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养生

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症的方法有哪些?中医推拿法效果如何?

2023-12-12养生

肠易激综合征是临床上常见的功能性肠道病。根据异常的排便习惯和粪便性状,IBS进一步被分为4个亚型,其中,以腹泻、腹痛为主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是最常见的类型。

在临床中,IBS-D主要表现为与排便相关的反复性腹痛、排便次数增加或性状松散,以及水样粪便。 目前该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IBS的症状反复发作,并且持续时间较长,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我国IBS多见于20~50岁的中青年人,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四分之三的患者以腹泻型为主。 目前在中医学中并没有肠易激综合征的确切病名,也没有单一的中医病与之完全对应。

在临床中一般根据IBS-D患者的症状,将该病归纳于「泄泻」「腹痛」范畴。 历代医家认为外感六淫、偏嗜饮食、脾胃虚弱、内伤七情是「泄泻」的主要发病原因。

本病主要是大肠传导失司以及脾胃运化功能失常所致,而脾虚湿盛的根源又是因肝气郁结,因此治疗时应以疏肝健脾为核心 。IBS-D与许多其他疾病的症状有所重叠,目前关于本病的诊断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并且本病还会对患者的整体健康状态以及生活质量产生极大的影响, 因此对于本病的治疗来说,各类治疗手段各有优势,但是没有十分合适的特效药。

单一药物或者治疗方式不太可能完成IBS-D患者的治疗,现代医学治疗中除了使用药物外,应当注重患者各方面的症状, 而不是仅局限于腹痛、腹泻等主要症状,中医对于IBS-D的认识并没有局限于单一疾病,而是将其视为一系列症状

将治疗思路从针对疾病转变为治疗相关症状,在治疗患者的主要症状的同时, 兼顾其他问题,如情绪问题、睡眠问题、饮食问题等,极大程度的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治疗方法细精、灵活、随证治之,普遍具有疗效优良、操作简易、绿色安全、价格低廉、不良反应小等好处, 广泛应用于临床中,在临床应用腹部推拿治疗相关疾病多年,通过对刘鹏教授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的感悟,总结了疏肝健脾推拿法,并以此作为观察组。

口服痛泻宁颗粒作为对照组,对IBS-D患者进行临床观察, 在治疗后对两组做出客观的疗效对比,从而为IBS-D患者提供替代药物治疗的新方法。

在临床中IBS-D主要表现为与排便相关的反复性腹痛、排便次数增加或性状松散, 以及水样粪便。目前还未明确IBS的发病机制,该病的病程久,且易反复发作。

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对于IBS-D的治疗,涌现了许多思路与方法, 并且都有一定疗效,本文从外治法、中医中药疗法、现代医学治疗等方面对IBS-D的治疗方法进行综述。

迄今并无单一中医病能与IBS-D完全对应。在临床中一般根据IBS-D患者的症状,将该病归纳于「泄泻」「腹痛」范畴。 历代医家认为外感六淫、偏嗜饮食、脾胃虚弱、内伤七情是「泄泻」的主要发病原因,本病主要是大肠传导失司以及脾胃运化功能失常所致。

而脾虚湿盛的根源又是因肝气郁结。肝五行属木,具有疏泄气机的功能。 在脾胃把饮食物转化为水谷精微并向四周布散的过程中,气机的正常运行至关重要。

正如黄元御在【四圣心源】中所说:「谷贮于大肠,水渗于膀胱,而其疏泄之权,则在于肝。」 肝木与脾土具有相克关系,如果肝气郁滞,则脾土会由于肝木抑制而壅滞,脾阳无法正常生发,其升举清气和布散水液功能异常,导致下行的水液不走膀胱而进大肠,引起泄泻。

