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中国远征军: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

2024-01-31历史

1

1942年的早春,中国抗战的大后方,滇缅公路上突然尘土飞扬。一时间,旌旗飘飘,如龙腾九天。一支浩浩荡荡的中国军队,宛如一条绵延天际的灰色巨龙,从云南启程,雄赳赳、气昂昂地踏上了缅甸境内的征程。

这支英勇的队伍,是由第五军、第六军和第六十六军组成的中国远征军,共计九个师、十万人之众。他们是我们民族自甲午战争以来,第一批跨出国门与外敌抗争的勇士。而这一次,他们的对手,仍旧是那个曾给我们带来深重灾难的日本。

彼时,中国本土的抗战烽火连天,内忧外患。那么,为何我国还要在如此艰难的时刻,派遣精锐之师赴缅甸战场呢?这背后,实则是日本对华战略封锁的远征军之源。自1938年武汉会战结束以来,深陷中国战场的日本军队已无力再发动大规模的攻势。此时的日本,急于抽调兵力前往太平洋战场,遂绞尽脑汁地迫使中国政府屈服。

为了将中国困死,1941年东条英机纠集了10个师团的兵力,东起浙江宁波南至雷州半岛,发起一连串封锁战,将中国对外海上通道全部堵死。

至于陆上,日军先是攻取越南,切断中越铁路,之后又进入缅甸,目的只有一个——切断中国的所有对外通道,彻底困死中国。

缅甸是英国的殖民地,对英国人来说,当时的缅甸只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印缅省,仅仅对印度构成外部屏障,但对于1942年的中国来说,缅甸是通往外部世界的唯一通道,关乎中国抗战大后方的安危。一旦滇缅公路被切断,仍然处于农业国的中国将彻底失去外援,陷入无法补给的困境。

1941年冬,在中美英军事联席会议上,蒋介石对西方记者宣布,中国将组织远征军入缅作战,中美英三国成立盟军联合指挥中心。


2

远征军,中国军队中的精锐之师,如同破晓的曙光,照亮了那黑暗的年代。其中的第五军,更是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引领着中国军队的雄心壮志。这支以戴安澜师长为首的200师,他们装备精良,士气高昂,每一次出征都如同一部英勇传奇,令人敬仰。
在昆仑关战役中,戴安澜以黄埔三期生的身份,展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他率领200师大破日军,击毙日军少将旅团长中村正雄,为中国军队赢得了荣誉。然而,1942年的同古战役,却是他们面临的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
同古,一个战略要地,日军第55师团下属的两个联队朝这里扑来,兵力是200师的四倍。敌人的飞机在空中盘旋,重武器掩护下,日军连续猛攻。然而,200师毫无畏惧,他们凭借着顽强的毅力,一次又一次击退日军。
然而,在这艰难的时刻,200师的英勇气概却遭遇了猪队友一样的英国军队。缅甸的英军士气低落,一心只准备后撤保存实力。面对日军的包围,远征军后续部队未能如期抵达。戴安澜眼见形势严峻,深夜写给妻子王荷馨一封遗书,信中说:「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为国战死,事极光荣。」
为了保存战力,200师不得不突围。在戴安澜师长的指挥下,全师顺利突围,连一个伤兵都没有扔下。日本人占领了一座空城后才发现,他们面对的是一支如此坚韧不拔的队伍。同古战役虽然从战略上看意义不大,但200师的英勇奋战给西方国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同古之战扭转了西方对中国军队的歧视和偏见。从此以后,他们再也不能小觑这支曾经被视为破烂叫花子军队的中国军队。200师的英勇事迹,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


3

4月17日,缅甸仁安羌上空浓烟滚滚,火光冲天,大地颤动,仿佛末日降临。这是仁安羌油田爆炸引发的灾难景象。日军占领仰光后,兵分三路继续侵略,其中左路被戴安澜的200师阻挡于同古,右路则势如破竹,英军节节败退,连续放弃重要阵地。
仁安羌油田是缅甸的能源心脏,年产石油百余万吨,日军对此觊觎已久。为了避免油田落入日军之手,英军在撤退前引爆了油田。然而,日军33师团迅速反应,采用迂回战术切断英缅军第一师的后路,将其7000人和100多辆辎重车辆包围在仁安羌。
就在英军陷入绝境之际,孙立人38师麾下的113团团长刘放吾接到了救援命令。他迅速制定突袭计划,亲自率领两个营偷渡到仁安羌大桥南岸,直逼日军炮兵阵地。这场战斗是出乎日军的预料的,他们没想到中国军队会如此勇猛地主动发起攻击。
在酷热天气下,两军展开了激烈的拉锯战,阵地失而复得,战斗进入了白热化。激战一天后,包围圈外的日军开始溃败,放弃了阵地。
这场仁安羌大捷在历史上或许名声不显,但它却是一个震惊世界的战役。113团以800多人的兵力击败了数倍于己的日军,成功救出十倍于己的盟军,创造了一个战争奇迹。

