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军委制定接防香港方案,忽略了武力准备,邓小平沉着脸说了2句话

2024-01-31历史

军委制定接防香港方案,忽略了武力准备,邓小平沉着脸说了2句话

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中描绘了香港回归的场景,具体表现在升旗仪式上,杜江饰演的升旗手怀着专注的心情等待国歌的奏响。这一时刻既紧张又激动人心,而杜江突然咽口水的动作并非艺术手法,而是真实地呈现了香港回归当天发生的情景。

这位升旗手的原型是朱涛,而他咽下的不是寻常的口水,而是由于紧张和兴奋引起的鼻血。

在香港回归的神圣时刻,十几亿中国人民和朱涛一样激动。这一天标志着英国百年的统治宣告结束,中国成功收回香港的主权。但我们所见到的只是表面的和平,实际上中英两国的交锋潜在着刀锋,幸而被邓小平轻松化解。

邓小平在1992年审视香港接收方案后表现得异常严肃,随后对军委副主席刘华清说了两句话。这两句话让刘华清清醒如梦,为香港回归制定了另一方案。正是由于这个方案,英国最终不敢耍花招,乖乖将香港归还给中国。

关于邓小平当时究竟说了哪两句话,以及香港回归背后发生了哪些传奇的故事,让我们追溯到1974年。

那一年,香港与邓小平的缘分开始。希斯,当时刚卸任英国首相,访问中国。尽管他不再担任首相职务,但在他任内,中英关系取得了显著进展。为了欢迎希斯,周总理特派邓小平作为代表前往机场迎接。第二天下午,毛主席、周总理与邓小平等人会见了希斯,毛主席甚至破例为他安排了仪仗队。

按照当时的规矩,通常只有现任首相才能指定仪仗队来迎接访客。然而,希斯刚刚在过去的三个月里经历了一次失败的选举,按照常例,指定仪仗队可能会引起现任首相的不满。

毛主席在会谈中表达了对希斯的支持,说:「我不怕得罪人,我是支持你的。」 这番话让希斯欣然一笑,整个会谈洋溢着欢快的气氛。

在谈话过程中,毛主席向旁边的周总理询问香港剩余的租借时间。周总理回答说:「还有23年,到1997年结束。」毛主席则对希斯表示:「香港将来的处理事宜,现在谈还为时过早,到那个时候再讨论吧。」

随后,毛主席指向邓小平说:「那就是他们年轻人的事情了。」 邓小平虽然没有做出明确表态,但他默默地观察一切。他深知香港必须回归祖国,这是他的责任,也是他的使命。

早在1920年,邓小平年仅16岁,前往法国留学时曾途经香港,停留了一段时间。这是邓小平第一次踏上香港的土地,也是他对香港印象深刻的一次旅行。

尽管事前已知这里是英国租界,但邓小平亲眼见到香港人的生活,深感悲哀和无奈。明明是中国的领土,却处处有英国的军队和警察,实行着对中国人的不平等规定,用勒索来建设英国。

邓小平看到祖国被分裂,看到同胞遭受压迫,只能深深铭记眼前的景象。9年后,再次经过香港的邓小平已是杰出的革命领袖。尽管香港的经济略有改善,但中国人依然受到英国侵略者的歧视。

在随后的时光里,邓小平三次来到香港,每一次都加深了他对香港回归的强烈愿望。

毛主席与希斯的一次指点让邓小平确信香港回归不再是梦想。自此,他怀揣着一个朴实而令人感伤的愿望:好好活着,等待香港回归后亲自一睹。

1983年国庆期间,邓小平在面对港澳同胞观礼团时,充满期待地表达:「我希望能够活到1997年,活到香港回归的那一天。」 1987年,会见日本访华团时,他对日本友人说:「我想尽可能地活到1997年,亲自去香港看一看。」 1990年,会见李嘉诚时,邓小平坦言:「我想活到1997年,就是想等到香港回归,到属于祖国的香港上看一看。」

