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长津湖战役,陶勇极度怀念粟裕的指挥:粟总指挥我时,吃的可真棒

2024-07-31历史

在长津湖战役里,宋时轮带领的第九兵团遇到了特别大的困难。志愿军战士不光要忍受零下 40 度的严寒和美军像火山爆发一样的攻击,还得和一直纠缠的饥饿作斗争。

在冷到极点的情况下,第九兵团吃饭都成问题,很多战士只能揣着几个硬得像石头一样的土豆填肚子。到了前线,连土豆都供不上。在饿到极点的情况下,战士们只能吃树皮、挖草根,甚至从马粪里找粮食吃。用宋时轮的话说,这比当年长征还苦。

作为第九兵团副司令,陶勇挺怀念他的老领导粟裕,他跟警卫员们讲:

「跟着粟总,那吃得是真不错啊!」

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对一支军队来说,食物是至关重要的,甚至比武器弹药还重要。历史上,因为没饭吃而崩溃的军队多了去了。所以,一个好的将领,首先要解决的就是部队的吃饭问题。

粟裕不但是个「能打仗、能打胜仗」的「韩信」,还是个善于发展根据地经济、擅长搞后勤的萧何。在消灭敌人这方面,粟裕很厉害;在保障军队物资充足这方面,粟裕也表现得很不错。

在皖南事变中,蒋介石一下子端了新四军的军部,让新四军遭受了巨大损失。事变前,新四军才 2.5 万人;事变后,就只剩下陈毅、粟裕带领的 1 万多人了。

蒋介石扣押叶挺后,毛泽东提拔陈毅为新四军代军长,粟裕也「升职」了,接任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成为新四军一师师长,手下有叶飞、王必成、陶勇带领的三个纵队(旅)。

没过多久,一师又兼了苏中军区,粟裕兼任苏中军区政委、苏中军政党委员会书记,成了一方诸侯。

因为抗战局势紧张,我军根据地被日伪顽分割,所以毛泽东给了各根据地首长很大的自主权。于是粟裕既要管军事斗争,又要发展、扩大根据地,让它成为抗战救国的基地。

最初,我军在苏中的兵力并不多。即便如此,毛泽东仍对苏中寄予厚望。自建军以来,我军的根据地大多位于老少边穷之地。那些根据地就像干瘪的柠檬,怎么挤也挤不出一滴水来。

而苏中的情况则不一样,这个区域包括盐城的斗龙港至淮安以南、长江以北、运河以东、黄河以西的共 2.3 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大概有八百万人口。这里地势平坦,河流很多,自古以来就是鱼米之乡,商业也很发达,生活水平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多了。这里生产的粮食、棉花、海盐,都是我军非常需要的东西。

蒋介石所依靠的江浙财团,一直把这里当作自己的原料基地和商品销售市场;抗日战争时期,这个地方又是伪国民政府和日本侵略者所依赖的重要供应基地。

要是能掌控这里,就能让日伪顽的实力大打折扣,让我人民军队的力量大大增强。正因如此,毛泽东才把苏中地区比作我军的「关中」。

实际上,毛泽东说过好几次「关中」这个词。关中本来是指关中平原,这个地方坚固险要,土地肥沃,不但是重要的军事要地,也是重要的粮食产区。谁占领了关中,谁就在争夺天下的竞争中占据优势。秦朝、汉朝都是靠着关中来成就霸业的,北周、隋、唐都把关中作为中心,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帝国。

在毛泽东眼里,抗战时的苏中是我军的「关中」(解放战争时,毛泽东觉得工业、农业都发达的东北才是我军的关中)。1941 年,毛泽东给刘少奇发了封电报,着重指出:

现在华中的基础根据地,也是向西向南发展的起点,它在总任务中的作用是为西边南边提供干部和军队,就像汉高祖的关中一样。

苏中地理位置很重要,日、伪、顽当然也知道。对日本来说,苏中地区卡住了南京、上海的咽喉,控制着长江下游的航道,就像一把尖刀插进了敌人的胸膛。

对蒋介石而言,要是共产党拿下了苏中,就能近水楼台先得月,抢先解放南京、上海等大城市,这是他绝对不想看到的。

但是蒋军战斗力太弱,在日军的多次扫荡中,国军的敌后游击队根本没法立足,都「曲线救国」去当伪军了。国民党军成了苏中争夺战中第一个败退的。接下来粟裕要对阵的,就是狡猾且强悍的日军。

