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养生

关于2型糖尿病的中医证型与血糖波动性有什么相关性研究?

2023-12-07养生

糖尿病(DM)是一种复杂的慢性代谢性疾病,病因复杂,具有社会、行为、环境和遗传易感性等危险因素。

据统计目前全世界共有DM成人患者4.25亿,中国成人DM患者共1.14亿人,超过全球DM患者总人数的1/4。 DM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但早期诊断和治疗可预防或延迟慢性并发症的发生。 需要采用多因素方法来降低并发症的风险,从而降低DM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中医证型分类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不同个体病理功能状态进行分类的一种诊断方法,再以此为依据制定出相应的治法和方药,构成了指导中医临床实践的辨证论治体系。 理、法、方、药一线相贯是取效的关键,而准确的辨证是疗效的前提。

目前对于T2DM的诊断和疗效的判定,中医诊断和西医诊断基本可达成一致,但是在T2DM中医证型的判断上,因存在着许多主观因素,大多依靠中医师个人经验,因而出现了不同的偏差, 这也是中医界长期以来在中医证型方面难达共识的关键所在,这不利于中医药的标准化建设和推广应用。

证型分类原理研究是中医药研究的重中之重,将中医证型分类与现代医学疾病诊断相结合,是中医学领域具有原创思维的医学实践工作, 是一种创新的临床诊断模式,具有广阔的研究和应用前景。

因为古代科学技术的限制,中医学家对人体细微的生理病理变化无法探知, 现在医家们可以利用实验室分析、医学影像甚至于代谢组学分析、基因表达等现代科学技术更全面地认识疾病,提前感知人体的疾病发展进程。

GV又称血糖漂移性,是以血浆葡萄糖的短期波动为特征,分为日内GV和日间GV, 其中T2DM患者的日内血糖漂移范围可达6mmol/L,是正常人的2~3倍;日间血糖漂移幅度可达2mmol/L,是正常糖调节人群的2.5倍。

GV在管理T2DM中占有重要地位,并且是降低血糖疗法的重要目标。波动性高血糖比恒定性高血糖更能促进DM患者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 GV幅度越大,慢性并发症的发生率越高、预后越差。

目前T2DM观察指标主要有血糖、HbA1c、果糖胺和糖化白蛋白等,而HbA1c、果糖胺和糖化白蛋白的测量反映了血浆葡萄糖的长期平均值,却无法提供短期GV的准确测量结果。 目前常用GV监测手段有两种:动态血糖监测(CGM)和毛细血管血糖监测。

CGM能提供对实时葡萄糖波动的准确监测和更全面的葡萄糖水平图,但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技术检测价格昂贵且需要不断校准,并且考虑到早期设备的准确性,对CGMS的使用群体有一定的限制性。 SMBG仍然是最为广泛使用的监测葡萄糖水平的方法之一,特别是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中,需要定期监测葡萄糖水平,通常通过SMBG来进行。

毛细血管监测无疑是最方便、便宜的监测方法。 所需要的仪器价廉易得,操作相对简单。2017年【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管理专家共识】明确指出通过每日7~8次SMBG能够较为准确地估计T2DM患者的日内GV,且与CGM有较好的相关性。

如果能用指尖血糖监测值来预测T2DM患者的GV,可大幅降低监测GV的费用,同时也拓宽了血糖仪的应用领域。 既往已有研究证明T2DM中医证型与客观指标如糖代谢、脂代谢、周围神经电生理等具有一定相关性。

中医证型分类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对不同个体功能状态进行分类的一种诊断方法, 再以此为依据制定相应的治则治法和方药,构成了指导中医临床的辨证论治体系。现代医学是以病理为核心进行疾病诊断,更加精确明了和可视化,中医证型分类以病机为核心将人体的生理病理状态进行分类,更加个体化。

将现代医学疾病诊断与中医证型分类这两种思维方式相结合,是一种优势互补的创新临床诊断模式。T2DM归属于中医「消渴」、「脾瘅」、「消瘅」等范畴。目前对于T2DM的诊断,中医和西医工作者基本可达成一致, 但是在T2DM中医证型的判断上中医出现了不同的偏差,这也是中医界长期以来在中医证型方面难达共识的关键所在。

