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李白坐船去揚州,途中寫詩記錄,短短4句,引人入勝

2024-06-06國風

昔日,李白登上黃鶴樓,極目遠眺,胸襟開闊,一時間詩興大發,便要提筆蘸墨,誰料擡頭時卻見崔顥的詩赫然在上。

當李白從「昔人已乘黃鶴去」讀到「煙波江上使人愁」後,不禁被其中才華所驚嘆,只好自愧不如道:「一拳捶碎黃鶴樓,一腳踢翻鸚鵡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自此,崔顥題詩李白擱筆的故事流傳開來,就連黃鶴樓旁也建起了一座「擱筆亭」。

不過,李白當日雖遺憾離場,但與黃鶴樓的緣分卻未曾停止。

公元727年,27歲的李白東遊歸來,寓居安陸十年之久,並結識了長他十二歲的孟浩然。

後來聽聞孟浩然將去往揚州,李白親自相送,提筆寫下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曾經擱筆的無奈終於補全,又在轉瞬之間為生活落下一筆向往與追尋,正是詩情畫意的揚州。

或許是因為揚州有少年漫遊的青春記憶,又留下了故友親臨的旅行足跡,故而一向狂放的李白,就連筆下的揚州之行都多了些溫柔與驚艷,每每讀來,總令人陶醉其中。

【夜下征虜亭】

唐·李白

船下廣陵去,月明征虜亭。

山花如繡頰,江火似流螢。

征虜亭是東晉時征虜將軍謝石所建,當時乃金陵的一大名勝。李白便是從此處出發,前往揚州。

關於詩作的創作年代,有人說是公元726年,26歲的李白在春日下揚州時所寫。也有說人是公元761年,已過六十的李白途中所寫。其實不論是年輕時的意氣風發,還是年老後的沈穩從容,都不難從詩中看出,彼時的李白心情愉悅神清氣爽。

起筆從當下所行寫起: 「船下廣陵去,月明征虜亭。」 李白坐在船中,順著江流前往揚州,回身望去,可見高高的古亭在月光的映照下,清輝流轉,輪廓分明。

短短兩句,既寫明起點與終點,又以明月為引,順其自然的帶出一路之景:

「山花如繡頰,江火似流螢。」

順江而下,在朦朧的夜色中,得以望見如少女般天真爛漫的山花,佇立江頭,隨風飄搖,好似送別。還有那江上的漁火與江面的燈火,交相輝映,匯聚成無數螢火,點綴著煙火繁盛的人間。

繡頰,本指塗過胭脂的女子面頰色如錦繡,此處李白借此形容山花嬌艷,不知覺便為江面平添了無限的生氣與活力。又因他在船中順江而流,所見之景瞬間多了些動態與生機。

從輕舟、明月到山花、江火,短短四句,已然勾勒出一幅令人沈醉的月夜美景圖。

恰逢處暑將至,李白這首夜遊小詩甚是應景。其中既有李白的所見所聞,又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與古賢共鳴,一同在山川之中尋得靜謐,為燥熱的歲月送來一抹清涼。

人生匆忙,閑暇時總需幾筆詩意充盈,它們或許是簡短精辟的金玉良言,亦可以是清新雅致的筆墨山水。縱使光陰易逝,山高路遠,卻仍能在紙筆之中看到方圓之外的世界。

詩意的描摹,總能抵擋萬千現實的消磨,為浮躁的生活帶去萬古的溫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