【医宗金鉴】中表明「无湿不成泻」,湿邪是泄泻的主要原因。 脾脏的功能强盛,自然可以克制体内的湿邪,从根本上预防了泄泻的发生。

【五常症大论】指出泄泻的主要病因在于邪气损伤脾胃。 现代人因工作和生活压力增大,常会出现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导致肝气郁结,进而引起肝郁脾虚,临床中所见IBS-D患者常伴有焦虑、抑郁状态。

五脏均具有满而不能实的功能特点,肝主藏血,脾主统血,肝郁脾虚会引起气血运行混乱, 气血不平和则不能充养神志,会进一步加重焦虑。

因此,现代中医学者认为该病与肝脏调节气机的功能有着密切联系,同时肝脏的疏泄功能也是脾胃升降正常的重要因素,肝脏的疏泄功能失常, 就会导致人体气机运行不畅,进而导致脾脏的运化功能减弱,容易产生湿邪,最终患上「泄泻」这一病症。

根据传统医学理论,脾胃是消化饮食物的主要场所,暴饮暴食或者不按时间进食都会损伤脾胃功能, 致使脾运化水湿功能下降,水液未经充分吸收利用就进入大肠,也会引起泄泻。

IBS-D虽然是肠道疾病,但究其原因,仍在于肝郁脾虚,因此治疗时应以疏肝健脾为核心。 根据【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IBS-D分为肝郁脾虚、脾虚湿盛、脾肾阳虚、脾胃湿热、寒热错杂证。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慢性功能性胃肠道疾病,主要表现为腹痛以及排便习惯改变。 它影响到大约20%的普通人口,以女性为主,并且对于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相当大的影响。

腹泻为主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不仅要忍受疾病的痛苦,而且对于情绪、睡眠、饮食等方面有着相当大的影响。 迄今为止,各项研究认为,肠蠕动异常、内脏超敏反应、对刺激或压力的神经激素反应异常以及正常肠道菌群的变化是IBS-D的原因。

目前的常规治疗,如解痉药、纤维补充剂和抗抑郁药, 专注于缓解肠易激综合征的部分症状,但它们的效果十分有限,且会带来一定的副作用。

这使得许多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需要一些方法来替代药物治疗, 脏腑推拿这一传统中医外治法,在IBS-D的治疗中体现了其绿色健康、无副作用的特点, 符合广大患者对于疾病治疗的需求。

IBS-D在传统医学中属于「泄泻」的范畴。其发病主要与肝、脾、大肠有关。 历代医家认为「泄泻」的主要病因,无外乎是外感、内伤两类。

而当今社会,由于节奏偏快、工作压力偏大导致的情志因素成为IBS-D的主要致病因素。 【四圣心源】曰:「泻利者,肝脾之下陷也。谷入于胃,脾阳升磨,精华归于五脏,而化气血,糟粕传于大肠而为大便……」。

在传统医学中神、气、形作为三种基本要素互相影响、互为因果, 【素问】中提到:「……随神往来者谓之魂……」,而情志因素使神不得藏于心、魂不得藏于肝。

进而引发人体气机的升降失常,【素问·六微旨大论】提到:「升降息则气立孤危……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 肝者将军之官,五行属木,具有疏泄气机、调畅水道之功能,肝居于左,而行于右,主气之升,气机紊乱导致肝气郁结不得以升,乙木不升则横犯于己土

由于木气乘土,脾阳无法正常生发,其升举清气和布散水液功能异常, 【病机十九条】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阴阳应象大论】中「清气在下则生飧泄……」

中焦之土无以运化水谷精微,不能将水谷精微转化为谷气传输于肺进而以供养五脏六腑之气血,水谷精微由于中土所限不得上则下化为水湿注于大肠而行, 【医宗金鉴】中指出:「无湿不成泻」,水湿之邪停留于大肠直中,行则水湿暴下,导致泄泻。

