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抗美援朝分去大陆近一半兵力,为什么台湾国民党军没有趁机反攻?

2024-01-14历史

国民党败退台湾后,蒋介石一直将「反攻大陆」作为「基本国策」,始终做着整军备战,筹谋「反攻」的准备,特别是抗美援朝开始后,面对大陆近一半兵力派往朝鲜的事实,老蒋更是蠢蠢欲动,伺机「反攻」。

但是,战争更需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奈何蒋介石百般筹谋、千方钻营,但始终无法成行,且随我一起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体会一下老蒋的不断寻求希望,却又不断失望的无奈的心境。

一、无力「反攻」

国民党败退台湾后,蒋介石一直将「反攻大陆」作为「基本国策」,随时做着「反攻」准备,但朝鲜战争前他的确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根本无力「反攻」。

1.内忧

蒋介石败逃台湾后,除了上下失败的情绪,低落的士气外,政治经济更是一片混乱。

政治上,国民党宣布台湾处于「战时动员状态」,实行高度集权与军事戒严结合的独裁统治,反共肃共的白色恐怖笼罩全岛;

经济上,台湾岛骤增的人口导致其经济和社会一度崩溃,通货膨胀,物资匮乏,物价飞涨,局势十分混乱。

军事上,此时台湾正面临着强大的军事压力。解放台湾是中共中央的重要任务,进攻台湾的各项准备正有条不紊地进行。而解放战争中,国民党军队损失了大量的兵力。战争初期,解放军与国民党军兵员比为120万比430万,至1949年6月,双方比例已调整为400万比149万。

此时的台湾不仅混乱,更是危机重重。

2.外困

此时,与国民政府交好的美国对于迅速溃败失去大陆的蒋介石政府已经感到失望,甚至「厌恶」,他们认为中共胜利无法避免,将台湾视作一艘「沉船」,正慢慢与之「拉开距离」。

1949年8月5日,美国国务院公开发表集中体现对蒋政策的【中美关系白皮书】,该文件是对国民党政权的沉痛一击。

美方指出国民党的失败是国民党政权内部极度腐败以及在军事上指挥不力、战略失误等造成的,并非由于美国的援助不力,国民党政权非但无法阻止亚洲共产主义的扩张和侵略,反而可能成为包袱连累美国。

这一表态的背后是美国政府对蒋介石统治集团强烈的不信任,同时还隐含着美国将削弱甚至停止对国民党政权进行援助的信息。

这对国民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蒋介石在震怒之余,「痛惜」美国决策者「缺乏远虑,自断其臂」。

但面对紧张的局势,「台湾当局」又无力改变,不得不默默忍受。

这种情况下如何谈及「反攻」?

二、压制「反攻」

1.解放军的威慑,不敢轻举妄动

朝鲜战争爆发后,为了防范盘踞台湾岛的国民党军可能发动的进攻,中央政府做了诸多准备。

毛主席电示华东、中南军区陈毅、邓子恢等领导人,要他们根据朝鲜局势以及「台湾当局」可能对厦门、汕头等地大规模进犯的情况拿出对策。沿海驻军随即调整了兵力部署和战略方针,加强了对重点地区和岛屿的防守,提出

「只有虎门、厦门、舟山、吴淞四处及珠江口外某些海岛必须确保,不令侵入。其余一切海岸线,都不要守而要让他进来,以利聚歼。」 「不论敌从海上来,从越南来,均应当让其深入内地」,「我军应当位于纵深机动地区,待敌深入,然后包围歼灭之。」

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对威慑台湾国民党军可能的进攻,起到了重要作用。

2.美援的代价,不能轻举妄动

在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总统杜鲁门就声明:鉴于共产党军队的占领台湾,将直接威胁到太平洋的安全,并威胁到在该区域履行合法而必要之活动的美国部队,因此,我已命令第七舰队阻止对台湾的任何进攻。作为这一行动的应有结果,我已要求台湾停止对大陆的一切空海行动。第七舰队将监督此事的实行。

这波操作有什么深意?

这要从美国对台湾的重新评估说起。

朝鲜战争导致东北亚局势首先发生剧烈变化,美国基于其全球战略的考虑,认为处于西太平洋防御锁链的台湾变得重要起来,特别是美国军方一再强调台湾无论从地理还是远东防御上看,都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一艘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如若被苏联捷足先登,美国将面临巨大挑战甚至灾难。

如果说之前的国民党政权是美国想甩开的包袱,是毫无希望的残余累赘,那么如今因朝战机遇国民党政权已然升值,「变成世界反共斗争中必不可少的马前卒」。

尽管国民党政权不令美国满意,然而在维持台湾生存进而将其扶植为对抗远东共产力量的威胁,成为此时美对台转变冷漠态度的支点和基本目标。

至此,以朝鲜战争为分水岭,美台关系走出低谷。

美国从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都开始给台湾提供有条件的援助。

但美国援助在使用范围上有限制,仅限于维护内部安全或经济发展,并非用于装备国军反攻大陆,并对其使用范围进行监督。

随着第七舰队驶入海峡,军援数额增长,帮助国民党政权站稳脚跟,「台湾当局」稳定了局势,成为朝鲜战争极大受益者。

尽管美国是图谋对台湾的控制,但通过美援,台湾成功从「包袱累赘」转型为「有效资产」,借朝鲜战争,台湾傍上了美国。这些都助长了「台湾当局」「反攻大陆」的气焰。

面对这些改变,蒋介石心中暗喜,又看到了反攻大陆的希望!他一心想通过美国的援助,得到反攻的机会,一雪前耻;然而美国却仅仅为其提供有代价的保护,只是想把台湾打造成为遏制共产主义在亚洲扩张的据点,对台湾「反攻大陆」并无兴趣,第七舰队的监督,也令老蒋不能轻举妄动。