1992年仁安羌大捷50周年时,撒切尔夫人访美。在芝加哥的卡尔登酒店,撒切尔夫人拜访了坐在轮椅上的原113团团长刘放吾。撒切尔夫人动情地对刘放吾说道:「老将军,您当年不但解救了七千英国军人的性命。想想看,这些人,现在都已经到了第三代、第四代了,他们的性命都是您救的。」


4

然而,仁安羌大捷的喜悦并没有持续多久。局部战役的胜利,也无法掩盖盟军指挥系统的混乱。尽管中国远征军将士浴血奋战,上下用命,但盟军内部的分歧和矛盾日益显现——盟军方面,指挥官史迪威与杜聿明矛盾不断,英军畏敌如虎时刻准备跑路,远征军原本策划的几次会战计划一次次泡汤。

远征军将领在回忆录中曾说,关键问题出在英国人不仅无意参与缅甸会战,而且不「愿意看到中国军队在缅甸打胜仗,制造出使中国人有赖在缅甸不走的理由」。此时的英军司令是新到任的亚历山大。

这位亚历山大倒也不是无名之辈,他曾在欧洲指挥了著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把几十万英国士兵撤退到英国——丘吉尔把他派到缅甸来,目的也就很明显了。仁安羌大捷后,当孙立人准备反攻日军时,亚历山大却认为缅甸已守不住,打定了主意撤退到印度去。

这位撤退将军违背中英共同作战计划,在没有通知中国友军的情况下擅自撤离。孙立人无奈,只好连夜撤出仁安羌,在后掩护英军撤退。局势不断恶化之下,远在重庆的蒋介石意识到情况不妙,连夜电令远征军放弃原来的会战计划,改为纵深防御,御敌于国门之外。防御的目标,是位于缅甸北部的战略要地腊戌。

相比于盟军指挥系统的一团乱麻,此时的日军却进展迅猛,如同一股泥石流快速推进,日军的目标,也是腊戌。几天之后,一个最坏的消息还是传来:日军在短时间内完成了千里大奔袭,先于远征军占领了腊戌。再接着,另一处要地密支那也被日军抢先攻占。

这一连串的坏消息意味着远征军回国的退路被切断了。远征军陷于绝境,面临的当务之急是如何逃出日军渐渐成形的包围圈,免于被全歼的命运。

5
史迪威率领司令部及部分远征军,开始朝印度方向撤退。而杜聿明率领的第五军,在日军分割包围之下,唯一的回国通道,只剩下野人山。

野人山位于中印缅交界处,树木遮天,藤草弥漫,终年不见天日,毒蛇、疟蚊、蚂蟥遍地,并传说有野人出没。这里成为中国远征军最大的噩梦。

进入野人山之前,远征军不得不抛弃汽车、战炮等重装备,轻装上路。出国前蒋介石送给杜聿明一瓶价值上万美金的红酒,他一直舍不得喝,这时取出来与将士共饮,因为这次他们将要穿越的,是九死一生的野人山,每个人都要面临生与死的考验。

热带原始森林凶险异常,对远征军雪上加霜的是正好遇上缅甸的雨季,山洪时而爆发,将士兵席卷而走,军队制作的简易木筏也不断被冲走。更为致命的,是遍布森林的毒蛇野兽、蚂蚁蚂蟥等,士兵被虫蚁叮咬后,破伤风、疟疾等传染病开始在军队中流行。

一个士兵一旦发高烧昏迷,被虫蚁侵蚀,大雨冲刷,几小时便化为白骨。远征军因此死伤累累,沿途白骨遍野惨不忍睹。这是一条地狱般的行军之路。杜聿明在途中患上了回归热,昏迷两天不省人事。

200师的遭遇更为不幸,他们在撤退途中遇到日军埋伏,师长戴安澜被日军机枪打中,身负重伤。手下官兵轮流用担架抬着他,艰难奔波于高山密林之间。

然而在距离国境线仅三四十里的地方,戴安澜心力交瘁,终于伤重去世,年仅38岁。200师将士按照他遗愿,将他遗体抬回国内。最终走出野人山回到国内的远征军,仅剩下三万余人。

6

在抗战时期,有一句振聋发聩的口号响彻云霄:「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那是1943年的记忆,当第一次远征军在困境中折戟沉沙,国民政府发出召唤,号召知识青年投身军旅。那是一段悲壮的历史,第一次远征历经半年,终以失败告终,仅剩三万多的英勇战士背负着沉重的命运。
滇缅公路中断,外援断绝,国民政府决定发起第二次远征,誓要反攻缅甸。此时,美国已从珍珠港事件的震惊中恢复,提供了大量军事援助。撤退到印度的远征军得到专业训练和现代化装备,中国军队的实力空前强大。同时,一部分学生军被空运至印度,补充兵员,接受严格训练。