1992年前往深圳视察,邓小平站在深圳皇岗口岸一侧,已经88岁,目光深远,凝视对面的香港。

多次重要场合,邓小平提到了自己心心念念的香港,表达了自己迫切盼望活到香港回归的愿望。

可惜的是,他未能亲眼目睹香港回归。在邓小平最后的时刻,他坚持的动力就是香港回归日期的临近。或许因为自己无法亲临香港,他向亲人嘱咐:「把我的骨灰撒向大海,我要随着海浪去看看香港、台湾和澳门。」

1997年2月19日,邓小平闭上了双眼。不到4个月后,中国恢复对香港的主权,香港回到了祖国怀抱,英军离开时,香港一片整洁。

邓小平期待已久的愿望终于实现,尽管他未能亲身经历这一切。他的妻子和女儿代替他完成未竟的心愿。

值得一提的是,英国之所以愿意归还香港,完全是因为邓小平的强硬态度和准确的决策与判断。

回顾邓小平与希斯的历史访问后,他开始筹备香港回归的计划。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在【南京条约】中割让了香港岛及鸭脷洲给英国。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再次失败,签署【北京条约】将九龙半岛及昂船洲南部一带划归英国管治。1898年,【展拓香港界址专条】被签署,清政府被迫将深圳以南的975.1平方公里土地租给英国99年,这片土地被称为「新界」。

这三份不平等条约导致整个香港成为英国殖民地。而1997年,关于「新界」的最后一份条约即将到期,中国决定从英国手中完全收回香港。

尽管英国在香港取得利益,但中国决意在「新界」到期时彻底收回香港。英国一向喜欢通过殖民地扩张获取财富,因此他们对于放弃香港并不愿意。

察觉到中国的意图后,香港的投资者纷纷观望,英国政府只得派人了解中国底线。

1979年,香港总督麦理浩访华,与邓小平会面。在谈到香港问题时,麦理浩希望中国同意继续租借「新界」。邓小平早有预料,直接拒绝了这一请求,并强调香港自古就是中国领土,领土主权不容讨论。他还表示无论如何收回香港,都会尊重香港的特殊地位,不损害投资者利益,同时允许香港继续实行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并不冲突。

邓小平的态度传回英国后,英国外交大臣卡林顿访华,并向邓小平提问:「中国政府如何确保香港继续保持繁荣和稳定?」

这个问题实际上在向邓小平传达一个信息,即中英两国的制度不同,香港在英国治理下繁荣,若接受中国的管理,由于体制变化,可能会出现一系列负面影响。

对于这一问题,邓小平早已有了明确的回答:

「就如同我与麦理浩总督所说,香港的政治体制不会有改变,将一直保持资本主义道路,投资人不必担心受到损害。」

这个回答同时传递了一个信息:为了收回香港,中国已经考虑到了所有情况,并制定了可行的长期计划。

随着时间的流逝,香港必须回归祖国。

不久之后,前首相希斯再次访华。邓小平与希斯谈起香港问题:

「如果不将香港收回,我们都无法交代。」

「中英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早该废除。」

「如果英国政府同意,我们可以通过谈判解决香港问题。」

接着,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前来中国,然而她并未打算归还香港。

1982年9月24日,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会晤。在会谈中,撒切尔夫人坚持三个不平等条约的有效性。对此,邓小平也坚决回应:

