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是中国传统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
在古代,人们通过观察太阳的影子来确定夏至的时间,据【恪遵宪度】:「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
夏至一天,白天最长,太阳的影子最短,这是一年中白天最长、阴影最短的时刻,称之为夏至。
夏至在古代被分为三个候:「鹿角解」、「蜩始鸣」和「半夏生」。这意味着当夏至到来时,鹿的角落下来了,蜩开始鸣叫,半夏这种植物也开始生长。
夏至后的天气特点是气温高,湿度大,经常出现雷阵雨。
但是有一句谚语说:「夏至不热,五谷不结。」
也就是说,夏至时的高温对作物来说是一种馈赠,它能带来能量,滋养着庄稼、花草和树木,使它们能够茁壮成长,开花结果。
夏至也被称为夏节或夏至节,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个节气。
在夏至这一天,阳气达到了一年中的巅峰,白天逐渐变短,人体的阳气也逐渐减弱,对于养生也有着特别的意义。
下面我将介绍一些夏至时的养生保健方法。
首先,关于睡眠,夏天晚上可以稍微晚睡一些,但仍然要保持早起的习惯,可以使人们充分利用充裕的阳光时间,享受大自然的美好。
每天保持7~8小时的睡眠时间是必要的,这样能够使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复。
午睡可以补偿夜间睡眠不足,也可以满足人体在这个时段的养护需求。
午睡的时间也需要适度掌握,一般以30~60分钟为宜,时间过长会导致人体进入深度睡眠,醒来时会感觉疲倦和不适。
在夏天的早晨,阳光温和宜人,选一个天气晴朗的早上,穿上清爽又宽松的衣服,带上水壶,背朝阳光,晒一晒头顶、脖子后面和整个背部。
这样的日光浴可以帮助身体合成维生素D,同时也有助于调节生物钟和提高心情。
一个30分钟的日光浴足以满足身体的需求,但请记得要在9点之前进行,此时太阳温和而纯净,最适合人体。
除了日光浴,早晨或傍晚时段也是进行适度运动的好时机。
在天气相对凉爽的时候,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瑜伽等,这样的运动不仅可以增强体质,还可以帮助身体排出多余的湿气。
但要注意不要进行剧烈运动,适当运动流汗和暴汗是有区别的。
过度出汗会伤害气和阴。运动后务必及时补充水分,避免脱水,可以喝些淡盐水或运动饮料,但不要直接喝冰水或生水。同样地,也不要用冷水洗澡。
在夏天,由于生长之气浮于体表,内里则是寒凉一片,如果再喝冷饮或冲冷水澡,寒气会通过打开的毛孔入侵身体。
喝水的温度也要适宜,不要刻意追求过烫或过凉,温温的水最为适宜,既不会对身体造成刺激,又能满足身体的需要。
根据中医理论,夏至对应的是心脏这个脏器,因为夏天阳气最旺盛,而心与阳气密切相关。
在这一节气里,人们应该注重心脏的保养,调整好自己的心情。
很多人喜欢煮绿豆汤来代替茶水,因为绿豆汤不仅可以补充水分,还能解热清暑。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是解暑消炎的绿豆汤,也应根据个人情况和适应状况来选用。
绿豆汤适合夏季养生,但如果用法不当,可能会适得其反,比如,在炎热的天气中过量食用或将绿豆汤冰镇后食用,可能会损伤脾阳。
同样地,西瓜也是解渴消暑的好选择,但也不宜过量食用。
在夏至这一天,按照民间的习俗,人们会选择吃面条。
无论是过桥面、三鲜面、阳春面、凉拌面,还是打卤面和炸酱面,各地的面食种类繁多。
尽管这一习俗有其历史和文化背景,但背后也蕴含着中医的医理。
夏天是阳气最旺盛的时候,人体的阳气也因为大自然阳气的鼓荡而生长旺盛。
为了顺应这个趋势,人体需要让阳气「宣泄」出去,才有利于「秋收」和「冬藏」,而面条这种容易散热的食物形态,就符合了「使气得泄」的自然规律。
恰好符合【黄帝内经】专门论述夏季的养生方法:「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从农时的角度来看,夏至恰好是麦收之后,人们在这一天吃新麦,并且也是为了尝鲜和祈求消灾、庆祝丰收。
从小麦的性味归经来看,它属于心、脾、肾经,夏天对应的就是心脏。从中医的角度来说,夏天对应的正好是心,吃由小麦粉制成的面条,背后还有清心除烦的深意。
夏至期间,人们应该充分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调整起居习惯和饮食习惯,保持适度的运动和休息,以保持身体的健康和平衡,只有这样,才能在夏天享受阳光和热情,迎接更美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