治疗IBS过程中重视肝、脾之间的联系,肝属木,喜达而恶郁,情绪不佳则木郁 ;脾禀土,喜燥而恶湿,脾失健则水湿成泻。以情志不节为出发点,调节病患之情绪,木郁得疏。

通达脏腑之本性,脾湿自祛。肝郁脾虚是IBS-D的重要致病因素,故在临证时施以调肝理脾之法,即疏肝柔肝以泄肝实;健脾化湿以涩止泻。 认为本病之根本在于脾胃,而情志不节易伤肝木,气失升降,进而郁结,乘犯脾土,导致脾胃受损,失其健运之能

水湿不化,发为泄泻。 故应疏肝理气止其痛,健脾化湿止其泻,肝气疏脾气健,则泄泻自去。 因此,现代中医学者认为肝脏的疏泄功能是脾胃升降正常的重要因素

肝脏的疏泄功能失常,就会导致人体气机运行不畅,进而导致脾脏的运化功能减弱,容易产生湿邪,最终患上「泄泻」这一病症。【灵枢·五味】中提到:「胃为五脏六腑之海……」, 五脏六腑的气血依赖于后天中焦之土的供养【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

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揆度以为常也……」因此中焦脾胃作为人体之枢纽, 上可实肺气以通调水道,下可充肝之血以使肝气不郁进而正常的疏泄气机

【五运行大论篇】:「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其所不胜……」表明肝脾二脏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疏肝健脾推拿大部分的操作手法都聚焦于中焦,通过调节后天中枢之土以让气、血、津液得到正常的转运,使阴阳相和,从而改善肝郁脾虚的症状。

【说文解字】中记载「摩,研也。从手、麻声。」摩法操作和缓适中,施术部位在皮部及孙络二脉, 也就是体表皮肤及毛细血管,摩法操作时要达到宜舒宜缓,不宜快、不宜过度发力

其受力范围较大且受力面较为均匀。摩法使受试者气血运畅得利,腠理得以所养,重点在于使受术者阴阳得以调和,负阴而抱阳。 实验发现,频率不同的摩腹法能够改变家兔血清中胃动素的含量,从而对脾胃功能产生影响,低频率的摩腹法能够使血清中MOT降低

进而改善家兔的脾虚问题,反之,快频率的摩腹法会使其脾虚问题加重。 振法:【导引法】中记载:「极力左右振两臂,不息九通……振腹自极七息。」

振法是应用于脏腑内科推拿的主要手法,其难易程度较高,需要自身一定的内功基础;振法需要施术者操作前保持气定而神安, 鼻吸自然之清气并引动自身丹田之气,共汇于中焦而形成真气,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使真气并随手太阴之脉经络循行聚气于手

操作之手放于施术部位,手腕放松自然振动产生外力, 以期自身之正气干预受试者之病邪之气,从而达到共频效果,使受试者阴阳得以调和。

持续柔和的振法能够双向调节肠道的功能,通过调理虚弱的脾胃和肠道,以奏其健脾益气之功,在治疗脾胃虚弱引起的腹泻时,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揉法:【保赤推拿法】中提到:「揉者……不离其处而旋转之也。」

揉法是由摩法衍生而来,相较于摩法其力度较重,且刺激的部位组织更深,位于经脉之处, 操作时宜缓、宜柔、宜力度适中,以主要施术为中心并带动皮下肌肉组织进行节律性运动

使经脉气血得以转运,以实中焦脾土之气,进而达到调整胃肠道蠕动节律。 在临床中观察发现揉腹能够对中焦气机的升降做出有效调整,解除肠道痉挛以降低敏感度止痛,改善肠道动力异常,恢复其正常蠕动频率。

利用指或掌发力,自浅入深,由轻到重地刺激穴位及施术部位, 此法具体分为五层,具体达到每层的力度各为不同,并且达到的治疗效果也随力度改变而所异。

有学者认为按法具有「按之热气至」的效果,具有调和气血之功,可调理脏腑气血失和所引发的诸证,当乙木气郁不得升发而横犯巳土以致中焦虚而不足之时,可适当按压中脘、天枢等穴,以奏疏肝健脾调肠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