「香港是中国的一部分,主权问题不容讨论。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

面对邓小平的态度,撒切尔夫人以香港的繁荣和稳定为由,声称中国无法有效治理香港,只有在英国的干预下,香港才可能继续繁荣。

在会谈的最后,撒切尔夫人竟然表示:「如果中国坚持要收回香港,将给香港带来灾难。」

这表明英国不打算和平归还香港,甚至不排除采取动乱或战争的可能性。此时英国刚刚在马岛海战中取得胜利,撒切尔夫人试图以此为契机向中国施加压力。

然而,这一威胁明显没有对中国产生效果。早在1949年,英国曾不听中国警告,执意进入中国军队的长江军事禁区,结果遭到中国军队的击退,导致紫石英号舰被击中搁浅。

面对撒切尔夫人的威胁,邓小平坚决回应:「既然中国决心收回香港,就已经预见到所有可能的情况。如果发生意外,中国将改变收回香港的时间和方式。」

这表明,如果英国不同意和平解决,中国将不惜动用武力,甚至可能提前收回香港。

撒切尔夫人或许因想到紫石英号事件,或因面对经历百战的邓小平,最终没有深入探讨这一问题。

会谈结束后,由于谈判失败,撒切尔夫人不慎摔倒,迅速成为各大新闻媒体的头条。

随着消息传出,中英两国的谈判逐渐展开。在撒切尔夫人访华结束后,中英双方发表声明,宣布将通过谈判解决香港问题。

邓小平了解到香港各界对于回归祖国可能带来的变化的思考,因此在两会过程中向港澳地区的代表承诺:「香港将以特别行政区的身份回归,香港的治理和管理者将由香港人民自主决定,中央政府只会派遣军队,香港不需负担军费。」

同时,中国开始制定相关草案。然而,英国方面一直不愿意积极配合谈判,经常以各种理由拖延进程。直到中国向英国发出最后通牒:若英国继续回避谈判,中国将于1984年9月单方面公布拟定好的方案。

尽管两国之前宣布通过谈判解决问题,但一旦中国单方面公布方案,英国将被迫接受所有条款。

最终,在中国威胁宣布方案后,英国才派遣代表参与谈判,与中国共同讨论香港的相关问题。然而,当英国认识到香港回归不可避免时,他们又开始提出用主权换治权的主张,决意不将香港的管理权交给中央政府,而是交给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政府。英国的理由是担心香港人不满意。

表面上看,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主权在中央政府手中,但实际上交给香港就相当于将治权分离出去,这不仅违背了彻底收回香港的初衷,还为英国在香港事务中的插手埋下了隐患。

英国实际上并不愿意放弃香港的主权,但又担心中国的反应,因此提出了这种权宜之计。在多轮谈判中,英国未能就主权问题与中国达成一致,谈判陷入僵局。

随后,邓小平透过希斯向撒切尔夫人传达了一句话:「不要使事态走向绝路,中国决心收回香港,任何干扰都不会奏效。」

解决了主权问题后,中英继续谈判。然而,英国仍旧不甘心,试图破坏中国领土主权,继续在一定程度上参与香港的管理。除此之外,英国最强烈反对的问题之一是中国驻军的问题。英国坚决反对中国在香港部署军队,因为一旦中国在香港设立军队,无论英国采取何种手段干涉香港,都将以失败告终。因此,尽管中国据理力争,英国仍不同意中国军队进驻香港。

理由依然套用老一套,担心香港人民的忧虑,担心对香港的经济和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然而,如果不允许军队驻扎,将如何证明中国已经重新确立对香港的主权?又如何确保英国不会继续介入香港事务呢?

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香港驻军都是无法改变的现实。为此,邓小平特地召集了港澳地区的记者,明确表示中央决心和必要性在香港部署军队。

随着谈判的进行,英国原本打算的一切计划都破灭了,最终只能按照中国的要求商谈过渡和接收的问题。

在进行了22轮谈判后,中英双方终于达成共识。

1984年12月18日,撒切尔夫人亲自来到北京,在【中英联合声明】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在「新界」租约还有13年到期之际,中国终于收回了属于自己的领土。这个被英国统治了一个世纪的地区,最终踏上了回归祖国的道路。

然而,邓小平并没有掉以轻心,深知帝国主义的野心。香港一日不回归,就可能发生意外。为了杜绝任何分裂中国的阴谋,中国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

