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朝鲜战争的谜之撤退?美学者感慨,毛主席的十六字战术名垂千古

2024-02-05历史

朝鲜战争的谜之撤退?美学者感慨,毛主席的十六字战术名垂千古

毛主席是中国人民杰出的领导人,也是新中国的主要奠基者。在每个中国人的内心深处,对毛主席都存在深深的崇敬之情。这种尊重不仅在国内如此,在国外一些学者中,毛主席也是他们的偶像。

1971年,基辛格首次访华时曾私下告诉周总理,他经常试图深入了解中国,对毛主席心生崇拜之情。

一些美国学者花费数年时间深入研究毛主席的「十六字战术」,尤其是在朝鲜战争中,中国志愿军与霍默上校第七团的一次撤退指令,实际上印证了这种战术的明智之处。

零星琐事中透露着真理。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纵观军备实力,我国没有一处能与美国媲美。尽管在整体作战素质上,我军表面上与美军存在一些差距,然而在种种领导和战术的配合下,我军仍然能够取得惊人的胜利。

1951年,抗美援朝战争已经进行了近一年,我军的战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削弱敌人的实力,但面对美军出色的武器装备,我军在战场上仍显得有些吃力。

这就像是一段瓶颈时期,双方都了解对方的战术,总是能够预见对方的行动,却始终没有找到突破口。

时任中国志愿军副总司令陈赓记录下这一现状,并向毛主席报告,希望能够得到毛主席对这其中潜在道理的指导。

毛主席认为,尽管当前的战术对我们来说适用,但若继续按照现有方式打下去,我们可能无法保持优势。他指出,美军装备精良,既有飞机又有坦克,而我们仅仅靠双腿,根本无法逃过这些铁制家伙的追击。若坚持持久战,最终将会败给这些铁制武力。

毛主席抽着烟,注视着朝鲜战场地图,询问陈赓关于「四十二军」的情况。

「困难!尽管赢得了战斗,但整体战略目标不容乐观,敌军推进速度较快。」吴瑞林迅速回答。

「那我们只能采用一些非常规手段,或许对敌人会产生效果。」毛主席建议道:「执行‘零敲牛皮糖’。」

实际上,「零敲牛皮糖」这一战术曾在解放战争中被毛主席采用。当时,解放军与国民党军相遇,国民党军自称是蒋介石亲自指挥的五大主力军,具备绝对实力。

尽管真实性不明,我军并未松懈警惕,据说主力军内部也感受到一些压力。开战后,国民党军全面采用美式装备,对我军造成一些困扰。

得知情况后,毛主席表示,面对蒋介石的美式部队,不能采取正面硬碰硬的战术,而是应该像敲牛皮糖一样,逐层击溃。他强调,只要敲掉一小块,对于那些剩余的锋芒毕露的部分,敲击起来就会更为容易。

遵循这一方法,我军首先将火力集中在国民党的一个连队上,消灭了该连队后再打击整个营。一旦一个整营被击溃,对国民党军来说损失就会变得较大,这引起了他们的警觉。不久之后,这些主力部队被我军打散。

战后,毛主席对我军的「敲打」战术表示高度赞扬。

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毛主席下令让四十二军采取「敲打」美军的策略。然而,面对一个问题,美军与国军并不可同日而语,因为美军意志力强,通常难以被打散。即使歼灭了一些营,对于美军可能也没有太大影响。

因此,要想快速「敲打」几乎是难以实现的,甚至可能招致其他美军的包围。毛主席抽着烟,手中摇动着扇子,鼓励四十二军:「不要害怕,洋鬼子最害怕的就是游击战,他们手颤抖着。」这句话实际上是要求四十二军在「敲打牛皮糖」的同时采取持续游击战,虽然可以维持大的阵势,但战局不能扩大。

将美军的一处弱点作为主攻目标,我军采用运动打击战术,不断地轮番发动进攻,使美军无法有效还击,同时迫使其陷入持久战局面,精力被彻底消耗殆尽,为最终歼灭创造条件。

很快,四十二军改变了与美军对战的方式。部分美军突然发现志愿军停止了对自己的打击,而另一部分美军则发现志愿军的火力全都集中在他们的队伍上,而且志愿军还采用游击战术,多层次的打击让美军无法理解志愿军究竟采用了何种战术。

仅仅是一场游击战就足以让美军费解数十年,更别提毛主席提出的「零敲牛皮糖」了。战至傍晚,整个美军部队已经疲惫不堪,而志愿军却持续向他们发动进攻。每推进一千米,我军伤亡率相较于美军是其27倍,由于损失过大,美军很快开始全面撤退。

我军趁机追击,主动向美军发动攻击。这种战术让美军难以理解,麦克阿瑟对此束手无策。

游击战十六字诀 1950年11月,我军刚投入朝鲜战场不久即取得巨大胜利,打乱了美军计划。面对志愿军的强烈攻势,美军开始撤退至三八线。

此时,美军士气低落,有可能进行追击,对美军造成沉重打击。

毛主席得知战报后发电报给前线,要求中国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立即率领军队继续前进。

"各位战士,稍事休整,调整状态,我们要在清川江制造些动静。"这是彭德怀总司令对各级将士的指示。

在下一场战斗中,志愿军将迎战美军的王牌部队——陆战一师第七团,这支部队以不败的神话而著称,全副武装都采用美军最尖端的装备。或许有人会认为,这样的部队可能仅仅依赖于强大的力量,没有任何作战技巧。

