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古唯識和新唯識爭論了300多年,為何最後能達成一致?

2024-07-02國風

世界上所有的宗教,即使那些標榜最慈善,戒律最謹嚴的宗教也一樣,這些宗教,宗派和宗派之爭,最後都走向戰爭,包括小乘。唯有大乘佛教三次劇烈的爭論差點導致僧團分裂,但是最終還是三次達成了一致,有效的避免了戰爭。而且這三次大乘達成一致,所使用的方法驚人的一致,就是拿出大乘佛教見佛性的實修方法——大乘三十七道品,爭論立即停息。

第一次是般若和如來藏思想之爭 。以【大法鼓經】將空經判為有余說,必須先學如來藏系經典再學空經的秩序,達成了一致。這次是用大乘三十七道品調和。

第二次是般若宗和唯識宗之爭 ,以【楞伽經】的:「佛說般若、唯識和如來藏都是假說,目的是為了讓眾生證得三解脫門。」這一句核心教義,而得以平息。

第三次則是唯識宗分裂為古義唯識和新義唯識,二派爭論 亦非常激烈,最後還是智周法師寫了【大乘入道次第】一書,搬出大乘見佛性的實修——大乘三十七道品,才徹底平息,可惜沒多久,唯識就在李治和武則天的打壓下,三傳而終。唯識從陳那開始,分為兩派陳那以前的為古唯識,陳那以後的為新唯識。也就是說,從世親的弟子難陀開始,安慧、真諦、慧愷、智殷、慧琎、靈覺屬於古唯識派;從世親的弟子陳那開始,護法、戒賢、玄奘、窺基、智周屬於新唯識。其中玄奘的弟子慧沼、圓測後來反玄奘,而支持古唯識。

古義唯識和新義唯識,區別是什麽呢?

當然細微的區別很多,但是主要的區別是三點,我們先看下面這張圖,這張圖是兩派共同承認的唯識綱領:

唯識思想表解

1、 古唯識主張一分論或二分論,即阿賴耶識分為見分和相分,其中安慧主張一分論:自證分,難陀主張二分論:見分和相分;

新唯識從陳那開始則主張三分論,即阿賴耶識分為見分、相分和自證分,當然護法之後,又加上了證自證分,成為四分法了;

2、 要不要立第九識的問題。古唯識認為必須立第九識;

新唯識認為無始無明將佛的本覺之用,錯幻為體之後,產生貪嗔癡,以及貪嗔癡將這個體,分為見分和相分的過程,是「無間」的,沒必要立第九識,因為沒有時間間隔,剎那即永恒,所以就是一體,全部立為第八識。

古唯識認為應該尊重佛經,【金剛三昧經】和【楞伽經】等經典均說有第九識;新唯識認為我的學說已經包含了第九識的內容,不必另立新名詞。

3、 古唯識因為主張第九識,而阿賴耶識是貪嗔癡熏習第九識,第九識進一步被幻出見分和相分,也就是說,實法只有第九識和無始無明。安慧繼承了難陀的說法,認為從貪嗔癡開始,到後面的阿賴耶識之後,統統屬於幻,不實法,貪嗔癡與第九識產生作用,貪嗔癡被分裂為八個識和51心所,而第九識則變成了證自證分中的一部份,有真實體,究竟是哪一部份,古唯識也說不清。

而新唯識因為立了證自證分,認為四分都承受了貪嗔癡帶來的苦果,有苦就不存在凈。

禪修

古唯識和新唯識的爭論焦點在哪裏?

1、要不要立第九識。古派認為應該尊重經典,必須立;新派認為沒必要弄得那麽繁雜。

2、新唯識認為古唯識說不清第九識是「自證分」中的哪一部份,就是說自證分也要承受51心所帶來的苦果,有苦就不是凈分,清凈的意思就是沒有苦,沒有貪嗔癡,如果第八識含藏有一個不滅不變的成分叫第九識,那麽就是婆羅門教的本體論,即靈魂學說;而古唯識認為,如果從第八識開始徹底變染,毫無清凈成分,那麽就是斷滅論。

3、古唯識認為見分和相分全部都是幻,無有實體;新唯識認為第八識滅苦之後,就是全部的凈識,即大圓鏡智,因為第八識滅苦前後,整個過程全部稱為第八識,則第八識有實體,外境無實體,即唯識無境。古唯識認為,如果第八識有實體,那麽就是靈魂不滅論,是婆羅門教的本體論。

玄奘法師

古唯識和新唯識爭論了300多年,最後在智周法師那裏達成了一致,智周法師平息諍論方法就是回到大乘佛法見佛性的實修上來說話,智周法師著【大乘入道次第】一書。因為大乘佛教是修大乘三十七道品見佛性並成佛的,大乘三十七道品是唯一見佛性的修法,唯識幾乎所有的論典,從【辯中邊論】、【攝大乘論】、【佛地論】等都重點專篇講述修大乘三十七道品各階段的唯識理,只有回到見佛性的實修上來,才能解決諍論。古印度佛教將【辯中邊論】作為唯識學入門正宗,其原因正是因為這部論講大乘三十七道品講得非常通俗,易於入門,且不容易走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