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养生

本草亦远行——区划下的中国药市

2024-05-30养生

*本文在陈士林院士团队发表的专论【中国药材生产布局的数值分析】基础上,进行讨论。

中国中药材四大区 ——按照自然地理条件,中国中药材资源可划分为4个不同的区域,青藏药材区、南方药材区、北方药材区、西北药材区。

中国中药材市场 ——上世纪90年代至今,由相关部门批准的全国性的中药材市场共有17家。

不同区域内、外的中药材市场,在对中药材资源进行配置。

中药材或者本草资源,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动植物。所以,在理解全国中药材资源分布时,自然资源的区划是其中的重点。

那么,该如何理解中国自然区划?该如何理解中药材资源的分布?或者,用最直白的语言讲, 该怎么给中药材画圈?

赵松桥方案示意图。该方案在综合分析后,采用多级划分的方法,主要为农业服务。原载于【中国国家地理】2009年第10期,中国地理百年大发现专辑。

2009年,中国地理学会与【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共同发起了评选「中国地理百年大发现」活动,以纪念中国地理学会成立100周年,并于同年10月推出了专辑。 「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和【中国自然地理】首次详尽揭示了中国地理地带性规律」位列榜单之中。

为介绍中国综合自然区划方案,专辑中的文章【给中国画圈的人】,不同年代,不同学者、专家的方案就列了7版。这说明该课题的研究长期以来都存在争论。 但无论哪个方案,等降水量线、青藏高原边界线都是区域划分的重要依据。

秦岭分隔南北

在该次评选活动中,进入榜单的大发现共30项,排名第一的就是「秦岭-淮河线」。 这条线作为中国的南北分界线,是写进教科书的常识,同样也是区域划分时的重要依据。

但也是在该期的专辑中,另有一篇题为【南北分界上的迷雾】的文章,专门讨论了「秦岭-淮河线」作为南北分界线时的模糊、混淆、争论与尴尬。

既然是「迷雾」,说明里面的内涵、问题很值得深究与讨论。

草药铺上的各地药材

而在区划的基础上,在给中药材资源画完圈之后。

如何理解自然区划下17家全国性的中药材市场的分布?如何理解市场对中药材资源起到的配置作用? 离开生境后的中药材都去了哪儿?

甚为复杂

针对这些问题,陈士林院士等人以 青藏高原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400mm等降水量线等界线 为基准提出的观点,非常值得学习和借鉴。

在对全国中药材资源进行分区时,首先, 可以沿着青藏高原的边界线划分出青藏药材区。

通常,一个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与生境的复杂程度呈正相关。

青藏高原北部的羌塘,拥有地球上规模最大的高寒生态系统。高原东南部的雅鲁藏布大峡谷集中了从寒带到热带的几乎所有的植被类型。从高原温带的川西藏东的高山深谷到高原亚寒带的昆仑高山高原,从半干旱的祁连青东高山盆地到半湿润的果洛那曲高原山地。 约占国土总面积1/4的青藏高原,其药用植物资源之丰富,很难用简短的语言来进行一个有力的概括。

独特的立地条件,使得这片区域出产许多独有的、优质的、耳熟能详的道地药材。

青藏药材区不同生境下的药材:

高原亚寒带季风半干旱气候区。西藏纳木错湖边的红景天,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

青海,高寒草原,冬虫夏草的子坐破土而出。

上世纪50年代,作为西藏商业、文化、交通中心的拉萨,市区内草药店和草药摊的数量还很少。这一时期,拉萨的药材主要由外地驮运进去,且基本都是生药,没有经过炮制。

而很长一段时期,整个青藏药材区,一家国家级中药材市场也没有。

这也反映了全国中国中药材市场区域分布的明显特征——东多西少。这种区域性药材资源供需不平衡,布局不合理的局面,亟待优化。

青藏高原不仅有丰富的药材资源,同时也是藏医药学的发源地,有着极为深厚的藏医药文化。而由于特殊的生态,区域内的药材资源存在自然更新率较低、易濒危等特点。因此特别需要药材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研究、政策、产业作为支撑。

布达拉宫西南侧,一街之隔的药王山。曾是西藏唯一的医学院所在地,青藏高原药学事业的源流。

如果要对中药材资源作南北区分,肯定绕不开秦岭-淮河线。这条线看上去简单,沿着秦岭、淮河画上去即可。但是真正要在中国地图上画的时候却很难下手。 当秦岭-淮河线作为中国南北分界时,其实是一个「范围」,并且与很多「线」重合。 1月平均气温0℃等温线、≥10℃积温4500℃、800mm等降水量线、2000h日照时数等值线……

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繁衍与自然界的降雨息息相关,所以可以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方向上的 800mm等降水量线 ,对南北做一个分隔,分出北方的药材区和南方药材区。

南方药材区不同生境下的药材:

