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尼克松访华,毛主席执意为尼克松点了道「烧划水」,意义耐人寻味

2024-02-04历史

在朝鲜战争结束后,美中两国的关系一度降至冰点。然而,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的中国之旅,却在中美关系的冰层上凿开了一个缺口。

然而,令尼克松始料未及的是,他在访华期间并未享受到他所预期的那种群众盛大欢迎。没有红地毯铺道、没有仪仗队迎接、没有列队欢迎仪式……整个过程显得异常冷清。

除此之外,在欢迎午宴上,毛泽东主席特意为他点的一道菜,更让他感到困惑不已。这道菜让尼克松感到困惑的原因是什么?

尼克松此次中国之行又取得了哪些收获?

以周恩来总理为首的中国代表团,以无比的礼节接待了尼克松。然而,尼克松感到一丝失落,因为在中国,他没有看到红地毯和热情洋溢的群众,长安街空无一人。

后来,陪同尼克松访华的基辛格在他的回忆录中提到,中国人没有告诉他是否会有群众欢迎,当他们的车队驶入市中心时,尼克松以为会在天安门广场看到热情的欢迎仪式,但这个希望落空了。

这并非中国有意针对美国,而是我们智慧的周总理坚持的外交接待原则。由于中美尚未建交,中国遵循的接待原则是:然而,这样的场景显然不是尼克松所希望看到的,他和基辛格将最后的希望寄托在了钓鱼台国宾馆。

他们猜测,也许中国人内敛,会在宾馆举行真正的欢迎仪式。

那么,尼克松在钓鱼台国宾馆期待的欢迎仪式是否实现了呢?结果是没有。但中午的午宴上发生的一件事,却减轻了他的失落:毛主席特意为他点了一道菜。

这道菜是上海菜,名叫烧划水,是毛主席让人特意添加在菜单上的。烧划水以青鱼尾部为主要材料,看似简单的一道菜,实际上暗含深意。

鱼的尾巴是鱼在水中前进的主要动力和推进器,这份寓意别有深意。毛主席的用意非常明显,他希望这次访问能开启中美关系的新篇章。

尽管尼克松没有看到他期待中的盛大欢迎场面,但这是中国领导人对于他的诚意体现,这道毛主席特意为他点的菜就是其中之一。

尼克松希望尽早见到毛主席,但是很遗憾,毛主席在尼克松来京的前九天身体状况不好,经过抢救病情稍微稳定下来一些。

因此,这次尼克松是否能见到毛主席仍然是一个未知数。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没有为他的到来做细心的迎接准备。

钓鱼台国宾馆在迎接尼克松总统的准备过程中,对国宾馆的装饰和人员服务进行了精心的安排。 首先,国宾馆装饰一新,蔬菜装饰的房间全部被从南方空运来的鲜花替代,同时,装饰品摆件和挂饰也都换上了从颐和园调来的珍贵真迹。

其次,周恩来总理的夫人邓颖超负责整个国宾馆的服务人员训练。邓颖超奉行的原则和周恩来外交的原则一致,致力于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然而,尼克松总统对中国访问的场面将通过卫星传到美国,他担心冷清的接待仪式会让他觉得颜面扫地。因此,他希望能尽快见到毛主席来缓解尴尬。

然而,主席的身体状况不佳,能否见面还存在不确定性。 尼克松和基辛格在吃完迎接午宴后,收到了周恩来总理的邀请,他们在客厅见到了周恩来。

毛泽东主席与尼克松总统的握手非同寻常。走出会面厅的基辛格感受到了其中的庄重和严肃,这与周恩来总理的神情相符。

毛泽东主席在会见尼克松之前,特意刮了胡子,梳理了头发,更换了衣服。这是他对这个历史性的会面的尊重和重视。

毛泽东主席的健康状况在这次会面中显得十分脆弱,医疗组的专家和护士都聚集在他的周围,一切急救设备都已备齐,处于一级战备状态。

连强心剂都已经被抽到了针管中,以备万一。所有的一切都准备就绪,尼克松总统被引入了会面厅。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刻,毛泽东主席和尼克松总统的握手象征着中美关系的缓和和解。

在基辛格访华期间,毛主席与尼克松的会面无疑是这次历史性的会谈中的焦点。尽管并未就具体问题进行深入讨论,但这次会面却产生了深远的政治影响,标志着中美关系的「破冰」开始了。

为了欢迎尼克松一行,人民大会堂特别举办了盛大的晚宴,而尼克松夫妇的举止则引起了周恩来总理的注意。

在一场美国代表团出席的欢迎晚宴上,尼克松夫妇展示了他们的筷子技巧,熟练地夹起了桌上的花生米。这让周总理感到非常惊喜。

后来,周总理得知尼克松为了表示对中国的尊重,特地在美国花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来学习使用筷子。这让周总理深受感动,觉得这是尼克松代表美国向中国传递了重新建交的强烈信号。

