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講座紀要丨出土文獻與甘肅古籍

2024-02-02國風

在「書·路——甘肅古籍展」於甘肅省博物館展出之際,我們特別邀請甘肅簡牘博物館原館長、西北師範大學特聘教授、甘肅省古籍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張德芳教授於1月31日下午在我館學術報告廳作了題為【出土文獻與甘肅古籍】的學術講座。甘肅省博物館職工及誌願者、預約觀眾共110多人聆聽了講座。

主講人 西北師範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張德芳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中國古籍浩如煙海。大而言之,古籍承擔著國家和民族的記錄與傳承。小而言之,對古籍的了解是一個人精神信仰、文化素質的反映。因此,古籍的重要性不容忽視。2022年4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推進新時代古籍工作的意見】,對新時代古籍工作提出了總體要求,作出了完整部署,體現了黨和國家對於古籍工作的重視程度,對於全國古籍工作是一個劃時代的文獻。

講座現場

張德芳教授介紹,古籍乃記錄古代文獻之書籍。古代文獻最早見載於甲骨、金石,而最早之正式書籍為簡牘、帛書,漢代紙張出現,遂有手抄、唐寫、宋元明清刻印書籍,古籍的時間下限則為辛亥革命(1911年)。在汗牛充棟的古籍中,以善本最為珍貴,關於善本的定義眾說紛紜,張教授認為古籍善本應當包含「三性九條」,三性為歷史文物性、學術資料性、藝術代表性,九條為辛亥之前歷代的抄本、刻本、批校本、鈐印本等。

中國古籍卷帙浩繁,其具體數量到底多少,有兩部目錄著作值得特別註意,一是【中國古籍總目】,一是【國家珍貴古籍名錄】。【中國古籍總目】是現存中國漢文古籍的總目錄,煌煌30冊巨著,由幾百名專家學者歷時十七年才得以編成,第一次將中國古籍書目謄錄為約20萬種。其中甘肅所藏有791種,收藏在甘肅省博物館的有21種。自2008年至2020年,國務院先後公布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共計有13026部。甘肅24家單位共收藏有293部,甘肅省博物館存有23部,其中尤以肅王府刻石初拓本【淳化閣帖】最為知名。

肅府本【淳化閣帖】甘肅省博物館藏

另有多種珍貴古籍,出於甘肅,卻因各種原因未能留於甘肅。張德芳教授重點講述了最具代表性的敦煌遺書和出土漢簡。敦煌以其數量眾多的石窟和美輪美奐的壁畫吸引無數的中外遊客慕名而來,而一般人較為陌生的敦煌遺書其實也是極具文獻價值和歷史價值的國家珍寶。敦煌遺書除了大量漢文文獻,還有大量吐蕃文、回鶻文、吐火羅文、西夏文、粟特文等民族文獻,其在版本學、校勘學、歷史研究、文物研究等方面的價值無與倫比,一經發現,便受到全世界學人的矚目。但由於歷史原因,不計其數的敦煌卷子流落域外,主要散布在大英圖書館、法國國家圖書館、日本、俄國奧頓堡等地。而西北漢簡也由英人斯坦因率先發現,導致多枚漢簡被輸送出國,其後瑞典人斯文·赫定等人也將許多漢簡攜出海外,漢簡的整理研究工作也首先由法國漢學家沙畹著手進行。到1914年,寓居日本的學術大師羅振玉和王國維合著【流沙墜簡】,不僅對於中國的漢簡研究有開創之功,也是這一領域的奠基之作,真知灼見在當時為西方學者所不及,崇論宏議更給後來研究者以啟發。另有一批居延漢簡也因為歷史原因收藏於台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流沙墜簡

講座最後,張德芳教授簡要介紹了西北簡牘的出土及整理情況。甘肅因地處西北,氣候幹旱,大量簡牘得以保存至今,尤以漢簡數量最多、價值最大。甘肅簡牘較為重要者有懸泉漢簡、玉門關漢簡、居延漢簡、居延新簡、金關漢簡、地灣漢簡、武威漢簡、天水放馬灘秦簡等。經過上百年來的整理與研究,尤其是近幾十年來紅外線掃描等技術的發展,許多資料得以釋讀,許多著作得以出版,從而讓我們得以對秦漢時期西北邊塞的歷史狀況有了更為全面、具體的了解。

武威漢簡【儀禮】簡 甘肅省博物館藏

為了讓大家更為直觀的接觸古籍,更為方便的了解古籍,張德芳教授介紹了幾種具有代表性的古籍數碼資源庫,如中華古籍資源庫——中華古籍善本聯合書目、聯合目錄公共檢索系統、學苑汲古——高校古文獻資源庫、台灣古籍與特藏文獻資源等,這些古籍數碼資源網羅豐富、操作簡單,對於古籍研究者、愛好者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在互動交流環節,張德芳教授對觀眾感興趣或有疑惑的問題作了耐心詳細的解答和闡釋,現場氣氛熱烈,觀眾反映良好。

來源丨甘肅省博物館

編輯丨甘小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