所以,于是,蒋介石只能寻找机会,另行谋划。

三、筹谋「反攻」

面对 「反攻」无门,蒋介石只好把目光放在朝鲜战争上,想方设法在战争中掺一脚,想通过对战争的参与,从而迂回谋划「反攻」。为此,蒋介石执着参与,但三申三否,均梦破。

1.初次申请

在朝鲜战争爆发时,蒋介石就有派出援兵的想法,他也给韩总统李承晚,表达了愿意派兵共同抗击共产党的友好情谊。蒋介石认为:国民党之所以痛失大陆,就在于不敢痛下决心,不敢冒险。今日党国已无路可退,惟有拼死搏,方可收复河山。

所以一定要把握好这次机会。

随着战争局势对南韩的极为不利,李承晚和麦克阿瑟均希望台湾能够出兵。台湾也做好了派遣军队三个师,约3.3万人援助韩国战场的准备。

然而此时的美国政府经过商讨后,拒绝台湾出兵的申请。

拒绝的理由是:国民党参战会给中共派兵的理由,只会扩大战争,且国军现代化装备不足,与其派去参战不如留着防卫台湾。他们认为,台湾想利用美国为它的军队谋取新的武器和物资。并且,国民党的军队中有共产党人活动,谁能保证派出去的中国的武装部队中没有共产党?

国民党的申请被美国总部否决,蒋介石也深深意识到,美国的用意其实在压制台湾,并不允许他参加国际事务。

2.再度请缨

战场上风起云涌,变化莫测。1950年9月,联军反攻势如破竹,朝鲜发出紧急求救信号。毛主席最终下达了「抗美援朝」的决定,迅速派兵跨过鸭绿江,并在两次战役中重创以美国为首的联军。

中共参战后,老蒋对于美将「允许其派兵援韩」的问题上,就有了非常乐观的预期,所以此次参战的申请,已然是把派兵援助视为一个筹码。为此,他特别强调:「如其重新要求我派军援韩,仍照前议不变,但必须美国解除其阻我反攻大陆之宣言,此乃自然之理乎。」

对于战争的形势发展,国际社会普遍不愿再继续扩大战争。对于动用国军有可能带来的影响,以英国为代表的盟国均提出了反对意见。

所以,对再次请缨的答复仍是「时机尚不成熟。无论从战术和战略上看,起用国民党军都是无法接受的,充其量只不过有一点表面价值。」

二次请缨又被拒,老蒋的「反攻」计划,也只能搁浅。

3.三提援战

1951年7月初,朝鲜战争进入停战谈判阶段,但双方经过多次谈判始终无法达成共识,联军于1951年夏冬两季和1953年10月展开三次大规模进攻,中共方 面在1953年也发动三次进攻。

在此期间,蒋介石始终密切关注战况,很明显他并不想看到朝鲜停战,一旦朝鲜半岛实现和平,不论是中共还是美国都将可能做出不利于台湾的举动,中共方面会将打击重点南移,集中收复台湾,而美国也迟早难以对台进行庇护,新中国极有可能取代国民党政权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中代表中国,「台湾当局」将岌岌可危。

谈判未果,战场上仍在激烈厮杀。军事力量的补充成为重要问题。

1952年蒋介石再提援韩,希望国民党军队这支「随时待命」的亚洲兵团能够成为美国内部认为可以倚重的军事力量。

老蒋认为此时解决韩战最佳之策是反攻大陆,可一举两得。

他甚至做了三种返反攻方案:单独反攻、中美共同反共和主力由韩国入东北占平津的反攻。

所以,当共和党人艾森豪威尔当选美国总统后,蒋介石就大胆对美国代表提出他的要求:

1.对其新政府之希望能如俄之接济共匪者接济国军反攻大陆;

2.解决韩战之道惟有能使国军反攻大陆;

3.要望世界大战之避免亦惟有使国军能消灭共匪;

4.对韩军接替美军之希望矣必须有国军反攻大陆方能达成也。

为了决定性地解决朝鲜战事,蒋此时提出的援韩方针中愿意「以三个军兵力投入韩战,在敌后登陆作韩战决定性之解决」并开创反攻大陆,解决亚洲共匪之契机。

当了解到艾总统的对待此事的目的是尽快结束朝战时,老蒋又瘪了,他的诸多反攻计划又成了泡影。只能讪讪地表态:从前我军援韩之诺言至今仍为有效,但我政府决不再自动请求援而已。

面对众志成城的解放军,蒋介石也只能攀附美国,但在与美国政府的交往中是以相互利用为目的勾心斗角。这样的组合如何能达成一致的目标?

俗话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国民党「反攻」大陆的梦做了多年,但终究是梦破。失去民心者,如何能得天下?

参考资料:

【2017年度文献研究个人课题成果集】2018年6月1日【朝鲜战争期间毛泽东、周恩来关于台湾问题的战略思考】---单劲松

【浙江大学】2017年5月1日【「台湾当局」与朝鲜战争】--王乐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