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国民党军队中甲、乙、丙三种师差别到底有多大?

2024-01-26历史

在近代历史上,战乱频繁,政权反复更迭,国民党军队成为了人们热议的焦点。这是一支复杂的军队,总是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然而,关于其内部甲、乙、丙三种不同编制的区别,历史迷雾中难以寻得真相,更增加了人们的疑惑。

那么,国民党军队中甲、乙、丙三种师的差别到底有多大呢?

想要从历史迷雾中一探究竟,必须先从这三个编制的由来开始讲述。

在中国20世纪上半期,战火纷飞,各政治派别的军队随着政治局势的改变而起起落落。为了赢得战争,他们不断地扩大军队规模,增强军事实力。

庞大且混乱的军队不仅带来了沉重的财政负担,还因为纪律松散,仗着武器滥用权力,给军队驻地的人民带来了极大的伤害,尤其是战败后,溃兵横行,情况更加严重,成为这个时期特有的「兵祸」,成为那个时代人民的噩梦。

因此,民间强烈呼吁裁军整编,减少军队数量。在严重的财政困难和民间强烈的呼吁下,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决定进行裁军整编,收缩全国军队数量,以应对当前的危机。

在完成二次北伐后,两百万原本为了北伐而扩充的军队似乎已经没有了用处,因此,南京政府急需讨论裁军节饷、重定编制的问题。

尽管地方势力与中央政府立场不一,但部分地方军人受到家国情怀的激励,对裁军整军计划表示支持,使得该计划有望迅速实施。

次年1月的全国编遣会议上,蒋介石为了抑制敌对势力和削弱地方实力派的影响力,提出了一项对地方势力极为不利的方案。

然而,被削减的主要是地方军队,中央军队则毫发无损。

一种削弱异己的方案引起了地方势力的强烈反对,会议在争论中勉强通过了一些决议,但很快不欢而散,以前通过的决议难以在现实中实施。

不久后的中原大战,将原有的计划全部推翻,裁减兵员并重新编组军队的计划就此停止。

1930年冬季,历时一年多的中原大战终于结束,多个地方实力派在战争中受到重创,南京国民政府占据优势,军队整理计划得以重新开展。

蒋介石任命何应钦为陆军整理会议负责人,负责调查军队实际情况,并据此制定军队编制。

国民党高层长期以来谋划的整军行动终于得以实施,而甲、乙、丙三种师的称号也应运而生。

国民党在整军行动中,创建了民国十九年的军队编制,开始将军队划分为甲、乙、丙三个类别。这种分类在国民党军队中一直沿用,直至国民党逃至台湾,这种分类仍在使用。

甲种师拥有3个步兵旅,每旅2个团,总共有6个步兵团,配备了1个炮兵营、1个工兵营、1个辎重兵营,1个骑兵连、1个通信兵连和1个师特务连。

乙种师则有2个步兵旅,每旅3个团,和甲种师一样拥有6个步兵团,而炮兵、工兵等特殊兵种的编制也与甲种师相同。

丙种师有2个步兵旅,每旅2个团,总共有4个步兵团,其他特殊兵种的编制稍小于甲种师。

从编制角度看,乙种师和甲种师除旅团设置略有不同,其他方面相似。而丙种师兵员数量相对较少。

国民党军编制不同,待遇和装备差异大,原因在于南京国民政府将自己嫡系部队编入甲种师,中央军和地方军则归属乙丙师。

对于南京国民政府,特别是蒋介石,重整军队编制的目的是削减军队数量,但这只是表面上的借口。

其实,蒋介石的真正意图是通过重整军队编制、削减军费支出,利用社会上裁军的呼声,迫使其他异己势力主动接受裁军,削弱自身实力,从而让自己一方在军事上占据优势。

在1929年,各地的势力派都能看穿蒋介石的计策,拒绝了他的设想。直到中原大战后,各地实力派无力对抗中央政府,蒋介石的计划才得以实施。

南京政府紧紧抓住了这个良机,他们将那些对国民党忠心耿耿,且由蒋介石亲信执掌的部队视为主力部队,将其在整编军制时归入甲种编制。

而那些属于地方管辖的军队,则被归为辅助部队,一些有实力的地方军队甚至可以晋升为乙种编制,而那些没有靠山的地方部队则面临着被裁军或者成为丙种师的危险。

在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中,红军编制问题引起了争议。然而,随着日本侵略态势的加剧,战争的压力迫使国民党同意了正规军的编制。