古代医家对消渴的辨治以三消分治为主流思想,以滋阴清热为大法,亦有从阳虚论治者,如张仲景使用肾气丸补肾温阳治疗消渴。近现代医家将消渴辨证进行扩展延伸,总结多年临床经验,将DM的病机概括为阴虚、燥热、伤津、阴损、阴阳俱虚,热瘀贯穿始终, 将证型辨为阴虚燥热、脾虚痰湿、肝郁气滞、肾虚失固、气血亏虚、水饮停聚和瘀血阻滞七个证型。

将T2DM分为肥胖型和消瘦型,针对肥胖型T2DM,又分为胃肠实热、肝胃郁热、肠道湿热、痰热互结等类型; 对于消瘦型T2DM,分为内热甚者、气虚甚者、阴虚甚者。朱章志以阴阳、六经为纲,将T2DM分为七种证型。

即阳证三型:阳明肺胃热盛,兼气阴两伤证、瘀热互结,兼气阴两伤证、少阳失枢,胆火内郁证;阴证四型:太阴阳明虚寒证、少阴阳虚寒湿证、少阴阴虚证、厥阴经脏虚寒证。医师认为消渴可致瘀,血瘀可致消,DM应从瘀分期论治,活血之法,一以贯之。 初期「阴虚血燥」;中期病机复杂,气虚、阳虚、气滞、痰浊均兼瘀证,后期为「瘀血停滞」。

中医内科学教材将消渴病机定为阴虚燥热,将其分为肺热津伤证、胃热炽盛证、气阴亏虚证、肾阴亏虚证、阴阳两虚证五类证型。【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将T2DM分为七个主证: 胃肠实热证;肝胃郁热证;脾虚胃热证;上热下寒证;阴虚火旺证;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血瘀脉络证。

四个兼证:瘀证;痰证;湿证;浊证。王元珍认为老年糖尿病应单独辨证,早期为气虚痰湿证,中期辨为肝肾阴虚证,晚期为阳虚证。医师将关于DM辨证分型的论文进行聚类分析, 总结出DM最常见的中医类型依次为气阴两虚、阴阳两虚、阴虚热盛、痰/湿热互结四大证。

医师将T2DM分为痰浊中阻证、肝郁脾虚证、热盛伤津证、气阴两虚证、脾肾气虚证五大类型。此外,部分患者只是通过仪器检测出血糖升高,并无任何症状,不知如何辨证,医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发现此类DM患者虽大多数无临床症状, 但多表现为体质偏颇,其中主要以痰湿质、气虚质及阴虚质为主,且多相兼为病。

总之,目前中医学对DM病机认识不外乎在病位上五脏均可致消,但总以肝、脾、肾为主,病性为湿、热、瘀、痰、气郁、气虚、阴虚、阳虚八类,辨证方法有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三类。确定中医证型是以八纲、脏腑、六经等为理论基础, 将风邪、湿邪、寒邪、热邪、痰、血瘀、阴虚、阳虚、气虚、血虚等结合病位演化成各种单证或复合证型的过程。

中医的辨证论治存在着许多主观因素,大多依靠中医师个人经验和思维模式来辨证, 不同的医家会从不同方面辨证,包含了许多假阳性和假阴性因素,得出的证型亦不同,甚或相逆,致使相关文献间缺乏可比性,中医证候的确立缺乏可复制性,这不利于中医药的传承和发扬。

作为医务工作者,只有明辨中医的证,认准西医的病,识证明病,证病结合,治疗方案方能有理有据,丝丝入扣,屡治屡验,进退自如。所以推进和实施中医药标准化建设, 对中医药进行标准化规范和约束,实现由经验医学向循证医学过渡是中医药发展的必然趋势。

现代一些科技成果如理化、病理检验,影像技术等并非现代医学独有,中医学的发展同样得益于物理、数学、农业等技术。应用现代科技成果可以更好揭示人体的病理变化,使中医辨证更加精确化、科学化和客观化, 助力于中医药的现代化。证是疾病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内在脏腑的病理本质可反映于外。

