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馬王堆漢墓完成考古發掘50周年,近日,裘錫圭先生主編,湖南博物院、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專家團隊編纂的【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整合(修訂本)】隆重上市。 該書是對20世紀70年代初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五十余種簡帛文獻的整理與註釋,其中就包括幾十年來影響巨大的帛書【老子】。
早在1996年,我局就出版了著名古文字學家、考古學家高明先生撰寫的【帛書老子校註】, 該書是研究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老子】甲、乙本的集大成之作, 行銷幾十年,廣受好評。
今天我們刊發高明先生撰寫的前言(稍有刪減), 讓我們在馬王堆漢墓簡帛研究方興未艾的當下,一起重溫這部經典之作的歷久彌新。
【帛書老子校註】序
高 明
【老子道德經】世傳今本種類很多,據元杜道堅【道德玄經原旨】張與材序雲:「【道德】八十一章,註者三千餘家。」此說未免有些誇大。一九二七年王重民著【老子考】,收錄敦煌寫本、道觀碑本和歷代木刻與排印本,共存目四百五十餘種;一九六五年嚴靈峰輯【無求備齋老子整合】,初編影印一百四十種,續編影印一百九十八種,補編影印十八種,總計三百五十六種,將其所集,輯於一書。
【老子】傳本雖多,時代不古,多屬魏晉以後,漢代傳本幾乎絕跡。 【漢誌】載鄰氏【老子經傳】、傅氏【老子經說】、徐氏【老子經說】與劉向【說老子】四書,皆亡佚。嚴遵【老子指歸】亦殘闕將半。嚴書初見於晉常璩【華陽國誌】,謂:「嚴遵,字君平,成都人也。雅性淡泊,學業加妙,專精【大易】,耽於【老】【莊】,著【指歸】為道書之宗。」【隋誌】載:「【老子指歸】十一卷,嚴遵註。」唐谷神子序雲:【指歸】在「陳、隋之際,已逸其半,今所存者止【論德篇】。因獵其訛舛,定為六卷」。可見此書隋時已殘闕不全,但是,宋晁公武【郡齋讀書誌】謂:「【老子指歸】十三卷,右漢嚴遵君平撰,谷神子註。」不言闕佚,與谷神子序說相違。因各家所言互相抵牾,故【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判為後人贗托,列入偽書。 自帛書【老子】出土之後,發現【指歸】中有些經句雖異於今本,但同帛書【老子】相近,說明嚴書原並不偽, 嚴靈峰、鄭良樹皆有辨證。 書雖不偽,但其中經文多被後人竄改,而同河上本合流,原來面目已失,而名存實亡。
【老子指歸】(道教典籍選刊)
河上本初載於【隋誌】,謂:「【老子道德經】二卷,周柱下史李耳撰,漢文帝時河上公註。」葛玄【序】言甚怪誕,謂河上公坐能升天,行動如神。唐劉知幾對此書早有懷疑,他說:「今之所註【老子】是河上公,其序雲:‘漢文帝時結茅庵於河曲,因以為號,以所註【老子】授文帝,因沖空上天。’不經之鄙言,流俗之虛語。【漢書·藝文誌】著【老子】有三家,河上所釋無聞焉。」近人盧文弨、馬敘倫均宗劉說。 今據帛書【老子】甲、乙本勘校,書中訛誤尤多,不僅非漢人所為,而且晚於王弼。
【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道教典籍選刊)
魏王弼【老子道德經註】,初載於【隋誌】,唐陸德明【經典釋文】為之【音義】。宋晁說之跋雲:「然弼題是書曰:‘【道德經】不析乎【道】、【德】而上、下之,猶近古歟?’其文字則多謬誤,殆有不可識者,令人惜之。」熊克雲:「克自求弼所註甚力,而近世希有,蓋久而後得之,往歲攝建寧學官嘗以刊行。既又得晁以道先生所題本,不分【道】、【德】而上、下之,亦無篇目,喜其近古,繕寫藏之,乾道庚寅,分教京口,復鏤以傳。」可見弼註【老子】,宋時已不易得。錢曾【讀書敏求記】未收王書,僅於河上公本下註雲:「惜乎,輔嗣註不傳,而獨傳此。書之日就散亡,惜哉!」 今傳王本出自【武英殿聚珍版叢書】,底本是明萬歷張之象刻本,參校【永樂大典】與【經典釋文】而刊定。 溯其源流,即來自宋晁說之所跋,熊克「復鏤以傳」之翻刻本。