这一远见卓识的决策,事实证明正是由于邓小平的谨慎处理,我国后来才得以顺利收回香港。

1992年,随着香港回归日期临近,中央军委制定了一套接管方案。在邓小平审阅时,时任军委副主席刘华清拿出方案供邓小平查阅。

然而,邓小平在阅读完方案后脸色凝重,直接表达了两个字:软弱。

这个「软」指的是接管方案显得不够「坚决」,方案内容只涵盖了和平接收香港的情景。而香港是否能够和平接收,取决于英国是否积极配合。如果英国突然毁约,或者执意拖延交接时间,那么和平接收的方案就将无法应对。

为确保香港回归的顺利进行,邓小平向刘华清表达了两句话:

「首先,我军必须全面考虑武力准备,必须根据可能发生的情况制定备案,仅仅依赖和平接收是不够的。」

「其次,一旦到了1997年7月1日,无论英国采取何种手段,我军都必须迅速进驻香港。」

邓小平的简洁表述即表示,即便需要动用武力,我军也要在1997年7月1日当天夺回香港。

在深圳解放时,解放军第44师已经在河边待命。只要毛主席一声令下,所有官兵将迅速进入香港地区,以高昂的士气解放香港。

在这一年,英国的紫石英号刚被我军击败,面对香港的英国守军,解放军有着极大的信心能够战胜对手。香港总督葛洪亮当时已失去坚守的勇气,多次向英国国内报告,声称香港的守军无法抵御解放军。

然而,当时中国的国际地位相对较低,受到其他发达国家的封锁,发展受到极大的困扰。

香港作为英国租借的地区却不受其他国家封锁的影响。它成为中国与外界进行贸易和交流的窗口。

毛主席考虑到这一点,没有下令收回香港,而在之后的发展中,英国也对我国提供了相当的帮助。

然而,错过了那个时机,要再次收回香港只留下了1997年这一个机会。

因此,确保香港回归不仅是邓小平个人历史经验的延续,也是毛主席交给他的历史使命。邓小平的指示使中央军委迅速展开了驻港部队的训练。1993年,军委根据新的驻军方案,增加了兵力,并选拔了军中的精锐,以确保香港的平稳回归。

不久后,邓小平计划动用武力接收香港的消息曝光,迫使英国不敢公然进行小动作,只能利用舆论势力试图抹黑中国政府。

对于各种阴谋阳谋,邓小平的解释只有一句:

「部队进入香港是为了维护国家主权,不会干扰到百姓的生活,更不会对经济产生不良影响。如果英国继续阻挠,中国将以武力收复香港。」

然而,香港为英国带来的利益太巨大,英国根本舍不得放弃这块肥肉。

1997年6月,在香港回归不到一个月的时候,英国无视中国的武力收复香港的警告,冒险将军舰开到中国海域,试图以此震慑中国,阻止香港的回归。

面对我国的驱逐舰,英国军舰直接迎面而来。为了制止英国的嚣张气焰,舰长下令:

「不许躲,香港就要回归了,不能助长他们的气焰。」

在即将相撞时,英国的军舰却突然掉头,不再与我国军舰正面对峙。或许是察觉到我国的强硬态度,英国军舰迅速撤离了中国海域。

香港于1997年7月1日回归,随着英国国旗的降下,五星红旗在香港上空缓缓升起。

在中英防务交接仪式上,谭善爱中校用雄壮的声音宣告:

「我代表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接管军营。你们可以下岗,我们上岗,祝你们一路平安。」

至此,香港正式回归祖国怀抱,英国统治长达一个半世纪的历史也就结束了。

然而,在表面的平静之下,隐藏着两国之间22次的交锋,以及驻港部队舍生忘死的准备。

更为重要的是,在整个香港回归的过程中,邓小平一直以强硬的态度和精准的判断,为香港的收回提供了坚定的支持。

实际上,英国并未打算以和平方式将香港归还给中国,而是采取各种拖延战术,以保护其在香港的权益。

遗憾的是,邓小平本人未能亲眼目睹香港的回归,也未能亲临香港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