「欲知其内者,当以观乎外」,其反映于外的证候可以通过某一手段进行诊查。证是反映疾病本质、稳定、反复出现的联系的一种概括, 即证是有规律的,则构成疾病的证与证之间必然有其规律可循。

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从生化、病理指标和影像学技术甚至基因、代谢组学、蛋白质学等探讨证的病理本质,力求找中医与现代医学结合的交合点, 使中医辨证更加具有可复制性,已卓有成效。

对T2DM而言,已有研究证明代谢物质(能量代谢、尿素代谢以及氧化应激等)、实验室指标(血脂、HbAlc、血糖、胰岛素抵抗指数、胰岛素敏感指数)等与各证型中医均密切相关。故本课通过观察T2DM不同证型患者的GV模式并探索其中的中医理论, 以期为中医证型分类提供客观参考依据。

GV是人体代谢系统不稳定性的标志,表现为频繁的高和低葡萄糖偏移和总体难治性血糖控制。 GV是T2DM本身具有的特征,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近年来中医对GV的研究有所增加。有文献已证实GV可以对消渴病中医证型判定提供依据和新的方向,那么必有其内在机理。

目前各个医家对GV的病机有不同的看法,医师提倡「阴火论」,认为脾虚不健,中气下陷,阴火内生,阴火上犯,心肺受损,布散精微物质失司;阴火下犯,中焦水谷不化,产生湿浊,下流肾间导致GV明显。 这与医师从气虚论治脆性糖尿病,认为脾虚不健,气虚下陷,脾气散精功能失常导致GV明显基本一致。

医师认为GV一半以上的血糖高峰值集中于上午6:00-11:00,根据【子午流注针经】推演,7:00-9:00即辰时属胃,9:00-11:00即巳时属脾, T2DM患者GV与脾胃关系密切,是由脾气亏虚、脾不散精所引起。

医师从「脾胰同源」、「脾肾亏虚」理论辨治GV,认为「脾胰同源」, 胰腺分泌胰岛素的功能隶属于脾主运化范畴,脾气亏虚,运化不及,脾不行津,精津不能正常输布是GV加大的始动因素。且久病,脾病及肾,肾固摄无权,精微走泻,水谷精微输布和利用失常致GV幅度加大。

医师从肝脾论治GV,认为情志失常,肝气疏泄失常,脾肝失和,运化疏布失常, 谷精壅滞血中不能正常布散,导致血糖控制不佳从而影响GV。医师从「凡土脏取决于胆」论治GV,认为少阳相火温养脾脏,精汁融化食物,胆气助脾散精,可改善餐后高血糖状态,共同维持人血糖水平稳定。

医师认为T2DM血糖波动度增大主要与脾、肾、肝有关,这与糖尿病的认识基本一致,在病机认识上二者息息相关。 正如【医学衷中参西录】提出:「糖尿病……因中焦膵病,而累及于脾也,盖膵为脾之副脏。」膵即胰腺,胰作为脾之副脏,脾胰同源,胰腺分泌胰岛素的功能隶属于脾主运化范畴。

肥胖、脂壅阻碍气机,或情志失常,肝气郁滞或疏泄太过,土壅木郁,或先天脏真不足,或房劳过度则伤肾,不能滋养后天脾胃,或消渴日久,迁延不愈,脾肾受损,气不行津(液),气不化(谷)精, 谷精壅滞血中,甚至肾虚则固泄失常,精微走泻,水谷精微输布和排泄代谢紊乱则GV血糖波动性增大。

故治疗时应从脾、肾、肝着手,治疗上针对病机采用健脾、补肾、疏肝兼养阴、活血、化浊等法, 恢复脾、肾、肝的生理功能,直导中焦,使精微物质正常布散,则GV自然恢复正常。T2DMGV与中医证型明显相关,气阴两虚、脾肾气虚、痰浊中阻证GV较高,气阴两虚、脾肾气虚证日间GV较大,痰浊中阻证以餐后GV幅度高为特征。

且GV幅度越大,DM慢性并发症发病率越高。故GV可作为T2DM中医辨证分型的参考依据,并为临床医生探索精细降糖的方药提供参考依据。同时提醒医务工作者对于此类患者,在治疗时要更加关注GV情况,不仅要调控血糖,也要调控GV,精细降糖,使血糖平稳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