实际上并非如此,陆战一师第七团的领导人是霍默上校,他的作战风格与传统美军不同,从不傲慢自大,也不依赖蛮力,一直以战术为主导。

得知中国志愿军参与朝鲜战场后,霍默开始搜集资料,研究中国军队的作战风格。他分析了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等各大战役,虽然在其他美国军官看来,中国人已经大胆地参与朝鲜战场是足够了,更别说取得胜利。

霍默在研究了中国军队的作战风格后,为自己的军队制定了应对方案,认为他的战术是无懈可击的,中国志愿军根本无法对抗。然而,霍默错了,尽管中国志愿军在实力上略逊于美军,但在战术和作战智慧方面,中国志愿军绝对是一流的。

尽管霍默夸夸其谈,但由于尚未与志愿军正面交锋,他还是保持了一份谨慎。

在夜幕降临时,霍默的部队驻扎在清川江畔,美军在帐篷里安然入睡,而霍默则在与手下商讨计划和行程。突然有一位士兵问道:「中国人会不会在半夜突袭我们?」

众人对这问题感到困惑,唯独霍默低声笑了两声:「中国军队刚刚赢得了首战,肯定十分疲弱需要休整,或许此时还在行军途中,我们可以轻松休息。」

将士们明白霍默经常研究中国军队,因此对霍默的分析较有信心。半个时辰后,霍默等人也开始入睡,整个清川江畔只有哨兵潜伏在黑暗中,以及空气中飘荡的呼噜声,几乎再无其他声音。

凌晨两点,一阵号角声划破夜空,美军军营瞬间亮起灯光。「警戒,警戒!所有人进入战斗状态。」美军士兵在军营中迅速集结,保持高度戒备。

霍默也在第一时间被号角声惊醒,起床后他迅速展开地图,一边听着号角声,一边寻找我军的位置。

「不可能,这不可能。」霍默难以置信,他听到的号角声从军营的各个方向传来,这意味着陆战一师第七团很有可能被志愿军包围。

而实际上,在不远处的第七团遭到了志愿军的袭击。当第七团准备反击时,我军却停止了进攻,这正是第一计「敌驻我扰」,目的是让美军难以入眠,时刻保持警觉,以耗费他们的精力和战斗意志。

在美军重新振作后,我军撤退到可观察位置,继续监视美军的一举一动。从凌晨两点一直到天蒙蒙亮,美军营地没有一刻松懈,所有人都保持防御状态。四周的雾使得美军更加戒备,就连霍默也连夜保持警觉。

随着天亮,雾渐渐散去,美军内部疲惫不堪,士兵们整夜未眠,眼睛红肿。在这时,我军的号声再次响起,志愿军冲向第七团的军营,发动了激烈的攻击。

霍默迅速清醒,下令:「展开反击,准备重武器。」机枪架设在周围的战壕中,开始对志愿军进行扫射,虽然雾气尚未散去,看不清人影,但仍在扫射。我军采取的是「敌疲我打」的战术。

很快,第七团的一、二营无法抵挡我军的攻击,向霍默指挥部发出求援:「霍默上校,我们需要支援,我们被袭击了。」霍默已经做好了准备,调遣了额外的兵力支援第七团。

这场战斗持续了整个白天,夜幕降临时,枪声逐渐减弱。美军感到奇怪,明明志愿军处于优势,为什么火力却减弱了?

一个小时后,我军彻底停止了火力,美军士兵以为志愿军已经被击退,沾沾自喜。然而,霍默突然感到情况并非如此简单。他认为志愿军可能因弹药不足而撤离,今夜注定还将有一场激战。

霍默下令,在第七团的军营四周设立哨兵,禁止其他人员入睡,随时准备行动。深夜时分,清川江水面传来扑通声,吓得美军迅速将枪口对准水面,生怕志愿军从江中渡水而来。

然而,经过漫长的等待,一直到清晨时分,美军才意识到可能是大鱼跃出水面进行呼吸。美军度过了又一夜的不眠,每个士兵都感到十分疲惫,难以振作。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军,昨日撤退后只留下了少数哨兵,其他人都安然入眠。

然而,我军没有选择发动进攻,而是再次退却一步,这一策略恰好符合霍默的设想,使霍默相信志愿军已经无法再战,于是他派遣部队追击。这一招是「敌进我退」。

在撤退时,志愿军特意减缓脚步,设法引诱美军陷入设下的陷阱。当美军即将追上时,志愿军战士们突然停止前进,展开对美军的进攻。此时,早已埋伏多时的志愿军队伍也出现在两侧,三方一同对美军实施打击,迫使美军匆忙从后方撤退。

然而,已经为时过晚,我军早在几天前就计划好在美军撤退时进行围剿,实现了「敌退我进」,一举将美军困在包围圈中。

被围堵的霍默心中一片懊悔,研究了中国军队这么久,却依然无法理解其战术。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这十六字诀是毛主席提出的游击战指导方针,无论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还是抗美援朝中,我军的胜利都离不开这十六字的指导。毛主席虽然鲜少亲临战场,但提出的理论足以令敌人应接不暇,显示出了他的卓越智慧。

这十六字诀后来被国外学者广泛了解,一些学者甚至花费多年时间深入研究、实践和验证,最终得出的结论是:中国人对于战争有着深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