其中,新一军尤为引人注目。孙立人将军领导下的新一军,堪称中国军队的翘楚。这支军队的官兵文化素质极高,军官皆为大学以上学历,士兵亦具备高中文化,被誉为「天下第一军」。

1943年10月,孙立人率领驻印军队踏上复仇之路。精良装备的中国军队如破竹之势,势如猛虎下山,歼灭日军王牌第18师团,迅速解放缅北。日军惊呼,这已非他们所熟知的中国军队。

然而,滇西远征军的征程并非一帆风顺。情报泄露、进攻受挫、反攻计划屡屡失败,其中最艰难的一役便是松山之战。松山位于怒江西岸,扼守滇西交通要冲,是中日双方必争之地。

然而,日军已将松山打造成一座坚不可摧的永久防御工事。这些工事究竟有多坚固?日军几乎将整座松山挖空,构建了如蚁巢般密集的地堡。工事由圆木、钢板、泥沙组成的三层防御系统构成。甚至用500磅的炸弹进行测试攻击,结果发现工事内部几乎毫发无损。

在松山的深处,日军部队如狼似虎,人数高达一千两百有余,他们的武器装备如同烈火般强大,榴弹炮、反坦克炮在他们手中咆哮,震耳欲聋。日军报告狂妄地宣称,「松山工事的坚固,足以抵御任何程度的猛烈攻击,并可坚守11个月以上。」
远征军的指挥部如同被蒙蔽了双眼,未能预见这松山阵地坚不可摧的真相,因此进攻准备不足。然而,当进攻的号角响起,中国军队才如梦初醒,首次冲锋的71军一个营的士兵们,如同被狂风扫过的落叶,瞬间倒下。他们的身躯在日军的火网中化为灰烬,只留下一排排孤零零的背影。
远征军不畏艰险,发起一轮又一轮的冲锋,然而每次都被日军的火力所阻。松山阵地上,士兵们的尸体堆积如山,触目惊心。71军在苦战半月后,伤亡超过3000人,攻击部队换成了李弥将军带领的81军,但进攻依然受挫。面对坚如磐石的松山阵地,中国军队几乎束手无策。
然而,最后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却是一条古老却行之有效的战术:挖地道爆破。8月4日开始,中国军队炮兵步兵一如既往地出击迷惑敌人,而工兵部队却在暗中挖掘地道。美国顾问亲自测量计算,士兵们白天黑夜地挖掘了十几天,终于将地道挖到了松山阵地下方。
然后,在地道尽头的药室里堆满了数百公斤的炸药。8月20日,阳光明媚,工兵营长颤抖着手,摇动了电话机改装而成的起爆装置。随着一阵地震般的颤动,松山主阵地的地堡被掀上了半空,爆炸产生的烟尘直冲上天。李弥军长亲自带领特务营发起冲锋。几天之后,松山战役胜利了。
接着,远征军在付出重大牺牲后,先后解放了龙陵、腾冲等地。他们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和顽强的斗志,彻底收复了云南境内被日军占领的领土。他们的胜利不仅是一次军事上的胜利,更是对日军野蛮侵略行径的有力回击。


7

中国远征军,这支中国抗日战争史上的悲壮之师,历经两次远征,历时三年,投入40万精锐之师,伤亡近20万。他们曾被英美媒体讥讽为「乞丐军队」,却以惨烈的牺牲和坚韧的毅力,书写了抗战以来正面战场唯一一次彻底胜利的大规模进攻作战。这是自甲午战争以来,中国第一次援助盟国在异国土地上取得胜利的大规模作战。

然而,这支英勇的军队在近现代史上却鲜为人知,幸存的将士们在建国后也未曾得到应有的尊重。当我翻阅那些尘封的史料时,一张远征军战士的照片映入眼帘,他们席地而坐,稍作休息,显然是第一次出征的勇士们。

照片上的士兵们衣着简陋,脚穿草鞋,但他们的脸上却绽放着灿烂的笑容。这笑容背后,是九死一生的战争与无畏的勇气,让人不禁感慨:在这战争的残酷中,他们仍保持着对生命的热爱与对未来的憧憬。

这支远征军,他们用生命和热血,证明了中华民族的坚韧与不屈。他们的故事,应该被铭记,被传唱。

然而,他们中的大部分,在青春的年华便黯然陨落,未能见证胜利的曙光。曾经,有人创作了一首【知识青年从军歌】,歌词出自新一军一名士兵之手。孙立人将军听后大为赞赏,这首歌便在军队中传唱开来,最终成为远征军的象征。

如今,这首深藏在历史长河中的军歌,已经很少有人能够聆听。它如同一首悠扬的挽歌,诉说着那些年轻生命的悲壮与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