四川,亚热带竹林中生长的天麻。西南地区的道地天麻就有乌天麻、川天麻、贵天麻、昭通天麻。

海南,热带季风气候区的槟榔果。其干燥成熟的种子为道地药材广槟榔。药用槟榔与食用槟榔的取材、炮制、使用均不相同,不可混为一谈。

划出的南方药材区是全国中药材资源最丰富、最密集的地区。 浙药、南药、广药、川药、滇药……都位于这片区域。相应的,该区全国性的中药材市场数量也最多,共10家,占比超过一半。

回溯南方中药材几百年来的发展历史,江西樟树中药材市场非常具有代表性。江西省宜春市代管的 樟树市是中国著名的药都 。在清代,南方地区就形成了以其为核心的,网络各地药材市场的集散体系。无论是在「水路要冲」起决定性因素的久远年代,还是交通运输发达的今天,都有着「药不到樟树不齐,药不过樟树不灵」说法。

樟树的药业因码头港口而兴,自明以来药市繁盛。图为市内药都园。

按照相同的逻辑,可以大致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方向的 400mm等降水量线 ,划分出北方药材区。这条线也是我国北方地区与西北地区的分界线。北方药材区 再往下细分可划分为东北区与华北区

在关外、东北地区,400mm降水量线以东的山地林区出产多种知名的道地药材。而进入关内,同样也可以用自然区划、农业区划的思路来研究华北区中药材资源。区域内的大型中药材市场多分布于华北平原。作为中国三大平原之一,华北平原是以旱作为主的农业区,土层深厚、土质肥沃。平原上的几个产粮大省,中原粮仓」河南、「大国粮仓」山东、「华北粮仓」河北,不仅粮食产量名列前茅,同时也是「北药」代表,中药材资源大省。

北方药材区不同生境下的药材:

山东枣庄山亭区种植的金银花,沂蒙山区及周边地区出产道地药材东银花。

人参,东北寒温带落叶阔叶、针叶林中最知名的药材之一。

按照这个划分方法,有一个地方就有些特殊—— 安徽亳州 。从区域位置上来看, 亳州位于淮河以北,在地理上是肯定的北方,其药材市场也属于北方药材区 。相关资料显示,亳州气象站近30年来记录的累年平均降水量为799.6mm,刚好位于800mm等降水量线附近。另有一些记录则表明,亳州市的累年平均降水量会略高于800mm。这可能就是地理学的有趣之处。河流并非永不改道的,而降水在空间和时间上都表现出显著的多变性。

之所以要对亳州进行特别说明,除区划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随着近年来中药材市场的发展、变化,在17个中药材市场中,或者就全国范围内的中药材市场来看,亳州药市的综合实力非常靠前,常被誉为 「药都之首」

而整个北方药材市场,或者北方药材区绝对不是仅仅只有亳州。 河北的安国、河南的禹州等地都是有百年历史著名药都

400mm等降水量线以西,青藏高原分界线以北为西北药材区。

从行政区划来看,包括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新疆等地,幅员辽阔。同时这片区域从大的空间范围来看,除去东部的呼伦贝尔高原,似乎是由沙漠和沙地串联起来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库姆塔格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库布齐沙漠、毛乌素沙地、浑善达克沙地……

这种 广阔的区域范围加之区域内相似的生长环境 ,使得西北药材区出产的道地药材呈现 「一源多道地」 的特点,能够解释为什么西北地区的同一种道地药材常分布在多个省级行政区。

西北药材区不同生境下的药材:

沙漠中的肉苁蓉。寄生草本,喜轻度盐渍化的松软沙地。

宁夏中宁,温带干旱荒漠黄灌区种植的枸杞。

如此四分法,西北地区就只有 唯一一家国家级的药材市场——兰州黄河中药材专业市场。

为什么西北地区会是这种情况,这并不难推理和想象。

而更值得思考的是, 西北地区是否值得中药材产业进一步布局?

兰州,唯一一座黄河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年平均降水量300mm左右,东西咽喉,南北要冲,自然是药材集散重镇。

从地理上来看,西北药材区这种「仅此一家」的格局,值得布局和深耕的原因至少有两点。

首先, 西北药材区,整个区域只有一家国家级的中药材市场。市场覆盖面积越大,表明中药材种植、生产、流通成本也就越高,这阻碍了产业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建立新的大型中药材市场在促进区域产业发展的同时,竞争对手也少。

其次, 西北地区的药材资源禀赋并不差。从二维平面的横纵经纬来看,西北地区的确降雨量相对较少,不利于动植物的生长、繁衍。但在三维空间中,海拔高度、山体的垂直地带性也是生物分布重要因素。区域内的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阿尔金山等,均是药用植物资源的宝库。

该区应有更多的国家级的中药材市场与之匹配。

来源:中国国家地理本草地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