,尤其是在他撤离后,那些一直被当作炮灰的杂牌部队更是人心惶惶,不再愿意为腐朽的国民党政权卖命。

在这种情况下,第十六兵团率先起义,一些军官们与共产党取得了联系,并在1949年12月21日通电起义,而兵团司令孙元良只能带着警卫团逃走。

罗广文将军的第十五兵团和陈克非的第二十兵团是胡宗南的主力,他希望用这两个兵团来分散共军的火力。罗广文将军是这两个兵团的统一指挥者,他在黄埔军校曾担任过少校教官和军官队长,并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色。

他以正直和专注军事而闻名,从不涉足政治。然而,由于他对国民党腐败的不满,他曾为民众发声,这引起了蒋介石的不满。

罗广文将军对蒋介石和国民党政府已经失去了信心,他并不愿意为了胡宗南部队的突围而率部送死。在他的战友和下属们的劝说下,他最终同意通电起义。

在川西战场上,胡宗南留下的嫡系兵团被起义的杂牌军击败,他自己也被迫逃往海南。之后,他试图在西昌建立反共基地,但解放军很快就开始进攻。

他的残兵败将四处逃散,而他自己也灰溜逃出了大陆。胡宗南自以为的精明其实只是暴露了他的蠢笨和胆小怕死。他试图让10万杂牌军作为炮灰,但这些杂牌军却选择起义反抗,最终让蒋介石的部署成为了一场笑话。

国民党以蒋介石为首的那些人,都是自作自受的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