【老子道德經註校釋】(新編諸子整合)
【老子道德經註】(中華國學文庫)
唐傅奕校定【古本老子】,所謂「古本」,因其乃北齊後主高緯武平五年(公元五七四年)彭城人開項羽妾冢所得,宋範應元著【老子道德經古本集註】、元至元二十七年【陜西盩厔縣樓觀台道德經碑】,皆宗此本。 今據帛書【老子】勘校,此書雖保存一些【老子】舊文,但已被後人改動甚多,書中訛誤尤甚, 宋謝守灝【老君實錄】雲:「【道德經】,唐傅奕考核眾本,勘數其字。」可見書中訛誤,多半是因傅奕「考核眾本,勘數其字」所造成,經文多與王弼本相近。
【老子】傳本數量雖多,但溯本求源,主要是由以上所述四種展轉流傳,其中又以王弼、河上公二本為盛。 王註本文筆曉暢,流傳在文人學者與士大夫階層;河上公註本通俗簡要,流行於道流學子與平民百姓之間。自玄宗開元禦註本出,始創異本勘合之風,玄宗禦註本即依違王弼、河上之間。 茲後各家註釋【老子】,無不選擇「善本」,「善本」來源無非效法禦註,即異本勘合,擇善而取,美其名曰「校定」。 傅奕校定之【古本老子】即其中一例。 唐宋以後,各種版本展轉傳抄,彼此承訛襲謬,互相竄改,其結果經文內容皆同流合一,大同小異,區別僅限於衍文脫句或虛詞用字。閱讀今本【老子】,雖明知其誤,卻無法核證。 故僅依今本勘校,絕對找不出任何問題。
一九七三年冬,湖南長沙馬王堆第三號漢墓出土的帛書【老子】甲、乙本,是目前所見最古老的兩種抄本。 其中一種用篆書抄寫,名為甲本;另一種用隸書抄寫,名為乙本。甲本無避諱,乙本避「邦」字諱,說明兩本抄寫時代不同。甲本抄寫在劉邦稱帝之前,乙本抄寫在劉邦稱帝之後,距今均兩千餘年,皆屬漢初。 甲、乙本各有特點,諸如經文句型、虛詞,及其所用古今字、假借字等均有差別。 句型:甲本「此之謂玄德」,乙本作「是謂玄德」;甲本「故曰為道者非以明民也」,乙本作「古之為道者非以明民也」。虛詞:甲本「為者敗之,執者失之」,乙本作「為之者敗之,執之者失之」。甲本多用古字,乙本用今字。如乙本「禍」,甲本寫作「佂」;乙本「貨」,甲本寫作「筕」;乙本「槁」,甲本寫作「郾」。 諸如此類差別不下二百餘處,貫串全書始末,足以說明甲、乙本來源不同,代表漢初兩種不同古本。應當說這是中國考古發掘工作中一項重大收獲。
【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整合(修訂本)】
本書選用王弼本作為勘校帛書【老子】甲、乙本之主校本,是經過反復考察之後確定的。 今傳王本主要是明張之象本,書中訛誤確實不少,洪頤煊【讀書叢錄】謂:「王註出於明代,或後人掇拾為之。」朱謙之用其與河上本比較,指出王本劣於河上者有六點。但是,今同帛書【老子】甲、乙本勘校,事實並非如此,過去朱氏所指王本之劣者,正是它的優點。如第五十一章,王本「亭之毒之」,河上本作「成之熟之」。朱氏認為「河上本於義為優」,豈不知帛書【老子】甲、乙本均作「亭之毒之」,與王本相同,河上本作「成之熟之」,則為後人所改。第九章王本「功遂身退天之道」,河上本作「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朱氏謂王本有脫誤,豈不知帛書【老子】甲、乙本均與王本同,河上本「成名」二字乃後人增入。第十三章王本「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朱氏謂王本訛誤,河上本作「何謂寵辱,寵為上,辱為下」(按今河上本無「寵為上」三字,朱氏據景福碑言之),豈不知帛書【老子】甲、乙本此文正作「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與王本同,朱氏所說有誤。