尼克松访华代表团阵容强大,共计391人,涵盖美国各行业精英。这表明,美国对中国的访问不仅限于总理与尼克松的会面,而是以代表团为龙头进行全方位考察。

除周恩来总理与尼克松的会谈外,还有乔冠华与基辛格进行的【中美联合公报】的讨论和起草,以及美国国务卿与中国外交部长关于双边贸易和人员交流的谈判。

1972年2月,中美双方在钓鱼台国宾馆进行了一场意义重大的谈判,由乔冠华、基辛格、邓小平主持。谈判过程极其艰辛,历时许久。

美方对于在钓鱼台国宾馆居住感到不安,因为他们认为中国可能会在宾馆房间内装有录像或录音设备。为了确保谈话的机密性,尼克松和基辛格在谈判期间,常常在晚上离开宾馆,到附近的树林散步。

实际上,散步只是他们找个借口,到树林里讨论真正重要的事情。2月23日,尼克松到了中国的第三天,周恩来总理与他进行了会谈。

为了表示对美方的尊重,周恩来总理的会谈地点设在了尼克松代表团所居住的钓鱼台国宾馆。当天,全中国和美国人民都被一件事情吸引住了——当周恩来总理的车子到达18号的时候,尼克松已经在门口等待了。

这次的会谈不仅对中国和美国,甚至是全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周总理下车脱掉外套时,尼克松主动接过外套。这是因为总理在战时受过伤,每次出行都会有专人负责帮他脱衣并精确接住外套。

尼克松这次主动接过了这件外套,让周总理感到非常意外和感动。

周总理和尼克松在前往会议室的路上气氛愉快,但一进入会议室,双方立刻严肃起来。周总理虽然以幽默著称,但在会谈中并未开怀大笑或说笑,而尼克松也是一本正经。

同时,基辛格和乔冠华关于【中美联合公报】的讨论也非常激烈,双方都坚决不肯让步。

基辛格与乔冠华深入研究公报每个字眼,终于在1978年2月24日第三天的会谈中,聚焦关键议题。

台湾问题成为问题核心。中国坚决维护一个中国原则,寸土不让。然而,美国却言行不一,表示愿与中国重修旧好,但不愿放弃台湾。

对于国家统一的问题,美方立场含糊,暂未提供详实回应。可能因为美国国会中有台湾力量的存在。乔冠华与基辛格的谈判自上午延续到晚上,双方僵持不下,看似难以达成让双方都满意的结果。

在谈判陷入僵局时,基辛格的一句话打破了困境。周总理将这句话请示了毛主席,最终获得了主席的认可。

正是这场谈判才取得了初步的进展。直到第二天凌晨五点,预定在上海签署的公报文本才得以敲定。

在基辛格的记忆中,有一点尤为重要:「我们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这个「承认」,基辛格用的是「acknowledge」,而不是「realize」。

这两个词的差异在于,前者意味着对方对事实的认可,而非意识到一个事实。尼克松在北京就公报内容达成一致后,离开了前往杭州和上海访问。

这份公报的初步完成使得尼克松心情愉快,虽然杭州的天气湿冷,但对于他来说,因为心情好,也更喜欢这个城市。

刘庄国宾馆旧照中,尼克松的专机降落在杭州笕桥机场。他被安排住在毛主席常住的刘庄宾馆,心情十分愉快。然而,当他得知中美双方签署的公报在美国国务院引发了强烈不满后,他的心情被破坏了。

这份公报在草拟时,美国国务院专家并不知道具体内容。他们赶往杭州,向尼克松提交了一份材料,列出了他们对这份公报的修改意见,包括将「所有中国人」改为「中国人」。

尼克松对此非常生气,但考虑到需要这些专家的支持来连任下一届总统,他无法忽视他们的意见。最终,尼克松告诉基辛格他会继续谈判。

当天晚上十点左右,乔冠华再次与基辛格会面。

尼克松准备好了一份说辞,告诉乔冠华虽然他对这份公报没有意见,但是美国国务院并不同意,可能还需要修改。

接着,尼克松向乔冠华透露了他的困境,并希望中方可以考虑一下修改的建议。乔冠华向周恩来总理汇报了这件事,周总理让乔冠华发表他的看法。

乔冠华对此感到非常生气,表示:「我乔冠华的意见当然是正确的,但这份公报对中国的意义无法估量。」周总理严肃地表示:「最后如何决定,还需要主席拍板。」

毛主席在听闻周总理的汇报后,坚决地说:「在接到主席的指示后,我和基辛格进行了彻夜长谈。直到凌晨两点,最后一个版本的‘公报’终于完成。」

1972年2月28日,对中美两国来说都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日子。

【上海公报】:中美关系迈向新篇章 1972年2月28日,尼克松一行和周恩来一行在上海锦江饭店的大厅会面,引起了全世界各国数百名记者的关注。

这份【中美联合公报】,又称为「上海公报」,是中美两国关于两国关系和中国台湾问题的重要历史文件。 在这份公报中,美方强调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中国和美国都承认,虽然两国的社会制度不同,但是双方都应该尊重对方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相互侵犯、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这份公报的发表标志着中美两国的关系趋于正常,也开启了一个新的时期。尽管近几年中美关系重新变得紧张起来,但历史不会被掩盖,任何「一国独大」的霸权主义都是不符合世界主流趋势的。

和平才是最好的方式,国际关系取得双赢才是最好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