从地理位置上看,苏中跟「关中」没啥关系。对日军来说,他们虽说占领了大半个中国,但陕西他们根本没碰到边。苏中可不一样,这地方到处是水网,地势又平,是中国最早沦陷的地区之一。跟山地比,苏中很难守得住。日军靠着汽艇这些先进装备,在河道里横冲直撞,突然袭击抗日武装,扰乱根据地。国军敌后游击队之所以撑不下去,就是因为他们没法破解日军的这种封锁战术。

要想稳住苏中,就得先打败日军的汽艇战。可粟裕和他的手下们却想出了几个前所未有的怪招。

一、在河道上建造明坝、暗坝、交通坝、阻塞坝,让我军的平底木船畅行无阻,而日军的钢制汽艇因为吃水深,在水里举步维艰。

二、把大桥改成小桥,把固定桥改成活动桥,把大路改成小路,把弯路改成直路,新四军就能来去自由,日军却难以通行。

三、把小河拓宽挖深,将苏中地区的河流都连接起来,形成蛛网一样的水系,改善这一地区的水文地貌,方便新四军内部的水路联系。

苏中本来没有天然的险阻,粟裕和他的部下却创造了人为的天险。日军认为畅通无阻的苏中水网,转眼间变成了难以跨越的障碍。因此,他们的扫荡无法进行,清乡也无法奏效。而新四军则利用水网,四处袭击日军,取得了许多胜利。

在抗日战争的后期,也就是 1944 年 3 月,新四军主动出击,先打响了车桥、南坎战役,打破了苏中敌我双方的平衡。这样一来,日军再也不敢轻易行动,只能缩在大城市里不敢出门。因为他们明白,只要一出城就会陷入新四军的海洋。

就这样,粟裕控制了苏中大部分土地,压制了日军,赶跑了顽军,初步建立了我军的「关中」。

在打仗的同时,粟裕也没忘记发展根据地的经济。粟裕清楚「关中」不只是军事要地,还是兵源、财赋的重要来源。我军不但要在军事上稳稳掌控苏中,还要在这里积累物力、财力和人力。

在敌人的不断「扫荡」「清剿」和严密的封锁下,粟裕却积极响应中央的号召,组织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他创办了许多生产企业,如被服厂、印刷厂、卷烟厂等,同时还建立了税收和贸易等财政经济制度。并且,在华中根据地,他率先印发了印有毛泽东头像的货币,保证了苏中根据地的需求。每天,苏中根据地都能够获得百万担公粮和两千万元的税收。尤其是苏中卷烟厂生产的「飞马牌」香烟,成为了整个江浙地区的硬通货,为新四军带来了巨大的财富。

经济发展了,军队就有充足的后勤保障。曾有新四军一师的老战士回忆:

「到了冬天,每人都能有一套新棉衣,到了夏天,每人发两套细布军装。不仅如此,还能生产火柴、蜡烛、肥皂这些日用品,在当时可都是非常抢手的东西。」

苏中地区新四军的「阔绰」也给友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解放战争初期,苏中部队与山东八路军会师。山东八路惊讶地发现,苏中部队都盖着五彩斑斓的绸面丝棉被,有人甚至穿着绸子衬衣,留着时髦的分头,仿佛一群富家公子。由此可见,新四军当时有多富裕。

除了吃的改善,装备也好了很多。钱有了,粟裕就能研究「高科技」武器了。在粟裕的帮助下,苏中根据地有了自己的兵工厂,有 50 多个干部和 200 多个工人,能造迫击炮了,每个月能产 1 万发炮弹。

在一次攻打敌军据点的战斗中,我军缴获了一个日制 88 式掷弹筒。粟裕拿着掷弹筒看了又看,不停地称赞:「这东西做得好啊!」没想到没过多久,苏中兵工厂就仿制出了这个掷弹筒,而且比原装的还好用。