第五十五章王本經文作「蜂蠆虺蛇不螫」,註文作「故毒蟲螫之物,無犯於人也」;河上本經文作「毒蟲不螫」,註文作「蜂蠆蛇虺不螫」,王本經文而與河上本註文相同。朱謙之將此差異視為王本後於河上本之鐵證。他說:「河上本‘毒蟲不螫’,王本作‘蜂蠆虺蛇不螫’。案此六字乃河上公註,王本誤以河上公註羼之,此為王本後於河上之鐵證。」豈不知帛書【老子】經文即作「蜂蠆虺蛇不螫」,與王本完全一致,河上公則把王弼釋「蜂蠆虺蛇」之註文「毒蟲」二字竄入經文內,誤作「毒蟲不螫」;又將經文「蜂蠆虺蛇不螫」誤入註文中。經勘校證明,事實恰與朱說相反,此卻成為河上本後於王本之鐵證矣。
誠如前文所述,王本也並非盡善,同帛書【老子】勘校,除多處與河上本存有相同的訛誤之外,也有不及河上本者。如第十五章河上本「儼兮其若客」,與帛書【老子】相同,則王本「客」誤作「容」。第二章河上本「長短相形」,亦與帛書【老子】同,王本「形」誤作「較」。諸如此類皆因抄寫致誤。但是,與河上本之訛誤相比,猶如小巫見大巫。為了彌補這一缺陷, 除以王本作為主校本外,另選用敦煌寫本、道觀碑本及歷代刊本計三十三種,作為參校本。 參校本之名稱與版本均見校本書目。
帛書【老子】甲、乙本在當時只不過是一般的學習讀本,皆非善本。書中不僅有衍文脫字、誤字誤句,而且使用假借字也極不慎重。出土時又因自然損壞,經文均有殘缺。但是, 它的珍貴,主要是抄寫的時間早。近古必存真,因而較多地保存【老子】原來的面貌。 尤其是同墓出土兩個來源不同的古本,不僅可相互印證,而且同時用兩個古本一起勘校今本,對訂正今本訛誤,更有價值。
帛書【老子】甲本。來源:【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整合(修訂本)】
透過勘校證明,世傳【老子】諸本,經文皆有訛誤,被後人改動之處甚多,往往因一字之訛,則經義全非。 如今本「無為而無不為」句,世傳本中出現次數不同而皆有之,已成【老子】中之名言。但在帛書【老子】甲、乙本中,均無此痕跡。帛書【老子】只有「無為而無以為」,而無「無為而無不為」。「無為而無不為」本不出於【老子】,它是漢初黃老學派之產物。從而可見, 今本中類似這種統一性的共存訛誤,如非漢帛書【老子】甲、乙本出土,則根本無法發現。
【老子道德經】一書是戰國初年的作品,先秦時代之【莊】、【列】、【韓非】、【呂覽】等書皆有征引。【漢誌】所載鄰氏【老子經傳】、傅氏【老子經說】、徐氏【老子經說】,均早已不傳;帛書【老子】甲、乙本,皆為漢初遺物,是目前所見【老子】最早的古本。 勘校此書的目的,只求依據帛書【老子】甲、乙本勘正今本偽誤,澄清其中是非,以恢復【老子】經文真旨。 愚自知寡陋,不敢妄作,惟裒眾議,擇善而從;偶有所得,略述淺識,以備參考。
一九九〇年九月高明識
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老子】甲、乙本,較多地保存了【老子】的原貌。本書以王弼【老子註】本為主校本,以敦煌寫本、道觀碑本、歷代刊本共計33種版本為參校本,根據帛書【德經】在前、【道經】在後的篇次,參考今本章次,依次按照帛書甲、帛書乙、王本的順序分句分段抄錄,詳細對比和校勘,並對異文進行辯證,對經義進行解釋,實作了勘正【老子】今本訛誤,澄清其中是非,恢復經文真旨的目的,是一部研究帛書【老子】的扛鼎之作。
本書先後推出繁體平裝本、繁體精裝本、簡體橫排本三個版本,內容一致。
1
繁體平裝本
1
繁體精裝本
1
簡體橫排本
關於作者
高明(1926—2018),字誠之,天津人。著名考古學家、古文字學家。1956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歷史系,並留校任教。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主要著作有【古文字類編】【中國古文字學通論】【古陶文組譯】【古陶文字征】【帛書老子校註】等。
拓展閱讀
(統籌:一北;編輯:思岐)