丙种师的步兵数量相对较少,这明显是国民党高层意图限制中共军事扩张的表现。正常情况下,甲、乙、丙三种编制的分配应从国家利益出发,旨在巩固国防。

但遗憾的是,这一原本正常的军事措施,落在国民党手中,却成为一把不见血的杀人刀,被用作限制其他异己的工具。

尽管纸面上的编制有所差异,但在真实的历史中,甲种师凭借其充足的后勤补给和获取先进武器装备的优势,取得了丰厚的战果。

30年代,南京国民政府与德国合作,引入了众多德式武器。

这些精良的武器常常优先补充给甲种编制的部队,而这些甲种编制的部队,十有八九正是南京国民政府的嫡系。

到了全面抗日战争初期,苏联向中国提供了大量军事武器,这些珍贵的军械最终大多也落到了国民党嫡系部队的手中。

地方势力的乙种师和丙种师常常面临中央军饷不足的问题,他们的武器装备和必需品供应也常常不如中央军嫡系部队。

然而,如果这些地方势力有一定的实力,他们可以通过其他途径获取较好的军械,比如滇军。

滇军由于临近法国殖民地越南,再加上掌控云南的龙云提供了大量的军费,因此他们的武器装备多采购自法国,军械精良。

滇军的60军虽然属于丙种编制,但由于充足的武器装备支持,他们在抗日战争中取得了辉煌战绩。

拥有优质资源和设备的甲种师部队只是少数,更多的乙丙编制部队面临着资源匮乏的困境,只能在艰苦的环境中与日本军队对峙,而他们的武器和装备则无法与敌人抗衡,只能用勇气和牺牲来弥补。

虽然在战斗中面临困难,甲种师部队仍然能够坚持下去。但是,战后的日子对乙、丙编制的部队来说则是一场长期的磨难。

由于甲种师部队是国民党政府的亲儿子,他们在损失人员、弹药和武器后能够很快得到补充,恢复战斗力。

然而,乙种师和丙种师在经历同样困难的遭遇后,要补充人员和设备却变得极为困难。

在国民党军队中,甲种编制的部队享有优先待遇,而乙种师和丙种师则被视为边缘化的存在。

甲种师与其它两种部队的差异源于其中央直属、嫡系的身份,这种对地方势力的排斥在中国近代破碎的江山和腐败无能的政府中难以想象。

南京政府名义上统一全国,实则是几个派别利益的聚合体,政府运作模式半封建半近代,管辖范围仅限于南方部分地区。

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的长期领袖,实际上并非一个具有开阔视野的政治家,他缺乏现代的政治思维,只是一个旧式封建政客。

他依靠金钱、权利、美色等手段来收买人心,与放高利贷的银行家-地主阶级建立了联盟,才得以成为南京国民政府的领袖,以及当时中国的名义首脑。

显然,这样一位思想还停留在封建社会的人,无法挽救那个破碎的中国,只会使局势变得更加糟糕,整军行动和抗日战争也不例外。

在西方国家,即使调整军队编制会对军队内部的利益产生影响,但军队依然能够为国家利益而接受。

军队高层也不会故意敌视手下的某个部队,更不会留扣部队的补给后勤,视自己的士兵为敌人。

然而,在民国时期的中国,地方部队能够保留下来而不被中央军吞并,已经是非常幸运的事情了。

在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中央政府的甲种师和乙种师通常会被保留下来,而不愿意轻易动用。

而地方势力影响大的乙种师、丙种师则常常被迫上前线,甚至被中央政府以各种借口进行分化和吞并。

在困苦的环境中,乙种师、丙种师被迫艰难生活,他们不仅要在前线英勇抵抗日本侵略者,还要忍受后方的不公正待遇,甚至要遵从蒋介石的命令与中共发生冲突,被用作蒋介石手中的「脏抹布」。

这些不受国民党高层重视的乙种师、丙种师,在漫长的战争中,一边忍受着种种困难和痛苦,一边看着甲种师装备不断升级,心里无比苦涩。

然而,他们清楚自己在蒋介石眼中是异己势力,清理都来不及,又怎会得到关心和支持呢?

国民党本质上是由多个军事集团的利益关系组合而成。国民党军队中的甲、乙、丙三种师存在显著的差异,这主要是由于蒋介石对异己力量的排斥和警惕。

这些旁系部队尽管感到愤慨,但又无计可施,只能陷入一片黑暗中,直到1949年,才看到了一线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