后来,新四军一师的装备有多好呢?1944 年,粟裕接到命令南下,准备建立苏浙军区。苏中军工厂加班加点,生产了 350 多门 73 毫米和 52 毫米口径的迫击炮,还有 1 万多发炮弹。在第一批南下的部队中,每个团都有一个炮兵连,每个连都有一个炮兵班,73 迫击炮配到连,52 迫击炮配到排。

在天目山战役中,国民党军惊讶地发现,新四军的装备比自己好太多了,300 多门迫击炮把国民党军打得晕头转向,落荒而逃。毛泽东后来感叹道:「粟裕以后能指挥四五十万军队」。

评价一个将领会不会用大兵团作战,会不会用炮很重要。抗战的时候,粟裕就能指挥好几百门火炮了,怪不得后来在华野那么厉害。

不仅如此,粟裕还让陶勇组建了海上部队。新四军最开始用的是木船,后来有了钱,直接做买卖买了好多汽艇。从那以后,在江面和海上横冲直撞的就不是日军了,而是我们的「四老板」。

苏中变富裕了,粟裕没忘共同富裕,他下令让苏中根据地给老大哥八路军送去了很多经费和物资。据接收款项的千兴让和林一回忆,1943 年夏到 1944 年秋这一年里,新四军汇到太行山区的钱和东西非常多,这些钱能买 160 万袋面粉。

作为师范生的粟裕,明白培养人才很重要。过去就有「关中出将,关东出相」的说法,古代的关中也是个出人才的地方。

和古代的关中不一样,粟裕的苏中向来教育很发达,年轻人文化素质高,是个出读书人的地方。所以粟裕利用这个好条件,招了很多青年学生当兵,然后把他们分到一线部队当干部。

那么粟裕是怎么吸引进步青年的呢?一是革命的理想,二是不错的待遇。

新四军老战士赵政回忆说,1941 年,他和九个上海女青年历经辗转来到苏中。因为这九个女青年有高中文凭,所以一进部队就能拿到 20 元津贴,而一般老战士只有 8 元津贴。

她们心里犯嘀咕:「我们是来打鬼子的,还是新同志,咋津贴比老战士还多?这可不行,得降一降。」

但是他们的老板说:「高中生只能给 20 元。」她们觉得老板看低了自己,就变得很沮丧……

待遇这么好,就不用担心知识青年不来了。1941 年 10 月,新四军一师营以下干部里,知识分子占了 60%,连指导员里更是占到了 70%。要是清华、北大、中央大学甚至是「海归」的学生来了,直接就能去师部工作,比如周林、杨恺、陈其五、谢云晖、张崇文、韩念龙这些高材生,都在一师当过官。

要知道那时候,我军很多人都没文化,有个高小文凭就算是大知识分子了。大多数人扁担倒了都不知道是个「一」字。而新四军一师,已经基本上实现了「革命化」「专业化」和「知识化」。

不仅如此,粟裕还通过人才来大力发展教育,用人才来培养更多的人才。到了 1943 年,苏中全区有 54 所中学,1584 所小学,中学教师有 420 多人,小学教师有 3320 人,在校的中小学生有 16 万 4 千多人。这些学校,为我党我军培养了很多人才。

在整个抗战时期,苏中一直向浙东、闽浙赣、苏浙皖等根据地输送干部和人才。1944 年底,中央认为时机成熟,便下令让粟裕率领苏中主力部队南渡长江,进军江南,开拓新的苏浙军区。

在粟裕的努力下,苏中成为了我军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中心。靠着苏中根据地,粟裕养了两个师(一师和六师)。一师下辖的三个旅,发展成华野一纵、四纵和六纵,是粟裕手下赫赫有名的「铁拳」部队。这三支部队都是我军的王牌,打了很多恶战,歼敌也多。还有一部分地方部队,后来发展成了华野十一纵队,他们决战淮海,横扫京沪,是一支不可小视的生力军。

粟裕不仅打仗厉害,还很会经营根据地。1955 年授衔时,他是唯一以大军区军官身份参与授衔的大将,其含金量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